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研究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81124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本文从文学文本研究出发,对20世纪来英美国家优秀的儿童生态文学作品研究,从原则、道德和榜样三个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传递生态伦理价值的文本特点。
  关键词:儿童文学 生态伦理 道德建构
  随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精神危机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全社会普遍的关注。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靠法律和制度加以约束,更需要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和伦理观念在人类内心的建构,强化“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符合世界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必然路径和指向性原则的需要。
  儿童文学自诞生之初,就传递着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人们对儿童的各种伦理关切。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英美国家在儿童生态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上要早于我们国家,许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对儿童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并且其中的很多作品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例如,美国当代散文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所写的《夏洛的网》;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所著的《秘密花园》;美国作家玛·金·罗林斯的《一岁的小鹿》是 “自然文学” 类的代表之作。本文通过分析英美儿童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试图理清英美儿童生态文学在培养生态道德方面的路径。
  一、生态伦理建立需要遵从有限和适度原则。
  人、自然和其他生物彼此索取、相互依赖生存于同一个蓝色的星球,并与其他未知的生命体共存于同一个博大的宇宙。平衡才能和谐,让利才能获得,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哲学原则。我们人类只是万事万物中的一种元素,和其他元素一样共生于世界,没有什么特殊和优越,拥有与其他元素一样的基本性质:存在合理、有限性、竞争性。理性的生态道德观固然不是不惜牺牲人类生存权利去保护环境、关爱动物;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违背自然发展规律观念,而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其他生物在竞争中扶持,在矛盾中谦让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生观念。
  随着人类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增强,改造自然的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对待自然的态度从畏惧、盲敬到主宰、忽视,人类把自己放在了高于万事万物的地位上,无限扩张其权利于世界各个角落。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这样解释人类的地位,“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也有过类似的言论,“能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毫无边界的自信心和错误的定位导致人类不再把自然当作与之平等的共生伙伴,而是我们活动作用的对象,是人身之外的一个可以满足无限需求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与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不平衡,最终也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人类在自大于自己无限改造能力的同时尝到了自然反抗带来的后果。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能力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与自然的广大和宇宙的博大相较之下也是有限的,在有限能力的支撑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会带来惩罚。在《少年小树之歌》这部作品中,作者开篇就告诉了小读者们 “大自然的规则”这一概念,引导孩子们明白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承认自己能力的有限,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不可强行改变这一规律,否则就像文中描述的,“人类举着旗帜声称自己的行为是顺天合理的,有许多人因为这些交涉而和那面旗帜一同丧失了生命”,但是,“他们永远改变不了这个大自然的规则”。[2]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类迷失于过度消费中,大量的商品没有发挥出正常的存在价值甚至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就被弃之,成为地球的负担。人类毫无节制地向地球索取资源来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造成极大的浪费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我们需要把握这一原则:适量索取,以满足基本生活为限。这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在《夏洛的网》中,面对看起来残忍捕猎的蜘蛛,夏洛显得惊恐,但蜘蛛倒出了真谛,“我得活啊,对吗?” [3]万事万物都是相依存在的,面对孩子,不需要刻意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客观的真实的展现世界有助于孩子们理性对待生存与死亡,索取与付出这些可以和谐共存的矛盾体。在《少年小树之歌》中,爷爷引导小树正确理性看待老鹰捕食鹌鹑,“泰坎把跑得慢的鹌鹑抓走,跑得慢的鹌鹑就没有机会生下和它一样跑不快的鹌鹑孩子了”,合理的索取是生态圈得以发展的必须也是促进,但同时提醒小树:“你只拿你需要的东西”。[2]爷爷把多余捕猎的三只火鸡放生,只留下需要的三只。向孩子很好地诠释了取之有量的原则。
  二、生态伦理建立需要尊重和感恩的道德支撑。
  人类在不断的进化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收到了越来越多的红利,感受到了人类力量的强大,并错误地认为人类力量的无线强大,可以无节制任意向自然和他物索取,与之带来的生态不平衡会给我们致命地伤害。因此,尊重和感恩是我们理解生态关系,建立生态伦理的道德基础。
