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创新。作为一名农村数学的教育实践者,不得不说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学生的史学基础也是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现在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教轻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进位加、退位减”;思维之窗
前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实践证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每个学生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潜力,他们都有一种把自己当做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外衣。引导学生会数学地阅读,会数学地品尝,会数学地悟美,是当代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低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的萌芽时期,他们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思维意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形态,发展问题的思维水平。而一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退位减”,为我们提供了学生思维打开有效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在进位加中产生强烈的需求点,在退位减中灵动闪现。那么,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打开学生“进位加、退位減”的思维之窗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数学地阅读——开启思维的起点
阅读是一个学生必备的能力,数学地阅读则是能力表述的深层体现,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读出数学的味道,才能将“数学地阅读”转化为数学方法,使无声的计算过程变为绘声绘色的说理内容。其实,数学是所有学科中逻辑性、严密性最强的学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很难把握题目真正内涵,即使掌握了该题的计算方法,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延连。
在教学“9 8=()”时,我没有让学生先想算法,而是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练读。有一个聪明的学生读着、读着就读成:9加8等于9加1再加7,他成功地在读中运用了“凑十法”即9 8=(9 1) 7=17。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的,数学何尝不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的阅读,那么学生将会失去思维开启的钥匙,也将失去审题的意义。如何审题?其实,“读”就是审题的最好方法。只有会数学地阅读才能在“读”中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只有会数学地阅读才能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二、 细致地品尝——运用思维的可及点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拥有一种强烈的、潜在的需要,那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做一个“品”者。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常常为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发现而如痴如醉。其实,有了“数学地阅读”来做“品尝”的铺垫,学生会自然地走进数学的世界,让数学真正植根于生活的土壤,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原来数学是可摸的,思维是可及的。
在教学“进位加、退位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树上原来有6只麻雀,飞来了9只,后来又飞走了7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题目出示以后,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列出算式,并且给出了答案,但我并没有加以肯定,而是让学生努力做好三个“品”。(1)品字义:原来、飞来、又飞走;(2)品数字:6只、9只、7只;(3)品方法:进位加、退位减。学生品得非常有兴致,特别是方法的应用,更是精彩。方法一:9 6=15(只),15-7=8(只)【15-7=8,学生用了两种思维方法:(1)凑十法;(2)先加再减】,学生可以说是思维迸射,两种我要讲的方法被他们“品”了出来,特别是逆向思维的应用,让我刮目相看,到这里学生还没有“作罢”,一个平时腼腆的小男孩又列出了另外一个算式,即方法二:9-7=2(只),2 6=8(只),听了他的方法,我立刻报以掌声,儿童的“胡搅蛮缠”就是课堂的靓丽的风景线,看!这难道不是“品”的智慧吗!
三、 灵动地感悟——体验思维之美
数学中不是没有美,而是作为数学教师,没有赋予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教育的终身价值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而是感受到数学教育是生命价值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设计习题背景的时候,要把“进位加、退位减”的算理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如学习计算“78 9”时,我是完全放给学生自己解决的,我认为只要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是一种真实的感悟。很多同学都是用“凑十法”,快速、准确地得到了结果,偏偏有一个最“笨”的孩子,他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用了好长时间也得到了结果,我对他的方法给予了星级表扬,还用他的名字对该方法进行了命名。你看,孩子乐的,是我教他以来,从没看到的喜悦。我想,像这种灵动的感悟,才是真正的思维之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的是思维,用的是智慧。对于数学情境中的语言只有细心品尝,才能真真正正地感悟其精美所在。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授之以鱼,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趣味中将“渔”给之。“学讲计划”的瞭号已经吹响,就让我们放开手,让学生静下心去品读数学语言,感受思维的快乐,收获真知,抚育心灵,在思考中发展思维,提升智慧,让思维之窗从此不再关闭。
参考文献:
[1]邱学华.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60年的体悟[J].人民教育.2010(22).
