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奇才姚荫梅坎坷人生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g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现代的评弹名家中,姚荫梅是一位能编擅说的奇才。
  1952年,上海人民评弹团作为新建立的国家剧团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开始时,有一个回忆身世、启发觉悟的环节,放映了一部讲述艺人子弟悲苦遭遇的电影《罪恶之家》。在观摩电影的过程中,姚荫梅泣不成声。“民改工作队”发现姚荫梅作为女艺人的子弟,有着十分凄苦的童年和十分坎坷的学艺生涯,便安排他在全团做了“忆苦”报告。他的讲述声泪俱下,他凄苦的身世,引起了全团的同情。
  壹
  姚荫梅的外祖父叫王海翔,原是江苏常熟虞山镇上的一位伤科医生,会武术,又能演出苏州评话《金台传》《五义图》等长篇书目。姚荫梅的母亲叫王小虹,自幼受父亲熏陶,也会拳术和说评话,还曾向人学唱弹词《三笑》和苏滩。长成后,便到苏州一带乡镇码头演出,卖艺贴补家用。姚荫梅的父亲叫姚寄梅,是苏州甪直镇一户地主的子弟,性喜弄丝竹,唱昆曲,听说书。1906年左右,听书时,遇上了王小虹,产生了爱情。他不顾家长的强烈反对,竟与家庭毅然决裂,与王小虹结为夫妻,并随着王小虹一起闯荡江湖,并且在妻子王小虹的指点下,将《七侠五义》小说改编为评话,夫妻双双跑码头,一同登台献艺,养家糊口。1907年1月生下了儿子荫梅。
  漂泊江湖的生活毕竟是艰苦的。在姚荫梅三岁那年,姚寄梅在浙江新市演出期间,染上了菌痢一病不起,溘然去世。遭此打击,孤苦无依的王小虹,只得雇了一只小船,载了亡夫的尸体到甪直姚宅报丧。谁知船到码头,姚家人把姚寄梅离家出走和病故异乡的怒气、积愤,都倾倒在王小虹身上,非但不许尸体进门,还将王小虹用链条锁在停放在码头的尸体上,并对王百般辱骂,扬言要她偿命。无奈之下,随船同去的王小虹的娘家人挽请当地乡董出面讲情,终于释放了王小虹,但是把幼小的姚荫梅作为姚家的骨血扣了下来。王小虹痛失丈夫,又被夺走了爱子,心如刀绞,日夜啼哭思念。几个月后,她设法转辗托人,说通了姚家的下人,终于趁黑夜将荫梅抱出了姚家。姚家原不喜欢这孩子,扣留他只是为了出气。孩子被抱走之后,也没有追究。
  从此,幼小的姚荫梅回到了母亲的身边,跟着母亲跑码头,卖艺度日。可怜王小虹,一个年轻的女艺人,每天又要登台奏艺,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她上台说书时,孩子无人照看,只好让他坐在书桌台肚里的搁脚凳上,拿一些零食给他消磨时光。一次小荫梅在桌肚里口渴了,拉着母亲的裤管要水喝。王小虹说着书,顺手将自己书桌上才泡的热茶,送到桌肚里去。桌肚里是黑暗的,口渴的孩子忙着伸手去接,却不慎把小手伸进了热水杯中,直烫得在桌下哇哇大哭。
  就这样窘迫艰苦的生活,母子二人苦撑着度过了三年,直到姚荫梅六岁那年,王小虹把他送到苏州继父(会说《描金凤》又能变戏法的柳逢春)家寄养,在那里读了两年小学。后来,王小虹改用艺名“也是娥”,进入上海,在新世界演出,便把姚荫梅接到上海入学,读到高小一年级,十一岁时辍学。辍学之后,姚荫梅一度跟随母亲跑码头,听母亲演出《金台传》。又有一个时期,到文明戏和苏锡滩簧班子里,充当群众演员,演一些童子生的角色。十五岁那年,他在一个文明戏班里找到一个固定位置,随班出码头到武汉演出。哪知到了武汉业务惨淡,经办人员发不出包银,逃之夭夭。姚荫梅差一点流落武汉,回不了家乡。
  他母亲原本不愿他学评弹的,他武汉回来之后,他母亲再三考虑,为了找一个固定职业,终于决定让他学说书。可是当时艺人受行规约束,思想保守,都不愿收女艺人的子弟做徒弟。一再央人说情,总算有一位以说唱《描金凤》闻名的唐芝云,答应收姚荫梅为徒,从此,姚荫梅走上了演唱评弹的道路。
  贰
  唐芝云是一位好老师,可惜姚荫梅跟他学艺不久,师傅却因病不幸去世。1922年左右,闲荡在家、无所事事的姚荫梅遇到了师兄夏莲君。夏正在组班演唱“化妆弹词”,就邀他搭班。当年夏莲君创办的“化妆弹词”,就是将传统的弹词书目《珍珠塔》《描金凤》《三笑》等,改编分场,分角色化妆上台,加强了表演動作,同时运用了评弹原有的说表和弹唱,再加乐队伴奏,也即是后来的“书戏”。演出地点大都是上海的游乐场,如“大世界”、“新世界”等。