  尊重立于平等,产生和谐。平等的心态会带来真实的了解,进而带来理解,从而和谐共生。《夏洛的网》的作者赋予动物们像人类一样的形象,通过人类的语言解读动物们的情感和思想,完全把动物们看做和人类一样平等的生物,而不是异于人类的他者,非常自然、生动、有趣地向孩子们传递了勇敢、平等、感恩、互助等信息。夏洛和威尔伯关系的变化也诠释了尊重的意义。威尔伯初见夏洛时,因为她的外表和习性感到恐惧,对她产生偏见,但随之夏洛的所作所为证明了她是一只聪明、勇敢、忠实的蜘蛛,赢得了威尔伯的尊敬。面对残忍的猎食,夏洛这样解释:“我对吃苍蝇和甲虫并不真正感到快活,可我天生就是这样。蜘蛛总得想办法活下去...我得自己谋生,我靠自己的本事过活”。[3]我们需要平等地看待自然和万物,以平常心看待我们相较其他生物的优势,理解万物固有的特性,尊重万事万物,如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感恩是一种认同,肯定万事万物对我们的馈赠和帮助。我们的正常生活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和其他生物的调节。很多珍贵的大自然的馈赠,也许我们人类已习以为常,我们需要将自己在这种惯性常态的麻木中唤醒,看清我们享用的一切从来都不是理所应当,我们不应是生物道德体系的原点,所有的一草一木和所有生活于這个星球的生物都是平等的。感恩是一种回报,以己之心感已之情,对他人他物的帮助,给予回赠,这种良性循环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一岁的小鹿》中,主人公乔迪对生活中的惯常馈赠总是保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感谢爷爷打到的猎物,可以让他们吃得饱饱的;感谢奶奶每天的悉心照顾,让他茁壮成长;感谢奶牛为他每天提供新鲜的牛奶;感谢小鹿让他的生活趣味横生。感恩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让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三、生态伦理建立需要榜样的感染和指引。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心智正在发展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道德的养成更是如此,周围人的示范使孩子们自然感受良好道德的力量,且这种习得更加牢固。在儿童作品中,许多作家都采用塑造榜样的方式慢慢渗透良好道德。如《少年小树之歌》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智慧、宽容、博爱、勤劳、勇敢的爷爷形象,这位老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狩猎人的工作、总能发现生活中的一切细微美好,也能原谅生活中的不足与灰暗。他教会小树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感恩拥有的一切,并学会馈赠。爷爷告诉小树多沟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有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接纳他人他物,“过去亲戚的意思,是指任何能与你相互了解的族人,而他真正的含义是我所爱的族人。但是后来人们变得自私,最后只把它限定在血缘关系上的人了。事实上,亲戚的意思绝不是这样”。[2]《一岁的小鹿》中的彭尼先生是又一个典型的自然主义者,他喜欢并向往单纯、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对生活和他物总能发现其中的美好,非常积极乐观地看待一切问题。面对来自邻居的担忧,他如是回答:“没水?森林里不是有河吗?我可以每天去挑水啊!至于狼和熊嘛……小心提防就是了,其余的野兔、松鼠、山鸡、野鹿等,我还巴不得它们越多越好呢” [1]。
  儿童是我们的希望,是未来的建构者,少年儿童的生态道德建立需要更多优秀的作者为我们呈现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自然加强生态意识、建立生态道德,为世界的美好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玛·金·罗林斯.一岁的小鹿[M].周愿同,译.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2] 佛瑞斯特·卡特.少年小树之歌[M].姚宏昌,译.浙江:杭州文艺出版社,2015.
  [3] E·B·怀特.夏洛的网[M].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 斯·奥台尔.蓝色的好豚岛[M].傅定邦,译.天津:新蕾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2007年,我们党在召开十七大时,就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任务。应推动该价值体系大众化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海兴则国强,海衰则国弱。海洋在政治、经济、科技、能源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从培养海洋管理人才的意义和现状作
甘肃省于2010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任务形式提出,有利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将分层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有机的进行结合,实现任务驱动下分层教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讨论了发展适合本土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高校本课程的人本意识和教学效益质量等问题。体育校本课程的本土化,目的在于发展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且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详细记载了从盘古到秦始皇时期的神话.本文将着重分析本书上古时期的爱情神话.上古神话中内容涵盖方方面面,爱情神话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
摘要:中国乡土社会历史悠久,中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大多从乡土文学开始。早期的乡土文学创作并没有树立起丰富的农民形象,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流派的文学创作开始走上文学的历史舞台。随着众多乡土文学作品的发展,这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已从之前颇具政治性的批判色彩开始向展现当代农民的原生态开始发展,其中以山西青年女作家葛水平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研究葛水平是如何掌握“乡土”这一关键性的文学创造类型
摘要:艾丽丝·门罗是荣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的小说极其关注“自然与人”的主题,全面刻画了自然的边缘化历程以及裹挟而来的家园失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造成自然祛魅、家园失落,人的生存趋于机械化与漂泊,深刻洞见了人的生存困境。生存困境的无力更改,促使门罗对世人呈现的更多的是劝诫,其小说既书写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同时也探究了摆脱困境的可能性,即不应一味逃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就业市场比较严峻,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为了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当前,许多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是许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苏轼是北宋的杰出词人,其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倅杭时期作为其词作的发轫期,是其词的创作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以苏轼倅杭时期的行迹为线索,以苏轼在这个时
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成绩进行方差检验和平均成绩比较,显示过程目标评价对武术瞢修课的教学效果有高度显著性的积极影响,深入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作练习的主动性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