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本人根据教学实践,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1、指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的观察是肤浅的,不是真正的观察。观察不仅是看,还要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区多方面地去感知和判断,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如: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全方位地仔细观察、感受秋天的变化,然后布置作文《美丽的秋天》。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该写些什么了。
2、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看什么都是走马观花。对此,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如:春天让学生观察树木新发的嫩芽,秋天让学生观察枝头成熟的果实……观察中学生会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知识。
3、指导学生明确观察要求。教师应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观察,还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地要求,久而久之,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加强。如:写《我的学校》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将学校观察一遍,然后进行写作;学校举办校运会,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两三个比赛场面,活动完后,以《精彩的校运会》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精心设计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学生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地、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具体地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美,广泛地搜索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1、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从而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为了让学生写好“感恩”的话题作文,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主题班会活动——“感恩的心”。活动不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而且写起作文来,同学们都有事可写、有感要发,结果许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感人。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的,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例如: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的感性知识,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市场物质丰富,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反映生产发展了;市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反映人民群众购买力强、市场繁荣;大家还发现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西装革履,或腰挂手机,或开着摩托车,有的甚至开上了小汽车,这些都说明群众的生活水平着实得到提高,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真正大变样。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从小学升上初中以后,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使他们在写作中彻底摆脱“无话可说”的困境,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组稿编辑:王 艳】
(作者单位:410144湖南省长沙县金井中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本人根据教学实践,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1、指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的观察是肤浅的,不是真正的观察。观察不仅是看,还要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区多方面地去感知和判断,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如: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全方位地仔细观察、感受秋天的变化,然后布置作文《美丽的秋天》。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该写些什么了。
2、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看什么都是走马观花。对此,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如:春天让学生观察树木新发的嫩芽,秋天让学生观察枝头成熟的果实……观察中学生会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知识。
3、指导学生明确观察要求。教师应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观察,还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地要求,久而久之,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加强。如:写《我的学校》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将学校观察一遍,然后进行写作;学校举办校运会,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两三个比赛场面,活动完后,以《精彩的校运会》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精心设计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学生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地、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具体地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美,广泛地搜索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1、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从而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为了让学生写好“感恩”的话题作文,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主题班会活动——“感恩的心”。活动不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而且写起作文来,同学们都有事可写、有感要发,结果许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感人。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的,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例如: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的感性知识,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市场物质丰富,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反映生产发展了;市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反映人民群众购买力强、市场繁荣;大家还发现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西装革履,或腰挂手机,或开着摩托车,有的甚至开上了小汽车,这些都说明群众的生活水平着实得到提高,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真正大变样。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从小学升上初中以后,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使他们在写作中彻底摆脱“无话可说”的困境,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组稿编辑:王 艳】
(作者单位:410144湖南省长沙县金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