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扦插快繁技术研究

来源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xf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年生香椿枝条为材料,探究香椿枝条的最佳生根条件.研究了吲哚丁酸(IBA)浓度及其处理时间对香椿不同级别的枝条(从顶芽开始分为三级)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香椿各级枝条,200 mg/L IBA浸泡40 min的处理具有最佳生根率,在该条件下,二级和三级枝条生根效果更佳,生根率分别为92.0%和92.7%.本研究结果为优质香椿的无性快速繁殖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利用初等对称多项式为元素构造了一种类范德蒙矩阵.该矩阵与范德蒙矩阵有相同的行列式,通过初等对称多项式的恒等式发现类范德蒙矩阵和范德蒙矩阵的逆矩阵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旨在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优秀师资.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生的培养更需要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同时,师范专业认证的开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提出一种新的挑战.本文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基于“自主发展的互动性”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针对发电厂和中间商构成的农林生物质发电供应链,研究如何加强上下游的协调运作来提升供应链收益.运用动态博弈方法,对生物质发电供应链决策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散式决策与集中式决策下的模型解验证双重边际效应的存在,并提出基于中间商收集量激励的发电厂收益共享契约.该契约可以实现农林生物质发电供应链的帕累托最优,达到集中式决策的效果.
对大冶市尾矿资源特征进行总结,评价尾矿中主要有用元素和稀有、稀散、稀土元素的含量及综合利用前景,对尾矿综合利用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合理推进大冶市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农作物光合作用一半以上的物质存在于秸秆中.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节能减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Pseudomonas sp.P11以及其他植物益生菌的复配对千禧果秸秆液态发酵进行了初步探究,首先利用刚果红染色法确定M-12号菌和M-14号菌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运用改进平板对持法证明纤维素降解菌和P11之间没有明显拮抗作用,第5天测定纤维素酶活和内切葡聚糖酶活力得到M-12号、M-14号菌株活力较P11好,7天总糖含量趋势表明复配菌发酵比单菌发酵效果好,以秸秆发酵液中的有效活菌数确定4种益生菌在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现状的考察和理性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探索,为促进校园足球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当前校园足球研究主要聚焦点于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体系、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幼儿足球和足球学院建设等方面.校园足球研究的擎领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明确定位、突出主导和立足长远.研究认为要发挥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推进足球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畅通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构建校园足球“家校社”联动效应.
为增强Tb3+离子在近紫外区的激发效率,采用水热法制备新型单相Ce3+,Tb3+掺杂的KY(CO3)2稀土发光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和光致发光光谱分别对发光材料的物相结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e3+和Tb3+可以有效地替代KY(CO3)2晶格中的Y3+,合成新型稀土掺杂的KY(CO3)2发光材料;KY(CO3)2的分解温度约为451℃.当Tb3+掺杂KY(CO3)2时,在244 nm或283 nm紫外光的激发下,KY(CO3)2:Tb3+可以发射以543 nm为主的绿光;随
研究了两个带指数项的差分方程组,其线性化系统的系数矩阵在一个特征值为-1,另一特征值绝对值小于1的特殊情况下零平衡的渐近稳定性.利用中心流形理论的方法得到了系统平衡点渐近稳定的若干充分条件.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可以反映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学科潜在的发展趋势.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样本数据来源,检索近十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关键词聚类和时区视图进行可视化展示,并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分析,获得了近十年来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沿.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智能教育、在线教育等一直是现代教育技术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同时融入信息技术的新型
针对目前基因工程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培养体系的改革、“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等方面对校企深度合作开发基因工程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为提高基因工程的教学效果、深化产教融合和培养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