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补偿任务,是聋校教育的中心问题。长期以来聋校语言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慢、差的问题。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完成培养聋生发展语言这一特殊任务,这是聋校教师最为关注和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对影响聋生语言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发展语言的教学原则,探讨了发展语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聋校 语言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补偿任务,是聋校教育的中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聋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衡量一所聋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长期以来聋校语言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慢、差的问题。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完成培养聋生发展语言这一特殊任务,这是聋校教师最为关注和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聋校语言教学实践,就如何发展聋生语言谈几点认识:
1 影响聋生语言发展的不利因素
1.1 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未能同步
心理学家认为:健康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以自发性为特征的,因为儿童的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依靠听觉,通过摹仿自然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获得的感知表象是和词语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学前期就能借助较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是表里一致的,是同步提高的,这就为他们入学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语言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耳聋学生不能依靠听觉通过自然途径形成语言,只能依靠其他感官(以視觉为主)在特殊的学校环境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通过刻苦学习和强化训练逐渐掌握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虽然也能对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事物获得感知表象,但不能同词语结合起来。如让学生看动作演示(冲洗拖把)写词语时,这一聋生每天都接触到的现象,却几乎没人写对。再如:聋生对“黑板擦”和“擦黑板”、“牙刷”和“刷牙”不分等。这些都表明聋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存在差异性,发展未能同步。
1.2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严重脱节
入学前,在和周围人交际的过程中,大多数聋生只能用简单的指点动作或直接的模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想吃饭,就做个一手拿碗,一手拿筷的动作。入学后.他们学习语言的内容和范围主要不是凭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而是靠书本上的有限内容.由于课本上的语言材料,并不一定是聋生实际需要的,而学习需要表达的词语,教材中又不一定都有,这样,就造成了聋生语言实践的局限性,产生了学和用之间严重的脱节现象,从客观上抑制了聋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1.3 现代汉语和聋人手语的语法规则不相一致
要说出来的话能被人理解,就要按一定的规则去说,这种规则就是语法。离开语法的规则,即使掌握了一种语言的词汇,仍无法用这种语言说话。聋生在语言表达时最常见、最典型的错误就是语法错误。因为聋人手语有一套自己的语法规则,聋生写出的东西往往是这样的:词汇是汉语的;语法不符合汉语习惯,基本上是手语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说话的意思,就常常需要在语言上作出某些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夹杂一些手语的语法成份,讲成了“哑巴话”。手语对学习汉语的干扰,给聋生的语言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2 发展聋生语言的教学原则
2.1 差异性原则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聋生在听力、智力、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发展聋生语言过程中必须贯彻差异性原则,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和要求去对待每一个聋生,要从每个聋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如对于在语言习得后还有一定口语基础的聋生,一方面要运用佩带助听器、利用语言训练仪器等辅助手段,加强对他们的口语训练,另一方面应在视觉训练基础上,培养他们看话的能力,使他们逐渐能以目代耳,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口语能力;对于在语言习得前致聋的聋生,他们很难发出清晰的声音,为此要注重手势语教学和书面语的培养,使其掌握说话的基本规律,能运用书面语言与人进行交往,在聋人之间打规范的中国手语。
2.2 自然性原则
聋校语言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还应根据聋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语言形成的基本规律,贯彻自然性原则,即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日常生活性”原则,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语言形成尽可能地回归到自然的途径上去,以达到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同步提高。如运用直观教学,创设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学习情境,把客观事物呈现在聋生面前,再加以词的概括,反复进行,使聋生真正掌握词义。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结合促进了聋生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同步发展。
2.3 整体性原则
世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有机整体,语言形成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诸方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从这个意义上说,聋校语言教学必须贯彻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聋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承担培养聋生掌握语言这个特殊任务。首先,各科教师要密切配合,把形成与发展聋生语言作为重要的任务。其次,课内与课外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聋生交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把教材中的语言材料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并有意识地指导聋生的课外语言实践。第三,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学校要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有计划在指导帮助家长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也要协助学校督促聋生复习巩固在校学习的知识,并经常与聋生进行语言交流,给予声音和语言的刺激。