  姚荫梅在“大世界”演出“化妆弹词”的时期,正好弹词名家“描(金凤)王”夏荷生也在“大世界”书场中演出。姚荫梅抓紧演出的空隙,到书场听书观摩学习,补全了长篇《描金凤》。停演了“化妆弹词”,他就放单档到江浙小码头演出《描金凤》,但是当时说《描金凤》的人很多,初出道的姚荫梅在演出中屡受挫折。他母亲关心他,要他另外编说一部少有人说的“生书”。在十八岁那年,他几经考虑,决定根据石印本《玉连环》,编说一部长篇。《玉连环》虽然也是传统书目,但情节平淡,所以是很少人说的冷门书。要使其能吸引人,就必须进行加工,使其人物生动,戏剧性矛盾激烈,增强悬念。姚荫梅结合前一阶段学习传统的演出“化妆弹词”的经验,对《玉连环》进行“拆卸改造”,组织“关子”,并加强了演出的表演性。终于在码头上,边演边改,十年之后,他凭《玉连环》书目,在书坛上站稳了脚。二十八岁那年,他凭《玉连环》长篇进入了上海的大书场演出,还在“光裕社”出了大道,获得了收授艺徒的资格。
  1936年那年的中秋节,姚荫梅应同道蔡筱舫的请求,和他对调书场,从上海调到金山朱泾憩园书场。谁知到了书场,只见水牌上挂的是“姚荫梅日夜弹唱《啼笑因缘》”,不免大吃一惊。他只会说《描金凤》和《玉连环》,从未说过《啼笑因缘》。一问场方,原来,当时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十分走红,戏曲曲艺界都有改编演出的。评弹响档朱耀祥、赵稼秋也约请作家陆澹庵编成了长篇弹词,搬上了书坛,在听众中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憩园书场的场方知道姚荫梅几年前在与周剑虹拼档时,为了演唱传统书目《大红袍》,遵从“光裕社”行规,必须有所师承,曾经拜朱耀祥为师,就想当然,他认为姚荫梅和朱耀祥一样,也能说《啼笑因缘》了。
  书牌既已挂出,听众纷纷赶来。姚荫梅虽然坦言,自己没有说过《啼笑因缘》,热情的听客却拿来了陆澹庵编写出版的《啼笑因缘》脚本,要他照本宣科。   姚荫梅看到满座听众,觉得盛情难却,就决定尝试一下。谁知起始两天,他作好准备,在臺上照文本说唱时,台下传来了阵阵翻动书页的声音。姚荫梅在台上说,听众拿了书在台下对照着看脚本。姚荫梅觉得这样无法发挥自己的表演艺术,也不可能有什么感染人的效果,注定要失败的。经过反复思考,他觉得再不能这样背诵式的演出了。于是他另想别法。他根据评弹作为表演艺术的特性,把剧本上表述的地方改为角色表演和弹唱,唱篇又改为说表,这样,果然听众听书时,不再翻看脚本了。他们开始把本子放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听看演出了,效果也逐渐好了。
  说好《啼笑因缘》,对姚荫梅来说,多了一部受听众欢迎的新书,在当时也是跟上时代的创新。从此,姚荫梅研读原作,收集资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专心致志地对《啼笑因缘》书目,组织“关子”,在表演上创造角色。可以说对陆澹庵的改编本重起炉灶,另行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历时九年,不但对书目不断丰富加工,自己的表演艺术也大为精进。到1945年,他到上海沧州书场演出,轰动书坛,接着上海各大书场纷纷延请他演出,成为了一位演出《啼笑因缘》的大响档。
  通过对《玉连环》,尤其是《啼笑因缘》的编演,姚荫梅在评弹的编写、演出上都有了很高的造诣,成为了评弹界当代少有的能编善演会说的奇才。他构思巧妙,语言生动,描述细腻,刻画传神,说表亲切自然,更擅各地方言,被道众称誉为“巧嘴”。他将自己的编演经验总结为“懂、通、松、重、动”五字艺诀。懂,在于准确透彻的表现力;通,在于书情的以理为先,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松,既是诙谐轻松,笑谑趣味,也是演出的张弛有度,松紧自如;重,在于内涵充实,感染力深刻;动,指的是人物动作,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形成“关子”。姚荫梅的五字艺诀在辅导后辈、传承发展评弹艺术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姚荫梅除了评弹艺术方面的高精成就外,他的象棋也下得很好。他看到马路边摆棋摊的骗取行人的钱财,心中不服,他研究了他们的棋路,就到路上去和他们对着干,结果把那些棋摊都下输了,只好连连和他打招呼,求饶。
  叁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上海市文化局创办了国家评弹团——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姚荫梅放弃了高额的演出收入,参加国家剧团,成为了建团第一批的十八艺人之一。
