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二手书店:阅读城市人文的小风景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huo197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夜晚的罗斯福路台大校门口灯火异常璀灿,一道又一道川流不息的行人车潮宛如走马灯般不断闪烁,放眼望去,位在新生南路对街转角处即是著名的书店地标“诚品台大店”,至于面向罗斯福路的另一边,则有鲜明的“胡思二手书店”,大片玻璃橱窗直教人眼前一亮。
  原先在天母开店、现今搬迁至台大旁的“胡思”,虽然从大马路远处即可清楚看见淡黄字体晕着亮的“Whose Books”书店招牌,然而对于不少初来乍到者而言,却往往会有“不得其门而入”的窘境,殊不知其真正入口处乃必须绕至后方夜市俗称“大学口”的巷弄内。原来这里竟还藏有一条“秘密通道”,左右墙面上贴满了近期艺文活动海报和DM,沿着小小长廊缓缓走上二楼,一推开门便是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室内风景:井然有序的深咖啡色木质书架优雅稳重又不失现代感,窗前设有几张咖啡桌可远眺台北101大楼,一旁玻璃展示柜里则摆放着几部欧洲19世纪摩洛哥皮装帧珍品书,以及店主合伙人收藏的百年古董留声机。三楼则是各国语言书区与童书绘本,有英文、日文、德文、俄文等书,在柔和晕黄的灯光映衬下,不仅增添了几许温馨气息,更让整个书店空间温煦如春。
  而这一切对于经营“书店”的诸多想象与实现,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一个高中女生的心中即已预埋下了缘份种子。
  追怀光华商场那些年
  彼时台湾社会刚刚进入众声喧哗的80年代,台北光华商场桥下旧书生意景气热络、人潮滚滚,就读国三的蔡能宝(阿宝)一家人透过同为金门乡亲的舅舅(王家书店老板)引介,也在这儿租了个摊位开始贩卖旧书营生。
  当年正是台湾中小企业普遍崛起、全家老少一同发挥朴实精神和乐拼经济的克难年代,而同样随着时代潮流来到光华商场投入旧书一行的金门蔡家,亦于创业之初发挥所谓“客厅即工厂”的创业精神,由家族成员合力(分工)经营一家旧书摊:其中对外收书工作主要交由二哥负责,待收满了一车子书后即动员全家采用接力方式将所有书籍搬到四楼的老家公寓存放(那时家中角落几乎都堆满了书)并加以擦拭清理,至于照料店面之责则由阿宝、二嫂及母亲三人轮流承担。
  早期的光华商场尚未装有冷气空调设备,因此每到夏季便非常闷热难耐,其间混杂着地下室霉味、汗臭以及厕所尿味的工作环境着实堪称“五味杂陈”!尽管此处空气条件极差、长时间工作也颇为沉闷,然而蔡能宝从高中到大学阶段(每逢寒暑假)总要来到光华商场替家里看顾店面,周围随手可得的大量二手小说与文学书籍毋宁成了一种纾解烦闷的最佳精神食粮,特别是那份和书本相处时获得的安定感,蔡能宝迄今仍久久无法忘情。自承个性内向却带有些许反叛性格的她,声称当年从不看追赶流行的言情小说,反倒对于纯文学作家如陈映真、王祯和、黄春明、张爱玲、萧飒等尤为偏好。后来,有一天某位书店熟客甚至在言谈之间建议她不要只读国内作家的书,而应该尝试拓展视野、多看一些外国翻译小说,于是蔡能宝便找来了莫泊桑的《脂肪球》开始读起,之后更逐渐延伸阅读福楼拜、莎冈、波特莱尔等法国文学经典。
  回想当初看顾光华商场的那些年,正值解严前后,蔡能宝不仅懵懵懂懂地见证了当年旧书摊流通“禁书”,从查禁到解禁的历史过程,同时也隐约开始想象着日后能够拥有一间舒适温暖、犹如巴黎左岸“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那般气质独具而让客人不舍离去的理想书店。
  从“天母”起步深耕:
  感念异乡客的书缘情份
  尔后自中兴大学社会系社工组毕业进入职场,蔡能宝暂且结束了看顾光华商场旧书摊店面的日子。过去从照料家族生意到大学所学内容仿佛早已注定要“服务别人”的她,起先进入台北市政府从事青少年辅导工作,后来成为纽约人寿的寿险顾问,一待就是八年。
  2002年夏天,因为朋友租下了位于台北市天母“美国学校”旁的一楼店面,房东连带要求二楼空间也必须一起承租,并只给她三天的考虑期限。于此,事前全然对当地环境不甚了解的蔡能宝为了一圆昔日“开书店”的梦想,乃毅然决定承租这家店面二楼,创设了“胡思二手书店”。(所以说真正促成“开书店”这件事关键就在于必须拥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冲动!)
