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徒乃锺先生
锺情艺海一生,不负丹青之志。
他生於艺术世家,师承多位岭南派大师,继承了中国画艺术的传统与精髓;他年少负笈加拿大,接受西方美术之教育,激发了他对中国画求变与立新的诉求;他旅居海外25年後,回到祖国,寻找“艺术发展的土壤”;他以一己之诚明,於传承中注入新的元素,汇贯中西,糅合写生、写实与写意,乃当之无愧的新世纪新岭南画派之领军人物。
回归二十年,聚焦文化“一带一路”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文化艺术领域,曾经的“文化沙漠”,在一辈辈艺术家的灌溉下,也已成为一个个绿洲,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岭南画派传人司徒乃锺先生,誉满香江,作为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对回归以来香港艺术的发展贡献良多。他出生於广东开平,幼时随家人定居澳门,其後迁居香港,19岁离开香港负笈加拿大,25年後再次回到香港。他对香港始终有着一份割捨不断的深情,所以当谈到“回归20年”这个关键词,他难掩内心的激动,似乎有道不完的感触。
这20年来,司徒乃锺先生最大的感触便是香港与祖国的交流更加频繁,联繫更加密切,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将发展得越来越好。特别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都影响深远。而香港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一环,扮演着重要角色,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
“当下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佳时期,香港可以参与进来,而且一定要参与进来,把握发展机遇。”司徒乃锺先生分析说,於文化艺术而言,也是非常好的信号,“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济繁荣的时代才能滋养出文化艺术的花朵,经济凋敝的年代,艺术也无从谈起。”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上下几千年的积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璀璨的文化艺术成就,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司徒乃锺先生刚参与了一场在江苏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去了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特别是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让他叹为观止。“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这个定位不能丢,许多来中国旅遊的人都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同样的,也可以以‘文化先行’,通过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司徒乃锺先生认為文化艺术亦能发挥重要作用,地位不可小觑。其实,中国一直致力於推动和倡导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据了解,目前中国已在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
司徒乃锺先生担任了多个艺术社团的职务,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人行为,一个画室就是一片天地。而将艺术家们团结起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例如文化艺术展览。每年香港都会有许多‘庆回归’‘庆国庆’展览,而今年庆回归二十周年展览,意义更不一般,值得期待。‘一带一路’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围绕此,文化艺术界可以开展许多活动,採风、写生等等。”
2016年11月,司徒乃锺先生被推选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更让他感受到任重而道远。“我很荣幸作为港澳代表获此重任,从中也可以看到祖国对香港艺术发展的鼓励和支持。今後,我希望能尽己之力,发挥桥樑作用,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艺术领域的沟通与交流。”
二十五年旅居海外,坚守“一个人的遊击队”
司徒乃锺先生出生於一个书画世家:其祖父司徒枚是清末著名诗人,其父亲司徒奇是国画大家,与黎雄才、关山月併称岭南画派“春睡三老”;伯父司徒乔是著名画家、族兄司徒兆光是著名雕塑家……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为他进入艺术世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父母的鼓励下,他自小练习绘画,8岁时,他就成了父亲的“小书童”,伴随左右。並得到父亲亲自栽培,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後来,他又於香港广州两地拜师於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陈荆鸿、林近等当代大师。
“大树底下没有大树。”年轻时他终於说服父亲,出国留学深造。因为他知道,在国内绘画领域,父亲就是那棵大树,而他这棵小苗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要离开大树的荫蔽。1972年8月7日,19岁的司徒乃锺先生告别故土、告别父母,前往加拿大留学,接受西方美术的正统教育,也从此开启了历时25年的、在海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人的遊击战”。