2.4 交际性原则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聋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通过交际途径,在实际中运用才能真正获得,这就决定了聋校语言教学一定要贯彻交际性原则。由于没有听力,聋生失去了同周围人交往的正常条件,因此他们获得语言交际的技能,就需要通过学校专门组织的途径来实现。教师应为聋生创设语言交际的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语言,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3 发展聋生语言的有效途径
3.1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语言
(1)语言教学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发展聋生的语言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特有任务,它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其他学科在完成本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都兼有语言教学的任务。形成、发展、培养、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是聋校教学的共同任务。聋生只有在各门课程教学中都受到正确的、积极的语言教学,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句子训练。《耳聋学生心理学》明确指出:耳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是形成和发展语言的重要能力,是掌握语言的关键。只掌握了发音和字词还不能算掌握了语言,只有能理解句子并运用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思想,才算是掌握了语言。教师要从句子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入手,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说句用句能力。
数学课中只有重视对聋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把握好数学语言的教学,才能促进耳聋学生的思维发展。聋校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理解记忆概念、法则、解题步骤、计算公式、数学术语等;二是运用所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数学语言严谨规范,符合逻辑。例如“增加”与“增加到”、“减少”与“减少到”、“比……多”和“比……少”等。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演示、讲解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可以在学生理解后让学生换一种叙述方法来表述而不改变题目原有的意思。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必将有所提高。
聋校其他学科也都有各自的教学用语和语言范围,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的自身特点,教给聋生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语言。
(2)口语、手语和板书(书面语)三种教学语言形式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必须以口语为主,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以口语为主”的真正含义是以口语为主导手语和书面语等其他语言形式,这是符合人们学习语言规律的。一方面,口语是第一性的,其他语言形式是第二性的,只有在口语的主导下才能发挥其他语言形式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口语为主表明口语与其他语言形式的关系:在使用其他语言时,要有利于发展提高口语能力,辅助它处于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要排除其他语言形式。因此,只有正确地推行口语教学,充分利用聋生的剩余听力和视觉补偿作用,发挥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各自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语言教学的任务;聋生只有口语、手语和书面语都得到充分发展,语言能力才能很好的提高。
3.2 在课外阅读和写作中丰富语言
(1)广泛阅读,培养聋生理解书面语的能力。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聋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對书面语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不同年级聋生的课外阅读。对低年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儿童读物、注音读物,让他们去翻阅品味,甚至模仿表演,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便接受了教育,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中、高年级的聋生,通过阅读大量适合他们的图书、报刊,不但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教师还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如要求学生人人手中备有词句积累本,在读书阅览中摘录一些名人名言、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等学生摘录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有了一定的数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开一个交流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说说自己摘录的内容、心得体会。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及时发现问题,给学生纠正,发现闪光点在班上及时地表扬,以带动其他的学生。这样长时间的坚持,不仅可以丰富聋生的词汇量,发展聋生的语言,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勤写日记,培养聋生运用书面语的能力。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学龄儿童已经萌发自我意识时,便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客观地抑制了这种要求,致使他们潜在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甚至不会观察和思考,更谈不上日记和作文言之有物,情动辞发。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从训练学生写日记入手,着重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培养他们乐于和勤于记日记的好习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上每天都会看到各种自然现象,见到各种人,遇到各种事,参加各种活动,这些都是日记极好的素材。先从写观察日记入手,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学所做,让他们在日记里自信地表达。低年级开始写日记时,对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求能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即可,如:今天,我和€讇兹コ苑埂M砩?点钟我们准时睡觉。句量不要多,两三句就可以。到了中高年级就要求学生能写一段或几段通顺的话,只要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就可以,不必强调太多的修饰语言。为了避免学生把日记写成流水账或三言两语式的日记,教师可以经常采用一些较有启发性的文题引导学生写好日记。如:让学生用片断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反映弟弟、妹妹的顽皮,反映自己喜爱的人或物等等;有时给几组关联词语让学生把某个场景或情景连贯地描绘出来,有时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学生通过日记把自己有趣的思想、日常的观察和感受记下来,不但打开了思路,为作文积蓄了素材,还在不断地练笔中逐步丰富了语言。