[2]解书.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汪刘生,郭要红.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进位加、退位减”;思维之窗
前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实践证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每个学生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潜力,他们都有一种把自己当做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外衣。引导学生会数学地阅读,会数学地品尝,会数学地悟美,是当代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低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的萌芽时期,他们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思维意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形态,发展问题的思维水平。而一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退位减”,为我们提供了学生思维打开有效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在进位加中产生强烈的需求点,在退位减中灵动闪现。那么,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打开学生“进位加、退位減”的思维之窗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数学地阅读——开启思维的起点
阅读是一个学生必备的能力,数学地阅读则是能力表述的深层体现,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读出数学的味道,才能将“数学地阅读”转化为数学方法,使无声的计算过程变为绘声绘色的说理内容。其实,数学是所有学科中逻辑性、严密性最强的学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很难把握题目真正内涵,即使掌握了该题的计算方法,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延连。
在教学“9 8=()”时,我没有让学生先想算法,而是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练读。有一个聪明的学生读着、读着就读成:9加8等于9加1再加7,他成功地在读中运用了“凑十法”即9 8=(9 1) 7=17。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的,数学何尝不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的阅读,那么学生将会失去思维开启的钥匙,也将失去审题的意义。如何审题?其实,“读”就是审题的最好方法。只有会数学地阅读才能在“读”中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只有会数学地阅读才能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二、 细致地品尝——运用思维的可及点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拥有一种强烈的、潜在的需要,那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做一个“品”者。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常常为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发现而如痴如醉。其实,有了“数学地阅读”来做“品尝”的铺垫,学生会自然地走进数学的世界,让数学真正植根于生活的土壤,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原来数学是可摸的,思维是可及的。
在教学“进位加、退位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树上原来有6只麻雀,飞来了9只,后来又飞走了7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题目出示以后,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列出算式,并且给出了答案,但我并没有加以肯定,而是让学生努力做好三个“品”。(1)品字义:原来、飞来、又飞走;(2)品数字:6只、9只、7只;(3)品方法:进位加、退位减。学生品得非常有兴致,特别是方法的应用,更是精彩。方法一:9 6=15(只),15-7=8(只)【15-7=8,学生用了两种思维方法:(1)凑十法;(2)先加再减】,学生可以说是思维迸射,两种我要讲的方法被他们“品”了出来,特别是逆向思维的应用,让我刮目相看,到这里学生还没有“作罢”,一个平时腼腆的小男孩又列出了另外一个算式,即方法二:9-7=2(只),2 6=8(只),听了他的方法,我立刻报以掌声,儿童的“胡搅蛮缠”就是课堂的靓丽的风景线,看!这难道不是“品”的智慧吗!
三、 灵动地感悟——体验思维之美
数学中不是没有美,而是作为数学教师,没有赋予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教育的终身价值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而是感受到数学教育是生命价值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设计习题背景的时候,要把“进位加、退位减”的算理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如学习计算“78 9”时,我是完全放给学生自己解决的,我认为只要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是一种真实的感悟。很多同学都是用“凑十法”,快速、准确地得到了结果,偏偏有一个最“笨”的孩子,他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用了好长时间也得到了结果,我对他的方法给予了星级表扬,还用他的名字对该方法进行了命名。你看,孩子乐的,是我教他以来,从没看到的喜悦。我想,像这种灵动的感悟,才是真正的思维之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的是思维,用的是智慧。对于数学情境中的语言只有细心品尝,才能真真正正地感悟其精美所在。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授之以鱼,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趣味中将“渔”给之。“学讲计划”的瞭号已经吹响,就让我们放开手,让学生静下心去品读数学语言,感受思维的快乐,收获真知,抚育心灵,在思考中发展思维,提升智慧,让思维之窗从此不再关闭。
参考文献:
[1]邱学华.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60年的体悟[J].人民教育.2010(22).
[2]解书.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汪刘生,郭要红.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