旅居海外期间,司徒乃锺先生白天学习西方文化和艺术,晚上再自己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年轻时,很多人不解,笑我傻。因为在加拿大几乎没有人去研究中国文化艺术。但是,我始终都是一个中国人,我不研究中国文化,那还研究什麽呢?”那时候,他要求自己每晚至少要看两个小时相关的中文书,床前一直都堆着两摞高高的书。不管看不看得懂,不管喜不喜欢,都要求自己学。司徒乃锺先生笑着解释说:“ 我‘一个人的遊击队’,潛心研究中国文化,在国外打了25年遊击战,我自己就是队长,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艺术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战士,只不过他守卫的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令司徒乃锺先生早已名扬海外,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旅居海外25年之久的他,再一次说服家人,放下所有一切,选择回国,回到香港。“我选择那时候回国,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背水一战。”一是那时香港经济跌至谷底,二是内地艺术家强手如林,要想做出成绩被社会认可,举步维艰。可以说做出回国发展这个决定,他下定了决心,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一名艺术家,眼光要放长远,站在一个更高处去看。”25年前出国时,他这棵小树渴望汲取更多成长的养分;如今回国,他这棵小树是为了“寻找生长的土壤”。他以一个比喻解释:“我这棵小树想要开花结果,还是需要中国文化土壤的滋养,国外纵然再好,就好比种在花盆里的小树,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他从骨子里热爱着中国艺术,所以他回来了,扎根於国内深厚的土壤,期待为推动香港和内地文化艺术的发展,让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比肩抗衡,贡献一己之力。
写我香江,写不尽的艺术情
《艺海锺情——司徒乃锺的绘画艺术》系列画册是司徒乃锺先生创作历程的记录,也是其付出艺术心血的结集。其中第一册《写我香江》,记录了他从艺路上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与香港这片土地交织的美好回忆,可以说《写我香江》也是他献给香港的一份深情的礼物。
《我的祖母》这幅油画,笔触细腻,生动传神,写於1972年8月7日,司徒乃锺先生记得格外清楚,因为这一天,他离开香港去海外求学。“临行前,祖母说自己年纪大了希望我给她画一幅画。可是油画还没乾,我就上飞机离开了香港。”这一离开,就是整整25年。
《大麗花添绿萼梅》这幅作品的创作颇有故事性。大丽花鲜艳娇丽,栩栩如生,绿萼梅则淡雅清新,二者相得益彰。这是1982年夏,司徒乃锺先生受澳门政府部门邀请举办个展时即席创作的。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常年在国外的年轻小夥子有这般水平,以为是其父司徒奇先生所作,便有意考他,要他现场创作。画笔、宣纸、颜料、水墨一一排开,司徒乃锺先生一点都不怯场,挥洒自如,引得满场喝彩。父亲在一旁颔首含笑,並添上了一株水墨绿萼梅,最後由老师林近题诗,三人合作,意义非凡。“这是迄今为止,我在澳门开过最好的一次展览。”他如是评价道。
《菊醉》《画案寒灯》两幅作品也是司徒乃锺先生难以忘怀的。一束灿然绽放的菊花,娇艳无比,搭配一杯咖啡,一盏寒灯,这就是2002年他一个人在香港度过的除夕,幸好有画笔陪伴。《丹荔一箩》是在广州美院办展览时,关山月老师送了他一箩筐荔枝,带回香港,这就成了他的素材。
司徒乃锺先生非常重视写生。《白虎飞泉》《雪地双虎》等所绘的老虎栩栩如生,从神态到毛发都处理得极为细緻。这都源於他写生的基础。为了画好老虎,他画了一百多张写生稿纸,待正式落笔时,老虎早已在心中了。
《上水人家》这幅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所绘的是上水一农家,葫芦藤爬满篱笆,紫花朵朵,葫芦满藤架的田园之景,生活气息浓厚。《香港仔避风塘之春》系列描绘的是1999年3月春节及天后宝诞後,香港仔田湾避风塘桃符处处的热闹景象。《白塔清拆在即》记录的是他儿时旧遊之地虎豹别墅,特此留念。此外,还有《沙田曾家大屋》《香港新界元朗水尾村树屋》《香港荷李活道文武庙》《九龙庙街古庙》《春临大澳》《大埔村居》等等,香港的许多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足跡,旧模样呈现在他的画笔下。
锺情艺海,此生不负丹青
黄泽森先生曾评论说:“对西方了解深切以及对传统文脈的继承研究,激发了司徒乃锺先生对中国画求变与立新的诉求。”因而他的作品,比起传统岭南画派又吸收了西洋画风,既有油画的层次感,工笔画的写实感,又不忽略中国画的写意风。他的作品讲究虚实浓淡,又设色赋彩大胆,色彩明丽,中西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形成了他富有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
“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那麽其作品就无法体现价值。”作为老师,司徒乃锺先生要求每一个学生要“独立”,学习老师绘画的精神,而不是一味模仿老师的风格,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强调说:“要画出自己的风格,可能会受到质疑,要走很长的路。所以年轻时要趁精力充沛多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深入了解,否则就很难向前行进得更远。”
司徒乃锺先生曾在瑞士、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港澳台及中国内地多个城市举办过数十次个展及双人展,画作被众多机构收藏。他是当之无愧的现今岭南画派领军人物。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司徒乃锺先生的太太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儘管在海外要照顾家庭,但每次先生的画展或先生学生的展览,她都会陪同出席,与先生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步伐。
父亲司徒奇曾对他说:“你看,一个蜗牛走过都会留下痕跡,一个人一生走过也要留下脚印。”父亲在艺术领域成就显著,给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司徒乃锺先生一直谨记肩头的责任,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不负丹青,是他的承诺,也是他最大的目标,不负父亲的期盼,不负恩师的培育,不负收藏他画作的人,不负每一个学生……“五十年後,即使我不在了,但愿我的画还能流传下去,如此,也算没有枉费此生!”责任背後,司徒乃锺先生亦透露着一种人生的豁达。
