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江淮梅雨年际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关系

来源 :大众科学·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我国160站50年(1961年到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析、MK检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江淮地区(28°N-34°N,114°E-121°E)梅雨期(6月和7月)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和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主要表现为东南—西北的反位相分布模态,时间上主要表现为1到2年的年际变化。丰梅年,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增强,东伸脊点明显偏东,西伸脊点略微偏西;副热带高压增强,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印度半岛季风槽加深,贝加尔湖以东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增强,枯梅年则反之。
  关键词:梅雨;年际变化;大气环流异常
  1 引言
  梅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长短、连续性的降水,其特征是雨量充沛、多伴有短时的阵雨或者雷雨。梅雨作为东亚气候系统的一员,受到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中高纬度地区阻塞高压等多种大尺度环流的影响。
  本文将根据相关时间的降水数据讨论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年际变化,并研究与梅雨期降水异常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情况。
  2 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包括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其中再分析资料主要使用了500hPa位势高度场、200hPa位势高度场、500hPa风场。本文研究时段为1961年到2010年,共计50年。
  在查阅了以往对于梅雨的研究论文后发现,多使用6、7、8月份的降水代表夏季降水量进行分析。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我国夏季降水分为华南前汛期(5-6月份)、江淮梅雨期(6-7月份)和华北雨季(8月份)这三部分,所以说如果用6、7、8这三个月的降水资料并不能准确的来分析梅雨季的降水,因为使用这种做法可能会模糊降水区域随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从而导致不同雨期降水变化特征的混淆[1]。本文主要讨论江淮梅雨的年际变化特征于大气环流关系,所以将会用6、7月份降水资料考察梅雨期的年际变化特征。
  本文运用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EOF能够从一个气象场多次观测资料中识别出主要的空间型及其时间演变规律。由于目前的气象台站在做当地的气象要素趋势预报时,往往要解决的问题是单点某种时间尺度的分布状态。所以,运用正交经验分解方法来研究单站要素的时间空间二维分布是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还运用了Mann—Kendall方法检验降水序列中是否存在降水突变,可以确定出突变发生的时间。
  3 我国江淮地区降水趋势与时空变化规律
  3.1江淮地区降水趋势
  基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对我国1961-2010年(共50年)江淮地区夏季6、7月份平均降水进行数据提取,在这里划定选取的区域的纬度范围是28°N-34°N,经度范围是114°E-121°E,共得出16个站点,分别为淮阴(清江)、蚌埠、阜阳、信阳、东台、南京、合肥、杭州、安庆、屯溪、九江、武汉、衢州、温州、贵溪、南昌。
  对所得的1961~2010年50年所选江淮地区16站平均降水量与全国平均降水量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如图一所示,江南地区的相关系数在0.3以上,最高可达到0.45以上。其中相关系数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示江南地区的某一年的区域旱涝指数可以较好的体现该年江淮地区的夏季降水的总体情况。淮河地区相关系数为0.1到0.3,相关并不显著,下文将会通过EOF分析方法验证江淮地区南北是否具有差异。
  再对这16个站点进行距平分析,得到16站50年的降水距平值如图二。从图二中可以看出,1980年到2010年存在很明显的年际变化,周期基本为2-3年。从降水的增减趋势来看,1961年到1969年、1978年到1983年和1985年到1998年为增加的趋势,1969年到1978年、1982年到1985年和1998到2010为减少的趋势。其中1998年到2001年降水减少趋势十分显著。
