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日本对外贸易收支出现了罕见的大规模逆差。如果这一趋势得以延续,将对以“贸易立国”的日本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日本的经济增长前景、国内债务融资、货币政策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日本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趋势及原因分析
(一)日本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持续出现逆差
从年度数据来看,2011年至2013年,日本对外贸易收支连续3年出现大规模逆差,而且逆差额连续大规模扩张,其中2013年贸易逆差额高达11.48万亿日元。历史数据表明,日本上一次年度数据出现贸易逆差,还要追溯到1980年。从月度数据看,自2011年8月以来,日本已经连续29个月出现大规模贸易逆差,其中2014年1月逆差额高达2.8万亿日元。连续大规模贸易逆差,使得日本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日益严重,1985—2012 年日本经常项目平衡一直保持盈余,2013年四季度以来,随着贸易赤字的扩大,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日本经常项目已连续4个月出现赤字,今年1月逆差额高达1.59万亿日元,逆差额为上年同期的4.6倍。
(二)原因分析
近年来日本大规模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核电站全部关停导致大规模能源进口。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先后关闭了全国的核电站。2011年前核能约占日本能源消费的30%左右,核电站全部关停意味着日本必须依赖大规模的进口能源,而日元大幅贬值加剧了能源进口的成本。2011年3月至2013年底,日本矿物燃料(主要是原油及相关产品、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增加了50%。与地震之前2010年相比,2013年新增贸易赤字约一半来自矿物燃料赤字,2010年矿物燃料赤字为1852亿美元,2013年为2679.4亿美元。
二是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电子产品等制造业盈余锐减。电子行业原本是日本的一个优势行业,但与2010年相比,2013年日本电子产品贸易盈余锐减60%,从4.5万亿日元下降到1.7万亿日元,2013年新增贸易赤字约15%来自电子产品盈余下降。2014年1月,日本电子产品贸易首次从盈余转为赤字,并创30年来最大单月赤字。从其他数据也可看出日本电子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2009—2013年日本手机等电信类产品进口大幅飙升2.6倍,同时出口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苹果和三星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大幅上升。除了自身技术和品牌战略问题外,大地震使得产品供应链断裂和转移是导致日本电子产品出口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为分散风险将产品生产线转移至日本以外,零部件采购也开始更加全球化。2012年度日本制造业海外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例达20.6%,与前一年度相比上升3.4个百分点,是自1987年有调查以来的最高比例。
能源进口是导致日本贸易赤字扩大的最主要原因,然而目前日本核电站重启尚无时间表,因此,能源进口短期内赤字大幅下降可能性较小。更为重要的是,电子产品等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则是长期趋势,即便是近年来日元大幅贬值也没能改变这一趋势。
二、关注日本连续贸易逆差的影响
(一)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是金融风险上升的先行指标
一国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之差,因此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一国要从国外融资才能满足国内投资或者消费的需求。一般来讲,长期大幅的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持续。历史上东亚和拉美国家长期大规模赤字是造成数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无不面临长期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的困扰,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当前土耳其、南非、巴西、印尼和印度所谓的“脆弱五国”以及当前爆发全面政治经济危机的乌克兰,高企的经常项目赤字也是造成这些国家面临经济困境的关键原因。然而,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可以长期保持数十年的经常项目赤字而不爆发金融危机,但这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批评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二)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将拖累日本经济增长
2013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三、四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速仅为0.9%和0.7%,显著低于上半年近4.3%的平均增速。从增长动力上看,净出口始终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013年三、四季度日本净出口对日本经济的拖累高达两个百分点。今年日本贸易收支保持逆差的趋势仍将延续,这将继续拖累日本经济增长步伐。另外,今年二季度日本经济的风险主要在消费税上调后各项经济指标将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1997年4月,日本消费税率由3%上调至5%,二季度日本经济当即衰退了13.2%,随后的三年一直处于增长与衰退的边缘。