锺情艺海一生,不负丹青之志。
他生於艺术世家,师承多位岭南派大师,继承了中国画艺术的传统与精髓;他年少负笈加拿大,接受西方美术之教育,激发了他对中国画求变与立新的诉求;他旅居海外25年後,回到祖国,寻找“艺术发展的土壤”;他以一己之诚明,於传承中注入新的元素,汇贯中西,糅合写生、写实与写意,乃当之无愧的新世纪新岭南画派之领军人物。
回归二十年,聚焦文化“一带一路”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文化艺术领域,曾经的“文化沙漠”,在一辈辈艺术家的灌溉下,也已成为一个个绿洲,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岭南画派传人司徒乃锺先生,誉满香江,作为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对回归以来香港艺术的发展贡献良多。他出生於广东开平,幼时随家人定居澳门,其後迁居香港,19岁离开香港负笈加拿大,25年後再次回到香港。他对香港始终有着一份割捨不断的深情,所以当谈到“回归20年”这个关键词,他难掩内心的激动,似乎有道不完的感触。
这20年来,司徒乃锺先生最大的感触便是香港与祖国的交流更加频繁,联繫更加密切,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将发展得越来越好。特别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都影响深远。而香港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一环,扮演着重要角色,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
“当下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佳时期,香港可以参与进来,而且一定要参与进来,把握发展机遇。”司徒乃锺先生分析说,於文化艺术而言,也是非常好的信号,“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济繁荣的时代才能滋养出文化艺术的花朵,经济凋敝的年代,艺术也无从谈起。”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上下几千年的积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璀璨的文化艺术成就,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司徒乃锺先生刚参与了一场在江苏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去了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特别是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让他叹为观止。“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这个定位不能丢,许多来中国旅遊的人都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同样的,也可以以‘文化先行’,通过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司徒乃锺先生认為文化艺术亦能发挥重要作用,地位不可小觑。其实,中国一直致力於推动和倡导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据了解,目前中国已在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
司徒乃锺先生担任了多个艺术社团的职务,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人行为,一个画室就是一片天地。而将艺术家们团结起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例如文化艺术展览。每年香港都会有许多‘庆回归’‘庆国庆’展览,而今年庆回归二十周年展览,意义更不一般,值得期待。‘一带一路’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围绕此,文化艺术界可以开展许多活动,採风、写生等等。”
2016年11月,司徒乃锺先生被推选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更让他感受到任重而道远。“我很荣幸作为港澳代表获此重任,从中也可以看到祖国对香港艺术发展的鼓励和支持。今後,我希望能尽己之力,发挥桥樑作用,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艺术领域的沟通与交流。”
二十五年旅居海外,坚守“一个人的遊击队”
司徒乃锺先生出生於一个书画世家:其祖父司徒枚是清末著名诗人,其父亲司徒奇是国画大家,与黎雄才、关山月併称岭南画派“春睡三老”;伯父司徒乔是著名画家、族兄司徒兆光是著名雕塑家……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为他进入艺术世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父母的鼓励下,他自小练习绘画,8岁时,他就成了父亲的“小书童”,伴随左右。並得到父亲亲自栽培,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後来,他又於香港广州两地拜师於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陈荆鸿、林近等当代大师。
“大树底下没有大树。”年轻时他终於说服父亲,出国留学深造。因为他知道,在国内绘画领域,父亲就是那棵大树,而他这棵小苗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要离开大树的荫蔽。1972年8月7日,19岁的司徒乃锺先生告别故土、告别父母,前往加拿大留学,接受西方美术的正统教育,也从此开启了历时25年的、在海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人的遊击战”。
