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体育人口探讨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分析认为:老年人群体育参与方兴未艾;女性体育参与率稳步提升;人口城镇化为提高大众体育的参与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的参与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大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广大农村大众体育发展薄弱依旧、城乡差异犹存;中间年龄段(25~45)人群的体育参与率难以有效提高;促进庞大流动人口的体育参与仍然困难。
  关键词:后人口转变;体育人口;大众体育;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1-0085-05
  大众体育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探讨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衡量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有多种指标,如:大众体育参与意愿、参与率、人均场馆面积、体育人口数量以及大众体育消费等。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等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变化特征,这种变化趋势必然会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所谓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生育率降到一定水平并持续一定时间不再有持续的反弹,就被视为处于“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的人口生育率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没再出现反弹,从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1]。本研究在对我国体育人口现状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面临的后人口环境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1体育人口角度下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近几次“大众体育调查报告”等进行分析,我国体育人口在数量、年龄分布和性别、城乡差异等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1.1体育人口比例
  体育人口作为衡量大众体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统计指标,常被用来反映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或水平[2]。从1996年开始,十几年间,我国体育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见表1)。以体育人口为例,4次大众体育发展的大范围调查显示:1996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比例为31.4%;到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达到“经常锻炼”人数比例达到了33.9%;2007年,第三次大众体育调查数据报告显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28.2%,较之于1996年和2001年有略微下降。而2013年全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又上升到了32.7%,较2007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表1)。这说明,我国大众体育的参与率整体仍呈上升趋势,但参与率仍然不高。
  1.2体育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1996年大众体育调查显示:16~25岁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最高比例的年龄段,达到了30.47%(见图1)。从图1可以看到:26~50岁这一年龄段的人中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的比例较低,而50~65岁年龄段的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的比例又重新上升。随后进行的2001年和2007年的两次大众体育调查的年龄结构[CM(85mm]特征虽然也都呈“马鞍型”分布,但与1996年调查情[CM)][LL]
  况不同的是,老年人群的体育参与率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在大众体育总体参与率提高的大趋势下,50岁以上的人群体育锻炼参与者比例提高了不少,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增大。
  2013年的调查也显示:“马鞍型”的年龄结构分布特征依然存在,在20~39岁的年龄段中,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呈降低趋势;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增加[3]。总的说来,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以青少年(一般25岁以下)和老年人居多,中间年龄段人群体育锻炼参与率处于较低水平。
  1.3体育人口性别差异
  2013年,在对10省市的大众体育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49.2%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性为50.2%,女性为48.2%[4]。女性仅比男性低了2个百分点。从前三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方面,男性始终要高于女性,但两者的差值在逐渐减小(见表2)。换言之,经过多年的发展,大众体育以男性参与体育锻炼为主的性别差异形态开始向男女均衡型发展,女性参与体育锻炼者的比例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在1996年的大众体育现状调查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城镇占55.01%,农村占44.89%,两者相差10.12个百分点;而到了2007年,这一差值攀升到了28.2,城镇人口约占64.1%,农村人口约占35.9%[5]。2013年的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里,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当中,城镇居民占到了59.8%,而乡村则为35.6%[6]。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大众体育参与差异仍然存在,城镇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率明显高于农村。
  1.5体育人口的文化结构特征
  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受教育程度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由近几次大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中以上学历的人群中,体育人口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见图2),尤其是研究生学历人群的体育参与率显著提升。2007年研究生学历、大学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体育人口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22.40个百分点、7.60个百分点和9.11个百分点。然而,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体育锻炼却呈缓慢下降趋势,尤其是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这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或许就是农村人口占到了这一部分人口的相当的比例,其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体育意识淡薄和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缺乏对其参与体育锻炼有着极大的阻碍。
  [TPv14.TIF,BP][TS(][HT5"K][JZ]图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文化结构[TS)]   2我国后人口转变的特点
  尽管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政府强制性生育政策下“被迫”实现的,还有人为因素,因此说还不成熟,但用“后人口转变时期”描述当前中国的人口状态,已无可非议[7]。
  2.1人口老龄化
  考察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等指标。21世纪,老龄化转变是我国人口变化的大趋势,但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
  2.1.1老龄化速度快且达到的水平比较高
  中国的社会变革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自身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变得难以捉摸,对人口结构变动的研究更是如此。国内外存在多种对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联合国中位预测方案认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10年将达到8.2%,到2030年为15.9%,2050年为23.3%[8]。而实际上,201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8.9%[9]。仅仅用23年的时间,从21世纪初到2030年,中国的老龄化将达到12.3%,而整个世界要花费约30年,发展中国家则需要40多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实际速度要比预测的更快,特点鲜明。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3.07%[10]。届时将高出世界平均水平6.87个百分点,跻身于老龄化高水平国家行列。