3.3 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言
(1)营造语言氛围。在校园走廊、教室的墙壁张贴名人名言、课文中的佳句,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语言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展语言。学校的宣传橱窗、黑板报及教室的布置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书法作品等,为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精神上的动力和水平上的范例。聋生看得多了,想得多了,思维也就越活跃,理解力也就不断提高。因此营造浓厚的语言氛围,同样是发展他们语言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
(2)创设对话情境。教师应积极创设日常用语的对话情境,让聋生在对话交谈中发展语言。如早晨上班时,教师可常与学生打招呼问候,平时常问些诸如“你吃午饭了吗 ?吃了什么菜?”“下一节是什么课?谁给你们上课? 准备工作做好了吗?”“你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上你学到了什么?”教师还可有意识地经常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搬进课堂,组织对话练习。如让学生汇报作业完成情况,说说日期、出缺席情况等。教师借助聋生熟悉的生活、学习情景,使聋生在对话中逐步发展了语言能力。
(3)利用笔谈交流。充分利用笔谈交流是培养聋生书面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聋人与健听人交往的主要方式。人要生存,就离不开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聋人平时也有很多话要说,只不过他们主要是用手势语来完成的,很少用口语和书面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引导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不仅用手势语来“说”,而且要把说的话写下来。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与普通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聋生在与年龄相仿的健听学生交往时,100%采用笔谈形式或书信往来。经过交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句子方面有所进步,书面语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聋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培养耳聋学生具有口语、书面语能力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聋生切身利益的需要。只要我们把发展聋生的语言放在首位,切实地遵循语言发展规律,加强语言训练,注重语言实践,一定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建勋.培养聋生语言能力之我见.现代特殊教育,2003(2).
[2]何文明.聋校教学语言效率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3(1).
关键词聋校 语言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补偿任务,是聋校教育的中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聋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衡量一所聋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长期以来聋校语言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慢、差的问题。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完成培养聋生发展语言这一特殊任务,这是聋校教师最为关注和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聋校语言教学实践,就如何发展聋生语言谈几点认识:
1 影响聋生语言发展的不利因素
1.1 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未能同步
心理学家认为:健康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以自发性为特征的,因为儿童的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依靠听觉,通过摹仿自然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获得的感知表象是和词语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学前期就能借助较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是表里一致的,是同步提高的,这就为他们入学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语言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耳聋学生不能依靠听觉通过自然途径形成语言,只能依靠其他感官(以視觉为主)在特殊的学校环境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通过刻苦学习和强化训练逐渐掌握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虽然也能对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事物获得感知表象,但不能同词语结合起来。如让学生看动作演示(冲洗拖把)写词语时,这一聋生每天都接触到的现象,却几乎没人写对。再如:聋生对“黑板擦”和“擦黑板”、“牙刷”和“刷牙”不分等。这些都表明聋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存在差异性,发展未能同步。
1.2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严重脱节
入学前,在和周围人交际的过程中,大多数聋生只能用简单的指点动作或直接的模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想吃饭,就做个一手拿碗,一手拿筷的动作。入学后.他们学习语言的内容和范围主要不是凭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而是靠书本上的有限内容.由于课本上的语言材料,并不一定是聋生实际需要的,而学习需要表达的词语,教材中又不一定都有,这样,就造成了聋生语言实践的局限性,产生了学和用之间严重的脱节现象,从客观上抑制了聋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1.3 现代汉语和聋人手语的语法规则不相一致
