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展览创新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博物馆需要抓住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打破传统展览思维的限制,创新产品与模式,实现推动博物馆健康发展的目的。希望通过文中论述,可以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旅融合;展览;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208-03
  【本文著录格式】阮玲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展览创新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208-210.
  随着民众生活质量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享受,对文化精神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渠道,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中心。文旅融合对博物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拓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基础上,释放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有必要做好相关研究分析工作。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展览现状分析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对旅游城市发展而言,旅游资源的加入于当地博物馆是一地理上的天然优势。博物馆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展品的打磨,而不用分心关注其他宣传类问题。但对那些旅游资源分布相对困乏的城市来说,博物馆自身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线路规划不合理等是其自身发展的劣势所在。不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用于自身展品的打磨,还要考虑相关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宣传等工作的开展等,难度可谓呈几何倍增加。
  其次,资金分配不平衡。相比于地方级博物馆,政府给予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的资金扶持更优厚,同时可能带有更多政策偏向,以便他们有更多资金来开展展览活动和文旅项目等。而那些地方级博物馆则没有这样的优待,这为他们的发展增加难度。
  (二)观众承载力有待提高
  对那些大型的、旅游城市中的博物馆,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虽然博物馆外接待、运送游客的大巴络绎不绝,但是博物馆自身承载力有限。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游客经常为了参观博物馆而花几小时排队。于游客自身而言,本身旅游时间宝贵,而将时间花费在这样无意义的排队上就是浪费,且这样的排队体验并不美好。因此,当前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承载力,同时需要在游客承载力和文物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两者的共同提升。
  (三) 专业人才不足
  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对既了解博物馆展览活动,又掌握城市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其欠缺。且目前博物馆从业人员中,拥有博物馆和城市旅游工作背景的人才极为稀少。这就需要博物馆在自身发展壮大过程中,关注对这类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对目前公众开展博物馆旅游的动机进行调查和了解,根据需求,设计相关展览和服务内容,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四)文旅融合意识较弱
  截至目前,我国很多博物馆依旧依靠政府拨款以及相关公益单位的扶持而生存,自身经营意识缺失。甚至认为文旅融合发展是上级政府为了摆脱对博物馆的扶持,出于公共统筹的范围而推行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不仅缺乏主动性,同时缺少专业的计划和安排。此外,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对定向展览的认识不足,宣传力度有限,甚至将整个宣传活动限定于本市和本地居民中,缺少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以及对外来游客的吸引,且宣传的重点放在教育展览上,缺乏游客体验。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展览创新分析
  (一)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就当前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第一,做好创新设计,充分考虑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群众的需求变化,对博物馆的陈列进行创新设计。第二,提升展品的真实性,改善群众的体验。第三,将时代的风格与现代审美进行结合,提升展览的效果。
  1.创新设计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设计理念得到人们的重视,就当前博物馆陈列设计存在的问题,各地的博物馆应该提升重视程度,将创新设计作为重要的手段,从而为博物馆的运营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提升博物馆的生命力,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充分展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2.让展品拥有真实性
  在充分发挥设计功能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展览内容的品质,需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展品的真实性,从而借助博物馆的场景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让观众对历史文物能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博物馆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向观众展现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主次进行设计,从而逐步提升群众对文物的了解,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时代风格和审美效应相结合
  长期以来,博物館都存在设计陈旧的问题,厚厚的玻璃窗,昏暗的灯光效果影响了游览者的视觉体验。当前,由于科技的发展,硬件设备和技术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因此在展览设计工作上,可以配合展现文物真实状态的图片和视频,让群众可以全面的认识文物,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仿真技术,设计文物的模型,实现参观者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并配合灯光和电子设备提升表现力,改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效果。
  4.将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展览方式融合
  当前,部分博物馆开始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因此博物馆事业机构正处于新旧模式交替的时期,为充分做好展览工作,需要重视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展览方式的结合工作,从而让观众更好地接受。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藏品的具体情况,并且借助技术的优势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完善参观者的观赏体系,从而改善展览效果。
  5.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打造虚拟环境,为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这也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一大创新和优势。借助先进技术设备的优势,通过对设备的控制,使虚拟内容进行交互呈现,就可以顺利完成虚拟物体与真实文物的融合。这种增强现实的技术在电子智能领域已经开始普及,对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脸部识别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利用摄像头对人脸面部表情进行捕捉,及时对藏品进行匹配,通过显示器展现出来,就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改善参观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   (二) 静态媒体展示的互动设计运用
  1.场景复原
  博物馆进行展览设计时,可以大量采用复原的方式,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从而帮助参观者更加直接地感受历史文化,提升文物的表现力。以北京民俗博物馆为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其魅力,这种展厅的设计可以以皇城作为北京的代表,从而更加巧妙地使用戏剧化的场景,充分展现北京胡同的魅力,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文化和人物事件。
