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系音乐学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i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德国音乐学家维奥拉的分类法,将音乐学的各学科分为历史、体系、民族音乐学这三个部分。作为音乐学的一大重要的领域——体系音乐学,对当代的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有什么影响?笔者将概括体系音乐学其中的两个方面,并且以音乐美学为主要角度来谈对其影响以及改进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体系音乐学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14-03
   一、体系音乐学的概念
   体系所指的是在某一范围内或是同类的事物,在按照相应的秩序以及存在内部联系所构成的整体,最终所组成的系统。对于人类社会体系的影响除了人性自然发展影响因素之外,同时人类社会自身对于自身的认识发展因素也会对人类社会体系带来影响。而体系音乐学是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音乐学各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发现自然界的现象与真理,用逻辑思维的分析与推导,并在研究音乐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构建起来的科学体系。在俞人豪的《音乐学概论》中提到,体系音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音乐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原理的相关学科;二是关于音乐精神科学层面的几门学科。体系音乐学包括音乐音响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从音乐音响学中的律学来说,是属于音乐学中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与音乐美学等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精神科学层面来说,音乐美学,也就是音乐艺术的审美这一学科,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审美规律,对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进行一般的规律揭示。
   二、体系音乐学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我国教育领域中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及音乐教育,同时也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正式确立美育的教育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压力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开展音乐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了。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加之受到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的影响,忽视了音乐教师对于学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严重影响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再者学生将学习成绩看做知识学习的全部,学校将升学率看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志,导致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因此促进中国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必须要走的路。开展创新就需要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真正意义上改善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借鉴了体系音乐学理论之后,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体系音乐学理论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率也就更高。
   在音乐学这一系统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专业的分工也逐渐变细,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互相研究、互相影响。就音乐音响学来说,不仅对建筑工程学和乐器的制造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还对我们音乐的教育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铺垫。在古希腊时代已经存在了音响学,进而出现了“五度相生律”,与我国的“三分损益法”几乎同时出现。它是我国最早的生律法,对我国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乐律理论最早出现的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与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运用。音响学在物理上与人的心理上进行了探讨,音乐被用来呈现人需要的特色音响时,直接体现了人与听觉为核心的需要,声音对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人们常说声音给予的感觉是明亮的、暗淡的等各种形容词,这都是他们对音响主观的心理感受,但不涉及音乐的审美问题,音乐审美属于人文科学方面的问题,这是音乐音响学的范畴。
   当人们开始关注声音所呈现的风格与韵味,音乐的本身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有在民间自然形成的内心音乐,也有在分工的社会之中产生的内心音乐,更多是教育的结果,比如狭义的音乐教育,也就是学校的音乐教育,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等方式呈现他们的音乐。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教育,如果没有采取审美的方式,只是把音乐当成手段,而不是目的。比如在上课进行的音乐过程中,只是为了说明某些问题,分析的却不是审美的对象,学生为了学习而去获得知识,老师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即便是音乐自身的知识,关注的却不是音乐本身。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渐丰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与培养素质教育等方面也重视了起来。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中,学校是其主要教育的场所。我国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的一整套艺术教育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相继开设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课程。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之中,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是以歌唱、欣赏、表演、器乐呈现的方式进行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思维力和创造力,进而培育学生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和唤醒整合完全人格,在主观情感上进行陶冶和审美,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比说教的音乐教育要更自然一些。审美的功能是多层次的,它的敏捷性、情感體验的丰富性有效促进了审美教育以及音乐教育更深度的发展。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美育,强调了音乐艺术对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欣赏音乐和实践音乐的自由活动之中,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发挥。正确认识审美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是能否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以奥尔夫音乐体系为例,对于音乐教育领域人员而言,奥尔夫音乐体系教学方法并不陌生,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整个世界教育领域中现存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身历经了长达几十年的体系发展历程,因此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为广泛、领域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当代音乐教育体系也有着不言而喻的巨大影响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常常面向的教育对象为儿童群体,但奥尔夫音乐教育最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也包含着国内外知名的专业音乐家。奥尔夫曾提出,现阶段得到承认并且也得到证实的音乐教育原则为将原本性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才是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根本性的,同时也是培养儿童群体良好品行、激发儿童群体幻象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强化儿童身心力量的重要手段。以往开展的音乐教育,一种是贯穿于人们生长过程中的贯穿式音乐教学体系,另一种则是面向专业音乐家对其开展继续培养音乐教育活动,这两种音乐教育体系在其音乐学习阶段都是极为重要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呈现出的音乐教育理念为,音乐教育是需要从音乐产生的地方出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在奥尔夫看来,人类的本能是表达个人思想与情绪,而在个人思想以及个人情绪表达过程中,可通过唱歌、乐器使用的方式来表达自身。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任务在于启发学习人员表达自身本能,让学习人员表达自身本能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音乐教育仍旧沿用传统式、陈旧式的音乐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练习唱歌以及音乐技能期间,过多的强求取得多高的成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全面发展等内容。
