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逃课的诸多原因中教学因素是关键,本文对课堂教学模式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信息的各个环节,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逃课现象;信息传递优化
一、导言
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使高校在教学环节遇到了许多挑战和难题。大学生逃课,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虽然面对日益严重的逃课现象,学校的教学管理者采用“赶鸭子”的方式维持到课率,但实现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表面的,许多学生到课不听课,“你讲你的,我干我的”,完全无视课堂的存在。不管是显性的逃课现象,还是隐性的逃课现象,都已成为加剧教学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这种现象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和老师,对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都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本文从课堂教学角度分析逃课产生的原因,并运用信息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完善教学。
二、由课堂教学因素引起的大学生逃课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高校作为知识载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度”也随之下降。所以,在现有高校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模式陈旧的话,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积极适应。有资料显示,在《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中对逃课调查分析,大学生逃课原因中,20.5%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28.7%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7.8%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课堂乏味,脱离实际,7.4%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学内容太容易,自学也可以掌握。可见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逃课的关键原因。具体可分类为:
(1)教学内容的原因
内容老套,信息量不足。许多教材多年未更新,与时代相比显得过时。比如计算机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所需,又如政治课的许多内容,空洞而又教条,所以对求知旺盛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无疑是认为把时间花在无用的知识上是对生命的浪费。一些老师仅限于“照本宣科”,不及时更新知识,导致教学内容没能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要,陈旧过时,因此学生认为学而无用,课堂上是耗时间,还不如通过自学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或者是教学内容超越了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这部分学生知难而退,失去了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原因
教师上课缺乏激情,枯燥无味,形式太死板,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引不起学生积极思考,所以导致课堂是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出。或者是教师本身思路不清,表达欠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只像是在完成自己备课的内容,完全不理会学生反馈的状态,让学生不能掌握内容、时间、语言的节奏,一旦跟不上,就放弃了继续听课的积极性。
三、从信息理论角度优化课堂教学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具有信息传递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把课堂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信息、学生、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掌握信息,根据学生实际,对信息进行再加工,通过信息通道向学生输出,学生有选择的接收信息,并根据自有知识,对接收的信息消化,学生转化后的信息再向教师形成反馈,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促使教学活动发展。用图表示为:
教学信息在教师、媒介、学生中双向流动,只有在被传递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优化处理才能实现整体的优化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对信息源的优化
首先,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素养去感召学生,因此,学校要严格对教师的上岗进行培训,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在教师中形成不断充电,终身学习的风气。学校也要对教师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进修充电的机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要对教师的授课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积极热情的投入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
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课堂知识应是教师经过提炼的精华,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运用教学材料和参考资料,针对性的传授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识别、选择、吸收和运用新信息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升华,使知识能站在科技、时代的前沿,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
(2)对信息通道的优化
信息通道是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的一个媒介。在这个通道中包含有信息内容、授课方法和学生的反馈。
1、信息内容的优化
选择教学信息应以能否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为前提,确保信息内容的有效性。信息内容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内容的适量性。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信息,有时信息量太大,内容重复较多,不仅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和创造。有时信息量太少,让学生感到吃不饱。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要求,适量的传递教学信息量。而对增加的教学信息,不能只仅仅考虑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质的丰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量的质变。
信息内容的系统化。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是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结合,所以,新的教学知识要与已有储备知识之间形成逻辑联系,达到学生接受的知识与其原有基础知识具有并存性,并且学生能以已有知识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完成转化。
信息内容的拓展。教学信息应体现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应体现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的相结合。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让教学信息内容能有体系结构上和逻辑上的联系和综合。
2、采用科学的授课方法
当形式适合于教学信息的传递时,可以促进内容的拓展。研究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利用和创造最适当的形式,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令人难以想象。这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学习获取和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能抓住要害,深入浅出,高效率地讲解知识的原理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我水平进行消化,吸收和探索。