要说出来的话能被人理解,就要按一定的规则去说,这种规则就是语法。离开语法的规则,即使掌握了一种语言的词汇,仍无法用这种语言说话。聋生在语言表达时最常见、最典型的错误就是语法错误。因为聋人手语有一套自己的语法规则,聋生写出的东西往往是这样的:词汇是汉语的;语法不符合汉语习惯,基本上是手语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说话的意思,就常常需要在语言上作出某些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夹杂一些手语的语法成份,讲成了“哑巴话”。手语对学习汉语的干扰,给聋生的语言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2 发展聋生语言的教学原则
2.1 差异性原则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聋生在听力、智力、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发展聋生语言过程中必须贯彻差异性原则,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和要求去对待每一个聋生,要从每个聋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如对于在语言习得后还有一定口语基础的聋生,一方面要运用佩带助听器、利用语言训练仪器等辅助手段,加强对他们的口语训练,另一方面应在视觉训练基础上,培养他们看话的能力,使他们逐渐能以目代耳,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口语能力;对于在语言习得前致聋的聋生,他们很难发出清晰的声音,为此要注重手势语教学和书面语的培养,使其掌握说话的基本规律,能运用书面语言与人进行交往,在聋人之间打规范的中国手语。
2.2 自然性原则
聋校语言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还应根据聋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语言形成的基本规律,贯彻自然性原则,即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日常生活性”原则,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语言形成尽可能地回归到自然的途径上去,以达到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同步提高。如运用直观教学,创设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学习情境,把客观事物呈现在聋生面前,再加以词的概括,反复进行,使聋生真正掌握词义。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结合促进了聋生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同步发展。
2.3 整体性原则
世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有机整体,语言形成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诸方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从这个意义上说,聋校语言教学必须贯彻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聋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承担培养聋生掌握语言这个特殊任务。首先,各科教师要密切配合,把形成与发展聋生语言作为重要的任务。其次,课内与课外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聋生交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把教材中的语言材料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并有意识地指导聋生的课外语言实践。第三,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学校要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有计划在指导帮助家长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也要协助学校督促聋生复习巩固在校学习的知识,并经常与聋生进行语言交流,给予声音和语言的刺激。
2.4 交际性原则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聋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通过交际途径,在实际中运用才能真正获得,这就决定了聋校语言教学一定要贯彻交际性原则。由于没有听力,聋生失去了同周围人交往的正常条件,因此他们获得语言交际的技能,就需要通过学校专门组织的途径来实现。教师应为聋生创设语言交际的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语言,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3 发展聋生语言的有效途径
3.1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语言
(1)语言教学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发展聋生的语言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特有任务,它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其他学科在完成本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都兼有语言教学的任务。形成、发展、培养、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是聋校教学的共同任务。聋生只有在各门课程教学中都受到正确的、积极的语言教学,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句子训练。《耳聋学生心理学》明确指出:耳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是形成和发展语言的重要能力,是掌握语言的关键。只掌握了发音和字词还不能算掌握了语言,只有能理解句子并运用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思想,才算是掌握了语言。教师要从句子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入手,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说句用句能力。
数学课中只有重视对聋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把握好数学语言的教学,才能促进耳聋学生的思维发展。聋校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理解记忆概念、法则、解题步骤、计算公式、数学术语等;二是运用所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数学语言严谨规范,符合逻辑。例如“增加”与“增加到”、“减少”与“减少到”、“比……多”和“比……少”等。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演示、讲解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可以在学生理解后让学生换一种叙述方法来表述而不改变题目原有的意思。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必将有所提高。
聋校其他学科也都有各自的教学用语和语言范围,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的自身特点,教给聋生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语言。