  若将江淮地区16站1961-2010年6、7月份降水量距平值超过100mm作为梅雨异常多(丰梅年)的标准,低于-100作为梅雨异常少(枯梅年)的标准,由图一可以得出:在近50年中,丰梅年有7年,它们分别是,1969年、1983年、1991年、1993年、1996年、1998年和1999年;枯梅年有8年,它们分别是1961年、1963年、1966年、1967年、1978年、1985年、1988年和2004年。在下文中会对丰梅年和枯梅年所对应的大气环流进行讨论,找出梅雨期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再對这16个站的距平资料进行累计距平处理, 得出图三,从图中可以看出,江淮地区16站梅雨期降水从1961年到1990年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1990年到2000年整体上呈现为上升的趋势,2000年到2010年累积距平表现较为平稳。并且,从1961年到1968年和从1975年1979年这两个阶段,下降的趋势明显,从1990年到2000年上升的趋势明显,其它年份趋于平稳增加和减少趋势。综上所述,我国江淮地区所选取16站夏季梅雨期降水总体上为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降水年变化都有较大变化,特别是1998年,对应的也是我国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
  进一步应用Mann-Kendall检验判断江淮地区50年来的平均降雨量是否存在降水量突变,如果降水量确定存在突变,通过观察绘制的UF和UB曲线图,可以清楚的找出较为明显的突变点,如图四。
  图四中出现多个突变点,分别为1969年、1971年、1974年、1976年、1980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夏季降水在1978年到2010年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江淮地区夏季梅雨在近50年确实发生了突变,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降水总体上呈现较为显著的增加趋势。从图中还可以看出1998年和1999年这两年数值超过+1.96,说明这两年江淮地区有特大降水,也对应着我国1998年发生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   3.2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对我国1961-2010年(共50年)江淮地区夏季6、7月份平均降水进行EOF分析,由于本文最终讨论的是江淮梅雨的年际变化特征,因此本文所选取的区域的纬度范围是28°N-34°N,经度范围是114°N-121°N,EOF的空间模态用特征向量场对距平化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后得到的空间时间分布来表示。
  EOF一共分析了5个模态,得出了5个模态下的特征量和方差贡献(表一)。从表一可以看出前三个模态的方差贡献为14.43%、11.81%和11.09%均超过10%,累积方差贡献为37.33%,而后面两个模态的方差贡献不足10%,将不予讨论。
  我国江淮地区降水EOF分析的第一个模态如图五,第一模态解释了总方差的14.43%。从EOF第一模态(EOF1)空间场可以看出,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最主要的模态表现为江苏、安徽、湖南、浙江一带降水异常与湖北、河南一带的反位相分布型;也就是说江苏——湖南一带梅雨期降水异常偏少时,湖北——河南一带往往降水异常偏多,反之亦然。图五中,安徽北部和江苏沿海地区表现出了极大的反位相分布,说明江苏沿海梅雨异常多的时候,安徽北部降水异常少。相应的时间序列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表现出的1-2年周期的年际变化特征。从时间序列图上可以看出1977年表现出了极大的异常。结合时间场和空间场分析得出,江苏一带降水距平小于0,1977年梅雨期较前一年降水量减少很多。
  图六给出了EOF的第二模态(EOF2)的空间时间分布型。解释了总方差的11.81%。从EOF第二模态(EOF2)空间场可以看出,江淮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一致的降水异常,在湖南小部分地区有很弱的相反的降水异常,总体上呈现出南北反位相异常分布。并且,与此相应的时间序列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际变化。
  图七给出了EOF的第三模态(EOF3)的空间时间分布型。解释了总方差的11.09%。从EOF第三模态(EOF3)可以看出,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最主要的模态表现长江中游、湖北一带降水异常与淮河流域、江南大部分地区的反位相分布型,在湖南小部分地区有很弱的相反的降水异常。并且,与此相应的时间序列存在非常明显的时间变化,在0值附近逐年交替,显著的显示了年际变化规律。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1963年和1978年这两年存在较大的降水异常,1963年表现出江浙一带和湖南河南一带降水的增多,1978年表现了江淮西北一带的降水异常增多。
  综合上面三个模态的分析,我国1961年到2010年江淮流域6、7月份平均降水距平EOF分析主要表现为东南—西北型的反位相分布型,三个模态共解释了总方差的37.33%,从三个模态的时间序列图上,总体上可以明显的看出1—2年的年际变化特征。这样印证了上文相关系数所表现的江淮地区南北有差异的情况。
  4 梅雨异常年份的大气环流特征
  4.1 梅雨异常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南亚高压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的大型高压系统,它是北半球夏季200hPa层上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型环流系统,对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分布以及亚洲天气都有重大影响[2]。Mason等最早根据国际地球物理年资料分析指出,除极涡外,南亚高压是北半球200hpa等压面上最强大、最稳定的环流系统,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亚洲天气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3];1964年陶诗言等联系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大陆上的进退关系,并最早的提出了南亚高压的东西震荡的概念[4]。