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它对发挥、发展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发挥网上资源丰富的优势,学生获取信息比较方便,同时借助平台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交流与协作,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设计与实践
  
  (一)设计
  1.学习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产生背景;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和意义、三种基本模式并举出相应案例;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分析有用信息;完成小组任务;学会写网络日志。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撰写学习研究报告书的过程;初步学会基于网络进行合作学习,与他人共同承担责任。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信息素养,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始能力:学习者大部分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自学能力;具备一定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基本素养,如会使用搜索引擎;学过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学与教原理等理论基础;以前进行过小组学习,但没有借助网络平台。
  (2)一般特征:学习者正处于渴求知识、积累知识的发展阶段,乐观积极,善于思考,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勇于探索;对研究性学习等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日志,不会写网络日志。
  3.选题的确定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有很多同学向老师问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如“什么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所以笔者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
  为了避免教师的解答对学生理解程度和范围的束缚,所以没有在课堂上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延伸,而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有关整合的知识,并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反思,记录学习体会,使知识内化,逐步形成个人的观念体系。
  笔者从同学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里选取了十个研究主题,题目如下: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与意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即层次)
  (3)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并举出相应案例
  (4)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需具备的素养)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的角色
  (9)信息技术与主要课程(英语、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等)整合的经典案例分析(选2-3个)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
  4.学习活动过程设计: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做了下面的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说明:
  这是一次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学习方式为小组学习活动方式,学习过程及作品用量规评价。
  过程设计:
  (1)分组:3-6人一组,确定组长。
  (2)确定选题:各组之间互相协商,尽量保证每两个组选择同一选题,避免选题不均。选同一选题的两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组间交流与讨论。
  (3)活动安排:
  ①制定小组学习研究计划,明确分工。
  ②通过个人研究、小组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主动地在学习实践中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
  ③在活动过程中以日志形式总结并记录学习体会和收获。
  (4)作品设计:
  ①撰写小组研究报告。
  ②将研究内容制作成ppt作品。
  (二)实践
  教学过程设计好以后,将相关资料(学习报告书模板、研究性学习过程量规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ppt、网址等)及活动说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之后,正式进入上机实践阶段。
  1.学生活动过程
  (1)分组及确定选题
  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共有78人,分三大组上机,一周一次,每次两小时。第一次上机主要是分组,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3—6人一组,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组长,共同讨论确定主题。
  (2)学习相关资料并展开小组讨论
  第二次上机,小组及选题基本确定,有个别同学还没有分组。同学们积极地学习平台上提供的资源,同时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将资料放在小组资源里,在小组论坛里发表文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学习主题,分享找到的学习资料,思考分析,将学习体会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
  (3)分析整理、完成作业
  通过上机和平时的交流,各小组对自己的学习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都有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第三次上机,按照分工各自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进行汇总,再次进行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总结提炼,书写学习报告书和制作ppt。
  (4)提交学习成果、进行反思
  将作业上传,认真体会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将学习心得、体会以日志的形式记录。
  2.教师活动过程
  笔者以助教的身份登录平台,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监控。由于学习对象是大学生,所以没有给他们提供太多的学习资料,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指导、帮助。在他们的小组论坛中发表文章,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日志,不会写网络日志。开始上机实践的时候,很多同学以发邮件的形式问网络日志该怎么写,具体写些什么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三、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分析
  经过三周的上机实践,本次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研究性学习结束。
  1.对活动过程的分析
  各个小组都比较积极地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主要围绕研究主题展开,分析比较深刻,比如小组名为“三毛(10小组)”的小组的论坛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我的个人理解是:①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善课堂教学,便于老师组织教学,改善教学质量; ②可以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③这种整合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可以促进与更大范围的人员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各小组的分工比较明确,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组长认真负责,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组织大家进行发言,具有号召力。
  2.对学习作品的分析
  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交一个学习报告书和一个ppt,各小组都能按时提交作业。其中学习报告书中有一项要求以“学习叙事”的形式写反思,这一部分各小组写的都比较好,反思较深刻,有自己的看法。如:“经过这么多天的讨论与实践,我这些想法完全没有了。其实同学们特别渴望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有的时候,真的是想什么就说什么。学习的氛围让人感到特别随意,自在。其实就像是大家有空坐在一起闲聊,关于某一个主题你完全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样敞开心扉,思维自然就活跃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了。说实话,每次登录上去,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因为想说的话太多太多了。这几乎是大部分同学的感想。”(14小组)
  ppt作品基本符合要求,有一定的原创性,内容准确,信息呈现顺序合理,导航按钮醒目。
  总的来说,这次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学习”按照我们的设计思路完成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反思与展望
  这次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单一,只有一个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由于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评价量规表是综合参考他人所总结的量规而修改制作的,缺乏原创性。
  本次活动完成以后,本想开一个成果展示交流大会,让大家除了对自己的选题有比较深的理解外,对其他选题也有所了解,通过交流讨论加深理解,共同分享学习成果。但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开展此项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学习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基本达到,但是情感目标没有实现,因为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是说经过一两次的学习就能提高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過程,相信通过这次学习,能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轻松一些。
  希望本次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能对其他教师开展类似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研究性学习推广到各科教学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补充,不断探讨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动词,强调小学数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觉深”。小学数学教学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感悟数学,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下面笔者就从体验感悟入手,谈谈小学数学中的体积概念教学。    一、体验生活,感悟物体有大有小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初中数学教学不再是纯理论、纯理性的探索,不再是单一的对确定事实的灌输,对唯一答案的寻求和封闭习题的操练。“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是新课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每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开放性教学问题。  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主要包含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习题训练的开放性、考试评价的开放性等,这里我就如何通过开放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前者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心理态度、情绪体验的参与,产生愿不愿学、喜不喜欢学、信不信能学好等情感。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不主动学习,这同我们教育者没有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心理有很大关系。“忽视情感,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因此把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
期刊
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校园文化特色时刻影响着师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树立这样的一个理念:走出校门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为有内涵的人。这里所说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层面,让孩子们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二是做人的层面,让孩子们成为有涵养的人。因此,我们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用阅读引领师生成长,让学生在书的世界中受到精神的洗礼。多年来,学校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积极构建
期刊
(三)打造师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人的生命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命,一种是精神生命。我们一直认为,对师生生命的关注,是学校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于是,我们把精神家园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学校生命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我们关注师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更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努力促进师生身心的健康,更要让校园成为师生焕发生命光彩的家园。  1.确立主题,营造氛围——幼小心灵在这里扬帆  
期刊
历史活动课作为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课型,它之所以成为各个版本实验教材争先恐后、下大力气推出的“品牌”,不仅仅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此次课改的新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是一种可激活历史教育、赋予历史教育以生机活力的理念。因此,对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实验教材中的活动课教学,我们应选择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一、准备阶段,做到“早”、“实”、“新”    所谓“早”就是早准备。开展探究活动课,学
期刊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科书“用正多边形拼地板”、“设计轴对称图形”以及 “平移和旋转”中都有图案设计的相关内容。配套的教师用书[1]中提到:教材中增加了利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動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和欣赏这些基本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体现,体验数学美,提高审美情趣。但是笔者在查阅了一些关于美育的相关资料后发现,数学教育中的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教育大
期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
期刊
【摘 要】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变并优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相关教育理论为支撑,列举诸多实例,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阐述。  【关键字】多媒体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课程 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出现了“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
期刊
教育部、科技部等四部门征集万道科学难题  9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表示,要征集一万个科学难题。征集的内容包括各学科至今未能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科优先发展问题和前沿问题、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在学术上未获得广泛共识但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等。  这次征集对象主要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和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学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