旅居海外期间,司徒乃锺先生白天学习西方文化和艺术,晚上再自己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年轻时,很多人不解,笑我傻。因为在加拿大几乎没有人去研究中国文化艺术。但是,我始终都是一个中国人,我不研究中国文化,那还研究什麽呢?”那时候,他要求自己每晚至少要看两个小时相关的中文书,床前一直都堆着两摞高高的书。不管看不看得懂,不管喜不喜欢,都要求自己学。司徒乃锺先生笑着解释说:“ 我‘一个人的遊击队’,潛心研究中国文化,在国外打了25年遊击战,我自己就是队长,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艺术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战士,只不过他守卫的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令司徒乃锺先生早已名扬海外,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旅居海外25年之久的他,再一次说服家人,放下所有一切,选择回国,回到香港。“我选择那时候回国,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背水一战。”一是那时香港经济跌至谷底,二是内地艺术家强手如林,要想做出成绩被社会认可,举步维艰。可以说做出回国发展这个决定,他下定了决心,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一名艺术家,眼光要放长远,站在一个更高处去看。”25年前出国时,他这棵小树渴望汲取更多成长的养分;如今回国,他这棵小树是为了“寻找生长的土壤”。他以一个比喻解释:“我这棵小树想要开花结果,还是需要中国文化土壤的滋养,国外纵然再好,就好比种在花盆里的小树,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他从骨子里热爱着中国艺术,所以他回来了,扎根於国内深厚的土壤,期待为推动香港和内地文化艺术的发展,让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比肩抗衡,贡献一己之力。
写我香江,写不尽的艺术情
《艺海锺情——司徒乃锺的绘画艺术》系列画册是司徒乃锺先生创作历程的记录,也是其付出艺术心血的结集。其中第一册《写我香江》,记录了他从艺路上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与香港这片土地交织的美好回忆,可以说《写我香江》也是他献给香港的一份深情的礼物。
《我的祖母》这幅油画,笔触细腻,生动传神,写於1972年8月7日,司徒乃锺先生记得格外清楚,因为这一天,他离开香港去海外求学。“临行前,祖母说自己年纪大了希望我给她画一幅画。可是油画还没乾,我就上飞机离开了香港。”这一离开,就是整整25年。
《大麗花添绿萼梅》这幅作品的创作颇有故事性。大丽花鲜艳娇丽,栩栩如生,绿萼梅则淡雅清新,二者相得益彰。这是1982年夏,司徒乃锺先生受澳门政府部门邀请举办个展时即席创作的。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常年在国外的年轻小夥子有这般水平,以为是其父司徒奇先生所作,便有意考他,要他现场创作。画笔、宣纸、颜料、水墨一一排开,司徒乃锺先生一点都不怯场,挥洒自如,引得满场喝彩。父亲在一旁颔首含笑,並添上了一株水墨绿萼梅,最後由老师林近题诗,三人合作,意义非凡。“这是迄今为止,我在澳门开过最好的一次展览。”他如是评价道。
《菊醉》《画案寒灯》两幅作品也是司徒乃锺先生难以忘怀的。一束灿然绽放的菊花,娇艳无比,搭配一杯咖啡,一盏寒灯,这就是2002年他一个人在香港度过的除夕,幸好有画笔陪伴。《丹荔一箩》是在广州美院办展览时,关山月老师送了他一箩筐荔枝,带回香港,这就成了他的素材。
司徒乃锺先生非常重视写生。《白虎飞泉》《雪地双虎》等所绘的老虎栩栩如生,从神态到毛发都处理得极为细緻。这都源於他写生的基础。为了画好老虎,他画了一百多张写生稿纸,待正式落笔时,老虎早已在心中了。
《上水人家》这幅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所绘的是上水一农家,葫芦藤爬满篱笆,紫花朵朵,葫芦满藤架的田园之景,生活气息浓厚。《香港仔避风塘之春》系列描绘的是1999年3月春节及天后宝诞後,香港仔田湾避风塘桃符处处的热闹景象。《白塔清拆在即》记录的是他儿时旧遊之地虎豹别墅,特此留念。此外,还有《沙田曾家大屋》《香港新界元朗水尾村树屋》《香港荷李活道文武庙》《九龙庙街古庙》《春临大澳》《大埔村居》等等,香港的许多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足跡,旧模样呈现在他的画笔下。
锺情艺海,此生不负丹青
黄泽森先生曾评论说:“对西方了解深切以及对传统文脈的继承研究,激发了司徒乃锺先生对中国画求变与立新的诉求。”因而他的作品,比起传统岭南画派又吸收了西洋画风,既有油画的层次感,工笔画的写实感,又不忽略中国画的写意风。他的作品讲究虚实浓淡,又设色赋彩大胆,色彩明丽,中西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形成了他富有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
“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那麽其作品就无法体现价值。”作为老师,司徒乃锺先生要求每一个学生要“独立”,学习老师绘画的精神,而不是一味模仿老师的风格,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强调说:“要画出自己的风格,可能会受到质疑,要走很长的路。所以年轻时要趁精力充沛多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深入了解,否则就很难向前行进得更远。”
司徒乃锺先生曾在瑞士、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港澳台及中国内地多个城市举办过数十次个展及双人展,画作被众多机构收藏。他是当之无愧的现今岭南画派领军人物。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司徒乃锺先生的太太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儘管在海外要照顾家庭,但每次先生的画展或先生学生的展览,她都会陪同出席,与先生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步伐。
父亲司徒奇曾对他说:“你看,一个蜗牛走过都会留下痕跡,一个人一生走过也要留下脚印。”父亲在艺术领域成就显著,给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司徒乃锺先生一直谨记肩头的责任,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不负丹青,是他的承诺,也是他最大的目标,不负父亲的期盼,不负恩师的培育,不负收藏他画作的人,不负每一个学生……“五十年後,即使我不在了,但愿我的画还能流传下去,如此,也算没有枉费此生!”责任背後,司徒乃锺先生亦透露着一种人生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