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笑型抑郁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谈及抑郁,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没精打采的病人模样。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病人都是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给自己裹上一层“微笑”的面纱,让我们无法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但微笑不代表他们没有抑郁,相反,他们可能患上的是抑郁症的一个特殊类别——微笑型抑郁!这类病人常会隐匿在人群中,虽然表面上看似和常人无异,也会出于礼貌、不想让亲友担忧或不愿让人看出自己的异常等多种原因,选择用表面的微笑来掩饰内心的痛苦或哀伤,避重就轻地回答问题,对亲友报喜不报忧,私下里却暗自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煎熬,有时会突然做出自伤甚至自杀的行为,令人防不胜防。因此,相比那些将忧郁写在脸上的病人来说更具危险性,有可能因为无法预知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更需要大众加以关注!说到悲剧,让我不得不想到多年前的那件事——



  在正式成为精神科医生之前,我曾在医院读了三年的研究生。当时除了要完成临床工作,还要定期完成一些科研任务,其中就有对门诊病人进行免费的抑郁症筛查,并对符合条件的抑郁症病人做免费的心理治疗。

小题大做的家人?


  这天,和往常一样,我又来到精神科门诊筛选病人。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我们医院就诊,按照老先生的说法,他其实并无大碍,不过就是最近几天睡不好觉。家人为此担心,非要让他来医院就诊,其实他不想来,也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和我讲话时他显得彬彬有礼、面露微笑,如果不是我私下里和他的家人进行了沟通,真的会以为他只是睡眠问题。
  我观察到他身旁的家人表情显得非常严肃,我不放心,又悄悄地问了陪他来院的子女,这才得知:老先生的老伴儿就在三个月前突患重病不幸离世,老两口几十年的夫妻感情了,平时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关系非常融洽。这次老伴儿走得那样突然,让老先生都没有准备,也倍受打击,他刚开始表现得非常悲伤,经常拿着老伴儿的照片,呆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半天不讲话,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好觉。
  家里人都很担心他,怕他想不开,孩子们经过商议后决定,让老先生轮流住在几个孩子的家里,家人既可以多陪陪他,让他换换环境,也能便于照料他。老先生推辞不过,只好听从孩子们的安排,隔段时间就转到另一个子女家里住。他的亲戚朋友们都很关心他,经常分拨赶去看望他,陪他说说话、劝慰他想开些。
  老先生好像慢慢从老伴儿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和人讲话时都能面露微笑,愿意跟人说上几句了,就是饭吃得仍然不多,没人来的时候老先生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休息。家里的子女也较前放心,只是看到父亲消瘦得厉害,但带他到综合医院做全身排查也并未查出具体问题。父亲不让再跑医院查了,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子女们也只好作罢。不过,孩子们还是发现父亲晚间睡觉总不踏实,半夜常会醒来,醒后就难以入睡,好几次孩子们夜间经过老人的房间都发现他的屋子里亮着灯,可是第二天问他,他又含糊其辞地说自己睡得挺好。虽然父亲嘴上说自己对老伴儿故去的事已经想通,看起来也很平静,但孩子们仍担心他总是睡不好觉,这才劝说他看看精神科门诊开些药。

冰冷的尸体


  谁知等我过了两周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询问时,却突然得知老先生已经自杀身亡的消息,令我非常震惊。从老人的家人那里我得知:老人自上次就诊后回到家中不到一周,有次半夜趁家人熟睡之际,偷偷拿绳子在自己房间里上吊了,等家人发现时老人已经全身冰凉。家人回想老人在此之前,表现得很释然,也很平静,就好像真的想通了事情。他去世前的那天晚上和子女们说了很多话,和颜悦色地交代了对他们每人的安排和叮嘱,也提出了自己对家里房产的分配意见,希望他们几个不要因为身外物而起争执,要和睦相处,工作要认真,照顾好自己的小家,等等。家人还以为他只是表达—下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孩子们唠唠家常什么的,就没放在心上,谁知当天晚上却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原来老人的那番话其实是在安排后事、交代遗嘱,他始终没有走出失去老伴儿的痛苦,只是表面上不想让孩子们过于担心自己而强打精神,显得没事的样子,加上他觉得子女们都己成家立业、心愿已了,活着也是拖累家人,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价值感,就想随老伴儿去了。老人的子女们悲痛不已,自责没有提早发现老人的异常,但人死不能复生,如今悔之晚矣!

仅仅是失眠?