  2.1.2老龄化城乡分布不平衡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城乡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是:县5.64%、市5.53%和镇5.49%[11];2000年“五普”数据表明,全国65岁以上城乡老年人口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县7.74%、市7.00%和镇6.25%[12];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由高到低变为:县10.06%、镇7.97%和市7.69%[13]。具体变化趋势见图3。可以看出,无论是老龄化速度或程度,乡镇已经超过城市。
  2.2城乡人口结构和出生性别比
  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可视为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4个重要动力[14]。中国城市化随着改革开放而呈快速推进态势,城镇居民人口比例逐渐升高。2010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3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3.72%,人口城乡结构进入以城镇人口为主的时代。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预计2025年城市化率将达65%左右,到2040年达到75%左右[15]。换句话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镇人口比例将不断攀升。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将不断下降。
  出生性别比是指某人口在某一时期(通常为1年)内活产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100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16]。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评估基本数据质量鉴定方法》手册2认为,出生性别比为102~107为合理区间。图4为我国历年出生性别比,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生性别比虽有波动,但整体呈升高趋势,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自2009年以来,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的情况有所改善,呈缓慢下降趋势,这说明,在控制人口出生性别失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依然严重偏高,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依然任重道远。
  2.3人口迁移
  人口的迁移是指人口发生跨地域的空间变化,这种跨地域的、“流动的”人群就称为流动人口。中国拥有全世界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动人口,且这个群体的规模从2000年的1亿多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2.2亿多人,几乎占到了总人口的1/6[17]。到2012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2.79亿,流动人口2.36亿,其中2亿左右流入城镇[18]。在“六普”统计的流动人口中,有63.0%(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的来自农村,而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这一比例高达81.6%。根据统计数据:流动人口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50岁之间,其中,更多的集中在20~24岁之间。这说明,占到我国人口1/6的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年壮年为主。因此,促进这一部分人口的体育锻炼参与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有者极大的战略意义。
  3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体育人口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3.1体育人口的发展趋势
  3.1.1老年人群的体育参与方兴未艾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大的趋势,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必然。图3可以看出,无论县、市还是镇,老年人口占比上升的速度都比较快,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比例将达到23.3%。也就是说,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升高,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严重的老年化社会。再从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的年龄结构来看,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持续升温。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中老年人的比例除1996年的调查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外,近几次的调查结果则显示老年体育参与率在总体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老年人群体育参与率的逐年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注意到健身活动对自身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大众体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继续推进、国家对大众体育的支持逐渐加强,老年大众体育的参与人数将不断增多,参与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无论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促进老年人健康以降低我国老年医疗的巨额费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促进广大老年人口的体育健身活动参与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1.2女性的体育参与率稳步提升
  出生性别比可以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男女比例,通常情况下男女人数基本维持在同等水平,女略少于男。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生性别比开始缓慢越过联合国合理的区间的最高值。虽然期间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整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2007年前后,这一数值甚至还一度超过了120。自2009年以来,出生性别比开始出现缓慢而持续的下降,到2014年,已经下降到了115.88。从我国体育人口性别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看,参与率由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的特点逐渐发展为男女性别差异并不显著的新的形态,女性体育参与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可以预想,随着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情况的逐渐改善,女性体育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女性大众体育参与率也将稳步提升。   3.1.3人口城镇化为提高大众体育参与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1996年的大众体育现状调查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城镇比农村高出了10.12个百分点;而到了2007年,这一差值达到了28.2。当然,造成这种差异要考虑人口城镇化给城镇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但这恰好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城镇居民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要好于农村。2013年的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里,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者两者相差24.2个百分点,这一差值虽不是两者经常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者的实际差值,但也不影响两者确实存在着较大差异的事实。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率要明显高于农村,且差异显著。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到来之前,我国城市化就将达到75%。而早在2010年,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中国城乡人口结构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人口城镇化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参与也有较大的益处,随之而来的人口城市化对大众体育参与的促进和参与率的提升或许有不小的作用,主要得益于这部分农村人口城市化带来的诸如体育锻炼基础设施、锻炼氛围等的改善。总之,人口城镇化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也同样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契机。