为了研究南亚高压与江淮梅雨的异常是否有影响,在这里分别对丰梅年和枯梅年200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合成分析,得出图八和图九,从图中可以看出,梅雨期南亚高压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和印度半岛,但是从图中可以清楚的发现,丰梅年南亚高压的中心位置比枯梅年明显偏东。丰梅年南亚高压12500gpm线所围的面积比枯梅年明显偏大,南亚高压的中心强度明显比枯梅年中心强度偏强,丰梅年的东伸脊点明显偏东,超过了130°E,西伸脊点略微向西移动,超过了30°E。对比两张图,可以看到中高纬度枯梅年有宽广的槽区,而丰梅年上显示的就比较的平滑,并且可以看出枯梅年的高压脊偏东达到日本一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江淮梅雨期的降水量。通过上面的分可以得出:梅雨期间200hPa整个环流形势和南亚高压的平均特征对梅雨特征和梅雨年型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南亚高压具有非常明显的东西震荡特征,在丰梅年,南亚高压高压中心强度偏强,南亚高压面积偏大,长江淮河地区降水量增多,枯梅年則反之,并且在枯梅年,高压脊的主体偏东到达日本一带,中高纬度有宽广槽区。
  4.2 梅雨异常年份的500hPa环流特征
  江淮地区梅雨降水的异常必然对应着大气环流的异常,分别对丰梅年和枯梅年500hPa高度场进行合成分析(图十和图十一)。对比丰梅年和枯梅年副热带高压的5880gpm位势高度线,丰梅年稍微西移一些,更加靠近我国台湾地区;鄂霍次克海的高压脊在丰梅年较枯梅年偏西。
  将1961年到2010年6、7月份的500hPa风场资料进行合成分析(图十二),以及丰梅年和枯梅年的500hPa风场进行合成分析(图十三)。通过对比发现:丰梅年中高纬度在贝加尔湖西侧为气旋型环流,在贝加尔湖以南到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以东到鄂霍次克海、日本岛以南为反气旋型环流。在中低纬地区,在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风急流明显减弱,东风急流加强,南支急流消失。而枯梅年则完全相反。
  在丰梅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印度半岛季风槽加深,贝加尔湖以东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一直稳定在22-25°N左右。上面的这些环流形势有利于来自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南海的暖湿气流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北方冷空气在我国长江淮河地区上空交集,所以导致梅雨期降水增多。枯梅年则相反。   5 总结和讨论
  (1)基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61年到2010年共50年的中国160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2.5°,本文通过选取我国江淮地区16个典型站,并于同期全国降水进行了相关系数计算,发现江南地区相关性显著,最高达到0.45,而江南以及淮河流域相关性不是很高。对16个站50年来夏季6、7月份數据进行分析,定义出丰梅年7年(1969年、1983年、1991年、1993年、1996年、1998年和1999年),枯梅年有8年(1961年、1963年、1966年、1967年、1978年、1985年、1988年和2004年),并做了这16个站总体平均的M-K检验,得出1969年、1971年、1974年、1976年、1980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这些年,江淮梅雨期降水存在突变的现象,并分析出1998年和1999年降水异常增多。
  (2) 本文利用正交经验函数(EOF)方法对我国江淮地区夏季梅雨期(6、7月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三个模态后发现我国江淮地区50年来的降水总体上呈现为东南—西北型反相位型,并显示出非常明显的1—2年的年际变化特征。三个模态一共解释了总方差的37.33%,并且在三个模态的时间序列图上,可以明显的看出1—2年的年际变化特征。
  (3) 梅雨期间200hPa整个环流形势和南亚高压的平均特征对梅雨特征和梅雨年型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南亚高压显示出了很明显的东西震荡特征,在丰梅年,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南亚高压高压中心强度偏强,江淮地区梅雨期的降水量增多,枯梅年反之,并且在枯梅年,高压脊的主体偏东到达日本一带,中高纬度有宽广槽区。
  500hPa环流形势上,丰梅年,在贝加尔湖以东到鄂霍次克海、贝加尔湖以南到蒙古高原和日本岛以南地区为反气旋型环流,中高纬度在贝加尔湖西侧为气旋型环流。在中低纬地区,在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风急流明显减弱,东风急流加强,南支急流消失。而枯梅年则完全相反。并且在丰梅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印度半岛季风槽加深,贝加尔湖以东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一直稳定在22-25°N左右。上面的这些环流形势有利于来自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南海的暖湿气流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北方冷空气在我国长江淮河地区上空交集,所以导致梅雨期降水增多。枯梅年则相反。
  参考文献:
  [1] 马音, 陈文, 冯瑞权等. 我国东部梅雨期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12, 36(2):397-410.
