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例1
周末我在家教儿子算术题。
“1+1等于几?”儿子很快答出来了:“2。”
“那2+2等于几?”儿子想了想说:“4。”
儿子挺聪明嘛!于是乘胜追击:“2+3等于几?”
儿子想了半天也没回答我,我有点急了,跟他说:“你有2颗糖,妈妈又给了你3颗,现在你有几颗糖?”
儿子还是茫然地看着我。我不得不皱起了眉头,忍不住把记数道具扔在桌子上,真想不通,这么简单的问题儿子怎么都不会。
分析:这位妈妈无疑在行为和语言上都直接暗示孩子,他做得非常不好,是个笨孩子,连简单的算术都不会。孩子这个时候会非常沮丧,为自己的“不会”忐忑不安,对自己做出“我很笨”的判定。在孩子不会的时候,家长应该思考,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还是孩子的能力未到,或者他当时并不能专心学习……而不是武断地传递给孩子“你很笨”的信息。
事例2
假期我们带着宝宝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在游乐园的时候,好几个小朋友都嚷着要坐过山车,一个朋友说:“小优跟哥哥姐姐一起去。”我看看小优,她小声说:“妈妈,会摔下来吗?”于是我告诉朋友说:“我们家小优平时胆子就小,还是不去玩了,会哭的。”
分析:妈妈的话可能是无意的,而且出发点还是为孩子好,但却会害了孩子。孩子还没有行动,父母的行为就已经给她贴上了标签。孩子本来也许还跃跃欲试的,但父母的话无疑会让她心里开始嘀咕:“我是不是真的做不好?”于是,孩子躲在爸妈的身后不敢尝试。父母不正确的、消极的暗示,无疑是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孩子活在这种错误判断的阴影下,渐渐地就真的不会了。
事例3
周末我在家大扫除,调皮的麦兜要求说:“妈妈,我也要擦地板。”看着他一脸渴望的表情,我就给了他一块小抹布,让他跟在我后面。小家伙立马卖力地擦起地板来,虽然他确实帮不上忙,偶尔还得让我收拾下烂摊子,不过看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还是忍不住夸奖他:“麦兜真厉害,都会帮妈妈擦地板了。”听了我的表扬,小家伙更卖力了,整整半个小时,麦兜居然没有半途而废。
分析:这样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才是有利的,首先,妈妈让他参与这个活动会让他变得比较积极主动,而妈妈的赞美,让孩子充满干劲,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个能干的孩子。妈妈的行为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积极的信号:我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做得很好。这有利于孩子肯定自己,认可自己,以后在类似的场景下,他也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成为一个主动有担当的孩子。
周末我在家教儿子算术题。
“1+1等于几?”儿子很快答出来了:“2。”
“那2+2等于几?”儿子想了想说:“4。”
儿子挺聪明嘛!于是乘胜追击:“2+3等于几?”
儿子想了半天也没回答我,我有点急了,跟他说:“你有2颗糖,妈妈又给了你3颗,现在你有几颗糖?”
儿子还是茫然地看着我。我不得不皱起了眉头,忍不住把记数道具扔在桌子上,真想不通,这么简单的问题儿子怎么都不会。
分析:这位妈妈无疑在行为和语言上都直接暗示孩子,他做得非常不好,是个笨孩子,连简单的算术都不会。孩子这个时候会非常沮丧,为自己的“不会”忐忑不安,对自己做出“我很笨”的判定。在孩子不会的时候,家长应该思考,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还是孩子的能力未到,或者他当时并不能专心学习……而不是武断地传递给孩子“你很笨”的信息。
事例2
假期我们带着宝宝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在游乐园的时候,好几个小朋友都嚷着要坐过山车,一个朋友说:“小优跟哥哥姐姐一起去。”我看看小优,她小声说:“妈妈,会摔下来吗?”于是我告诉朋友说:“我们家小优平时胆子就小,还是不去玩了,会哭的。”
分析:妈妈的话可能是无意的,而且出发点还是为孩子好,但却会害了孩子。孩子还没有行动,父母的行为就已经给她贴上了标签。孩子本来也许还跃跃欲试的,但父母的话无疑会让她心里开始嘀咕:“我是不是真的做不好?”于是,孩子躲在爸妈的身后不敢尝试。父母不正确的、消极的暗示,无疑是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孩子活在这种错误判断的阴影下,渐渐地就真的不会了。
事例3
周末我在家大扫除,调皮的麦兜要求说:“妈妈,我也要擦地板。”看着他一脸渴望的表情,我就给了他一块小抹布,让他跟在我后面。小家伙立马卖力地擦起地板来,虽然他确实帮不上忙,偶尔还得让我收拾下烂摊子,不过看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还是忍不住夸奖他:“麦兜真厉害,都会帮妈妈擦地板了。”听了我的表扬,小家伙更卖力了,整整半个小时,麦兜居然没有半途而废。
分析:这样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才是有利的,首先,妈妈让他参与这个活动会让他变得比较积极主动,而妈妈的赞美,让孩子充满干劲,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个能干的孩子。妈妈的行为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积极的信号:我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做得很好。这有利于孩子肯定自己,认可自己,以后在类似的场景下,他也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成为一个主动有担当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