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国家,因此用“大熔炉”来比喻美国最恰当不过,这样“大熔炉”型的民族文化自然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创作,而美国本身的多元文化渊源,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多元文化运动影响下,使得当代美国戏剧呈现出其独一无二的特征。这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美国戏剧沿着多元化和多样性方向发展,并且这样的发展趋势在美国戏剧中越来越明显,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成为了美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因而多元文化批评维度下当代美国戏剧的实证分析,对读者了解当代美国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国;年代;戏剧;多元化
《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吾文泉等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这本书就将当代美国戏剧放在多元文化的批评视角下,选取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及其在美国已经被认可,却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佳作,对黑人、犹太裔、亚裔、拉丁裔等少数裔戏剧,以及女性、同性恋者和爱滋患者等弱势群体戏剧以及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呈现后现代主义特色的主流文化戏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剖析出当代美国戏剧中呈现的多元文化性,进而探讨了美国乃至当今世界文学艺术界所普遍关注的话题:文化冲突、理解与宽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很强的导读性。
“当代黑人戏剧”一章中所体现的根深蒂固的被歧视特性和种族隔离的历史沉淀。明确并深刻地指出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代非裔美国作家大多都不再充当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单纯的对种族主义仇恨的发泄,发展到对人性自身弱点的反省和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扬弃。本章对艾德里安娜·肯尼迪、查尔斯·福勒、奥古斯特·威尔逊、安娜·蒂弗·史密斯和苏珊·洛里·帕克斯及其重要作品做了深入的探析,揭示了五位作家在黑人戏剧的共同主题下所展现出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特征和多元文化主题。如对肯尼迪的《黑人的开心屋》和《猫头鹰的回答》的分析鞭辟入里,本书作者精妙地看到了两部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对自我的厌恶,并指出两位女主人公的精神错乱皆源于拒绝接受黑色;作者紧扣美国黑人士兵的军营生活,对福勒的《士兵之戏》等作品做了深入的解析,挖掘了福勒对自己种族中内化歧视和内部矛盾的关注;对威尔逊及其十部十年系列剧的分析紧密结合了威尔逊的人生阅历,探讨了威尔逊的创作技巧,赞扬了他作为剧作家的历史使命感;选取了一位创造了全新的戏剧创作手法与表演风格的女剧作家:安娜·蒂弗·史密斯,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由史密斯开创的“纪录片式戏剧”,为读者解读了史密斯独特的戏剧形式。
第二部分作者分别对阿瑟·密勒、尼尔·西蒙、阿尔弗雷德·尤里、大卫·马麦特和唐纳德·马格里斯五位犹太裔作家及其作品做了深入的分析。犹太裔作家阿瑟·密勒作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受到了作者的密切关注。作者对密勒的几部经典剧作《推销员之死》、《美国时钟》、《砸抢之夜》等进行了解读,在表述出密勒作品中所反映的犹太人所遭受的残酷迫害的道德主题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了密勒与犹太文化的距离感。被称为“百老汇喜剧之王”的尼尔·西蒙,作者将其定义为“戏剧世界的‘冷酷’”,这体现了作者对西蒙喜剧背后严肃的社会主题和犀利的批判力量的深入理解。作者又将尤里戏剧的多元化特征和“他者性”相结合,进一步阐述了富裕的犹太人与黑人之间的沟通、包容和理解。作者重点关注了马麦特戏剧中的“政治正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分析了马麦特戏剧所反映的商业道德的堕落,更可贵地指出了马麦特从反面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深刻理解。作者对马格里斯的犹太主题做严肃的定义:惨痛的记忆,那段铭刻在每个犹太人心中残酷的历史。作者所解读的《模型公寓》、《洛曼家的野餐》等作品正展现了历史对犹太家庭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对马格里戏剧主题的精准解读。
