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里的故事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89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任漳州利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f1980-2008)。
  茶汤是不是就是代表茶叶的品质?是的。但是如果泡坏了,是茶叶不好,还是泡茶技术不好?有经验的喝茶者可以判断出原因的,喝茶者还会了解这杯茶是如何泡出来的,这样他就更有依据判断是茶叶还是泡茶的关系。没有理由将好茶泡坏了还怪茶叶不好,品质不佳的茶葉也不可能泡出多好的茶汤。
  喝茶时是要关注茶叶的品质,还是要专心欣赏茶叶的色香味性呢?答案是两者都要。但是喝茶的人往往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接触茶产业较多的人,会不自觉地从茶汤中去找出这泡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好喝、为什么有那些缺点。如果是从泡茶、喝茶直接进入茶界的人,—定会直接就茶的色香味性去欣赏。如果从事茶业行销的人,喝起茶来准是想到可以卖得多少钱。从事茶器制作与买卖的人,一定专注到了“茶器材质与茶汤关系”里面去了。前面产茶、制茶、销售的人所持的态度,我们称为“评鉴喝茶法”;直接切入泡茶桌与器物的人所持的态度,我们称为“品饮喝茶法”。其间都有相互借鉴的地方,最好的喝茶人是应该全方位了解茶、全方位欣赏茶。
  茶性是怎么造成的?从制茶方面来找寻的有:地理环境、茶树品种、耕种方式、采青状况、制茶方法;从泡茶方面来找寻的有:泡茶用水、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茶器材质、泡茶者的个性。所谓茶性就是茶汤显现的风格,茶叶的六大类别是大风格的差异,是因为制茶方式的不同,每类茶除了品质的差异外,还有小风格的差异,那是由于水质、水温、泡法、茶器材质、泡茶者的个性造成。
  茶汤的好坏是不是因人的喜爱而不同?不是的。除了对茶性的喜爱度会因喝茶者的个性与习惯有所偏袒之外,茶叶或说是茶汤的品质认定,是件很理性的事情,太相近的品质或许不容易分辨,但是90分与70分的品质是可以很清楚地说明白的。相同种类、不同品质很容易分辨,不同种类、不同品质也可以分辨,90分的A类茶当然优于70分的B类茶,不管市面上的价格是否A胜于B。不同种类,相同品质的茶叶或茶汤,就无法说出孰优孰劣了。
  同—批茶,十个人泡它有8个样,这是不是说明了茶汤的好坏没有一定标准,不是的。第一,泡茶的人对茶的认识与泡茶能力不一。第二,虽然是同一批茶,但置茶入壶时的茶叶粗细、老嫩可能有差异,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泡茶用水、茶具、泡茶能力也相当。第三,如果泡出来的茶汤品质都很相当,但喝茶的人还是觉得有所不同,那只好当作个人喜好的差异。
  在做茶汤品质比较的时候,要约定泡茶的道数,如泡三道,大家就要以三道决定置茶量,品质比较的时候是第—道与第—道比,第二道与第二道比。不同道数的茶汤在“都要泡出美好品质”的要求下,其色香味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求每一道的茶汤品质都要是该道茶最好的茶汤状况。
  泡茶的环境可以改变茶汤的品质与风格吗?是间接的影响,环境影响泡茶者与品茗者,泡茶者影响了泡茶的技术与专注度,品茗者影响了感官与心情对茶汤的接受度。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意念,是不是也会影响茶汤的品质与风格?会的。还要看泡茶者、品茗者的意念强度与种类;如果再加入信仰与其他如健康长寿的目的,这项影响会更大,但已经不是茶汤品质的改变,而是加入了非茶的成分,变成“调味茶”了。
其他文献
第13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期间,《武夷月明: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纪念文集》一书才刚首发,黄锦枝带到现场的500册就被人们抢购—空。该书不仅汇集了姚月明事茶53载的技术经验与学术思想,也饱蘸了茶界对这位武夷岩茶泰斗的深切怀念与景仰。  尽管与新书擦肩而过,但幸运的是,首发式第二天,我们在福莲茶庄园的嘉叶山舍里见到了前来访旧的黄锦枝、黄集斌父子。年届期颐的黄老先生,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使人感觉到一股
期刊
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很多社会热心人士,纷纷为医院和医生捐款捐物。除了收到面包、酸奶、红牛,作为医生的老同学还收到了一罐碧螺春爱心绿茶。  老同学当年是我的高中同桌,学霸级别,路读到博士,在她还是小囡囡的时候,总是会给我邮寄一些苏州的特产鲜肉月饼。寄茶,这还是头一回。  老同学在苏州的医院工作,老公也是一名医生。疫情期间,他们每日6点多起床,早早赶到医院,然后开始办出院、查房、写病历、记病程、分
