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最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才能想认识语文,才更会产生想参加语文学习的倾向性心理,才有可能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关键,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导语设计的多样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语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反之,导语平平,缺少悬念,就不能让学生兴奋,就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的导语设计就要下一番苦功夫。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兵车行》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关于战争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进而带动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积极性。又如:在教授复习课《断句专题》时,选择断句的趣味故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等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最初有了兴趣,接下来的学习自然也就顺畅了。
二、声情并茂地诵读诗歌
经典诗歌学习是语文教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诗歌的学习既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热爱之情,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诗歌的学习是离不开诵读的,尤其是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有助于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喜欢并且爱上诗歌。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为了能让学生身心都投入到诗歌中去,我先给班级学生做范读指导,然后给学生配上《琵琶语》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的配合下自由诵读,寻找读诗的感觉。之后让每组学生派代表来读,同学间互评,效果很好。有少部分同学甚至能在反复的诵读中把诗歌背了下来。诵读兴趣调动起来,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带动起来。
三、课本剧的巧妙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学习的实践性也恰恰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史记(选修)》的学习历来是语文教师难以攻克的堡垒之一。虽然里面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很吸引人,但是每天沉浸在古文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低。课上更多的学生心不在焉,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只是畏惧教师或者是逼着自己在听。学生原本是学习的主体,可是现在似乎只有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面对这种现状,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尝试着抛开传统的古文教学模式,在学习《廉颇与蔺相如》这一课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适当加入动作的表演,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在想:既然学生喜欢这样的课,何不索性全放开,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呢?于是课本剧表演课就进入了语文课堂。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我把课本剧编成两幕剧,分别由不同的小组来表演。
其实,课本剧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还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动脑、动嘴、动手来排练,无论是对文本的剖析、还是对角色的揣摩,学生之间有争论,有体验,有感悟,他们相互合作、相互体谅、相会配合的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内心情感也在不断丰富,创新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四、别致新颖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本节课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好的板書能展示出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更可以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惊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板书上下些功夫,让板书带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契科夫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分析画家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我把“贝尔曼”写在中间偏下位置,把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的有关贝尔曼形象的词语错落有序的排列开,最终勾画出一片常春藤叶的样子。又如:在学习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时,我提出整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愁”字。我把这个“愁”字大大地写在黑板的中间。然后把学生找到的词人为了抒写愁情而用的意象分别排列在“愁”字的两侧,最后勾画出一个大大的“愁”心。学生眼前顿时一亮,本节课的内容也就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里。
语文课堂学习有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要做一个时时处处细心的教师,认真领悟和思考不同课型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课型的语文学习中,产生对语文的好奇心,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守护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不同的语文课堂中遨游书海、领略风骚。
★作者通联:山东滨州市邹平县魏桥中学。
一、导语设计的多样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语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反之,导语平平,缺少悬念,就不能让学生兴奋,就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的导语设计就要下一番苦功夫。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兵车行》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关于战争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进而带动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积极性。又如:在教授复习课《断句专题》时,选择断句的趣味故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等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最初有了兴趣,接下来的学习自然也就顺畅了。
二、声情并茂地诵读诗歌
经典诗歌学习是语文教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诗歌的学习既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热爱之情,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诗歌的学习是离不开诵读的,尤其是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有助于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喜欢并且爱上诗歌。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为了能让学生身心都投入到诗歌中去,我先给班级学生做范读指导,然后给学生配上《琵琶语》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的配合下自由诵读,寻找读诗的感觉。之后让每组学生派代表来读,同学间互评,效果很好。有少部分同学甚至能在反复的诵读中把诗歌背了下来。诵读兴趣调动起来,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带动起来。
三、课本剧的巧妙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学习的实践性也恰恰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史记(选修)》的学习历来是语文教师难以攻克的堡垒之一。虽然里面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很吸引人,但是每天沉浸在古文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低。课上更多的学生心不在焉,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只是畏惧教师或者是逼着自己在听。学生原本是学习的主体,可是现在似乎只有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面对这种现状,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尝试着抛开传统的古文教学模式,在学习《廉颇与蔺相如》这一课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适当加入动作的表演,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在想:既然学生喜欢这样的课,何不索性全放开,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呢?于是课本剧表演课就进入了语文课堂。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我把课本剧编成两幕剧,分别由不同的小组来表演。
其实,课本剧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还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动脑、动嘴、动手来排练,无论是对文本的剖析、还是对角色的揣摩,学生之间有争论,有体验,有感悟,他们相互合作、相互体谅、相会配合的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内心情感也在不断丰富,创新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四、别致新颖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本节课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好的板書能展示出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更可以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惊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板书上下些功夫,让板书带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契科夫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分析画家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我把“贝尔曼”写在中间偏下位置,把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的有关贝尔曼形象的词语错落有序的排列开,最终勾画出一片常春藤叶的样子。又如:在学习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时,我提出整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愁”字。我把这个“愁”字大大地写在黑板的中间。然后把学生找到的词人为了抒写愁情而用的意象分别排列在“愁”字的两侧,最后勾画出一个大大的“愁”心。学生眼前顿时一亮,本节课的内容也就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里。
语文课堂学习有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要做一个时时处处细心的教师,认真领悟和思考不同课型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课型的语文学习中,产生对语文的好奇心,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守护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不同的语文课堂中遨游书海、领略风骚。
★作者通联:山东滨州市邹平县魏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