  我就老先生目前大部分情况下的情绪、吃饭的胃口、每日的精力和活动量、参加活動的积极性、对以往的兴趣爱好的参与性等问题,又仔细问了—下他的子女,子女们也只是感觉他最近晚上睡不好,白天有些犯困,其他方面现在看起来和平时并无区别。当我再次和老先生沟通时,也将问过他子女的问题再次委婉地追问了他一遍,老先生仍表示自己除了有时睡不着之外,其余情况均正常,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服药改善睡眠,更没有必要来医院看病。因为当时未收集到老人符合抑郁症的信息,我又有些不确定,就只能劝说家人多留意,建议老人还是系统诊治,留下老先生子女的联系电话,继续做其他来诊人员的排查了。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同样很是自责,常想自己如果再努努力,再三劝说病人和家属同意留院观察,或许那场悲剧不会发生。然而人生能有多少次机会可以重新来过,又有谁能做到对所有事情都了然于心?究其根源,那就是微笑型抑郁太过隐匿,病人如果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连家人都看不出他的异常,而在大家猝不及防下就做出极端行为更难预测。撰写此文,除了表达对那位不幸的老人哀悼之外,还希望给更多人敲响警钟——请您细心观察,时刻警惕身边有没有带着“微笑”面纱的抑郁症病人,当您看到周围人虽然面带微笑,但他或她在情绪、饮食、睡眠、每日的活动量等方面均较平时稍有不同,请尽快带其到正规医院精神科做排查和诊治,以免悲剧再次发生!
其他文献
Q老师,您好!我父亲今年78岁了,我觉得他越来越像前段时间电视剧《都挺好》里边的“苏大强”。一年前,我发现他记忆力变差了,开始就是自己放的东西找不到了,性格也变得不像从前那么随和了,有时爱发脾气,还特别固执。当时我们都没在意,但是情况越来越严重。半年前父亲出去遛弯回来找不到家了,是邻居看到给送回来的,这半年都好几次了。睡眠也不好,总是半夜起来翻箱倒柜地找东西。我父亲和我们一家同住,所以半夜起来找不
期刊
鱼肝油、DHA、核桃露……想必大家小时候都或多或少用过这些据说能让大脑变聪明的东西。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已经退居幕后了,而一些新型的“聪明药”开始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  哌甲酯和莫达非尼都是能够使中枢兴奋的药物,它们分别主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发作性睡病,但是在一种不合理的使用情景下,它们都被称作“聪明药”。  通常大家说一个人聪明时,无外乎是说这个人的智力比较高,而人的智力真的能通过一个小药
期刊
一项芬兰的新研究提出,在怀孕期间和孩子出生后都应该对父母双方,尤其是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与母亲的长期抑郁症状有关,即使这种症状是轻度的。  研究人员调查了父母双方的抑郁症状如何对两岁和五岁的幼儿产生影响。他们发现,轻度的产妇抑郁症与幼儿的多动、好斗和焦虑等情绪问题有关。  相较于父母,母亲的心理状况对孩子的影响更为直接——只有在母亲处于抑郁状态时,父
期刊
房间里很静,静得可以听到我的心跳声。  我是一个特别能沉得住气的人,也许是我的性格过于古怪、过于执拗吧。可是,我怕她的眼神。那眼神清澈透明,如一汪水,很容易击穿我假装出来的坚强。她是市里最有名的记者,真正的无冕之王,我特别喜欢的一位记者。可真正遇到了,我的心在颤抖。我知道,我坚持不了多久。可是,我必须扛着,不能轻易认输。  “听说你非常喜欢孩子!”她再一次打破了沉默,这是她第三次采访我。  我的身
期刊
《相爱相亲》是从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角度来叙述三代人的爱情故事。  已到结婚年龄的薇薇与酒吧驻唱歌手热恋,遭到家人反对。  张艾嘉扮演薇薇的母亲“慧英”面临退休,面对生活日渐趋于平淡和压力变得焦虑不己,常和女儿薇薇意见不合引发冲突,陷入了生活的困顿之中,忽视了丈夫的关怀和相守。  外婆的离世,意外牵扯出了一段往日的恋情,外公的原配老婆“阿祖”因一纸婚约独自守在乡下,即使深知自己的丈夫背叛离开,仍然
期刊
“疯子”并非神魔所为  人们往往用“疯子”“神经病”“精神病”等词汇来形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精神错乱、发疯和癫狂的人。古代,人们将精神病患者想象为神的惩罚或魔鬼附体。这种观念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民间有人仍会请神婆“作法”,以期恢复正常。其实,部分患者可因心理诱导和暗示,获得暂时改善,但往往使患者病情加重,耽误最佳诊治时机。在精神病学界,这样的观点被认为是巫术,缺乏科学性。而所谓的“疯子”实际是大脑
期刊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太湖地区一个渔家女,想来她从小就是跟随着父母雨浪里来去,所以除了皮肤黝黑,稍显粗糙,个性上也是泼辣大胆,犹如那跳跃在湖面上的鱼,成了精,便主动地诱惑岸上的男人。渔家女当然没有如此狂放,但是自从父母为其说定了人家那一天起,肯定心心念念地全是未来的那个夫君。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失眠发呆,将小儿女的痴情,演绎到极致。以致外人的冷言冷语,基本入不了她的双耳。她的一颗心,在幸福之中
期刊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蔓延带来了一系列的恐慌。许多人把此病称之为新一代SARS。口罩高价售卖、全国货架一抢而空。新闻媒体以及网络上的段子手更是活跃在信息最前沿。随着时间的推移,假消息层出不穷。网络上的言论中也不乏许多带有恶意、攻击性的谩骂,针对的都是这次病毒传播发源地一武汉的人民。  这些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应其实都是可以预料到的。流行病带来的恐慌导致人们对先前重大疫情焦虑性地回顾,把对
期刊
小M,女性,18岁,未婚,大学生,因怕脏、反复清洁两年余,加重半年门诊求诊。  小M是一名大一新生,平日爱干净整洁,家中生活物品摆放整洁,文具收放整齐。高二开始逐渐出现怕脏情况,觉得外面环境脏,尤其是垃圾摆放处、公用垃圾桶旁脏乱,不敢靠近,担心靠近后被污染;在外玩耍时,遇到猫狗也要回避,不敢靠近,认为猫狗身上粘有垃圾、污染物。高三时逐渐加重,有时觉得家中垃圾桶也很脏,要离至少一米的距离绕开走,或者
期刊
九九(化名)的父母都是乡村医生,工作很忙,九九出生不到十个月便被外婆接到大城市抚养。九九性格内向,聪明,爱读书。小学、中学都成绩优异。然而,16岁那年,九九变了。一天,外婆像往常一样跟九九唠唠叨叨,九九突然大吼起来,摔东西,砸家具,将自己心爱的书本也撕得粉碎……外婆以为九九觉得自己长大了才如此猖狂,叫来一家人_起训斥九九,九九竟打开窗子准备跳楼。后来,九九又出现一系列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家人们才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