期刊
在文人雅一土的心目中,茶是南方嘉木,是百草中的精华,更是天地山川之间至灵至性的仙品之物。宋人的风雅是出了名的,风雅里头自然少不了茶。而在明代,文人茶事更充满传奇佳话,一改前代的奢华富丽,开始趋于自然简约,走上返璞归真之路;一杯清水在手,添入香茶几许。自然率真而又精深雅致,这是明代茶文化的精神所在。明代饮茶之雅,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隐逸之雅  明朝开始以芽茶冲泡而饮,冲泡方法简单明了。虽然饮茶步骤
期刊
茶壶是茶具主角之一,古往今来,各类陶、瓷茶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本文介绍的是画家笔下的茶壶画,它们或神似,或型似,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抽象的艺术语言,展现别具一格的艺术之美。本文以边寿民、薛怀、陈曼生、吴昌硕、齐白石近现代书画名家所作茶壶画,浅析其艺术之美。茶壶画源于生活,美于生活,别具美感,为中国茶文化留下了精彩之笔。  边寿民:壶画书法别样美  在早期茶壶画中,较具特色的是清初著名画家边寿民
期刊
自从添加了林桢锋的微信,在他的朋友圈,我经常看到一盏盏精致秀美、朴实古拙的茶壶,我不停地将手机放大,进行细赏,被一盏运用锔瓷工艺修复好的紫砂壶深深地吸引着,看似普通的紫砂壶,却有着不平凡之处,壶身镶嵌了金色锔钉,金光闪闪,美轮美奂。据林桢锋介绍,这是锔钉修复,是锔瓷中的一种。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话说的就是锔瓷。用锔钉修复的漆器,这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锔瓷虽然在传统意义上是残破件,可是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的歌里常唱“告别过去,重新出发”,词曲激奋人心,仿佛打包好行李就能回到拉萨。但真正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挥手告别过去的梦,就像站在山巅的碎石上,这种游离感和孤独感能瓦解“自我”。  有些人后退,于是不断在怀疑自我中游移;有人前进,于是在自己舒适的领域里找到归属。  王波很明显属于后者。  灰色地带的孤独感  王波,1978年生于山东,1998年以省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贵州大学雕塑系。200
期刊
这些年,一直跟随着茶的脚步探寻世界,2012年开始走访全国的茶产区,2019年11月,我从杭州飞韩国首尔,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韩国访茶之行,从首尔、益山、宝城、到广域。  中国的茶文化底蕴深厚,韩国茶道源自何方?韩国茶道陆地传来说记载,在新罗时代遣唐大使金大廉从中国唐代引|入韩国的河东区域。在千百年间,融合本土,形成自己独特的茶道精神.与饮茶方式,如今韩国的茶道精神凝聚为“中正”二字。虽曾在国内研习韩
期刊
十八世纪以来,随着武夷茶在海外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道春天各地茶商就涌入武夷山,山间的羊肠小道上一时人流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商人们最初是到武夷山批量购买岩茶,后为降低成本,逐转向定厂包销,再后就购山、购厂自产自制,成为岩主或厂主。在整个冬季,山中的岩茶初制加工厂都冷冷清清,通常仅留一人看守,但等春天春雷一响,惊蛰一过,就立时变得热闹起来:工人们要开始忙着砍伐竹子制作晒菁架,整理清洗制茶的工具
期刊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l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日益减少了,大家懒得接触,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对生活与
期刊
唐宋元时期,中国茶叶有饼、散和末茶三类。由于当时运输和贮藏的方便,团饼茶一直是主流,不论是贡茶还是商品茶,概莫能外。  团饼茶的加工费时费力,可以说劳民伤财。明太祖朱元璋起于民间,知百姓疾苦,也是顺应时势,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9月16日下了一道诏令,废除进贡团饼茶,客观上推动了散茶的流行。“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明太祖实录》卷2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