   三、体系音乐学的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式
   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用,尤其是教化的作用,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是从审美的意义上说,儒家的乐教思想不是以完整的人格塑造为目的,也不是把音乐融入生活之中,作为审美的对象来看待。道家提出了“大音稀声”,虽然对中国音乐的生存与发展和历代的人文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不是用审美的角度来审视的,二者都是将音乐当做工具的形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几乎一边倒全推行情感论美学观。一个误区是对呈线性的音乐视而不见,以为所有的音乐都是表现思想情感的;另一个误区是以为表现性的音乐价值全部由音乐之外的内容而决定,听音乐就是寻找这些内容,仅仅是感官娱乐、是肤浅的,没有内容和形式。人们普遍的想法是:音乐的审美是通过诱发的,而不是强制性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是灌输性的;是“寓教于乐”的,而不是说教之中的。充分体现了美育是通过美的认识和理解而起的作用。21世纪以来,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其重要意义在于将音乐教育重心从实用移到了审美。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主要是指兼具完善理性人格与完善感性人格的人。在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学生群体开展音乐文化教育,同时也要向学生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这是由于音乐文化教育为音乐审美教育活动开展奠定理解基础,在概念上和感性完善的方面进行音乐教育。主要从学校教育者的角度进行改进与思考,第一,考虑引导学生突破已有的灌输音乐理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让他们在有效的音乐审美条件下进入审美状态。要考虑每个学生是否都有审美的欲望,他们是否都喜欢课本规定的音乐作品,是否要“顺应”每位同学的喜好选择作品等因素。目前来看,制约性的因素过强,顺应性的因素太少,但是不能完全听任学生自己的选择,不然不能圆满的完成教育目标,甚至难以维持课堂的教学方式。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健康的审美资源环境,区分不同的音乐文化方式,尊重和把握不同文化方式的转换与融合。正确引导学生区分音乐的美和非美的类型,并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音乐。其次,提高教育者的音乐美学素质,把握音乐特殊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考虑学生的审美欲望,根据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规律的制约,处理好学生的满足需要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再次,正确引导学生真正体验到审美的感觉,用多媒体和其它富有感性的设备或手段,将板书、PPT等理性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的信息,加深学生理解,将内外的信息整合为自身的知识与感受,强化审美。最后,让学生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去创新这个世界。
   从我国多年来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长期受到音本体这一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将音乐的存在理解成为“音”的存在,过于注重音的形态,忽视了其他内容。从固定思维角度来看,“音乐要素”是乐调的固定构成,这是音乐存在的基本形态层次。仍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例,在对古希腊的音乐教育进行追本溯源研究中发现,古希腊的乐本体也就是指“musicae”,音译而来是指音乐存在观念。要想从完整性的理论分析角度进行“乐本体”的理解,则需要了解到“乐本体”所指的是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理论中的哲学美学基础内容。在对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三要素”理论,这是对音乐存在方式阐述的理论,即“音乐行为、音乐形态以及音乐意识”这三种相互作用要素共同存在构成时,则可视为音乐存在,因此可以从这三要素以及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去分析“原本性音乐”的存在。
   四、结语
   体系音乐学的范围广泛,但由于笔者知识与经验有限,只是将其一部分进行了浅谈,虽然不能概括整个体系对音乐教育的作用,但可以从以上方面看出许多问题和影响。音乐审美的教育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的,在社会和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要提高对美育的认识水平,这也对我国的精神面貌、人们的审美素养的提高,甚至是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汤慧池.论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張瑾.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音乐创作,2012(03).
  [5]张翠云.美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特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05):180.
其他文献
跨文化能力是外语类专业核心能力之一,泰国作为联通东亚与南亚之间的一扇大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泰语人才培养需要确定新方位、担当新使命、研判新矛盾,培养能满足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地域发展的“泰语+”应用复合型泰语人才。通过对研究现状、人才需求、培养现状的分析,从使命定位、产教融合、三全育人的角度探讨了以跨文化能力为核心的“泰语+”人才培养途径,旨在深化我国泰语人才培养路径,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以职业情境理论为指导,以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群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设计依据,创设“网店客服”学习情境,面向高职聋生开展沟通与交际教学,推动汉语应用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融合,为高职聋生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教师需要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发挥信息化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采取线上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高中物理线上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物理学科的特殊性,通过多元教学加强互动、加强素养、因材施教、实验为基来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实际调查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学生性别、是否恋爱中、课外阅读、出勤率等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中的性别、是否恋爱中和出勤率对大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影响。
就读中职学校的大多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较差、语文能力较低的学生。以分析课文和完成练习为主的传统语文课堂,对他们并没有吸引力,甚至可能根本听不懂。要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正视他们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学习兴趣不足这一现实,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逐渐提高其语文能力。
为了降低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研究了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影响及启示。在明确母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的基础上,对母语带来的依赖心理、惯性心理以及文化对第二
互联网的普及为网络化教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线上教学模式更是得到普及和认可。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在各阶段教学中得到推广使用。在本科护理学基础技能实训课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同样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鉴于此,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技能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求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立德树人”,也越来越注重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调教育,两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但都能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都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鉴于此,对当下高职院校的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教育情况进行研究,并制定出有效的协同育人策略。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线上教学的快速普及,以雨课堂、腾讯会议等软件为代表的新技术,将网络直播教学与线上答题等有效运用到高校日常教学中,有力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育技术水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民族生存进步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学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中学历史教学,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明确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