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新课程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什么?怎样看语文课程?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
  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的高低,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认识也越准确、越深刻。准确地把握就是科学性,审美地把握就是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新境界。
  为此,要关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关注中华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可以说,真正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才是真正现代的;真正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一是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活化传统文化,使之为现代服务;二是注意吸纳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导引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沟通。
  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是特定文化遗产影响下的人,师生亦然。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不能离开“文化”去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一次文化活动,一种文化现象。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
  还要关注尊重儿童文化,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学课或别的什么课。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因此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甚至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线。决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想人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显露了儿童的天性,是智慧的花蕾,是创新的萌芽。
  其二,语文课程是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由此,杜威特别关注儿童的经验,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话倒过来说,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上述言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要容纳儿童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要把粗糙、零碎的儿童生活经验改造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经验,以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并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儿童感到亲切、亲近。当然也要容纳教师的经验,并改造教师的经验,使之和教材贯通、和儿童靠近。
  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虚拟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不是戴着面具的人,是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儿童应是本真的儿童,教师应是本色的教师。教师不是“做戏”,教学拒绝“作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话语应是生活化的话语,教师的动作表情应是生活化的动作表情。儿童也应是生活中的儿童,是天真烂漫、幼稚可爱的儿童。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板着面孔,压着嗓子和儿童虚以应对,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威”,其实,所谓‘权威’,正是师生关系的屏障。为什么教师不露本相、显本色,以生活化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心、真情呢!
  第三,语文课程是师生的生命和灵魂的一面镜子,师生都可以在“课程”这面镜子里“影镜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
  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还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的地位和权利是本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不是教师的施舍和恩赐。教师不是知识的惟一占有者,教师的话不是“金科玉律”,应允许学生怀疑.质疑,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话语进行补充和纠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兴奋、一起激动。是平等的对话,是民主的交流,是自由的讨论。
  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特定关系之中的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特性,反映出师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个性,形成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也不会有创造性。
  张扬个性既是教学新理念,又是教学新策略,有助于解决教学要求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儿童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当前,理论上不反对‘发展个性’,但实际上对学生管得很紧,统得太死,没有给学生个性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依然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固有模式去规范一切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并不是完全按预制的方案行事的,常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迁回、或反复、或跳跃,因此,教师要善于和“不确定性”打交道。既要考察教学活动的有序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又要考察教学活动中的易变性、反常性、无序性.随机性、偶然性。要用有序性的原则、规则、规律,明确的概念武装起来,在不确定性、模糊性、偶然性中进行探索。
  需知,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确定性。学生心理在不同的认知活动中会发生各自不同的变化,教师心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也可能产生新的不确定性。教师的任务,不是去掩盖“不确定性”,而是利用出现的“不确定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语言,活跃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感情,在有限的时空里开拓无限的时空。
  (河南省卢氏县沙河乡张家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实现“科学课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科学,  让他们感觉到科学知识与自己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素质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兴趣,发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你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时,总是觉得称心如意。会伴随着愉快的情感和兴趣的不断强化,成为爱好,而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和发
期刊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使学生对政治课失去了兴趣。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老师从学生关注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
期刊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通过教学反思,回顾近年来的教学,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以下是我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
期刊
音乐生活中的导向,意味着潜意识的评价。它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但不等于欣赏。它要求对各种音乐形式及其内涵进行深入地论述和比较,依据其潜在的审美价值来决定导向的理由和导向的正确。音乐生活中的导向是应用音乐美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对音乐实践的一切层次和一切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音乐与其它艺术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方法。它不同于绘画的色彩线条手段,也不同于文学的语言情节表现,而是通过
期刊
如果搞一次民意测验,询问一下教师:怎么样的学生你最喜欢?不少教师会把听话、聪明、文静娴雅、工作有魄力……列为先决条件。其实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偏爱。教师既承担塑造学生心灵的责任,有肩负改造学生灵魂的重担。如果有了这种偏爱,就会对学生放松要求,而对其他学生就会冷漠、歧视、导致各种不良后果。  优秀学生的闪光点无需发现,关键是要善于发现一般或者落后学生的闪光点。这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然后需要
期刊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作为二十世纪重大发明之一的计算机,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就已经引入教育领域,而且已在世界范围内,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课堂教学、训练学习、开设模拟实验、考试测验、辅导答疑等各个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都有着极深刻的影响。本人就高中《生命科学基础》新教学“绪论”一节做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以探讨其中的规律。 
期刊
要搞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加强班主任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然后由教师带动和影响全班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班主任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  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群、人格高尚而在学生心目中树
期刊
听了同行教师几节初一年级新课程示范课,我有一些很深的感触,感觉到在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有不少对对新课程标准有点茫然,对“怎样教”与“教什么”把握不够。下面就教材、教法以及教师与学生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对“怎样教”与“教什么”的进行一些分析:    一、全面理解教材¬¬——教什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