  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是参照当时的文工团体制建立的,演员都过集体生活,纪律严谨。姚荫梅自幼过的是流荡江湖的卖艺生活,养成了自由散漫、放荡不羁的性格习惯。在旧社会为了生存自保,对抗各种恶势力的欺压凌辱,更养成了一种桀骜不驯、敢做敢当的脾气。年轻时,一次在江苏枫泾镇受了一个西瓜店老板的欺侮,他竟拿起一把水果刀,朝那人袒露的肚皮上划了一刀。丢下刀,奔过桥,逃到了浙江境内的嘉善。后来,十年之后,他又到枫泾,偶过那家水果店,还看到水果店老板敞开的肚腹上那个刀疤。还有一次,他在码头上演出时,受到当地一个伪警官的敲诈恫吓。伪警官拔出手枪,对他扬扬。姚荫梅不为所动,反抓住他的手,对着手枪的枪口里张张,喃喃地说:“里面到底有没有子弹?”那伪警官反被他震慑住了,把手缩了回去。还有一次,他不甘流氓头子的欺辱,和他们顶嘴,流氓头子要打他。他在前面逃,流氓头子就在后面追,两人绕着屋子的墙角兜圈子。流氓停了脚步立定下来叫骂,他也立定下来与流氓对骂。流氓又追,他就再逃,在屋子四角兜来兜去,好像捉迷藏一般,引得看的人哄然大笑,流氓头子对他毫无办法。年轻时代的姚荫梅就是这样养成一个无惧无畏、敢说敢做的江湖艺人。因此,初进上海人民评弹团,过起了集体生活,受到种种纪律的约束,他觉得很不习惯。
  开始时,团里开生活小组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坐在一旁玩弄着一只军用水壶,说:“我没有什么自我批评,你们要批评就批评,但不要来批评我。”
  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成立之后,即由领导决定全团演员参加上海市文联组织的治淮宣传工作队,开赴安徽治淮工地,深入工人、民工,生活劳动,先到五河漴潼河工地,后又到新建的佛子岭水库。三个多月的治淮工作十分艰苦,和工人、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姚荫梅和评弹团的艺人们受到了深刻教育。回沪之后,通过“民主改革”的学习,姚荫梅又经过带头忆苦,提高了觉悟,开始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之后这五六年间,姚荫梅积极发挥他的编演才能,在编演新书目、整理传统书目和艺术创新发展等方面,都为评弹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他在集体编创的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独立编写了一回人物鲜明、叙事生动的《杨光林转变》,后又改编了中篇评弹《刘胡兰》《猎虎记》和长篇书目《方珍珠》等,由他整理改编的传统长篇选回《玄都求雨》《汪宣断案》《媒婆代嫁》等,都成了经典性的保留节目。
  1955年左右,姚荫梅被推选担任了上海市人民评弹团的艺委会主任。他曾参学新文艺剧团的排练制度,对团内中篇、选回等的排练,建立艺术指导制度,辅助演员,提高对书目人物的理解及表演艺术,使演出质量得到了保证。
  这期间,他不但克服了自己自由散漫的习气,也开始注意维护团的纪律和良好作风。团里一个女青年演员经常疯疯癫癫地撒野胡闹,众人拿她没有办法。一次在吃早饭时,拿了一碗热粥跳来跳去,与人厮闹。她走到姚荫梅面前,姚荫梅对她说,你不要闹了,要再闹,我把这碗热粥倒进你口袋里去。那青年只以为他只是说说的,便对着他说,你倒,你倒。姚荫梅拿起那碗粥,真的往她口袋里倒了下去。姚荫梅原是敢说敢做的,他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压住了她的气焰,教育了这个青年,从此她再不敢对人撒娇胡闹了。
  由于姚荫梅在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他被文艺工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56年,又当选了民盟评弹团支部的负责人。1957年“大鸣大放”时,他作为民盟支部的代表参加了市里召开的民主党派座谈会。他在会上讲了一些工作中的意见,他的发言引起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注意,于是再加上他平时的一些率直言论,在“运动”中受了批判,最后受到了处理。在错划为“右派”之后,虽仍能登台演出,但挂牌时,已不能用他自己的名字。但他是一个人单档演出的,不用姓名,无法挂牌。书场的广告和水牌上,姚荫梅只好都写上了“姚单档”。他参与编写的作品,也就不再有他的署名了。   也许姚荫梅自幼历经了坎坷,对这些突然的打击,他都能逆來顺受,并没有情绪上的太大波动。他还是积极接受了团里的各项编演任务。他参与编演了《白毛女》《冰化雪消》《急浪丹心》等多部中篇,还改编演出了《双按院》《义胜春秋》等长篇。在《双按院》中,他创意编写的《智释马山》《炼印》等选回,成了评弹经典性的书目,受到广泛的好评。