(2)口语、手语和板书(书面语)三种教学语言形式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必须以口语为主,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以口语为主”的真正含义是以口语为主导手语和书面语等其他语言形式,这是符合人们学习语言规律的。一方面,口语是第一性的,其他语言形式是第二性的,只有在口语的主导下才能发挥其他语言形式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口语为主表明口语与其他语言形式的关系:在使用其他语言时,要有利于发展提高口语能力,辅助它处于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要排除其他语言形式。因此,只有正确地推行口语教学,充分利用聋生的剩余听力和视觉补偿作用,发挥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各自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语言教学的任务;聋生只有口语、手语和书面语都得到充分发展,语言能力才能很好的提高。
3.2 在课外阅读和写作中丰富语言
(1)广泛阅读,培养聋生理解书面语的能力。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聋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對书面语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不同年级聋生的课外阅读。对低年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儿童读物、注音读物,让他们去翻阅品味,甚至模仿表演,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便接受了教育,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中、高年级的聋生,通过阅读大量适合他们的图书、报刊,不但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教师还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如要求学生人人手中备有词句积累本,在读书阅览中摘录一些名人名言、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等学生摘录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有了一定的数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开一个交流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说说自己摘录的内容、心得体会。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及时发现问题,给学生纠正,发现闪光点在班上及时地表扬,以带动其他的学生。这样长时间的坚持,不仅可以丰富聋生的词汇量,发展聋生的语言,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勤写日记,培养聋生运用书面语的能力。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学龄儿童已经萌发自我意识时,便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客观地抑制了这种要求,致使他们潜在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甚至不会观察和思考,更谈不上日记和作文言之有物,情动辞发。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从训练学生写日记入手,着重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培养他们乐于和勤于记日记的好习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上每天都会看到各种自然现象,见到各种人,遇到各种事,参加各种活动,这些都是日记极好的素材。先从写观察日记入手,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学所做,让他们在日记里自信地表达。低年级开始写日记时,对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求能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即可,如:今天,我和€讇兹コ苑埂M砩?点钟我们准时睡觉。句量不要多,两三句就可以。到了中高年级就要求学生能写一段或几段通顺的话,只要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就可以,不必强调太多的修饰语言。为了避免学生把日记写成流水账或三言两语式的日记,教师可以经常采用一些较有启发性的文题引导学生写好日记。如:让学生用片断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反映弟弟、妹妹的顽皮,反映自己喜爱的人或物等等;有时给几组关联词语让学生把某个场景或情景连贯地描绘出来,有时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学生通过日记把自己有趣的思想、日常的观察和感受记下来,不但打开了思路,为作文积蓄了素材,还在不断地练笔中逐步丰富了语言。
3.3 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言
(1)营造语言氛围。在校园走廊、教室的墙壁张贴名人名言、课文中的佳句,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语言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展语言。学校的宣传橱窗、黑板报及教室的布置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书法作品等,为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精神上的动力和水平上的范例。聋生看得多了,想得多了,思维也就越活跃,理解力也就不断提高。因此营造浓厚的语言氛围,同样是发展他们语言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
(2)创设对话情境。教师应积极创设日常用语的对话情境,让聋生在对话交谈中发展语言。如早晨上班时,教师可常与学生打招呼问候,平时常问些诸如“你吃午饭了吗 ?吃了什么菜?”“下一节是什么课?谁给你们上课? 准备工作做好了吗?”“你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上你学到了什么?”教师还可有意识地经常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搬进课堂,组织对话练习。如让学生汇报作业完成情况,说说日期、出缺席情况等。教师借助聋生熟悉的生活、学习情景,使聋生在对话中逐步发展了语言能力。
(3)利用笔谈交流。充分利用笔谈交流是培养聋生书面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聋人与健听人交往的主要方式。人要生存,就离不开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聋人平时也有很多话要说,只不过他们主要是用手势语来完成的,很少用口语和书面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引导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不仅用手势语来“说”,而且要把说的话写下来。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与普通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聋生在与年龄相仿的健听学生交往时,100%采用笔谈形式或书信往来。经过交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句子方面有所进步,书面语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聋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培养耳聋学生具有口语、书面语能力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聋生切身利益的需要。只要我们把发展聋生的语言放在首位,切实地遵循语言发展规律,加强语言训练,注重语言实践,一定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建勋.培养聋生语言能力之我见.现代特殊教育,2003(2).
[2]何文明.聋校教学语言效率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