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到了什么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zi7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绍振教授非常厌恶“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在《名作细读》中他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认为作为语文老
  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而又说不出来,或者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现在习惯于人云亦云,跟着教参和网络走,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我们如果能够运用孙教授的还原法、对比法等方式才能跳出原本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到一个极其普通词句,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下面以《沁园春·雪》中领字“望”为例,看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望到些什么。
  【关键词】《沁园春·雪》;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望”,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值得探究,一望而知,但我们运用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知道尽管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站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海拔千米的塬上,但目之所及是有限的,而他却望到了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这种虚与实的矛盾正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這种精神世界是宏伟壮阔的,是积极有为的,是与中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中看出毛泽东的忧虑,但是他相信自己能够担当起“主宰沉浮”的历史重任,带领红军指战员勇往直前,推动历史的发展,所以在他的眼中山岭是飞舞的银蛇,原野是奔驰的大象,并且它们都要与天公比一比高低。这些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
  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景如果在一般人眼中,一定是另外一种模样:寒冷、萧索、迷茫;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也是另一种状态:孤寂、担忧、伤感……柳宗元面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的是人生逆境中的孤独之感,而岑参面对边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表现的只是离别的伤感。同样是面对冰天雪地,不同的人由于境界的不同,笔下的雪景也就不一样。大部分诗人表现的是纯属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毛泽东表现的是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抱负、期盼和信念。在“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中,学生自然会感受《沁园春·雪》高远的意境和豪迈的气概,这就是“比较分析法”的神奇魔力。
  作者在描写雪景之后,把这个“望”换成了“看”:“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虽然这是一种想象,但是却那样的触手可及,仿佛就在眼前,好像还比“望”来得真真切切,联系创作的背景,我们知道这描绘的是胜利后的图景,表现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对自己能力的坚定自信。眼前是一片冰天雪地,行军异常艰难,但是作者毫不畏惧,乐观面对,这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旷达!远望一片迷茫,可图景历历在目;遥想变成了身临其境,可以看得逼真生动,这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地方却艺术地表现了一个伟人的抱负、胸襟、气度,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裹挟着读者走进作者博大壮美的精神世界里。
  不还原不知道,不比不知道,我们还原了,比较了,就不会从文本的表面滑过,不会停留在字义的表层,就会从文本中撕开罅隙把探究的手术刀插进去,从而有新的视野、新的发现。本文有两个领字——“望”和“惜”,而“望”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从它着手,一望而知的东西就会是原来一无所知的东西,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就能提高和发展。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结果的呈现,不关注探究的过程,我们所能望到的东西就很少了。探究那些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我们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虽说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甚至很艰难,看起来很笨拙,但是如果我们想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文学作品由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往往在作品中呈现的是虚与实、简与繁、褒与贬、理性与情感之间等方面的矛盾,我们如果能从这些地方入手,找到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就能真正进入探究的领域,从而“望”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不仅是主题,还有形象、意境、手法、风格等。
  要学生望到更多的东西,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过程 中,不是教师生拉硬扯、强势引导,而是要让学生进入作品情景,自主质疑,互相讨论,有所发现。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毛泽东,站在山峰之上,会望到些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这样学生自己就会进入作品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真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带着好奇探究作品的内涵。就诗词而言,不能够断章取义,要在整体中品味,在联系中探究,学生才会收获更多,望到更多。
  参考文献
  [1]萧永义.“索句渝州叶正黄”探源──略谈《沁园春·雪》的最初流传[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3).
  [2]陈迎春.千古风流数今朝——谈《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涂华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谈《沁园春·雪》课堂拓展延伸[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18).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高”“大”“上”“细”“明”“导”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普通高中语文改革的春天已经来临,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为“祖国语文的精神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六字解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版《普通
【摘要】班级管理是很烦心却又是十分有意义和重要的事,运用活動化的方式,让班级管理更有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翁,更好凝聚班级力量,让管理者更省心、更舒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管理。  【关键词】 班级管理;活动化;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班级管理应该是班主任工作的最主要内容,随着“制度化”管理的深入,班主任的管理往往成为任务的发布者,学生应该是受教育的主体,但学生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启蒙阶段,是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尊重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心理;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氛围决定了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活起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所说的“活”,意思是高效、踊跃。不能太过激烈吵闹,也不能
【摘要】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羁绊了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脚步,但是也存在着自己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并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兴趣;评价;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学习的新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它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注重语文与生
【摘要】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还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性,同时也是开启人类精神智慧的一门学科,它纵横万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在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修养。在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研究出一套既符合教学大纲又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诗意,提高审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当
【摘要】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集高度的精练和丰富的内涵于一身,透過凝练的词语,可以窥其别有洞天的意蕴,因此,古诗词教学既有迷人的魅力,也给平常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高中语文教材中遴选的古诗词,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更需要我们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鉴赏,从而领略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古诗词;形象;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目前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亟待解决。以课堂学习主题模式开展古代诗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第一单元的“自主赏析”课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课堂爱国主题模式展开探究。  【关键词】爱国主题;诗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要想落实这一任务,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德育。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优良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然后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问题;渗
【摘要】语文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文就没有其他学科教育。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不仅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语文学科的专业特点,既注重学生的遣词造句,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后者的培养,就更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艺术,通过流畅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本文概述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指出在
【摘要】关于如何上好语文课的问题,笔者从注重双基训练、注重提高合作探究意识、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注重诵读、以读促思和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语文课;双基训练;合作探究;教学环节;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从教以来一直在思索如何上好一堂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2015年暑期研修时王迎立老师的课堂无疑给了我答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