  店名“胡思”,主要是从英文单字“Whoes”音译而来的双关语,顾名思义,“Whose Books”乃意指来到店里的每本书都曾经是属于某个人的,可一旦到了店里就别再“胡思”乱想,只要有读者喜欢就可以把它带走!
  然而,所谓“梦想”总是美好,可“现实”却很残酷。尤其对于草创初期的“胡思”来说,开张时即因缺乏在地收书管道以及大量旧书作货底,再加上没能因地制宜顾及天母居民的阅读口味(譬如过去在光华商场销路不恶的杂志、漫画和言情小说,岂料在天母却都成了滞销货,就连上个月新出的财经杂志都卖不出去),果不其然在头一年内生意惨淡、门可罗雀。起初每个月平均达两三万元的经营赤字,大抵过了一年之后渐入佳境,甚至还能进一步抓住天母人的阅读口味(主要包含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类书)以及主打外文书为特色而逐渐打响了名声。特别是外文书的部分,这段期间“胡思”很幸运地先后遇到了两位贵人相助:加拿大籍退休教师Joan老太太义务帮忙指点店里的外文书籍做分类(包括应以外国作者的“姓”而非“名”为分类标准,电影小说要以戏名来分,传记类要以被写的人的名字来分,才是正确方式),另外来自美国住天母附近的Claudia小姐将她先前经营读书会的英文书共两三千本卖给“胡思”,充实了创业初期的基础书量。
  单就外文书种与数量而论,“胡思”堪称全台二手书店之冠,如今尽管外文书部分始终获利不高(销售量约占营业额的四分之一,其中以英文书最多,其次为日文书,另外还有德文、法文、韩文甚至俄文等书,内容上则以小说类型居多),却是“胡思”自创店以来坚持为小众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专业类别。
  秉持书店人文精神与理想性格
  2008年,“胡思”士林分店在台北捷运士林站旁开张。2010年,随着景气低迷,天母住宅区人口逐渐外移,再加上台北市捷运并未通往天母所造成种种交通不便,旧书生意连带受到影响,蔡能宝乃决定结束原本在天母耕耘多年的老店面,转而迁往公馆地区重新开幕。
  谈及书店经营的关键处,蔡能宝认为书店本身一定要找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定位,如此才能够面对阅读习惯改变潮流。自从2002年创店以来,“胡思”委实吸引了不少热衷买书搜书的“死忠”顾客。其中一位熟客吕诚敏先生,过去曾担任教职、现已退休,平日素爱创作油画(目前店内陈列的画作全都是他的作品)、写诗、吹萨克斯风与尺八古萧,也收藏有不少78转唱片留声机、西洋古书以及明清古琴。他与蔡能宝经过多次相谈之后,发现彼此对于经营书店的各种想法及理念十分契合,于是便投资股份参与了“胡思”士林分店的开店计划,从原本“读者”的身份转变为书店“合伙人”。
  从“天母”商圈来到台大“公馆”,有了新的契机以及经营伙伴(吕先生)加入以后,“胡思”不仅在空间设计上留有较多余裕,能让读者感到舒适自在,进而营造出一种贴近“书房”的感觉,自去年(2011)起更推出每月一场的“胡思人文讲座”系列活动,陆续请来小说家张万康、骆以军、童伟格,以及诗人郑愁予、洛夫、瓦历斯·诺干等当代知名作家和现场读者作交流,同时也有非文学领域的石计生主讲“恋恋宝岛歌后纪露霞”,作曲家李子恒分享“音乐、文学、歌:从《秋蝉》、《牵手》到《落番》”,时尚达人辜振丰谈“流行文化面面观”,甚至还有王文兴和李锡奇对谈“艺术与文学”等跨领域的多元内容。
  “胡思”除了拥有丰富的外文书为号召,并举办各种讲演活动外,就像新书连锁店如“诚品”设有所谓“诚品选书”专柜每月定期主打某些特色重点书籍,“胡思”二手书店也从很早就开始设立“胡思推荐”书区来强调自己的选书风格。
  来到“胡思”不强求非得买书才能翻阅逗留,且有闲适桌椅和书架前小平台让人随时稍事歇息以沉淀心情,“把顾客当家人,重视内心的感受,比只看到表面的利益更重要”,蔡能宝表示,虽然有很多的服务项目和理念无法短期回收,但总期待长期经营下能获取某些成就。双鱼座的她自嘲与合股的吕诚敏都带有些浪漫性格、热情而好客,双方谈论店内活动策划以及未来经营走向也都颇具共识。比起单纯做生意赚钱营利,蔡能宝认为选择开书店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开心自在,不奢望诉说太多的雄心壮志,但求稳定成长下还能顾及某些文化理念的推展,因为对她来说,如何维系一家书店的人文精神与理想性格(包括定期举办常态性的书店讲座活动,或提供场地赞助独立出版社不定期举办发表会)、进而展现自身特色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兴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出版方式,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挑战,古籍出版也不例外。同传统出版一样,古籍的数字化也在探索和推进中。  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传播与使用。据了解,台湾地区的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先声夺人,香港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紧随其后,而相比之下,大陆地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凭借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
期刊
