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中新生物理课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理教学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学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要想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就实际情况而言,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拓展和加深。初中的教育者往往将中考成绩视作学生初中生涯的完美句号,而忽略了学生的后续发展。笔者认为初中教学应是高中教育的起点,因而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具备较高的物理素养,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教师准确把握初中教学这个“生长点”,才能搭建好跨越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桥梁”。
  一、激发兴趣,挖掘智慧
  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分数的急剧落差,不但不气馁,反而会激发出更强的学习斗志,挖掘出智慧的潜力。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敢于学,“物理难学”的问题也便容易解决了。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基础。
  1、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挖掘智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通过能吸引学生的事例引入教学,解释现象,不要使学生感到物理课是枯燥、抽象、深奥难懂且脱离实际的一门学科。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所处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热爱生活就应该热爱物理,才能主动地探求各种各样的课堂上和课堂下的物理现象的奥秘,“感受生活之美”;物理学所包含的知识、方法、能力是我们立足于社会,实现个人理想,创造人生价值所必需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讲解电路的连接方式时,利用三节干电池直接与一段细铅笔芯相连,结果学生看到铅笔芯冒烟了。这个现象让学生哗然,其轰动效应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短路所造成的危害也显而易见了。
  2、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兴趣,优化实验素养
  物理是实验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对生活的疑问,来源于对实验的分析和归纳。细致的观察、规范的实验操作、精确的数据测量、抽象的分析概括是完成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对感性的实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去伪存真,才能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此要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在初中阶段就要重视实验,打下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的演示实验是更重要的培养、提高实验素养的场合。
  为了能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在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精选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体现演示实验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就容易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二、打好基础,同化知识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知识及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要实现从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向高中的过渡,一方面高中教师应熟知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适应新的教学;另一方面初中教师要注意给初中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解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了解事物内在的真实的和谐性,为知识的生长“埋下伏笔”。因此初中教师不仅要钻研初中的教材,而且要研究高中的内容,特别是知识的延伸,在把握好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的同时,重视知识的渗透和方法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死教书,对某些知识和方法过分强化,使学生的学习在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太重,以至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例如初中生在进行简单电路的相关计算时,是不考虑电源、导线及电表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的。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这部分电阻虽小,但足以影响整个电路。有了这个潜在认识,学生就可在高中学习时及时接受和修正以前概念中的错误和漏洞,避免因思维定势,对电源内阻问题产生知识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消极抵触。
  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地整合和衍生出新知识,学生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学习能力,包括较强的阅读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而在平时的初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讲解“流体的压强与流体的流速的关系”时,教师可在活动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提炼主要知识点,突破难点,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实例,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和辐射性。在学习一些概念和规律时,要及时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复杂而稳固的知识网,并顺利、有效地链接和更新新知识。
  三、渗透方法,缩短落差
  因此,在初中的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教给学生一些也许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课前预习而“生疑”,课堂学习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而“悟疑”,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后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训练反思,挖掘提炼,既可及时消化知识,又能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又如归纳、整理的方法,这种思维的方法……
  在与高中物理接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教学,应从学生长远的发展中寻找突破。高中教师应适当地降低“台阶”,结合初中生的学情特点,从低起点切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保底”为主,再谋“发展”;当然初中教师也应适当垫高“台阶”,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和完善“生长点”
其他文献
摘要:分组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一个班级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分组分层教学  分组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一个班级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提出,立即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社会认同感非常强,人们盼和谐、议和谐、谋和谐,并自觉地把它付诸行动、付诸实践。这充分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
当今的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创造力是人类推进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教育的开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死板,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如何突破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仅结合具体实例,就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现
2006年春,江苏省国画院首次面向全国招聘画家,在报名材料上我第一次见到李金国的名字,也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这次招聘最终录用了五位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画家,浙江的李金国就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因素冲击着党员的思想和信念,增强党员的防腐拒变能力和党的廉政建设任务日益艰巨。我们党历来就非常重视党风的建设,而且优良和廉洁党风是党立足的基和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国之大敌,党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政风的好坏,事关人心向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再一次重申了党的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进入新世纪,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这是顺应历史潮流、富有时代精神的战略构想,也是推动改革持续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领导干部必须起先锋模范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做到“终身学”,把工作、生活学习化,从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
摘要: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重新审视教学情境的概念内涵,阐明了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探索,并指出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 创设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创设教学情境,
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英语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则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定义为:将英语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课堂上学生多动多思、交流、合作。教师 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充分调动学生全身各个器官参与到课堂学习。让生物课堂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效率 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在云南已有四年多,教师应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及时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的单线信息传递,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其核心是“育人为本”。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呢?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告诉我们,通过在课堂中创建“学习共同体”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学习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才能实现的,它必须要通过社会性的、合作的共同体的活动来进行。  合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