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谈及抑郁,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没精打采的病人模样。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病人都是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给自己裹上一层“微笑”的面纱,让我们无法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但微笑不代表他们没有抑郁,相反,他们可能患上的是抑郁症的一个特殊类别——微笑型抑郁!这类病人常会隐匿在人群中,虽然表面上看似和常人无异,也会出于礼貌、不想让亲友担忧或不愿让人看出自己的异常等多种原因,选择用表面的微笑来掩饰内心的痛苦或哀伤,避重就轻地回答问题,对亲友报喜不报忧,私下里却暗自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煎熬,有时会突然做出自伤甚至自杀的行为,令人防不胜防。因此,相比那些将忧郁写在脸上的病人来说更具危险性,有可能因为无法预知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更需要大众加以关注!说到悲剧,让我不得不想到多年前的那件事——
在正式成为精神科医生之前,我曾在医院读了三年的研究生。当时除了要完成临床工作,还要定期完成一些科研任务,其中就有对门诊病人进行免费的抑郁症筛查,并对符合条件的抑郁症病人做免费的心理治疗。
这天,和往常一样,我又来到精神科门诊筛选病人。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我们医院就诊,按照老先生的说法,他其实并无大碍,不过就是最近几天睡不好觉。家人为此担心,非要让他来医院就诊,其实他不想来,也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和我讲话时他显得彬彬有礼、面露微笑,如果不是我私下里和他的家人进行了沟通,真的会以为他只是睡眠问题。
我观察到他身旁的家人表情显得非常严肃,我不放心,又悄悄地问了陪他来院的子女,这才得知:老先生的老伴儿就在三个月前突患重病不幸离世,老两口几十年的夫妻感情了,平时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关系非常融洽。这次老伴儿走得那样突然,让老先生都没有准备,也倍受打击,他刚开始表现得非常悲伤,经常拿着老伴儿的照片,呆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半天不讲话,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好觉。
家里人都很担心他,怕他想不开,孩子们经过商议后决定,让老先生轮流住在几个孩子的家里,家人既可以多陪陪他,让他换换环境,也能便于照料他。老先生推辞不过,只好听从孩子们的安排,隔段时间就转到另一个子女家里住。他的亲戚朋友们都很关心他,经常分拨赶去看望他,陪他说说话、劝慰他想开些。
老先生好像慢慢从老伴儿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和人讲话时都能面露微笑,愿意跟人说上几句了,就是饭吃得仍然不多,没人来的时候老先生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休息。家里的子女也较前放心,只是看到父亲消瘦得厉害,但带他到综合医院做全身排查也并未查出具体问题。父亲不让再跑医院查了,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子女们也只好作罢。不过,孩子们还是发现父亲晚间睡觉总不踏实,半夜常会醒来,醒后就难以入睡,好几次孩子们夜间经过老人的房间都发现他的屋子里亮着灯,可是第二天问他,他又含糊其辞地说自己睡得挺好。虽然父亲嘴上说自己对老伴儿故去的事已经想通,看起来也很平静,但孩子们仍担心他总是睡不好觉,这才劝说他看看精神科门诊开些药。
谁知等我过了两周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询问时,却突然得知老先生已经自杀身亡的消息,令我非常震惊。从老人的家人那里我得知:老人自上次就诊后回到家中不到一周,有次半夜趁家人熟睡之际,偷偷拿绳子在自己房间里上吊了,等家人发现时老人已经全身冰凉。家人回想老人在此之前,表现得很释然,也很平静,就好像真的想通了事情。他去世前的那天晚上和子女们说了很多话,和颜悦色地交代了对他们每人的安排和叮嘱,也提出了自己对家里房产的分配意见,希望他们几个不要因为身外物而起争执,要和睦相处,工作要认真,照顾好自己的小家,等等。家人还以为他只是表达—下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孩子们唠唠家常什么的,就没放在心上,谁知当天晚上却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原来老人的那番话其实是在安排后事、交代遗嘱,他始终没有走出失去老伴儿的痛苦,只是表面上不想让孩子们过于担心自己而强打精神,显得没事的样子,加上他觉得子女们都己成家立业、心愿已了,活着也是拖累家人,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价值感,就想随老伴儿去了。老人的子女们悲痛不已,自责没有提早发现老人的异常,但人死不能复生,如今悔之晚矣!
我就老先生目前大部分情况下的情绪、吃饭的胃口、每日的精力和活动量、参加活動的积极性、对以往的兴趣爱好的参与性等问题,又仔细问了—下他的子女,子女们也只是感觉他最近晚上睡不好,白天有些犯困,其他方面现在看起来和平时并无区别。当我再次和老先生沟通时,也将问过他子女的问题再次委婉地追问了他一遍,老先生仍表示自己除了有时睡不着之外,其余情况均正常,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服药改善睡眠,更没有必要来医院看病。因为当时未收集到老人符合抑郁症的信息,我又有些不确定,就只能劝说家人多留意,建议老人还是系统诊治,留下老先生子女的联系电话,继续做其他来诊人员的排查了。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同样很是自责,常想自己如果再努努力,再三劝说病人和家属同意留院观察,或许那场悲剧不会发生。然而人生能有多少次机会可以重新来过,又有谁能做到对所有事情都了然于心?究其根源,那就是微笑型抑郁太过隐匿,病人如果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连家人都看不出他的异常,而在大家猝不及防下就做出极端行为更难预测。撰写此文,除了表达对那位不幸的老人哀悼之外,还希望给更多人敲响警钟——请您细心观察,时刻警惕身边有没有带着“微笑”面纱的抑郁症病人,当您看到周围人虽然面带微笑,但他或她在情绪、饮食、睡眠、每日的活动量等方面均较平时稍有不同,请尽快带其到正规医院精神科做排查和诊治,以免悲剧再次发生!
