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从小学到高中,甚至是大学都是必修科目。毫无疑问,英语学习对于中国学生越来越重要,但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是否高效呢?笔者认为动机理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是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指导英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动机理论直接影响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频率、学生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当每学期的英语学习过程结束以后,学生能否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技巧持续应用呢?本文试图从高中生角度着手,研究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首先详细讨论具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接着分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与不同动机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想法,研究动机理论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探索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理论回顾
“动机理论影响语言学习者的觉醒,选择,表现层次,(语言学习的)持续度,情绪和不稳定的状态”[1]。对动机的分类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在当今学术界中被语言学家普遍认可的分类将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内在动机、结果型动机四大类[2]。综合型动机指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并希望融入目标语文化。工具型动机是指在学习英语时具有的功能型动机,如学好英语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为了通过考试等现象。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体会到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体验能够激发其内心真正的兴趣。结果型动机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感能够激发学生继续主动学习英语,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动机包括四个方面:目标、付出努力的行为、实现目标的愿望及对待有关行动的积极态度[3]。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目标。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受动机激发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三、现状分析
对动机理论的定义及功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之后,便可以对高中生英语学习中的动机做简要分析。由于高中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受高考的影响,150分的总分占整个高考总分的比例大,因此受到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关注。所谓“高考多一分,压倒一个军”足以见得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对于“分数”相当重视,学好英语是为了使高考英语成绩更理想,相应地进入理想大学的几率更大,之后的就业机会也就更多。这一系列的动机便可称为工具型动机,相信这一动机普遍存在于中国高中生中。拥有工具型动机的学生学习英语时目标较明确,例如上课积极性高,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但此种动机也存在弊端,著名的语言学家加德纳和麦金泰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两组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一组给每人十美元要求其是完成英法词汇搭配的任务,一组不给钱,只是要求他们尽力完成。实验结果是被给予奖金的一组比另一组完成得好,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完成这一任务上。但是奖励一旦消失,该小组成员便不愿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便是工具型动机的最大弊端。对于高中生来说,拥有这一动机是不够的,因为真正掌握英语的学习者并不能只看分数,而是要将英语变成学以致用的技能。
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英文化对比涉及较少,学生对于西方文化了解较少且不全面,所以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多数高中生不会产生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综合性动机存在的比例相对较低。内在型动机和结果型动机往往存在于英语成绩较好或者各科相比英语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身上,在高考体制下,分数成了衡量学习成果的刻度尺,英语考试分数较高或者英语成绩高于其他各科成绩的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下,有了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兴趣的刺激下又给下一次的考试分数带来正面影响,在尝到好成绩的“甜头”之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英语成绩也相应地稳中有升。即学习者意识到某些行动中的成功表现有助于实现目标(无论是学习好还是取得好分数),那么预期有可能增强。[4]但是,我们也不能认定成功会产生更好的表现,这一良性循环并非一直持续,我们可以设想,当努力的学习者发现任务较简单时,其动机强度反而会减弱。另外,如果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成绩非常不理想,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甚至可能出现一落千丈的现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四、启示与建议
工具型动机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还应该看到,老师引导学生不能过分依赖这一动机,因为工具型动机的最大弊端就是希望获得的目标或奖励消失之后,学习者可能会停止学习。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评判一位老师的教学是否成功不是看他能教多少,而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英语。
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老师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对课堂的安排、管理等都会对学生动机的形成产生影响。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互信互敬的关系,英语老师可以找时间与班上学生单独谈话,鼓励学生,告诉学生老师注意到了他们学习中付出的努力。老师也可以将个人学习英语的亲身经历与学生分享,告诉学生英语学习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成就感及幸福感,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并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情飞扬。要多鼓励学生,调动其学习英语的动机。
营造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关键是关注课堂。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走,放松地“接收”新知识。教师要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学习,并对学生的努力做出肯定评价和鼓励。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得到充分肯定的氛围中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老师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不断鼓励,使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且不害怕因回答错误而被嘲笑或批评。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研究相关二语习得书目并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因素及分析和启示所做的较为深刻的论述,但是影响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因素是很复杂的,涉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和心理学等。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但核心理念是相同的,通过不断鼓励学生,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Dornyei,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Teaching,1998,31,117-135.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 Press,1985.