  2.幻影成像技术
  当前,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幻影成像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具体会应用到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光学的技术、玻璃的投射、反射原理,在展厅内部营造一种虚实结合的气氛,从而带给参观者不一样的感受。相对国外,我国的幻影成像技术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并且相关技术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因此需要进一步更新技术和设备,才能为群众带来更好地视觉体验。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将会给博物馆带来更多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三) 模拟媒体展示的互动设计运用
  1.虚拟现实技术运用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空间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能够让观众沉浸在营造的环境中,对更加真切的感受历史文化,感受文物气息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技术应用的好处还在于能够实现多种感官的交互。并且,博物馆展览馆的艺术设计人员当前也充分认识到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从而采用更多的方式实现交互,提升游览体验,这也是博物馆陈列展览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
  2.人工生物技术应用
  由于人工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博物馆展览中,应用该技术也能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尤其是在自然界生物现象展览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技术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现象进行模拟,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生物迁移、繁殖以及进化的过程。使用这种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而提升对生物演变过程的认识,这种技术的应用也将是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可以提升直观性和生动性,让观众的身心得到释放,尽情释放文物的魅力。
  (四)其他措施
  1.争取政府财政补贴,及时更新馆内设施
  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基本保证就是充足的保管、检测技术调控设备。针对当前许多博物馆内部存在的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配置足够数量、不同规模、不同材质的藏品架,可以刚好的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直接规避藏品架质量造成的文物保管安全隐患。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添置继续的文物藏品架。
  (2)博物馆购置现代检测与调控设备,做好馆内温湿度监测与调控工作,及时记录相关信息,提高文物保管质量。
  因此,各博物馆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科学合理的项目申报计划,争取获得政府财政支持,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博物馆要保证每一笔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化,以便后期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
  2.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文物保管水平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博物馆内部文物保管工作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这就需要博物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馆藏文物保管的水平,促进文物保管工作的順利开展。
  博物馆档案保管中运用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可以提高文物档案的管理效率。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文物修复、文物展出等工作,快速查找文物损坏,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与游客的近距离接触,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满足游客观赏需求。当前,部分博物馆开始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因此博物馆事业机构正处于新旧模式交替的时期,为充分做好展览工作,需要重视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展览方式的结合工作,从而让观众更好地接受。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藏品的具体情况,并且借助技术的优势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完善参观者的观赏体系,从而改善展览效果。
  如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打造虚拟环境,为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这也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一大创新和优势。借助先进技术设备的优势,通过对设备的控制,使虚拟内容进行交互呈现,就可以顺利完成虚拟物体与真实文物的融合。这种增强现实的技术在电子智能领域已经开始普及,对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脸部识别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利用摄像头对人脸面部表情进行捕捉,及时对藏品进行匹配,通过显示器展现出来,就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改善参观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
  3.提高工作人员技术素养水平
  现阶段,博物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要想办法培养和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这也是当前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历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且截至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欠缺管理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等问题。可见,大部分员工都习惯于现状,缺乏工作热情,进行导致博物馆工作停滞不前,无法创新。
  针对当前现状,作为博物馆领导层,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或者定期邀请一些博物馆管理领域的专家或者教授对馆内员工进行当面授课,通过面对面的讲解、引导帮助员工认识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管理技能,比如书籍的保养和维护技巧等,以此帮助员工提高自身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不定时组织馆内优秀员工参与国际上或者国内外关于博物馆管理方面的交流会,通过对馆内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激发他们不断学习,自主提升的意识和动力,从而激发员工创新精神。再次,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工作考评,对那些表现突出,有潜力的员工进行挖掘和培养,将其作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有意识的引导帮助他们提升自身工作技能和管理经验。另外,定期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加深员工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提升员工间的凝聚力,从而保证在日后工作中大家能够各取所长,共同协作。
  三、结语
  总之,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博物馆主动加强与社会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挖掘更多潜在观众。文旅融合下博物馆展览需要切实发挥政策优势,及时转变传统展览理念的不足,促进博物馆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希望通过文中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易军.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文创共享平台创新——以博物馆参观护照为例[J].长江文明,2020(4):83-88.