  不过姚荫梅的性格是强的,该说该做的,他还是照说照做。这在极“左”思潮高涨的年代里,他往往被带有成见的人看作是顽固不化,思想反动。在三年灾荒的年代里,他在食堂里看到同桌一个青年演员吃到饭里一粒砂石,就把整口的米饭都吐到了桌上,姚荫梅说了一句“粮食紧张啊”,随即把桌上那口饭捧起来吞了下去。可是这件事却被说成了他用恶作剧的举动,来发泄对粮食紧张的灾荒形势的不满。就由于这种种的成见和非议,当“文革”风暴掀起时,姚荫梅就在劫难逃了。当时,甚至有激进的“造反派”贴出大字报,提出:“要枪毙姚荫梅”。姚荫梅受到殴打,被打进了牛棚。
  肆
  “文革”一开始,姚荫梅作为“牛鬼蛇神”,即成了我同进“牛棚”的难友。
  开始时,姚荫梅对同进“牛棚”的干部还有歧视和戒心,渐渐的就没有顾忌了。他和我被派去打扫垃圾。各处收拾下来的垃圾要倒到一只竹篾编的大箩筐里,由两人抬了,再倒进后门外的大垃圾箱里。没有几天,箩筐受脏水污物浸蚀,箩底霉烂、洞穿,不能再承载垃圾,又不能找人换一只。我显得束手无策,他却找来了细竹竿,劈成竹篾,教我穿扎箩底,把漏洞补了起来,解决了倒垃圾的难题。我们又被派到团门口刷大标语,他年纪大,就由我爬上竹梯或站在台上搭的高凳上,他在下面挡着,不断地提醒我,当心脚下,不要“看野眼”。他比我大二十岁,阅历丰富,在生活中适应性强。在这段时间里,我总觉得他把我当个后辈一样,有时严厉,有时温情地呵护、提示着。1968年夏天,一个下午,我们一老一少两个人,被派拿了一大捆大字报,拎了浆糊桶,到淮海路去刷批判自己的大字报。我们从淮海中路西头,穿过闹市,贴到东头。我们默默地做着,我觉得他很能顺应环境,做什么事都很认真,从不马虎敷衍,心情又很平静淡定。直到把大字报刷完,浆糊桶空了,天也暗了,才走回团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姚荫梅得到了彻底平反。人们更认识了他在评弹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和所作的卓越贡献,也认清了他的艺德艺品和敬业精神。作为一位优秀的老艺术家,他得到了全团的尊敬。他虽然办了退休,却对这个生活工作了数十年的评弹团集体有着深厚的感情,时常到团里来,上至领导,下至门卫,到处走走、谈谈。
  团领导发现了他编说的《双按院》选回《智释马山》是一回思想性、艺术性都高的优秀书目,向陈云同志作了推介,陈云同志在杭州听了他的演出,并接见了他,和他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勉励他继续为评弹事业出人出书,发挥余热。
  一位在“文革”中对他作了粗暴批斗的青年学员,后来有了认识,并登门向他悔过、认错,姚荫梅不计前嫌,和他建立了亲密的师徒关系,对他悉心授艺。那青年也勤奋学艺,传承他的艺术,发扬他的风格,成为了他的爱徒。
  有一位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日本学者来沪,请人辅导研读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对外文协找到了上海评弹团,评弹团推荐了姚荫梅。于是,他每天去锦江饭店和这位日本学者共同切磋研读,使那位日本友人满意而归。
  1988年左右,姚荫梅倾毕生心力改编的苏州弹词本《啼笑因缘》,继他改编的长篇弹词《双按院》之后,分上下两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受到了听众、读者的欢迎。
  姚荫梅享年九十一岁。作为一位颠沛半生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姚荫梅受到了各界的尊敬。他的晚年是过得平静、充实的。
其他文献
看看眼下的艺海剧院:一楼的大剧场《琥珀》一往情深,五楼的先锋剧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一派欢腾,《恋爱的犀牛》《寻欢作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张张夺目的海报酷酷
期刊
该研究企图探讨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内涵,并了解公司避险政策是否受到金融风暴和"9.11"事件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以及企业避险的决定因素和避险工具的选择.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