[4]Susan Gass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从小学到高中,甚至是大学都是必修科目。毫无疑问,英语学习对于中国学生越来越重要,但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是否高效呢?笔者认为动机理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是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指导英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动机理论直接影响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频率、学生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当每学期的英语学习过程结束以后,学生能否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技巧持续应用呢?本文试图从高中生角度着手,研究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首先详细讨论具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接着分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与不同动机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想法,研究动机理论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探索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理论回顾
“动机理论影响语言学习者的觉醒,选择,表现层次,(语言学习的)持续度,情绪和不稳定的状态”[1]。对动机的分类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在当今学术界中被语言学家普遍认可的分类将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内在动机、结果型动机四大类[2]。综合型动机指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并希望融入目标语文化。工具型动机是指在学习英语时具有的功能型动机,如学好英语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为了通过考试等现象。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体会到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体验能够激发其内心真正的兴趣。结果型动机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感能够激发学生继续主动学习英语,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动机包括四个方面:目标、付出努力的行为、实现目标的愿望及对待有关行动的积极态度[3]。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目标。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受动机激发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三、现状分析
对动机理论的定义及功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之后,便可以对高中生英语学习中的动机做简要分析。由于高中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受高考的影响,150分的总分占整个高考总分的比例大,因此受到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关注。所谓“高考多一分,压倒一个军”足以见得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对于“分数”相当重视,学好英语是为了使高考英语成绩更理想,相应地进入理想大学的几率更大,之后的就业机会也就更多。这一系列的动机便可称为工具型动机,相信这一动机普遍存在于中国高中生中。拥有工具型动机的学生学习英语时目标较明确,例如上课积极性高,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但此种动机也存在弊端,著名的语言学家加德纳和麦金泰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两组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一组给每人十美元要求其是完成英法词汇搭配的任务,一组不给钱,只是要求他们尽力完成。实验结果是被给予奖金的一组比另一组完成得好,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完成这一任务上。但是奖励一旦消失,该小组成员便不愿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便是工具型动机的最大弊端。对于高中生来说,拥有这一动机是不够的,因为真正掌握英语的学习者并不能只看分数,而是要将英语变成学以致用的技能。
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英文化对比涉及较少,学生对于西方文化了解较少且不全面,所以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多数高中生不会产生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综合性动机存在的比例相对较低。内在型动机和结果型动机往往存在于英语成绩较好或者各科相比英语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身上,在高考体制下,分数成了衡量学习成果的刻度尺,英语考试分数较高或者英语成绩高于其他各科成绩的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下,有了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兴趣的刺激下又给下一次的考试分数带来正面影响,在尝到好成绩的“甜头”之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英语成绩也相应地稳中有升。即学习者意识到某些行动中的成功表现有助于实现目标(无论是学习好还是取得好分数),那么预期有可能增强。[4]但是,我们也不能认定成功会产生更好的表现,这一良性循环并非一直持续,我们可以设想,当努力的学习者发现任务较简单时,其动机强度反而会减弱。另外,如果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成绩非常不理想,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甚至可能出现一落千丈的现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四、启示与建议
工具型动机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还应该看到,老师引导学生不能过分依赖这一动机,因为工具型动机的最大弊端就是希望获得的目标或奖励消失之后,学习者可能会停止学习。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评判一位老师的教学是否成功不是看他能教多少,而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英语。
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老师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对课堂的安排、管理等都会对学生动机的形成产生影响。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互信互敬的关系,英语老师可以找时间与班上学生单独谈话,鼓励学生,告诉学生老师注意到了他们学习中付出的努力。老师也可以将个人学习英语的亲身经历与学生分享,告诉学生英语学习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成就感及幸福感,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并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情飞扬。要多鼓励学生,调动其学习英语的动机。
营造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关键是关注课堂。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走,放松地“接收”新知识。教师要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学习,并对学生的努力做出肯定评价和鼓励。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得到充分肯定的氛围中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老师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不断鼓励,使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且不害怕因回答错误而被嘲笑或批评。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研究相关二语习得书目并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因素及分析和启示所做的较为深刻的论述,但是影响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因素是很复杂的,涉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和心理学等。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但核心理念是相同的,通过不断鼓励学生,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Dornyei,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Teaching,1998,31,117-135.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 Press,1985.
[4]Susan G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