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背景下兵工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创新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中央多次提出,将军民融合纳入新时代强国战略体系中,统筹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人才、科研和科研成果等资源优势,解决兵工企业中的技术难题。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以兵工企业承办背景,通过企业订单班、大师工作室和士官生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地方兵工企业达到深入融合,解决了兵工企业中的人才需求问题和生产技术问题。
  [关    键   词]  军民融合;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080-02
   一、军民融合的提出与发展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实现强国强军梦[1]。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党章修正案明确指出,“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2],有效统筹教育资源、产业领域、科技领域等,是深入发展军民融合的重要举措。高校与兵工企业的军民融合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平台以及服务社会的优势,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保障和技术支撑。提高地方高校与地方兵工企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解决兵工企业中的部分技术难题,对推进兵工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军民融合现状分析
   (一)国有军工企业融合发展
   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经历了从五大军工集团到十大军工企业,从军民融合初级的“军转民”到高级的“军民一体化”。“军转民”实现了产品结构向军民结合型转变,生产技术装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等向军民通用性转换,军品分系统或零部件向军民两用品方向转变[3]。“军民一体化”是军民深入融合的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军工基础与民用工业基础相互融合。随着军民一体化的推进,激发和促进了军用科技成果与民用科技成果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融合,从而推动了军工企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的共同发展,凸显了国有军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发展水平。
   在“军转民”到“军民一体化”的转变中,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军工聚集地,出现了大批的军民兵工企业,形成了以重庆长安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兵工企业。
   (二)高校参与军民融合优势显著
   军民融合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体系,具有跨学科、跨组织、跨系统等特点,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型思维、技术和方法,因此,具备综合能力的高校为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国家的一些重点院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拥有人才资源优势、科研资源优势和科研成果资源优势。我国高校拥有大批量博士学历的科研人员,其研究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为高精尖军工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其次,部分高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级重点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善,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为大量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高校具备浓厚的技术交流气氛,科技创新能力强大,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展开创新技术交流,为前沿的军工研究提供较好的平台和条件。
   (三)职业院校参与军民融合有待深入
   职业院校作为地区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军工企业的协同合作相对较少,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军工市场需求相比,很多学校受自身条件所限,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有所不足;二是专业设置不够完善,应用型学科薄弱,目前我省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还是不尽合理,总體来说,师资力量成熟的基础型“老专业”占大多数,和军工市场需要不成比例,供大于求;三是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
   为此,军工背景职业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市场。一方面促进创新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职业院校建立理论与技术并进的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不断推动高技能人才深入军民科技研发各相关领域,促进军民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建立示范基地,提供技术培训,积极提供军工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最后,要善于搭建平台和利用平台。组织学校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技术研究室或者大师工作室,专门解决兵工企业中的重点技术难题。
   三、兵工企业与高校创新协同模式探索
   (一)兵工企业与高校建立订单班合作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重庆兵工系统六个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的职工大学,与兵工企业历史渊源颇深,兵工精神一脉相传。该校利用独特的兵工背景以及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优势,聘请地方重点兵工企业中的骨干技术人员成立了校外专家组,全程参与、指导专业建设,更加贴合产业需求。
   近三年来,学院开办了中高级技工、技师素质提升、一专多能、继续教育、岗前适应性培训等各类培训班,每年为地方兵工企业培训员工2000人以上。在专家组的不断努力下,校企深度融合,与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定向合作协议,成立了“火工班”;与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基地;我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先后为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公司、重庆青山工业有限公司开展各种工种的中、高级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二)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与兵工企业建立技术协同创新机制    随着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技术合作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不断将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才能有效提升我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重庆机电职业技術大学前身是重庆兵工局及八大军工企业工大发起组建的,号称“兵工技师的摇篮”。学院通过大足一家企业和科委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系,组建了“校企合作研究室”和“大师工作室”。在“校企合作研究室”和“大师工作室”的带领下,为“嘉陵特装”研发了用于重要零件装置电泳涂漆生产线上的一种能实现快速识别、自动分选、顺向、装盘取代多人操作的专用设备,解决了“嘉陵特装”生产中的重要技术问题。
   (三)与兵工企业共建技能培训实习基地
   突破传统的培训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体化教学等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找准校企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院和企业融为一体,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共同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提升企业员工职业技能,通过学院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两个培训鉴定机构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为了满足重庆地方兵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层次上有针对普通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训;在培训岗位上有岗前、岗中和岗后培训;培训主体有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社会劳动培训,也有兵工企业举办的技术技能培训。
   企业与学院共同探索构建由认知实践项目、基础课实践教学项目、专业课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基础技能项目、专项技能项目、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校外顶岗实习项目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共同设计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标准,共同编制实训教学文件,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资源。
   (四)与部队培养定点士官生
