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儿童美术教学承袭传统的临摹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儿童个性的发展。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以教师的经验取代儿童的独特经验,儿童难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长期以来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一定程度上助长儿童的依赖心理,儿童可贵的想象力、创造力日趋丧失。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开展探究型学习为标签,放任儿童自由画画,艺术语言苍白无力,构成年龄与艺术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改变当今儿童绘画现状的策略研究需要以人为本,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关注社会、丰富体验、积累素材。以生活体验激发儿童情感,表达创作欲望。师法自然,不断探求、创新变化。
关键词:美术 走进生活 儿童 体验生活 点燃 智慧火花 激发绘画原创力
儿童画作品终究是儿童画的,只有当儿童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才能再现浓郁的生活情趣;才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体现艺术个性。然而,当前儿童美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深思研究。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以时下流行的探究型学习为标签,一味地放任儿童凭着自己的意愿自由画画,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指导。致使其长期停留在涂鸦阶段。不少高年级学生还只会画蝌蚪人,艺术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构成年龄与艺术能力发展的不平衡。久而久之,儿童也渐渐地对美术失去信心,所谓的想象力也便成了空中楼阁。关于如何改变当今儿童绘画现状我们作了一下研究方法:
一、以人为本,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美术走进生活”已成为课改的基本理念及美术新课程的编写思想。它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应面向生活进行开拓,尤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性,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以人为本,给儿童以人文的关怀,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儿童,尊重其独特的需要和审美感受,鼓励儿童描绘自己的世界,从而为儿童画注入新的生机。
二、引导儿童关注社会、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儿童由于受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影响,对日常生活往往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儿童留意周围的景和物,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很快,孩子们会怀着童心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对事物情有独钟,甚至突发奇想。况且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他们在发现、体验生活的乐趣中为创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三、以生活体验激发儿童情感,表达创作欲望
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一颗童心,更要有一颗慧心。与儿童交朋友,要善于及时捕捉儿童生活感受中的亮点,捕捉儿童思维碰撞中的智慧火花,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记得有一次,教师组织儿童参加绘画比赛,一个孩子画了幅表现太空的想象画,虽是他自己画的,但落于俗套,表现的是常见的海底世界。对此,我没责备,而是和他一起聊天,说说最快乐的事情。这下子孩子眼睛一亮,顿时兴奋起来,其中谈到了自己踏划板车的快乐情形。这时我因势利导,鼓励他就表现和小伙伴们一起踏划板车的欢乐情景。他一听高兴得蹦起来,很乐意地接受了,并满怀激情地投入了创作。我想这成功源自于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感而发,创作出充满情趣的作品。同时,也源自于教师的一颗慧心,以教师的慧心擦亮了学生的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点燃起创作的欲望。
四、师法自然,不断探求、创新变化
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突破创新的过程。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就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1)用绘画游戏表达生活感受,初显创新端倪。儿童天性喜欢做游戏,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让他们在画画的游戏中表现生活,增长才智。如教学《画鱼》,在儿童观察各种鱼儿形状基础上,开展“给鱼儿穿上花衣服”的填画游戏,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运用各种形式的点、线、色随意涂抹,大胆组织变化,画出鱼儿最美的形象。孩子们快活不已,在游戏中表达对生活美的感受,初步体现创新意识。
(2)采用记忆画形式,提高形象表现力,形成创作之源。“生活是最美的画卷”,鼓励儿童到生活中去,心追手摹,抓取生动形象。鼓励儿童画日记画,将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看看、说说、画画、写写,多形式、多角度的提高儿童形象表现力。儿童在凭借记忆作画对形象进行忆想的过程中,常常迸发出激情,积极能动的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形成创作的源泉。