亚裔和拉丁裔等其他少数族裔都有从受歧视受排挤到追求平等权利的艰辛,他们的戏剧更多关注民族歧视、身份认同和美国梦追寻的失败。书的第三部分分析这部分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少数族裔剧作家。其中黄哲伦颠覆的“东方主义”的戏剧,《新移民》展现了不同华裔之间的内部矛盾,《黄面孔》揭示了人的身份不是由其出生和肤色所决定的,而是流动的;声名大噪的《蝴蝶君》体现了东方与西方、现实与理想、男性与女性、身体与意志等二元对立思想。饭冢直美的《36景色》通过对威勒家酒会上不同人物迥异的表现,揭示古老东方文化与现代现实主义的奇妙融合,玛丽亚·埃莱娜·芙内斯的《费芙和她的朋友们》表现出古巴裔女性的焦虑与抗争,最后分析了拉丁裔剧作家尼鲁·科鲁的《安娜在热带》这部作品复杂的人物关系、鲜活的角色、艺术的力量以及作品本身的诗性化语言。
第四部分深入阐述了当代女性戏剧在“女权主义”大思潮下,各个作家作品的不同特色。首先,作者通过对贝斯·亨利的《心灵之罪》中三姐妹雷妮、梅格和贝蓓的生活和婚姻的描写,折射了南方社会现实和女性生存危机,三姐妹构成了一尊南方裂像。玛莎·诺曼的《出狱》和《晚安,妈妈》主要关注受压抑的、分裂的主人公无法理解自己是如何被毁灭的。瓦瑟斯坦的戏剧主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追求自由和自我时的困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女性寻求独立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这在《海蒂记事》等剧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林恩· 诺塔奇的代表作《毁灭》描写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刚果女性所面临的残暴。
第五部分关注同性恋和艾滋病的戏剧,分别分析了艾伯特·霍顿·福特、拉里·克莱默、特里斯·麦可纳里、托尼·库什纳、以及道格·莱特的人的戏剧作品。《来自亚特兰大的少年》探讨了悲伤、宗教信仰、同性恋、自杀、种族关系、美国梦和欺骗等多个主题;《正常的心》和《我的命运》解开了“何谓裸露灵魂”之惑;《天使在美国》把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身份认同和尊重问题上升到国家主题的高度;等等,作家们从激进的同性恋斗士转向求生中的艾滋患者,从困惑到接受,从斗争到沟通,真实地袒露了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最边缘化的艾滋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发出了生命的绝唱。 书籍第六部分向读者展示了另一幅多元文化的画卷。山姆·谢泼德的戏剧以家庭和西部为主要背景,对以“美国梦”为价值取向的美国社会和主流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书中详略有序地介绍了谢泼德的“家庭五部曲”《饥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真正的西部》、《情痴》以及《心灵的谎言》等。书本作者就A.R.格尼对于WASP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做了透彻归纳,揭示了格尼对美国主流文化WASP的,即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深刻批判。对约翰·古阿尔的《蓝叶屋》、《六度分隔》、《有色自由人》三部代表的分析,揭示了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欺骗,并凸显当代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问题。本书选取阿尔比后期的几部作品:《三个高个女人》和《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等,认为阿尔比是通过荒诞的故事唤起人们对情感表达的另类人群的关注,从而为边缘人提出了身份认同的强烈诉求。作者仔细分析了理查德·福尔曼的“本体论-歇斯底里剧场”,即“演员非人化处理”、“人与物角色倒置”、“舞台演员平面处理”,为理解“本体论-歇斯底里剧”理念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绝佳的视角。作者将历史剧作家查尔斯·密的作品主题概括为三大系列:质问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戏剧、喜剧和爱情剧以及历史诗剧。书本重点介绍了剧作家对古希腊神话《俄瑞斯忒斯》的解构与重建,并明确交代了作家“拼贴”、“年代勿植”、“蒙太奇”等手法的运用。作者深层挖掘了此部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借经典戏剧创造出当代戏剧的新形式,并以现代的语言与人物来影射美国社会,年代的错置使观众更意识到自己所处文化中的问题,通过新旧文化的比较来批判自己的社会。
纵观全书,作者用清晰的架构,凝练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当代多元文化在戏剧中的反映。所选取的作家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在评述剧本时,不仅简述剧作家情况,作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指明作品意义,而且将作家的写作意图、情感,以及更为深刻的历史社会内涵客观而详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这本书中,作者在提及作家和作品时,并未就事论事,而是把作品介绍与美国当代文化和思潮的论述结合起来,从戏剧角度展示出当代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风貌。同时,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述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革新,例如舞台技巧、表演形式等方面。
