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达人王昌龄

来源 :放学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it_l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段时间,你的朋友圈是否也被这句古诗刷屏了呢?
  新岁初始,一场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牵动了全世界的仁爱之心。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日本除了捐赠珍贵的医疗物资外,还在物资箱上贴了一句句中文诗词,表达与我国虽处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在驰援大连时,他们使用的便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送柴侍御》中的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乡。
  今天,这位被誉为唐诗“七绝圣手”的大诗人也来到了《奔跑吧,国学》,有请他快快出场吧!
  王昌龄
  身份: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别称: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
  外号:“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代表作:《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闺怨》等
  人物档案馆
  如果大唐有流行金曲排行榜,那么粉丝打榜top3中,王昌龄一定榜上有名。毕竞谁人不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谁人不知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字少伯,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他少年耕读于山水之间,闭户著书于南窗之下,曾经漫游于中原一带,还向嵩山道士学过炼丹。在科举兴盛的年代,知识分子大都心怀入仕的理想,这个志向高远的年轻人却不走寻常路,决意弃笔从戎。
  那是开元十二年,王昌龄从长安出发,向西北边陲行进。此时正值初秋时节,萧关道上早已黄叶漫天,王昌龄终于到了青海湖边。面对大漠戈壁,烽火狼烟,他吟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千古名句。只是,10年前武街之战的余威还在,吐蕃不敢轻举妄动,想建功边陲的王昌龄无力可使,只好匆匆赶回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开元十五年,王昌龄一举登第,却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从八品下的芝麻小官。他心有不甘,7年后再次参加博学鸿儒科的考试,再次登第。然而,仍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5年后,他因对贤相张九龄被罢免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当朝权贵,被贬岭南,任江宁丞,任满后又被贬黜至龙标(今属怀化)。
  虽一生郁郁不得志,但王昌龄为官清廉,在龙标时,他为政以宽,被百姓称颂。散落的野史中记载着,他常自己背着书和琴在青山绿水间散心,让跟随的老仆人沿路捡拾落叶枯枝回去当柴烧的闲适情景。那座小小的芙蓉楼,承载了太多后人无法忘怀的佳句。豪爽耿介的他交友广泛,现存近200首诗作里,有四分之一是写给朋友的送别诗。
  安史之乱,玄宗避乱出逃,肃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此时,已是59岁的王昌龄在兵荒马乱里离开龙标,向东北方向走去,到了亳州,被亳州刺史杀害。
  由生至死,王昌龄留给世人众多谜团,只有他的诗句,清澈优美,在粗粝荒凉的命运里闪烁珠玉般的光泽。
  拾遗风物志
  放学君:欢迎“诗家夫子”王昌龄大驾光临。最近朋友们都在引用您那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为武汉加油。这首《送柴侍御》其实是您的一首送别诗吧。
  王昌龄:是的,那是我被贬龙标时期写的。当时,我的朋友柴侍御正要从龙标乘船前往武冈。离别伤感,只能用乐观开朗的句子化解离愁,寄托思念。
  放学君:我很好奇,古人一般在哪里送别呢?
  王昌龄:南方的送别一般都与水有关。那里江河湖泊众多,舟船是唯一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大家吟诵出的句子都比较诗意、细腻,“南浦”一词也成了高频词汇。而北方地区多为平原,送别也因此显得较为萧瑟苍凉,反复出现的多是与路有关的意象:比如“歧路”与“长亭”。长亭视野开阔,正是送别的好去处,送行者可以目送行人,直到对方消失在远处。
  放学君:古人的送别似乎特别具有仪式感。
  王昌龄:是啊,古代的交通和通信落后,离别常常意味着后会无期再难相见,甚至是永别,所以古人是非常看重离别的。我考考大家,以下哪种方式是古人的送别方式呢?
  A、饮酒B、唱歌C、折柳
  放学君:这个可难不倒我。《赠汪伦》里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折杨柳》里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说的不就是这三种送别方式嘛!所以答案是全选。
  王昌龄:放学君对古诗文还挺了解。的确,饮酒践行,歌声相送,折柳寄相思都是我们送别时会做的事。那你知道以下哪个答案是古人折柳的含义呢?