(3)鼓励引导,大胆想象变化,体现艺术独创性。儿童有着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他们喜欢凭印象、凭感觉自由地表现。教师可启发儿童进行联想创造:如指导《树叶拓印画》时,我重点引导儿童对拓印的树叶形状展开想象:看看它们象什么?又象什么?孩子們思维活跃,由枫叶联想到金鱼尾巴、孔雀开屏;由银杏叶联想到蝴蝶的翅膀、骆驼的驼峰……创造出一个个新形象。这样,呈现在他们笔下的世界不仅是靠眼睛观察的,更是凭直觉、用心灵去感悟得到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让美术走进生活,让儿童体验生活,让生活唤醒沉睡的创造潜能,点燃起智慧的火花,成为激发儿童绘画的原创力。
关键词:美术 走进生活 儿童 体验生活 点燃 智慧火花 激发绘画原创力
儿童画作品终究是儿童画的,只有当儿童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才能再现浓郁的生活情趣;才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体现艺术个性。然而,当前儿童美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深思研究。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以时下流行的探究型学习为标签,一味地放任儿童凭着自己的意愿自由画画,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指导。致使其长期停留在涂鸦阶段。不少高年级学生还只会画蝌蚪人,艺术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构成年龄与艺术能力发展的不平衡。久而久之,儿童也渐渐地对美术失去信心,所谓的想象力也便成了空中楼阁。关于如何改变当今儿童绘画现状我们作了一下研究方法:
一、以人为本,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美术走进生活”已成为课改的基本理念及美术新课程的编写思想。它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应面向生活进行开拓,尤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性,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以人为本,给儿童以人文的关怀,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儿童,尊重其独特的需要和审美感受,鼓励儿童描绘自己的世界,从而为儿童画注入新的生机。
二、引导儿童关注社会、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儿童由于受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影响,对日常生活往往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儿童留意周围的景和物,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很快,孩子们会怀着童心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对事物情有独钟,甚至突发奇想。况且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他们在发现、体验生活的乐趣中为创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三、以生活体验激发儿童情感,表达创作欲望
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一颗童心,更要有一颗慧心。与儿童交朋友,要善于及时捕捉儿童生活感受中的亮点,捕捉儿童思维碰撞中的智慧火花,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记得有一次,教师组织儿童参加绘画比赛,一个孩子画了幅表现太空的想象画,虽是他自己画的,但落于俗套,表现的是常见的海底世界。对此,我没责备,而是和他一起聊天,说说最快乐的事情。这下子孩子眼睛一亮,顿时兴奋起来,其中谈到了自己踏划板车的快乐情形。这时我因势利导,鼓励他就表现和小伙伴们一起踏划板车的欢乐情景。他一听高兴得蹦起来,很乐意地接受了,并满怀激情地投入了创作。我想这成功源自于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感而发,创作出充满情趣的作品。同时,也源自于教师的一颗慧心,以教师的慧心擦亮了学生的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点燃起创作的欲望。
四、师法自然,不断探求、创新变化
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突破创新的过程。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就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1)用绘画游戏表达生活感受,初显创新端倪。儿童天性喜欢做游戏,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让他们在画画的游戏中表现生活,增长才智。如教学《画鱼》,在儿童观察各种鱼儿形状基础上,开展“给鱼儿穿上花衣服”的填画游戏,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运用各种形式的点、线、色随意涂抹,大胆组织变化,画出鱼儿最美的形象。孩子们快活不已,在游戏中表达对生活美的感受,初步体现创新意识。
(2)采用记忆画形式,提高形象表现力,形成创作之源。“生活是最美的画卷”,鼓励儿童到生活中去,心追手摹,抓取生动形象。鼓励儿童画日记画,将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看看、说说、画画、写写,多形式、多角度的提高儿童形象表现力。儿童在凭借记忆作画对形象进行忆想的过程中,常常迸发出激情,积极能动的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形成创作的源泉。
(3)鼓励引导,大胆想象变化,体现艺术独创性。儿童有着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他们喜欢凭印象、凭感觉自由地表现。教师可启发儿童进行联想创造:如指导《树叶拓印画》时,我重点引导儿童对拓印的树叶形状展开想象:看看它们象什么?又象什么?孩子們思维活跃,由枫叶联想到金鱼尾巴、孔雀开屏;由银杏叶联想到蝴蝶的翅膀、骆驼的驼峰……创造出一个个新形象。这样,呈现在他们笔下的世界不仅是靠眼睛观察的,更是凭直觉、用心灵去感悟得到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让美术走进生活,让儿童体验生活,让生活唤醒沉睡的创造潜能,点燃起智慧的火花,成为激发儿童绘画的原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