  [2] 毛文书, 王谦谦, 葛旭明等. 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J]. 气象, 2006, 32(6):84-90.
  [3] Mason R B,C E Anderson. The development and decay of the 100mb summertime anticyclone over Southern Asia[J]. Mon. Wea. Rev, 1958,91:3 12.
  [4] 陶诗言,朱福康. 夏季亚洲南部100豪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气象学报,1964,vol34(4).385-395.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综述日本在应急救护培训制度立法,培训组织结构、培训内容构建、普及程度、模拟演练、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实践情况,与我国救护培训在立法保障、培训体系、教材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对比。提出我国应该从立法推动应急救护培训、完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加强公众培训深度广度、加大政府财政政策支持等方面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日本;应急救护;启示  从2008年5.12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以来,在过去
期刊
摘 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开展上,动态管理控制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思路和理念。建筑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具有影响因素多、涉及范围大等特点。因此,本文就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对于造价动态控制的方法进行落实和实现。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特点;动态控制;实施方法  引言  在建筑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在建筑工程整体效益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
期刊
摘 要:本文概述了低中放废物桶内水泥固化的处理技术和处理对象,介绍了国内外采用桶内水泥固化处理方法和工艺及其特点,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桶内水泥固化进展及动态。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桶内;水泥固化  1 引言  從事核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废液、废树脂、焚烧灰等放射性废物。物质的放射性用现有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是不能消除的,只能按照其固有规律衰变到无害水平。大约经过10个半衰期后放射性水平降到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由于各类车辆使用的电子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而各种电子和电气产品占车辆总成本的3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确定车辆的设备走局及走线设计方法。通过对电子设备以整合概念设计电子设备的驾驶室和驾驶车辆的设计之初,并为电子设备在车辆有限空间内日益复杂的和平共处奠定基础。  关键词:车辆;电子设备;走局;走线  引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走局及走线实用的解决方案。从理论上探讨整车走
期刊
摘 要:2019年,由爱奇艺出品、米未联合出品的原创类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全网首播,引发一时轰动。《乐队的夏天》有哪些创新点和局限性?“乐队”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有何对策?  关键词:《乐队的夏天》;“乐队”类综艺;音乐  引言:以“乐队”为旗帜的综艺,在中国的综艺史上,只有江苏卫视的《中国乐队》和央视的《超级乐队》,可惜节目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放眼世界,获得音乐圈认可的也只有《美国超级乐队》和
期刊
摘 要:粮食作物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玉米作为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玉米优质种植技术中的前期选种以及播种期间应注意的事项,阐述几项玉米田间管理要点,如补苗、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优质种植技术;田间管理  引言:  现阶段,玉米种植人员逐渐增多,其种植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因此,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极为重要。玉米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也可以看作
期刊
摘 要:隔水导管是海洋石油开采的第一层结构管,其下入深度决定着海上钻井作业安全的安全和可靠。南海东部流花11-1油田水深达300m以上,受恶劣的海洋环境所影响,为保证钻井作业安全,本文基于钻井隔水导管的基本功能和主要安装方法,针对不同海底土力学特性,开展了钻入法和喷射法安装隔水导管适应性分析;根据钻井隔水导管竖向受力分析和水下井口实时承载力模型,对钻井隔水导管的下入深度进行了设计。本研究成果成功保
期刊
摘 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公路建设项目的增多。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面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要对管理政策进行科学恰当的改革,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要从各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而反作用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就新时期公路运输经济优化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优化完善  引言  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优化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得到了广泛关注与重视。近年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影响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每个人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话题之一。不论是在公共环境还是居住房屋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抗菌性能的各种材料成为了保证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对于抗菌材料的研究日益增多,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成为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次
期刊
摘 要:机械电子工程属于近年来常见的技术,其中涉及到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等,具有完善的智能化控制功能,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经常会出现能源浪费的问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对其长远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为促使机械电子工程的良好发展,应积极采用节能控制技术,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将节能控制技术全面融入到机械电子工程中,节约能源预防污染问题,为其后续的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