“只要不和人打交道的事情,我都可以做。”  因为父母在文革中受到冲击,邱晓刚十一岁便跟随母亲到农村生活,直到1977年落实政策,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成长期遭受家庭环境的变故,使得邱晓刚当时的性格颇为内向,所以进入图书馆工作之时,没有跟从父亲学习图书馆学,而是由南京图书馆的副馆长潘天祯(1919~200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副主编)将他引入“不需与人打交道”的古籍修复工作。  师承“国手”张士达 
期刊
在走进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的时候,我还意识不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普通读者不会涉足的图书馆一角,也还来不及把眼前所见与自己模糊的事前想象作对比,大概以为这只是某个类客厅功能的地方吧,还有什么更心脏的位置在后头。它不像一般办公场所那般间隔分明,因此显得更为开阔;相连的办公桌,其实更像是工作台,给人一种传统手艺工场的错觉——众人各踞一角忙着手上的活,却也能自由、方便地移动到他处,彼此支援。 
期刊
2010年3月,原本从事漫画和幼教杂志的推守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推守文化”),推出了漫画家阮光民的图文书《东华春理发厅》,书尚未出版便已售出电视版权。  也在这个月,媒体出身、接掌推守文化不久的韩嵩龄,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揭建商赚黑心钱 网络热议》的新闻,其中提及一篇广为转发的网络文章。凭着这个微小的线索,韩嵩龄到处写信、打电话,在12个小时后得到了作者Sway的回应,3天内,
期刊
盛夏酷热,依然难消读者对图书的追捧。作为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书展,香港书展走到了第二十三个年头。秉承着对文化的执着和坚持,一年一届的书展让香港这座世界金融中心多了一丝文化气息,添了一点文化情怀。七天书展,涌入会展的90余万人次,与香港700万的总人口相比,香港书展无疑是世界上读者人气最旺的书展,一扫香港“文化沙漠”的恶名。  同时,大陆地区的图书市场也继续维持着暑期黄金期的热潮,7月的开卷综合指数
期刊
不妨先从“过云楼”藏书的拍卖说起。  6月4日,以宋刻《锦绣万花谷》为代表的“过云楼”藏书在北京匡时拍卖夜场落槌,最终以1.88亿元价格拍出,加上佣金,高达2.162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  6月5日,竞拍方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对媒体宣布,永久收藏这批古籍。  6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北京市文物局发函,称“此项收购由国有文博单位南京图书馆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实施”。  6
期刊
为什么会爱上古籍,自己都不明所以。仔细推敲起来,应该是潜藏在心中深处的爱书因子,被那古老的纸味墨香熏陶感染而形成的嗜古情怀吧!  在那个星期六还需要上半天班的年代,中午下班后最好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逛逛台北光华桥下的旧书摊。台北早期最有名的旧书街是牯岭街,不过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养成逛旧书摊的习惯,后来牯岭街的旧书摊迁移到光华桥下,离我上班的地点不远,那里除了旧书摊以外,还有古董店、电子产品店等等,类
期刊
记得那是2011年秋天的事。  某天,领导发给我一个链接,我打开一看四边浮动着黄色小广告,心里说哎呀上班看这个不太好吧,再定睛一看,原来关键内容还没显示出来,这是一个人的漫画连载。  我就是这样知道了Satan(又名三蛋、傻蛋)。  我一边浏览,一边暗想这个人是谁,画风好猥琐喔,咦不过猥琐中又透出一种犀利,犀利中又透出一种拙朴的可爱。这时领导走过来,叫我仔细看看这个人的漫画,看能不能出版,他觉得蛮
期刊
o'rip,一个源自台湾阿美族的词汇,意谓“生活”,亦有“文化、生命史”之意,念起来清脆爽快,带有一丝年轻与率性。  2006年春天,曾任诚品书店活动企划主任的王玉萍,号召几位友人,挹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共同筹办一本以介绍花莲生活种种为主轴的免费刊物《o'rip》。2008年6月,更成立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除了继续编刊物,还积极规划展览、主题旅行、讲座、创意商品,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串连用心
期刊
更快乐的方法跟做学问一样?  这一本《过得还不错的一年:我的快乐生活提案》,可以说是少数一延再延三延,让整个编辑团队讨论不下数十次的一本书。有这么棘手吗?不是的,实在是因为这是一本让人从各层面都有所共鸣,每个角度都好适合介绍给读者,太多美好之处,以至于难于下手的书。不过请放心,对于读者来说,这绝对不是一本难下手的书,相对地,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十分推荐读者带着缓慢、放松的心情,一个月接一个月地跟着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