  3.1.4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的参与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在接受了多年体育教育的基础之上,知识分子对体育增进个人健康有重大意义这一看法不难达成共识。从图2可以看出,高中以上学历的人群,其参与体育锻炼占比呈上升趋势。而初中以下则出现缓慢下降。换句话说,知识分子对于通过体育锻炼增进身体健康的积极意识获得了较大的提高。“百年大计,教育先行”,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状况老看,2012年与1980年比较,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增长41.5倍,研究生毕业生增长了1021.0倍,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61.75%,且这一比例还在升高当中[19]。因此,从这个趋势来看,随着我国群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的参与率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
  3.2大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农村大众体育发展薄弱依旧,城乡差异犹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快速推进,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传统中国城乡人口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新型城乡人口结构形态。而且,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农村人口占比将持续下降。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选择工作也更愿意留在城市。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青壮年或者说新生代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入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渐下降的同时,其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升高,且老龄化呈快速推进态势。这就是为什么市、县和镇的老龄化变动趋势会呈现图3所示——镇的老龄化上升加快,逐渐形成县镇两者人口老龄化程度都高于城市且差距有被继续拉大的发展趋势。而且,农村地区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无论从物质生活水平还是医疗保障条件以及体育设施情况来看,农村都要落后于城市不少,差距较大。因此,促进农村人口尤其是老年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存在极大的困难。不说没有从事花样繁多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各种设施,从个人层面看,农村老年人的机能(农村人口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导致其衰老速度快于城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日历年龄同等情况下,其生物年龄明显较城市居民大)衰退明显,参与体育锻炼更加困难。因此,农村大众体育发展薄弱的难题在短时间内将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农村大众体育发展将依然落后,城乡大众体育发展差异将依旧显著。
  3.2.2中间年龄段(25~45)人群的体育参与率难以有效提高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年龄呈“马鞍型”分布的现象说明:中间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率与青少年和老年人相比要低。2013年调查显示: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高,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 成为制约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首要因素[20]。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虽然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物质条件有了显著地改善,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却并未减小到与社会发展速度和程度相匹配的状态,中间年龄段的人更是如此。随着群众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断的提高,25~45岁年龄段人群正处于人生事业的上升期,工作占用较多的时间。不仅如此,人口出生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但总人口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呈缓慢增长态势,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逐渐下降,所以,这一年龄段的人面对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和经济等多重压力。促进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将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当然,这也是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难点。
  3.2.3促进庞大流动人口的体育参与仍然困难
  目前,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动人口)达2.36亿,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跨省流动人口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比较省内流动人口明显要大,其中男性达70.7%,女性占73.0%[21]。众所周知,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需要一定的余暇时间,还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但是,从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来看,跨省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且15~50岁年龄段的人居多,约占75%。也就是说,流动人口主要是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壮年。面对工作和生存的巨大压力,他们的余暇时间非常有限;加之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锻炼意识、经济能力弱、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等等原因也都使他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的参与。因此,促进我国庞大流动人口的体育锻炼参与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
  4结语
  大众体育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1995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宏大体育工程,再到《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2011-2015)》,在国家的不断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伴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本研究从体育人口的角度,分析后人口转变时期人口年龄、性别和城乡等的变化特征,探讨这种变化对我国大众体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展望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与可能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HT5"SS]
  [1]蔡向东.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口政策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2(6):29.
  [2]李宁.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全国3次大众体育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32.
  [3,4,6,20]刘国永,杨桦.中国大众体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89-292.
  [5]李振华.我国城乡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与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14.
  [7]于学军.再论“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J].中国人口科学,2001(3):54-59.