  A、希望对方留下B、希望对方安全C、希望对方安居乐业
  放学君:柳同“留”,一定是希望对方留下吧。
  王昌龄:这回放学君可回答错了,答案也是全选。古人认为,柳丝柔软细长,能系住行人的心,因此以柳枝能传达依依不舍的心绪。柳树是一种容易种活的植物,随处可活,“折柳”送给朋友,是希望朋友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一样早日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同时,古人认为柳树可以辟邪驱鬼,北魏贾思勰就曾说:“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平安。
  放学君:听完那么多离别的事,不禁有些伤感。
  王昌龄:放学君大可不必伤怀,故人归去,友谊长存。正如我的好友李白对我说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至亲好友,心永远在一起。
  编辑:姚瑶 版式:谢倩
其他文献
这个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一家只能宅家度日。居家的日子总让我想到某种原始生活,爸爸出门狩猎,妈妈简单烹饪,最后一家人坐在桌前,大眼瞪小眼地吃完。没有了劳作的需求,于是闲聊成了填充生活的主要项目。  与父母的一次次聊天中,我逐渐变成了提问者的角色,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几乎从未主动询问过他们的过去。以往很多次,父母曾尝试走入我的世界,都被我一次次拒之门外。我从未想过去了解他们的故事,我不知道他们
期刊
衡阳市第九中学1814班谭柏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妈妈一直为该去哪买菜发愁。一天,我倒垃圾时听邻居说小区的便利店购进了生鲜和蔬菜,春节也不打烊。于是,第二天我们去了平时并不常去的小区便利店。  还是早上8点多钟,室外天气寒冷,那间六七十平米的小店里却熙熙攘攘,店主是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正笑容满面地跟顾客们寒暄。我走了进去,发现里面的生鲜和蔬菜都十分新鲜。我和妈妈挑了一些去结账,本以为价格可能会
期刊
主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姚瑶  特约主持/澧县银谷国际实验学校赵思琴老师张丹如老师  曾经有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间房,温度适宜,有食物,有WIFI,有手机,你能在里面待多久?万万没想到,这样的脑洞题,竟然在今年春节变成了现实,  虽然只能当“闭家锁”,虽然只能“云端”开学,但脑洞出奇、喜欢探索的老师、同学、家长们依然玩出了花样,玩出了精彩!来看看大家都做了些什么吧!  “你帮我把电脑处理好,
期刊
世上哪有什么英雄,他们只不过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  我的姑姑很普通。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读小学三年级,小女儿刚满5个月。她很温柔,喜欢把我们搂在怀里,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脸上现出浅浅的酒窝;有时候,她又很严厉,当我们犯了错时,她会收起笑容,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讲道理,嘴唇一开一合间,不经意露出两颗可爱的虎牙。  我的姑姑很胆小,她怕蟑螂,怕老鼠,怕毛毛虫,怕一个人走过漆黑的楼道
期刊
继续前行,希望正在赶来。  腊月二十七,怀揣着对故乡的向往和对过年的渴望,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回到了老家。还在屋外,我们就听到了里面麻将机的嘈杂声和大人们的争吵声。  推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张围满了人的麻将桌和一屋子的烟味。刚才还满面春风的妈妈脸一下子沉了下来,我知道,妈妈最不喜欢别人打麻将,何况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  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爷爷不紧不慢地添着柴火,奶奶在一旁说道:
期刊
寒假都在干嘛呢?朋友问我。  是啊,这个寒假我都宅家干了什么呢?仔细回想,特殊的加长版寒假,成就了多少人宅在家里的慢时光:没有人来人往的应酬活,没有熙熙攘攘的春节游,只能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看电视,翻翻落了灰的看了一半的小说,来一些小创作,倒腾点小吃食,突然感觉节奏慢了下来。  现下全网都宅家做美食,作为吃货,又是一个三分钟热度少女,我当然得跟上大众的步伐。父亲大人一直不喜在外吃早餐,过年加上疫情
期刊
逆行的勇士啊,我向你致敬,更为你祝福。  已经是夜晚10点多钟,爸爸急匆匆地打开家门,端起锅里的米饭,边吃边跟妈妈说:“我们刚刚散会,全面取消春节休假,必须坚守工作岗位。”  我兴冲冲跑过来,抱着爸爸问:“爸爸,春節我们还去海南旅行吗?"爸爸转过头,一脸严肃地对我说:“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我们都要,上班。疫情不退去,我们不休假。”  我什么也没听明白,只知道又一次被爸爸"放鸽子"了。之前爸爸有很
期刊
这个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所有人席卷其中。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看新闻就哭,后来尽量不去看,怕自己太失控,眼泪止不住地流。当疫情越来越严重,我也越来越害怕、恐惧,以至于我时不时怀疑自己是不是发烧了。晚上睡覺出汗,但体温正常,头却痛到不行。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呢?  from小雪  亲历者说:  @马晓橙:我也有相同的感受。我宅在家里时,每天坐立难安,一会儿刷新闻
期刊
回忆小学时光,我总会想起学校二楼那间玻璃房,想起沈老师,想起我们共同创作的章鱼水浒。  我不是沈老师课余时间教的第一个学生,但我和同班的另一个同学邹瑞轩,或许是最热爱画画的两个。  福沈老师特别忙,中午才有时间指导我们。那时候,每天中午在食堂一吃完饭,我们就会去洗碗池边等候沈老师。带着渴望的神情,期盼沈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有空,中午过来吧!"如果当天错过了,我们这一天就会很失落。  沈老师的思维很
期刊
寒冬自然会过去,春天必然要到来。但,在它到来之前,是时候花时间问问自已了:我们会对得起这份春光吗?这个春天,会比上一个,更好吗?  鲜黄的衣袂点缀着马其顿山村的荒芜,与悬崖边野生蜂蜜的金黃相映成辉。一处几近废弃的村落里,哈提兹和她年迈抱病的半盲母亲,是仅有的住民。  哈提兹是欧洲大地上最后一位女采蜂人。她坚持着传统的养蜂方法,于悬崖之中找寻野山蜂的巢穴,并将带回的蜂巢安置在居所附近的石墙之内细心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