研究美国戏剧时,黑人戏剧、犹太裔、亚裔、拉丁裔、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戏剧等问题往往容易被评论家所忽视。而此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这些侧面,为读者展示了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戏剧的多元化全貌。另外,本书所引用的文献新,资料实,这无疑提高了本书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美国;年代;戏剧;多元化
《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吾文泉等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这本书就将当代美国戏剧放在多元文化的批评视角下,选取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及其在美国已经被认可,却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佳作,对黑人、犹太裔、亚裔、拉丁裔等少数裔戏剧,以及女性、同性恋者和爱滋患者等弱势群体戏剧以及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呈现后现代主义特色的主流文化戏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剖析出当代美国戏剧中呈现的多元文化性,进而探讨了美国乃至当今世界文学艺术界所普遍关注的话题:文化冲突、理解与宽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很强的导读性。
“当代黑人戏剧”一章中所体现的根深蒂固的被歧视特性和种族隔离的历史沉淀。明确并深刻地指出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代非裔美国作家大多都不再充当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单纯的对种族主义仇恨的发泄,发展到对人性自身弱点的反省和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扬弃。本章对艾德里安娜·肯尼迪、查尔斯·福勒、奥古斯特·威尔逊、安娜·蒂弗·史密斯和苏珊·洛里·帕克斯及其重要作品做了深入的探析,揭示了五位作家在黑人戏剧的共同主题下所展现出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特征和多元文化主题。如对肯尼迪的《黑人的开心屋》和《猫头鹰的回答》的分析鞭辟入里,本书作者精妙地看到了两部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对自我的厌恶,并指出两位女主人公的精神错乱皆源于拒绝接受黑色;作者紧扣美国黑人士兵的军营生活,对福勒的《士兵之戏》等作品做了深入的解析,挖掘了福勒对自己种族中内化歧视和内部矛盾的关注;对威尔逊及其十部十年系列剧的分析紧密结合了威尔逊的人生阅历,探讨了威尔逊的创作技巧,赞扬了他作为剧作家的历史使命感;选取了一位创造了全新的戏剧创作手法与表演风格的女剧作家:安娜·蒂弗·史密斯,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由史密斯开创的“纪录片式戏剧”,为读者解读了史密斯独特的戏剧形式。
第二部分作者分别对阿瑟·密勒、尼尔·西蒙、阿尔弗雷德·尤里、大卫·马麦特和唐纳德·马格里斯五位犹太裔作家及其作品做了深入的分析。犹太裔作家阿瑟·密勒作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受到了作者的密切关注。作者对密勒的几部经典剧作《推销员之死》、《美国时钟》、《砸抢之夜》等进行了解读,在表述出密勒作品中所反映的犹太人所遭受的残酷迫害的道德主题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了密勒与犹太文化的距离感。被称为“百老汇喜剧之王”的尼尔·西蒙,作者将其定义为“戏剧世界的‘冷酷’”,这体现了作者对西蒙喜剧背后严肃的社会主题和犀利的批判力量的深入理解。作者又将尤里戏剧的多元化特征和“他者性”相结合,进一步阐述了富裕的犹太人与黑人之间的沟通、包容和理解。作者重点关注了马麦特戏剧中的“政治正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分析了马麦特戏剧所反映的商业道德的堕落,更可贵地指出了马麦特从反面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深刻理解。作者对马格里斯的犹太主题做严肃的定义:惨痛的记忆,那段铭刻在每个犹太人心中残酷的历史。作者所解读的《模型公寓》、《洛曼家的野餐》等作品正展现了历史对犹太家庭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对马格里戏剧主题的精准解读。
亚裔和拉丁裔等其他少数族裔都有从受歧视受排挤到追求平等权利的艰辛,他们的戏剧更多关注民族歧视、身份认同和美国梦追寻的失败。书的第三部分分析这部分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少数族裔剧作家。其中黄哲伦颠覆的“东方主义”的戏剧,《新移民》展现了不同华裔之间的内部矛盾,《黄面孔》揭示了人的身份不是由其出生和肤色所决定的,而是流动的;声名大噪的《蝴蝶君》体现了东方与西方、现实与理想、男性与女性、身体与意志等二元对立思想。饭冢直美的《36景色》通过对威勒家酒会上不同人物迥异的表现,揭示古老东方文化与现代现实主义的奇妙融合,玛丽亚·埃莱娜·芙内斯的《费芙和她的朋友们》表现出古巴裔女性的焦虑与抗争,最后分析了拉丁裔剧作家尼鲁·科鲁的《安娜在热带》这部作品复杂的人物关系、鲜活的角色、艺术的力量以及作品本身的诗性化语言。
