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最直接载体。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构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课程构建理论的五分法出发,对我国现行的教材进行分析。找到地理课程构建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五分法;课程构建;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新课改正在深入进行,合理地、科学地对于地理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 我國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的现状
课程构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1]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构建中呈现出开放性、民主性、发展性和个性化的新特点。课程内容的构建更加注重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构建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和理念。
二 课程构建理论中的五分法理论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进行新课程改革时,课程的理论构建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五分法理论由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他描述了课程设置的五种基本取向:认识过程的发展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社会适应取向;技术化取向。
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直接的载体,在其表现形式上也有明显体现。因此,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五个层次的划分,可看作是对课程构建方向的整体把握。
三 对现阶段地理课程构建的教材分析
1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情况
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四版教材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各具特色。
从发行和使用情况上来看,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且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编写历史最长,对内容把握较为周详,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笔者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际意义。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内容分析
借用艾斯纳的五分法对于我国高中地理人教版的必修教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讲解较为充分;对地理学科本身的体系和逻辑构建和对社会适应取向的内容陈述比较充足;而对于个人实用相关取向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薄弱。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2]教材为例,笔者借用艾斯纳对课程的分析方法,把教材各个教学因子进行划分后发现:
教科书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陈述基本占到了43%,各类基础概念的给予基本是以认知发展取向的类型为主。教材在地理学科体系构建上的篇幅约占到25%。对于社会适应取向方面的构建也比较充分,比例达到17%。课本较为关注与社会、环境相的适应的方方面面。课本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大都取材于我国的典型案例,并与我国的现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全书有9%的篇幅涉及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的内容。而本章涉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即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为6处。课本中该取向的内容主要用图表和活动题等形式表现。
四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的要求及出现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了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的编写建议。从我国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和对于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所表现的重视程度基本一致。
而从我国现试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已经较为完备,对于地理课程的体现较为充分,但在编制方面也有着一些问题。
(1)五种取向的内容选择不均衡。教材所关注的焦点仍是学科本身,知识本身,关注地理学科内容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现实及社会适应的关注基本达到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一,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则明显不足。
(2)对于学生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不足。教科书中内容的呈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较少。
(3)知识陈述体系还存在着问题。
2 对策
针对这种现状,在保持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对于知识、地理学科构建和社会适应取向的优点下,未来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应该更多的关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首先,地理课程中编制内容应该更加均衡化。
地理课程中的内容也要更加合理化,均衡化,以及课程要求的方方面面,都在教科书这种最为直接的载体中得到体现。在地理课程中,我们要平衡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以及认知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在教科书的呈现方面,要保证在每一章节内容中各有侧重,又相互平衡。突出在教材的语言编制方面,语言的编写应有更加多样的表达形式。为了让教科书内容呈现不同的侧重点,可以酌情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使之产生具体化、视觉化的效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服务于五个方面内容的表达。
其次,地理课程设置应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去发现、质疑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从地理学习中认识和发现自我、找到共性,甚至学会生活。
为了更好地使地理课程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材在编制上应进行分类。具体来说,教材应分成教师教科书和学生教科书,即学生教科书中应该设置更多的开放性的问题,并避免直接在问题下面给出答案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教科书内容呈现应更为简洁。并以地理的图表为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应以探究式、活动式的地理课程为主,积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知识陈述体系需考虑地理学科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知识陈述应该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前提,关注陈述地理学科内容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M].课程.教材.教法.2003.1:21-26
[2]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关键词】五分法;课程构建;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新课改正在深入进行,合理地、科学地对于地理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 我國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的现状
课程构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1]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构建中呈现出开放性、民主性、发展性和个性化的新特点。课程内容的构建更加注重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构建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和理念。
二 课程构建理论中的五分法理论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进行新课程改革时,课程的理论构建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五分法理论由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他描述了课程设置的五种基本取向:认识过程的发展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社会适应取向;技术化取向。
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直接的载体,在其表现形式上也有明显体现。因此,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五个层次的划分,可看作是对课程构建方向的整体把握。
三 对现阶段地理课程构建的教材分析
1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情况
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四版教材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各具特色。
从发行和使用情况上来看,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且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编写历史最长,对内容把握较为周详,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笔者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际意义。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内容分析
借用艾斯纳的五分法对于我国高中地理人教版的必修教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讲解较为充分;对地理学科本身的体系和逻辑构建和对社会适应取向的内容陈述比较充足;而对于个人实用相关取向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薄弱。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2]教材为例,笔者借用艾斯纳对课程的分析方法,把教材各个教学因子进行划分后发现:
教科书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陈述基本占到了43%,各类基础概念的给予基本是以认知发展取向的类型为主。教材在地理学科体系构建上的篇幅约占到25%。对于社会适应取向方面的构建也比较充分,比例达到17%。课本较为关注与社会、环境相的适应的方方面面。课本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大都取材于我国的典型案例,并与我国的现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全书有9%的篇幅涉及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的内容。而本章涉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即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为6处。课本中该取向的内容主要用图表和活动题等形式表现。
四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的要求及出现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了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的编写建议。从我国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和对于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所表现的重视程度基本一致。
而从我国现试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已经较为完备,对于地理课程的体现较为充分,但在编制方面也有着一些问题。
(1)五种取向的内容选择不均衡。教材所关注的焦点仍是学科本身,知识本身,关注地理学科内容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现实及社会适应的关注基本达到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一,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则明显不足。
(2)对于学生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不足。教科书中内容的呈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较少。
(3)知识陈述体系还存在着问题。
2 对策
针对这种现状,在保持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对于知识、地理学科构建和社会适应取向的优点下,未来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应该更多的关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首先,地理课程中编制内容应该更加均衡化。
地理课程中的内容也要更加合理化,均衡化,以及课程要求的方方面面,都在教科书这种最为直接的载体中得到体现。在地理课程中,我们要平衡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以及认知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在教科书的呈现方面,要保证在每一章节内容中各有侧重,又相互平衡。突出在教材的语言编制方面,语言的编写应有更加多样的表达形式。为了让教科书内容呈现不同的侧重点,可以酌情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使之产生具体化、视觉化的效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服务于五个方面内容的表达。
其次,地理课程设置应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去发现、质疑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从地理学习中认识和发现自我、找到共性,甚至学会生活。
为了更好地使地理课程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材在编制上应进行分类。具体来说,教材应分成教师教科书和学生教科书,即学生教科书中应该设置更多的开放性的问题,并避免直接在问题下面给出答案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教科书内容呈现应更为简洁。并以地理的图表为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应以探究式、活动式的地理课程为主,积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知识陈述体系需考虑地理学科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知识陈述应该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前提,关注陈述地理学科内容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M].课程.教材.教法.2003.1:21-26
[2]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