  [8]United Natio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8 Revision,2008:184.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02.
  [10]United Natio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8 Revision,2008:48.
  [11]国家统计局.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2-17.
  [12]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570-581.
  [13]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70-276.
  [14]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3.
  [15]田雪原.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8.
  [16]朱秀杰.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26.
  [17]郑真真,张妍,牛建林等.中国流动人口——健康与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5.
  [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96.
  [19]田雪原.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81-284.
  [21]郑真真,张妍,牛建林等.中国流动人口——健康与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0-31.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普通学校特殊体育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一种教育只限大学,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学还处于被动和自发阶段。教育与教学的不连续性,不仅使高中、大学体育教育无所适从,且教育与教学水平总在低水平上徘徊。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的连续性研究,就是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按照生命成长、心理发展的历程,在尊重生命的阶段性特点并秉承知识与教育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加强小学、中学、大学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成绩管理以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马拉松赛事分布较为广泛,基本覆盖全国,但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东地区,这与华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场次和参赛人数不断攀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新办赛事来说,不应盲目的追求国际化,重点应放在赛事的组织与服务工作上;我国马拉松赛事运营的商业化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巴西和委内瑞拉“雅诺马马部落”的现代生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起源源于:1)基于“恐惧无助心理”之“宗教”;2)基于“满足最低需求”之“劳动”;3)基于“原始‘可持续发展’冲动”之“教育”;4)基于“生物本能冲动”之“争偶”;5)基于“本能安全感”之“求生”。建议:体育起源的研究要杜绝假象,注意逻辑推演的时间的“同一性”;在推演的过程中需找更多的原始部落
期刊
摘要:以沧州地区独特的武术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关照与研究,提出该文化系统是该地区特定地理与人文环境共同孕育与滋养的产物,是以回、汉两族为主的多民族人民经世代文化交流、互渗、融合而形成的结果,是超越“民族认同”范畴的区域“文化认同”而形成的一个范本与实例。  关键词:文化认同;河北;沧州;区域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
期刊
摘要:体育纪录片以一种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它丰富了体育类节目,使得体育人文关怀不再缺失。体育纪实片的本质追求是人文情怀,但在消费时代下,受收视率的影响,迎合大众趣味却成了无奈之举,这也造成了体育纪实片悖论性的命运。以《体育人间》为例,运用文献研读、观察、归纳演绎、对比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纪实片的现实状况及理想追求,并针对体育纪实片更好地传播体育文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成为各个国家争相参与的事情。然而,贿赂丑闻与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大型赛事的形象。以奥运会的竞标过程为分析对象,引入机制设计理论,从理论层面探究为何当前奥运会的申办机制没有彻底解决腐败与债务问题。在对现有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逻辑分析的方法,将潜在举办城市(PHCs)的申办时间路径与机制设计理论结合,阐述了申办机制中IOC、IOC执委会与PHCs之间所具有的
期刊
摘要:运用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3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半蹲跳(SJ)实验,比较测力台和公式法两种方式测评运动员蹲跳中的力量、速度以及功率。 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在垂直半蹲跳(SJ)中的公式计算法与实验室测量具有相似的准确度,是一种可靠、准确、易行的测量方法,可根据体重、腾空高度及蹬地上升高度3个参数较为准确地测量半蹲跳中的肌肉力量、速度以及功率。  关键词:半蹲跳(SJ);力量;功率;速度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成都部分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成都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更具领导地位。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比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模式更加符合现代人快速生活节奏和社区体育迅速发展的需要。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相较于商业健身俱乐部,在教练需求量、教练的专业技能、社区健身宣传策划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在会员年龄层次、地理位置、交通、
期刊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校园养成“健步走”的体育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基于手机计步器APP的“健步走”。通过“健步走”在校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中的应用和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了基于手机计步器APP的“健步走”在校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和体育课程总成绩。  关键词:手机计步器APP;健步走;课内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8月16日至20日在南京举行,吸引了一大批体育爱好者前往举办城市南京观赛。通过对青奥会的影响的研究发现,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在提升南京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相关旅游产业包括住宿业、旅行社、景点和体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赛后交通基础设施闲置、赛后场馆和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以促进旅游与体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