第四部分深入阐述了当代女性戏剧在“女权主义”大思潮下,各个作家作品的不同特色。首先,作者通过对贝斯·亨利的《心灵之罪》中三姐妹雷妮、梅格和贝蓓的生活和婚姻的描写,折射了南方社会现实和女性生存危机,三姐妹构成了一尊南方裂像。玛莎·诺曼的《出狱》和《晚安,妈妈》主要关注受压抑的、分裂的主人公无法理解自己是如何被毁灭的。瓦瑟斯坦的戏剧主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追求自由和自我时的困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女性寻求独立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这在《海蒂记事》等剧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林恩· 诺塔奇的代表作《毁灭》描写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刚果女性所面临的残暴。
第五部分关注同性恋和艾滋病的戏剧,分别分析了艾伯特·霍顿·福特、拉里·克莱默、特里斯·麦可纳里、托尼·库什纳、以及道格·莱特的人的戏剧作品。《来自亚特兰大的少年》探讨了悲伤、宗教信仰、同性恋、自杀、种族关系、美国梦和欺骗等多个主题;《正常的心》和《我的命运》解开了“何谓裸露灵魂”之惑;《天使在美国》把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身份认同和尊重问题上升到国家主题的高度;等等,作家们从激进的同性恋斗士转向求生中的艾滋患者,从困惑到接受,从斗争到沟通,真实地袒露了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最边缘化的艾滋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发出了生命的绝唱。 书籍第六部分向读者展示了另一幅多元文化的画卷。山姆·谢泼德的戏剧以家庭和西部为主要背景,对以“美国梦”为价值取向的美国社会和主流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书中详略有序地介绍了谢泼德的“家庭五部曲”《饥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真正的西部》、《情痴》以及《心灵的谎言》等。书本作者就A.R.格尼对于WASP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做了透彻归纳,揭示了格尼对美国主流文化WASP的,即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深刻批判。对约翰·古阿尔的《蓝叶屋》、《六度分隔》、《有色自由人》三部代表的分析,揭示了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欺骗,并凸显当代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问题。本书选取阿尔比后期的几部作品:《三个高个女人》和《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等,认为阿尔比是通过荒诞的故事唤起人们对情感表达的另类人群的关注,从而为边缘人提出了身份认同的强烈诉求。作者仔细分析了理查德·福尔曼的“本体论-歇斯底里剧场”,即“演员非人化处理”、“人与物角色倒置”、“舞台演员平面处理”,为理解“本体论-歇斯底里剧”理念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绝佳的视角。作者将历史剧作家查尔斯·密的作品主题概括为三大系列:质问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戏剧、喜剧和爱情剧以及历史诗剧。书本重点介绍了剧作家对古希腊神话《俄瑞斯忒斯》的解构与重建,并明确交代了作家“拼贴”、“年代勿植”、“蒙太奇”等手法的运用。作者深层挖掘了此部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借经典戏剧创造出当代戏剧的新形式,并以现代的语言与人物来影射美国社会,年代的错置使观众更意识到自己所处文化中的问题,通过新旧文化的比较来批判自己的社会。
纵观全书,作者用清晰的架构,凝练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当代多元文化在戏剧中的反映。所选取的作家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在评述剧本时,不仅简述剧作家情况,作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指明作品意义,而且将作家的写作意图、情感,以及更为深刻的历史社会内涵客观而详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这本书中,作者在提及作家和作品时,并未就事论事,而是把作品介绍与美国当代文化和思潮的论述结合起来,从戏剧角度展示出当代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风貌。同时,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述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革新,例如舞台技巧、表演形式等方面。
研究美国戏剧时,黑人戏剧、犹太裔、亚裔、拉丁裔、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戏剧等问题往往容易被评论家所忽视。而此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这些侧面,为读者展示了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戏剧的多元化全貌。另外,本书所引用的文献新,资料实,这无疑提高了本书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