  [2]韩旭.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功能游戏开发探析——以国家典籍博物馆“古籍保卫局”之“山海社的宝藏”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6(4):292-295.
  [3]孙慧婧.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4]李经龙,彭开利.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以安徽博物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3):49-54.
  [5]任志艳,张丽青,陈温清,陈楠楠.文旅融合背景下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化资源旅游活化路径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5-100.
  [6]李华伟.论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在文旅融合中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4):221-222.
  [7]熊晓昙.文旅融合背景下创新博物馆公众服务理念与方式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181-182.
  [8]杜瑶.以文促旅的先行者 以旅彰文的目的地——浅论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新角色、新使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3):114-115.
  [9]陈庆荣.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提升研究——以天长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114-116.
  [10]付森.文旅融合发展下的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理念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8):112-113.
  作者简介:阮玲娜(1982-),女,福建泉州,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博。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将是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写意性油画的画面表现力产生思考的关键点入手。深刻理解了有关于写意油画画面之中对画面由写到意的过程。对线性表现、肌理质感和精神表达的着眼点深入探讨,结合当代写意油画艺术家们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对突出的艺术家的画面再次理解。感受写意性绘画中的分解物象后,对物象进行重组,通过重组和表达体现出画面神韵。  【关键词】油画风景创作;写意性;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6
【摘要】唐卡艺术是西藏高原民间绘画与宗教绘画融合形成的中华艺术瑰宝,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是藏族人民智慧的产物。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还具有宗教信仰传播的功用目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唐卡艺术以藏族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又受到我国汉地文化、尼泊尔文化、印度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性、地域特性和世界性的艺术门类。本文通过浅要分析齐乌冈巴画派与勉唐画派之间在背景处理、佛像造型、量度等方面的不
【摘要】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代表了我国当代工艺美术最高水平的展览,引领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关双年展的文献多为报道类,对2012—2018年四届双年展相关报刊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其数量、来源分布、内容等方面分析,探讨双年展对当代工艺美术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工艺美术; 双年展;报道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
【摘要】本文以《南方史诗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英译特点并指出书中有待改进之处。通过分析,认为《南方史诗论》英译本合理灵活地处理了目录内容安排、段落的合并与拆分、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章节标题的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等问题,同时指出该书在脚注、长度单位、索引内容等方面仍有待于改进之处,旨在更好地弘扬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促进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极具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是地方高等院校谋求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引入建构主义理论,研究分析地方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现状与问题,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四个要素,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实践课程体系中,促使室内设计课程中的“教与学”有机整合,从学生与教师、资源与情境、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索教学改革思路。为培养具备江西特色文化内涵的优秀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播音员主持人也间接的受到影响,所以新时期如何转型以适应这种变化,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下播音员主持人转型的必要性、现状及对策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员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094-02  【本文著录格式】廖文钊.探讨新媒体时代下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然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思政理论的正确价值引导。因而,通过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可有效推动国家文化建设。本文分别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为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思政;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文化消费方面,作为文化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博物馆已经成为市民文化消费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博物馆的建设。近几年随着现代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博物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博物馆的观赏性,同时注重博物馆与现代化的有效结合,以及在参观过程中的趣味
【摘要】钢琴演奏作为艺术表演的主要类别,同其他演奏一样,需要演奏者将最完美的作品展示在舞台上。虽然一场钢琴演奏的时间较短,但在这段表演时间里,演奏者需要将注意力和情感全部投入在演奏中,以确保将日常刻苦练习的演奏技巧和作品都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在实际的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具备自我心态调节的能力十分重要,一个良好自信的心理素质能够激发演奏者发挥自身的实力。外界因素和自我因素都会影响到演奏者上场前的状
【摘要】《史记》中《孝景本纪》等十篇的亡佚问题,一直是《史记》研究的焦点,在这十篇之中就有《兵书》,而今本《史记》却作《律书》。通过对《律书》的文本分析,发现其内容与司马迁的史料取舍原则和知识体系相矛盾,非其原笔无疑。再结合《史记》佚文以及对“有录无书”这一关键线索的梳理,不但可知《史记》确有《兵书》,更是发现《兵书》在西汉时就已经亡佚,但直到三国,篇题一直还是《兵书》,改为《律书》的时间最早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