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大学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专业技能,更是注重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体现通识教育,从教学和育人两方面探讨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对策。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把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改善和提高本科课程体系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有的高校、教师把大学英语教学变成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研究大学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英语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中国有学者称之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 Packard)教授;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第一次呈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1979年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中重新定义了本科生的教育目标,使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至此,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在美国演化成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有统整的知识与学识,“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在通识教育模式中,学生会得到全面发展,因其注重对学生各领域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性质
大学英语是我国近1800所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择业或者进一步求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有利于我们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与通识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明确定位,对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英语涉及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大学英語教学内容,可以加入各种学科的知识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它以语言教学为媒介,通过课堂学习、师生互动和课外阅读,把英语、西方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教学之中,为培养通识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它具有受众面广、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教学特点,与其他通识课程相配合,共同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倡通识教育,不仅符合高校的课程要求,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缺乏合理性。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偏向于知识型,注重应试教育,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在运用英语交流中不自信,进而影响交际能力,以至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很难享受到“英语学习”带来的优势,这与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尽管高校开发了部分英语选修课程,但是类型相对较少、课时较少,并且缺乏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多元性。
(二)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教学形式单一。
一般来讲,高校英语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两年,本科后期接触较少,致使学生因缺乏外语环境对英语的运用感到生涩。教学方式上,把纸质的教材投影到屏幕上,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忽略学生思考所需要的时间,过于追求材料的直观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文化知识匮乏。
一个人要顺利而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仅仅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三方面的知识,具体在语言的学习中,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后者包括应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即运用语言及语言贯通的能力。
(四)复合型师资严重不足。
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致使师资严重不足,因而招聘了大量的英语教师。然而,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对教师的学历及经验非常重视,未能注重教师的交叉教学能力及其本身的综合素质。某些教师只懂得英语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生的专业几乎没有了解,不能指导学生用英语阅读和查询自己专业的材料,使英语的学习和专业的学习关联性不强。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并不了解真正的通识教育,未能创建通识教育的运行环境,并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以至于目前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较为混乱;传统的“工具”及“实用”主义严重影响到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社会及就业压力,致使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错误认识,并走进四、六级考试带来的误区;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及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下降,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及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四、基于通识教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能否转变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尚未达到通识教育理念所倡导的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教学理念、课程内涵、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教师素质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层次改革,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外语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外语教育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培养学生能够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交流,正确理解和接受各种文化和思想,成为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现代人。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的专业教育观念,自觉运用通识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除了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厚重感,培养学生明晰的观察、思考和表述能力;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应试学习变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人格、道德情操及社会意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完整的人”。
(二)创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多元化。
对于如何将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吴鼎民提出“三套车”课程内容框架,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首先要设置丰富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增设文化素养类和跨文化的英语课程。其次要促进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通识教育所提倡的“完人”目标,安排合理的英语后续拓展课程。同时,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专业,扩展相关的专业英语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对英语课程进行构建,开设创新型的英语课程,不断补充最新的、真实的语料,如国内外时事、热门话题等,从而扩充课堂信息量,拓寬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开设个性化的英语课程,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增设大学生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被称为“第二课程”或“潜在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隐性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还应在课后创建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如定期举行内容丰富的英语讲座,开展各种类型的英语课外活动(英语文化艺术节、英语竞赛、英语社团、英语课外经典阅读等),建立英语角和英语文化走廊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主学习英语,有利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言和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修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实践者,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拓宽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领域,发展英语学科教学能力。教师不但要丰富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通识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专业教学培训,提升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掌握最新的教学模式。
(五)构建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
通识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应该体现这种指导思想。多元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与测试的量化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应适当增加形成性评价在考评中的比例,加强对平时英语学习过程的考查,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知识面、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完成小组活动的合作态度和效果、完成学习任务的展示等的考查。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手段,全面、多元化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才能全面检测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内容上文化含量低,在教学方法上缺乏思维导向,通识教育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键是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到既保证学生的语言技能水平不下降又开展通识教育。以大学英语基础课为依托,以英语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将语言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及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从而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陈莉.大学英语中的通识教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6).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5]戚田莉.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6]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