一年365天,这是人类自纪元以来即排定的数字。根据气候自然变化的规律,这个数字又被分割为春夏秋冬四季,并赋予天意之道: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在人们的脑海里,这一切都是
期刊
安徽省农科院2月10日与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公司达成一项为期8年的合作协议,旨在以水稻为模式植物,对新型基因功能进行实验室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
漕溪北路595号,是上海这个中国电影重镇的重要文化地标,半个多世纪来也曾是上海电影风起云涌的大本营和根据地。翻阅百年中国电影史不难发现,有那么多重要影人、重磅影片和重
期刊
往常,文艺界的委员年年必做的事,就是数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文化的字数,字数多了,觉得文化被重视,少则反之。但今年,文艺界的委员不用数了,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文化建设”再次放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等的高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总体战略。对此,文艺工作的从业者们欣喜之余,倍觉任重道远。在近日召开的上海两会上,文艺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城市的发展纷纷建言献策,同时在文化发
期刊
周信芳先生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之一,是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海派文化宗师,他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创立了京剧生行中的“麒派”艺术。2015年1月适逢周信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一代宗师,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麒派”艺术,由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于2015年1月在上海和北京隆重举行。“弘扬麒学精神,推进艺术发展——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研讨会”
期刊
上海历来是中国文学重镇,近现代以来多次引领文学的风潮,海派文学以其鲜明的风格与京派文学比肩而立,左翼文学的大潮也曾在上海澎湃过,鲁迅、巴金、张爱玲等文化名人长居上海,形成了长久持续的文学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从工业题材的发轫之作《上海的早晨》,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到70后的都市写作、《萌芽》杂志的新概念写作等,上海一直都在引领文学的风向。当然,在文学这盘棋上,作家是第一位的问题
期刊
该文以东方会计学院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为研究案例,论述了远程职业教育架构模型在学院的应用与实施.该文共四章.第一章介绍了远程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
梅兰芳以一出《霸王别姬》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人并称为“四大名旦”,享誉中外。他们的表演各有特色,为弘扬国粹艺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都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艺德高尚,在中国京剧艺术界地位显赫。  1913年,梅兰芳在上海演出《武家坡》《女起解》等轰动上海滩。尔后梅兰芳又演出了《孽海波澜》《霸王别姬》《黛玉葬花》等新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梅派”,也奠定了他在京剧界“四大名旦”之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