   在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名录里,有38所(2016年数据)高职院校为军队定向培养通信技术、飞行器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专业的军队士官[4]。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作为重庆市首个定向培养士官生的高校,为部队培养多方面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2.5+0.5”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士官,学制3年,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前2.5学年的全部课程由高校负责,根据部队需要指导教学;后0.5学年为入伍实习期,入伍实习由部队负责。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为部队输送了大量的素质合格、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总结
   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不仅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技术骨干人才,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同时也促进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逐步提升,兵工企业和院校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在深入发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兵工企业与高校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将高校的资源充分应用到所需要的兵工企业中。作为军工高校,我们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军民融合的实际内涵,要认识到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能带来的潜在效益。通过与兵工企业深入合作,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培养理论知识牢固、专业技能过硬的兵工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大来,徐刚.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57-63.
   [2]兰运丽,康亮.地方高校科研活动破解军民融合发展难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2):184-185,188.
   [3]姚广宁,吴辉凡.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97.
   [4]陈本锋.高职院校多领域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探索: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5-30.
  ◎编辑 李 争
其他文献
[摘 要] 贵州省六盘水市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并有着“西南煤海”的称号。单一的产业结构和日渐衰退的矿产资源对当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阻力,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因此,可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建设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通过分析六盘水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矿产资源概况,对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资源型
期刊
[摘 要] 根据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燃烧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设计、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实验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探索。课程建设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耦合,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辩证思维、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  [关 键 词] 能源动力;实验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就业质量与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小到影响学生和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从全新视角入手,尝试将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看作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共育模式,加强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
期刊
[摘 要]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基地,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美术学专业课程美术鉴赏与批评内容的一部分,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是课程设计者在后现代教育观下需要重新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 广西美术类非遗;高校美术课程;美术鉴赏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界是一个蕴含丰富而又极具争议的话题。它以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目的的解放性和教育内容的均衡性等核心理念而备受关注。菏泽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围绕通识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定位,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程团队,加强课程管理,打造有特色、有灵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
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高校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指明了方向。通过对习近平高校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梳理,研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从教材、教法、师资三方面实现创优实践,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构建思政课程共同体,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群建设,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概论”课程特点的优化发展教学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习近平高校教育思想;思政课;实现路径  
期刊
[摘 要]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也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而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最具底蕴、最让学生感到亲切的,莫过于各地的地方文化。地方高校扎根地方办教育,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素材和丰富营养。以吴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进行课程
期刊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院校对人才的培养集中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对财经管理类院校来说,最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把“企业搬进校园”。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模式,结合财务综合实训的特点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实践表明,该模式下的财务综合实训教学有利于增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能促进课堂教学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結
期刊
[摘 要] 2017年农业农村部批准江苏海洋大学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建设的依托单位。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启动提升了江苏省贝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贝类学相关课程是一系列内容极其广泛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更是水产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于此,以贝类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为例,分析了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在水产专业相关教学中的作用,发
期刊
[摘 要]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强大推力下,数据侦查引领犯罪情报工作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犯罪情报学课程的理论及实训教学工作面临诸多难题。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为例,存在实训内容设置不平衡、缺乏模拟实训软件及基础数据库、实训教师队伍亟须加强等问题。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来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精选实训项目加大实训教学比重,探索教学方法灵活组织实训教学,加强师资建设紧密联系实战前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