(三)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将影响日本债务安全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早在2008年就超过200%,并在最近几年继续攀升, 2012年已经接近240%。即便如此,2013年初日本政府仍旧大幅财政扩张。过去几年日本政府债务之所以可以持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和居民的高储蓄低投资为政府融资,这集中体现在日本经常项目长期顺差,换言之,即便日本政府债务高企,但并没有对外借贷。当前,日本经常项目已经连续6个月出现大规模赤字,这意味着日本开始对外借贷,这打破了过去30多年国内私人部门为政府债务融资的平衡,引发市场对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四)日本央行可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持续的贸易逆差和消费税上调,日本政府唯一可采取的政策即是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日本经济下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务,弥补由于经常项目赤字导致的债券融资缺口。日本央行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前瞻指导,或加大国债、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等资产的购买力度。然而,两方面因素将使得货币政策放松的效果将不及2013年4月,一方面,当前国债购买规模已经很大,每月约7.5万亿日元国债购买量,已经超过日本每月新发国债的70%,即便加大国债购买量,新增规模也可能有限。另一方面,经常项目赤字限制了日本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因为,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最直接影响是日元贬值,在短期内核电站重启无望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经常项目赤字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关注日本持续贸易逆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日本贸易逆差对中国的出口可能形成负面影响
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2012年和201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8.6%和-8.7%,这在日本经济连续两年实现1.5%的增长情况下是很不正常的。与此同时,日本贸易赤字扩大,必然会采取扩大出口的政策,加上日元的持续贬值,也将使中国和日本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加大中国稳定出口的压力。
(二)关注我国持有的日元债务收益和安全
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外汇资产的多元化水平,我国持有的日元债务和资产规模有所增加。如果日本经常项目赤字持续,日本为了弥补国内财政债务融资的缺口,必然会进一步吸引外国资本流入日本债务市场。日本债务的币种结构将更加复杂严峻,加上日元的持续贬值,我国持有的日元资产将可能面临资产损失的风险。
(三)日元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大人民币汇率和国内金融环境波动压力
日本央行持续无限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日元贬值的压力。自2011年10月以来,日本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由105.7下降到75.07,日元兑美元汇率同期由76.77∶1贬值为103.9∶1,贬值幅度接近30%。日元和许多新兴经济体货币同步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始终保持稳定。因此,人民币相对升值压力较大,这将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形成较大压力,加剧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对我国货币和汇率政策形成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
一、日本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趋势及原因分析
(一)日本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持续出现逆差
从年度数据来看,2011年至2013年,日本对外贸易收支连续3年出现大规模逆差,而且逆差额连续大规模扩张,其中2013年贸易逆差额高达11.48万亿日元。历史数据表明,日本上一次年度数据出现贸易逆差,还要追溯到1980年。从月度数据看,自2011年8月以来,日本已经连续29个月出现大规模贸易逆差,其中2014年1月逆差额高达2.8万亿日元。连续大规模贸易逆差,使得日本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日益严重,1985—2012 年日本经常项目平衡一直保持盈余,2013年四季度以来,随着贸易赤字的扩大,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日本经常项目已连续4个月出现赤字,今年1月逆差额高达1.59万亿日元,逆差额为上年同期的4.6倍。
(二)原因分析
近年来日本大规模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核电站全部关停导致大规模能源进口。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先后关闭了全国的核电站。2011年前核能约占日本能源消费的30%左右,核电站全部关停意味着日本必须依赖大规模的进口能源,而日元大幅贬值加剧了能源进口的成本。2011年3月至2013年底,日本矿物燃料(主要是原油及相关产品、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增加了50%。与地震之前2010年相比,2013年新增贸易赤字约一半来自矿物燃料赤字,2010年矿物燃料赤字为1852亿美元,2013年为2679.4亿美元。
二是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电子产品等制造业盈余锐减。电子行业原本是日本的一个优势行业,但与2010年相比,2013年日本电子产品贸易盈余锐减60%,从4.5万亿日元下降到1.7万亿日元,2013年新增贸易赤字约15%来自电子产品盈余下降。2014年1月,日本电子产品贸易首次从盈余转为赤字,并创30年来最大单月赤字。从其他数据也可看出日本电子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2009—2013年日本手机等电信类产品进口大幅飙升2.6倍,同时出口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苹果和三星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大幅上升。除了自身技术和品牌战略问题外,大地震使得产品供应链断裂和转移是导致日本电子产品出口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为分散风险将产品生产线转移至日本以外,零部件采购也开始更加全球化。2012年度日本制造业海外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例达20.6%,与前一年度相比上升3.4个百分点,是自1987年有调查以来的最高比例。
能源进口是导致日本贸易赤字扩大的最主要原因,然而目前日本核电站重启尚无时间表,因此,能源进口短期内赤字大幅下降可能性较小。更为重要的是,电子产品等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则是长期趋势,即便是近年来日元大幅贬值也没能改变这一趋势。
