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的各项目的任务几乎都是在阅读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得以落实的。搞好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阅读教学看成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规律;独立阅读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又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受许多方面的制约。不少教师觉得它不像理科知识那样有规律可循,有固定的公式、定理容易把握因此就认为阅读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甚至有人以为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教师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靠学生点滴的积累和大量的阅读实践发展而来的,教师不可能教出能力,学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成能力。但是这些看法并不正确。
从一些示范课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现在的阅读教學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意,理解内容,并加以对文章进行欣赏和评价。我无意否认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内隐式的学习,它无疑是一种幽暗之中的探索,虽然也有一些成功者,但他们的投入与获得的进展是很不成比例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是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求其所以然",即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一定的阅读规律照亮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不仅学生的学习速度会很缓慢,而且教授者也会感到阅读教学的无所适从,无所依凭。为了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就要渗入必要的知识--即阅读规律。教师应着力研究,究竟哪些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快更好更有效率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把这些知识构成系统,并使它们的系统建立在简明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当然教师点拨学生这些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之作为工具使用,从而促使其内在阅读能力的提高。
下面就以说明文阅读教学为例来谈一谈教师该如何点拨规律,指导学生阅读。
说明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条理性,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人。通过阅读规律的点拨,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本类文章的阅读知识,以提高阅读效率是极为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中说明文阅读和考查有明确的要求,综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理清说明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2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等。
其中"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 ,能否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直接关系到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和分析。
我们叫学生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认清指代成分。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联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 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第二段:"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两句是关键句,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去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情况,就能得到具体而清晰的印象。我们要教的是让学生知道学生抓关键语句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本文的关键句。学生一旦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内容的把握以及重要信息的提取等就不再是难事
另外一般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一般的说明文大都采取这类结构方式,如果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其特点规律,那么在迁移的阅读中学生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以上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不仅说明文如此,记叙文和议论文,也都有其本身的阅读规律可循。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结合该类文体特征点拨规律,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类文章,而不仅是这一篇文章,使学生做到把握规律,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规律性的阅读方法,就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语文材料,扩大知识面,也真正的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规律;独立阅读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又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受许多方面的制约。不少教师觉得它不像理科知识那样有规律可循,有固定的公式、定理容易把握因此就认为阅读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甚至有人以为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教师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靠学生点滴的积累和大量的阅读实践发展而来的,教师不可能教出能力,学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成能力。但是这些看法并不正确。
从一些示范课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现在的阅读教學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意,理解内容,并加以对文章进行欣赏和评价。我无意否认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内隐式的学习,它无疑是一种幽暗之中的探索,虽然也有一些成功者,但他们的投入与获得的进展是很不成比例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是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求其所以然",即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一定的阅读规律照亮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不仅学生的学习速度会很缓慢,而且教授者也会感到阅读教学的无所适从,无所依凭。为了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就要渗入必要的知识--即阅读规律。教师应着力研究,究竟哪些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快更好更有效率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把这些知识构成系统,并使它们的系统建立在简明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当然教师点拨学生这些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之作为工具使用,从而促使其内在阅读能力的提高。
下面就以说明文阅读教学为例来谈一谈教师该如何点拨规律,指导学生阅读。
说明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条理性,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人。通过阅读规律的点拨,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本类文章的阅读知识,以提高阅读效率是极为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中说明文阅读和考查有明确的要求,综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理清说明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2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等。
其中"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 ,能否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直接关系到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和分析。
我们叫学生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认清指代成分。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联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 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第二段:"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两句是关键句,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去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情况,就能得到具体而清晰的印象。我们要教的是让学生知道学生抓关键语句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本文的关键句。学生一旦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内容的把握以及重要信息的提取等就不再是难事
另外一般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一般的说明文大都采取这类结构方式,如果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其特点规律,那么在迁移的阅读中学生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以上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不仅说明文如此,记叙文和议论文,也都有其本身的阅读规律可循。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结合该类文体特征点拨规律,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类文章,而不仅是这一篇文章,使学生做到把握规律,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规律性的阅读方法,就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语文材料,扩大知识面,也真正的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