[8]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把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改善和提高本科课程体系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有的高校、教师把大学英语教学变成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研究大学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英语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中国有学者称之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 Packard)教授;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第一次呈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1979年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中重新定义了本科生的教育目标,使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至此,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在美国演化成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有统整的知识与学识,“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在通识教育模式中,学生会得到全面发展,因其注重对学生各领域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性质
大学英语是我国近1800所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择业或者进一步求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有利于我们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与通识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明确定位,对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英语涉及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大学英語教学内容,可以加入各种学科的知识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它以语言教学为媒介,通过课堂学习、师生互动和课外阅读,把英语、西方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教学之中,为培养通识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它具有受众面广、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教学特点,与其他通识课程相配合,共同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倡通识教育,不仅符合高校的课程要求,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缺乏合理性。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偏向于知识型,注重应试教育,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在运用英语交流中不自信,进而影响交际能力,以至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很难享受到“英语学习”带来的优势,这与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尽管高校开发了部分英语选修课程,但是类型相对较少、课时较少,并且缺乏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多元性。
(二)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教学形式单一。
一般来讲,高校英语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两年,本科后期接触较少,致使学生因缺乏外语环境对英语的运用感到生涩。教学方式上,把纸质的教材投影到屏幕上,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忽略学生思考所需要的时间,过于追求材料的直观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文化知识匮乏。
一个人要顺利而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仅仅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三方面的知识,具体在语言的学习中,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后者包括应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即运用语言及语言贯通的能力。
(四)复合型师资严重不足。
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致使师资严重不足,因而招聘了大量的英语教师。然而,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对教师的学历及经验非常重视,未能注重教师的交叉教学能力及其本身的综合素质。某些教师只懂得英语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生的专业几乎没有了解,不能指导学生用英语阅读和查询自己专业的材料,使英语的学习和专业的学习关联性不强。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并不了解真正的通识教育,未能创建通识教育的运行环境,并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以至于目前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较为混乱;传统的“工具”及“实用”主义严重影响到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社会及就业压力,致使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错误认识,并走进四、六级考试带来的误区;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及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下降,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及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四、基于通识教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能否转变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尚未达到通识教育理念所倡导的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教学理念、课程内涵、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教师素质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层次改革,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外语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外语教育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培养学生能够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交流,正确理解和接受各种文化和思想,成为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现代人。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的专业教育观念,自觉运用通识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除了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厚重感,培养学生明晰的观察、思考和表述能力;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应试学习变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人格、道德情操及社会意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完整的人”。
(二)创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多元化。
对于如何将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吴鼎民提出“三套车”课程内容框架,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首先要设置丰富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增设文化素养类和跨文化的英语课程。其次要促进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通识教育所提倡的“完人”目标,安排合理的英语后续拓展课程。同时,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专业,扩展相关的专业英语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对英语课程进行构建,开设创新型的英语课程,不断补充最新的、真实的语料,如国内外时事、热门话题等,从而扩充课堂信息量,拓寬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开设个性化的英语课程,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增设大学生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被称为“第二课程”或“潜在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隐性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还应在课后创建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如定期举行内容丰富的英语讲座,开展各种类型的英语课外活动(英语文化艺术节、英语竞赛、英语社团、英语课外经典阅读等),建立英语角和英语文化走廊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主学习英语,有利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言和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修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实践者,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拓宽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领域,发展英语学科教学能力。教师不但要丰富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通识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专业教学培训,提升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掌握最新的教学模式。
(五)构建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
通识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应该体现这种指导思想。多元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与测试的量化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应适当增加形成性评价在考评中的比例,加强对平时英语学习过程的考查,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知识面、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完成小组活动的合作态度和效果、完成学习任务的展示等的考查。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手段,全面、多元化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才能全面检测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内容上文化含量低,在教学方法上缺乏思维导向,通识教育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键是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到既保证学生的语言技能水平不下降又开展通识教育。以大学英语基础课为依托,以英语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将语言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及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从而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陈莉.大学英语中的通识教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6).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5]戚田莉.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6]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
[8]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