二、关注日本连续贸易逆差的影响
(一)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是金融风险上升的先行指标
一国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之差,因此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一国要从国外融资才能满足国内投资或者消费的需求。一般来讲,长期大幅的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持续。历史上东亚和拉美国家长期大规模赤字是造成数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无不面临长期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的困扰,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当前土耳其、南非、巴西、印尼和印度所谓的“脆弱五国”以及当前爆发全面政治经济危机的乌克兰,高企的经常项目赤字也是造成这些国家面临经济困境的关键原因。然而,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可以长期保持数十年的经常项目赤字而不爆发金融危机,但这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批评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二)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将拖累日本经济增长
2013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三、四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速仅为0.9%和0.7%,显著低于上半年近4.3%的平均增速。从增长动力上看,净出口始终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013年三、四季度日本净出口对日本经济的拖累高达两个百分点。今年日本贸易收支保持逆差的趋势仍将延续,这将继续拖累日本经济增长步伐。另外,今年二季度日本经济的风险主要在消费税上调后各项经济指标将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1997年4月,日本消费税率由3%上调至5%,二季度日本经济当即衰退了13.2%,随后的三年一直处于增长与衰退的边缘。
(三)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将影响日本债务安全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早在2008年就超过200%,并在最近几年继续攀升, 2012年已经接近240%。即便如此,2013年初日本政府仍旧大幅财政扩张。过去几年日本政府债务之所以可以持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和居民的高储蓄低投资为政府融资,这集中体现在日本经常项目长期顺差,换言之,即便日本政府债务高企,但并没有对外借贷。当前,日本经常项目已经连续6个月出现大规模赤字,这意味着日本开始对外借贷,这打破了过去30多年国内私人部门为政府债务融资的平衡,引发市场对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四)日本央行可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持续的贸易逆差和消费税上调,日本政府唯一可采取的政策即是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日本经济下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务,弥补由于经常项目赤字导致的债券融资缺口。日本央行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前瞻指导,或加大国债、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等资产的购买力度。然而,两方面因素将使得货币政策放松的效果将不及2013年4月,一方面,当前国债购买规模已经很大,每月约7.5万亿日元国债购买量,已经超过日本每月新发国债的70%,即便加大国债购买量,新增规模也可能有限。另一方面,经常项目赤字限制了日本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因为,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最直接影响是日元贬值,在短期内核电站重启无望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经常项目赤字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关注日本持续贸易逆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日本贸易逆差对中国的出口可能形成负面影响
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2012年和201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8.6%和-8.7%,这在日本经济连续两年实现1.5%的增长情况下是很不正常的。与此同时,日本贸易赤字扩大,必然会采取扩大出口的政策,加上日元的持续贬值,也将使中国和日本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加大中国稳定出口的压力。
(二)关注我国持有的日元债务收益和安全
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外汇资产的多元化水平,我国持有的日元债务和资产规模有所增加。如果日本经常项目赤字持续,日本为了弥补国内财政债务融资的缺口,必然会进一步吸引外国资本流入日本债务市场。日本债务的币种结构将更加复杂严峻,加上日元的持续贬值,我国持有的日元资产将可能面临资产损失的风险。
(三)日元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大人民币汇率和国内金融环境波动压力
日本央行持续无限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日元贬值的压力。自2011年10月以来,日本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由105.7下降到75.07,日元兑美元汇率同期由76.77∶1贬值为103.9∶1,贬值幅度接近30%。日元和许多新兴经济体货币同步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始终保持稳定。因此,人民币相对升值压力较大,这将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形成较大压力,加剧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对我国货币和汇率政策形成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