在正式成为精神科医生之前,我曾在医院读了三年的研究生。当时除了要完成临床工作,还要定期完成一些科研任务,其中就有对门诊病人进行免费的抑郁症筛查,并对符合条件的抑郁症病人做免费的心理治疗。
小题大做的家人?
这天,和往常一样,我又来到精神科门诊筛选病人。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我们医院就诊,按照老先生的说法,他其实并无大碍,不过就是最近几天睡不好觉。家人为此担心,非要让他来医院就诊,其实他不想来,也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和我讲话时他显得彬彬有礼、面露微笑,如果不是我私下里和他的家人进行了沟通,真的会以为他只是睡眠问题。
我观察到他身旁的家人表情显得非常严肃,我不放心,又悄悄地问了陪他来院的子女,这才得知:老先生的老伴儿就在三个月前突患重病不幸离世,老两口几十年的夫妻感情了,平时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关系非常融洽。这次老伴儿走得那样突然,让老先生都没有准备,也倍受打击,他刚开始表现得非常悲伤,经常拿着老伴儿的照片,呆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半天不讲话,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好觉。
家里人都很担心他,怕他想不开,孩子们经过商议后决定,让老先生轮流住在几个孩子的家里,家人既可以多陪陪他,让他换换环境,也能便于照料他。老先生推辞不过,只好听从孩子们的安排,隔段时间就转到另一个子女家里住。他的亲戚朋友们都很关心他,经常分拨赶去看望他,陪他说说话、劝慰他想开些。
老先生好像慢慢从老伴儿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和人讲话时都能面露微笑,愿意跟人说上几句了,就是饭吃得仍然不多,没人来的时候老先生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休息。家里的子女也较前放心,只是看到父亲消瘦得厉害,但带他到综合医院做全身排查也并未查出具体问题。父亲不让再跑医院查了,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子女们也只好作罢。不过,孩子们还是发现父亲晚间睡觉总不踏实,半夜常会醒来,醒后就难以入睡,好几次孩子们夜间经过老人的房间都发现他的屋子里亮着灯,可是第二天问他,他又含糊其辞地说自己睡得挺好。虽然父亲嘴上说自己对老伴儿故去的事已经想通,看起来也很平静,但孩子们仍担心他总是睡不好觉,这才劝说他看看精神科门诊开些药。
冰冷的尸体
谁知等我过了两周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询问时,却突然得知老先生已经自杀身亡的消息,令我非常震惊。从老人的家人那里我得知:老人自上次就诊后回到家中不到一周,有次半夜趁家人熟睡之际,偷偷拿绳子在自己房间里上吊了,等家人发现时老人已经全身冰凉。家人回想老人在此之前,表现得很释然,也很平静,就好像真的想通了事情。他去世前的那天晚上和子女们说了很多话,和颜悦色地交代了对他们每人的安排和叮嘱,也提出了自己对家里房产的分配意见,希望他们几个不要因为身外物而起争执,要和睦相处,工作要认真,照顾好自己的小家,等等。家人还以为他只是表达—下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孩子们唠唠家常什么的,就没放在心上,谁知当天晚上却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原来老人的那番话其实是在安排后事、交代遗嘱,他始终没有走出失去老伴儿的痛苦,只是表面上不想让孩子们过于担心自己而强打精神,显得没事的样子,加上他觉得子女们都己成家立业、心愿已了,活着也是拖累家人,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价值感,就想随老伴儿去了。老人的子女们悲痛不已,自责没有提早发现老人的异常,但人死不能复生,如今悔之晚矣!
仅仅是失眠?
我就老先生目前大部分情况下的情绪、吃饭的胃口、每日的精力和活动量、参加活動的积极性、对以往的兴趣爱好的参与性等问题,又仔细问了—下他的子女,子女们也只是感觉他最近晚上睡不好,白天有些犯困,其他方面现在看起来和平时并无区别。当我再次和老先生沟通时,也将问过他子女的问题再次委婉地追问了他一遍,老先生仍表示自己除了有时睡不着之外,其余情况均正常,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服药改善睡眠,更没有必要来医院看病。因为当时未收集到老人符合抑郁症的信息,我又有些不确定,就只能劝说家人多留意,建议老人还是系统诊治,留下老先生子女的联系电话,继续做其他来诊人员的排查了。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同样很是自责,常想自己如果再努努力,再三劝说病人和家属同意留院观察,或许那场悲剧不会发生。然而人生能有多少次机会可以重新来过,又有谁能做到对所有事情都了然于心?究其根源,那就是微笑型抑郁太过隐匿,病人如果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连家人都看不出他的异常,而在大家猝不及防下就做出极端行为更难预测。撰写此文,除了表达对那位不幸的老人哀悼之外,还希望给更多人敲响警钟——请您细心观察,时刻警惕身边有没有带着“微笑”面纱的抑郁症病人,当您看到周围人虽然面带微笑,但他或她在情绪、饮食、睡眠、每日的活动量等方面均较平时稍有不同,请尽快带其到正规医院精神科做排查和诊治,以免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