增加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通过知识的实践应用,才会让学生了解自我学习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潜能,弥补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培养了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内提高知识获取和保持的效率。多媒体教学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辅助教学工具,大量的信息通过清晰的影像及可动画性,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提供了多样的外部刺激,能极大的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可以将拷贝的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比较有趣的资料放给学生看,寓教娱乐为一体,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3、反馈
教学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所以信息传递不能以教师把信息输出而终止,只有通过学生的反馈,才能实现一个闭合的可控的回路,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再加工和转化过程在头脑中形成问题,反射给老师一个信息,也就是形成反馈的信息流才是合理的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才能引起教学的前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注意学生的言行和表情,一旦发现信息传递有障碍,就应及时作出调整,和学生保持同步、同时态。同时教师也要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进行进一步的归因分析,形成经验,让教学双方能够保持相互适应、协调、和谐状态,才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提高教学效果。
(3)对信息目的地的优化
1、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形成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和人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情感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良好、正确的学习态度、情趣,即使教师再辛苦地教,学生也会有厌学情趣,用逃课来满足他的其他愿望。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调节、引导和发挥学生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才能把握信息接受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认识为何学习、怎样学习,引导学生在“有为”的状态下学习,才能保证学生最佳的情绪状态,提高了信息接受的效率。
2、能力的培养
学生接收、理解教学信息是一个对信息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经过对信息的编码、加工、改造,学生才能实现从原有的知识水平向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转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辨析知识的能力,理解、综合知识的能力,贮存新知识的能力都会影响学生接收信息和对信息的转化,因此,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的让信息输入。
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不仅能帮助教师输入信息的有效转化,同时还能给与教师积极的反馈,使教学信息能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四、结 语
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能有效的传递,必须把握好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点。一方面要使教师不但当好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还要能站在学科前沿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有效地被每一个学生吸收、转化和应用,体现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王延明. 增加教学信息的辩证观 [J] 《吉林教育科学》 2000.1
[2]杨可晗. 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J] 《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6
[3]邓敏. 课堂教学信息的优化设计 [J] 《航海教育研究》1999.1
[4]刘玉霞. 优化课堂教学信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J] 《教育探索》2004.8
[5]周琦. 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J] 《当代青年研究》2001.3
[6]吕效国.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结构的优化 [J] 《教学研究》2006.8
关键词:逃课现象;信息传递优化
一、导言
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使高校在教学环节遇到了许多挑战和难题。大学生逃课,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虽然面对日益严重的逃课现象,学校的教学管理者采用“赶鸭子”的方式维持到课率,但实现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表面的,许多学生到课不听课,“你讲你的,我干我的”,完全无视课堂的存在。不管是显性的逃课现象,还是隐性的逃课现象,都已成为加剧教学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这种现象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和老师,对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都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本文从课堂教学角度分析逃课产生的原因,并运用信息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完善教学。
二、由课堂教学因素引起的大学生逃课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高校作为知识载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度”也随之下降。所以,在现有高校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模式陈旧的话,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积极适应。有资料显示,在《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中对逃课调查分析,大学生逃课原因中,20.5%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28.7%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7.8%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课堂乏味,脱离实际,7.4%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学内容太容易,自学也可以掌握。可见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逃课的关键原因。具体可分类为:
(1)教学内容的原因
内容老套,信息量不足。许多教材多年未更新,与时代相比显得过时。比如计算机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所需,又如政治课的许多内容,空洞而又教条,所以对求知旺盛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无疑是认为把时间花在无用的知识上是对生命的浪费。一些老师仅限于“照本宣科”,不及时更新知识,导致教学内容没能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要,陈旧过时,因此学生认为学而无用,课堂上是耗时间,还不如通过自学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或者是教学内容超越了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这部分学生知难而退,失去了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原因
教师上课缺乏激情,枯燥无味,形式太死板,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引不起学生积极思考,所以导致课堂是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出。或者是教师本身思路不清,表达欠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只像是在完成自己备课的内容,完全不理会学生反馈的状态,让学生不能掌握内容、时间、语言的节奏,一旦跟不上,就放弃了继续听课的积极性。
三、从信息理论角度优化课堂教学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具有信息传递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把课堂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信息、学生、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掌握信息,根据学生实际,对信息进行再加工,通过信息通道向学生输出,学生有选择的接收信息,并根据自有知识,对接收的信息消化,学生转化后的信息再向教师形成反馈,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促使教学活动发展。用图表示为:
教学信息在教师、媒介、学生中双向流动,只有在被传递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优化处理才能实现整体的优化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对信息源的优化
首先,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素养去感召学生,因此,学校要严格对教师的上岗进行培训,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在教师中形成不断充电,终身学习的风气。学校也要对教师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进修充电的机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要对教师的授课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积极热情的投入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
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课堂知识应是教师经过提炼的精华,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运用教学材料和参考资料,针对性的传授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识别、选择、吸收和运用新信息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升华,使知识能站在科技、时代的前沿,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
(2)对信息通道的优化
信息通道是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的一个媒介。在这个通道中包含有信息内容、授课方法和学生的反馈。
1、信息内容的优化
选择教学信息应以能否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为前提,确保信息内容的有效性。信息内容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内容的适量性。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信息,有时信息量太大,内容重复较多,不仅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和创造。有时信息量太少,让学生感到吃不饱。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要求,适量的传递教学信息量。而对增加的教学信息,不能只仅仅考虑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质的丰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量的质变。
信息内容的系统化。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是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结合,所以,新的教学知识要与已有储备知识之间形成逻辑联系,达到学生接受的知识与其原有基础知识具有并存性,并且学生能以已有知识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完成转化。
信息内容的拓展。教学信息应体现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应体现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的相结合。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让教学信息内容能有体系结构上和逻辑上的联系和综合。
2、采用科学的授课方法
当形式适合于教学信息的传递时,可以促进内容的拓展。研究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利用和创造最适当的形式,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令人难以想象。这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学习获取和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能抓住要害,深入浅出,高效率地讲解知识的原理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我水平进行消化,吸收和探索。
增加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通过知识的实践应用,才会让学生了解自我学习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潜能,弥补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培养了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内提高知识获取和保持的效率。多媒体教学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辅助教学工具,大量的信息通过清晰的影像及可动画性,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提供了多样的外部刺激,能极大的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可以将拷贝的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比较有趣的资料放给学生看,寓教娱乐为一体,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3、反馈
教学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所以信息传递不能以教师把信息输出而终止,只有通过学生的反馈,才能实现一个闭合的可控的回路,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再加工和转化过程在头脑中形成问题,反射给老师一个信息,也就是形成反馈的信息流才是合理的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才能引起教学的前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注意学生的言行和表情,一旦发现信息传递有障碍,就应及时作出调整,和学生保持同步、同时态。同时教师也要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进行进一步的归因分析,形成经验,让教学双方能够保持相互适应、协调、和谐状态,才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提高教学效果。
(3)对信息目的地的优化
1、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形成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和人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情感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良好、正确的学习态度、情趣,即使教师再辛苦地教,学生也会有厌学情趣,用逃课来满足他的其他愿望。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调节、引导和发挥学生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才能把握信息接受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认识为何学习、怎样学习,引导学生在“有为”的状态下学习,才能保证学生最佳的情绪状态,提高了信息接受的效率。
2、能力的培养
学生接收、理解教学信息是一个对信息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经过对信息的编码、加工、改造,学生才能实现从原有的知识水平向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转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辨析知识的能力,理解、综合知识的能力,贮存新知识的能力都会影响学生接收信息和对信息的转化,因此,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的让信息输入。
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不仅能帮助教师输入信息的有效转化,同时还能给与教师积极的反馈,使教学信息能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四、结 语
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能有效的传递,必须把握好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点。一方面要使教师不但当好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还要能站在学科前沿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有效地被每一个学生吸收、转化和应用,体现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王延明. 增加教学信息的辩证观 [J] 《吉林教育科学》 2000.1
[2]杨可晗. 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J] 《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6
[3]邓敏. 课堂教学信息的优化设计 [J] 《航海教育研究》1999.1
[4]刘玉霞. 优化课堂教学信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J] 《教育探索》2004.8
[5]周琦. 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J] 《当代青年研究》2001.3
[6]吕效国.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结构的优化 [J] 《教学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