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图书馆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和读书的重要性可以写成大部头的理论著作,这类书很有必要,可对它产生阅读兴趣的只能是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桑良知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图书馆学研究,写了许多这方面的理论文章,也有专著。他的《中国藏书文化》一书是从中国藏书文化的高度谈图书馆事业和藏书、读书的意义和作用。藏书、读书,在个人是良好的习惯;在国家,关乎民族素质的积累和提高。
  中国藏书文化是大题目,但这种论述引起不了一般大众的兴趣。如何使人们认识图书馆和读书的重要性,懂得利用图书馆、热爱读书是成功人士的必然途径呢?早在八十年代初,桑老师在图书馆学界前辈钱亚新先生的提议下,萌生了写一本名人利用图书馆的故事,以激发大众的读书兴趣。这才有了《愿光芒永放——名家书趣》,此书在九十年代初写完,由于种种原因,在2007年9月才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愿光芒永放——名家书趣》,我读得很有兴味,散文化的笔法,故事的形式,使得阅读十分轻松。全书选取二十八个名人,除了李清照夫妇和苏洵、苏轼、苏辙是合传外,其余二十三个人都是单独成文,完全可以作为这些人的小传来读,这种写作方法是该书的最大特点。
  这二十八个人,古今中外都有,他们都对人类的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们的成功或多或少都和勤奋读书,充分获取当时图书馆的信息有关,如,孔子就曾向当时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老子咨询过;他们中有的人家里藏书颇丰,他们的书房就是小型图书馆,如李清照夫妇的“归来堂”,书籍字画琳琅满目,至今令人向往。
  归来堂放满了书橱,橱子上标有顺序号,并配有图书目录。书橱里放的是各种图书、字画、碑帖和古玩,一连十间房子全是金石图籍。李清照夫妇在归来堂细心地给每一本书作校勘、整理装订、签章题跋。只要从外购得一书、一画、一棋、一鼎,二人就共同欣赏一番、琢磨一番,然后说出它们的特点、长处、失误和不足。学习研究是无穷无尽的,他俩每天要读很多书,加工许多资料,天黑了,就点起一支蜡烛,一支蜡烛烧完了,才肯休息。

学习型皇帝——康熙


  现在人们喜谈康乾盛世,康熙、乾隆的雄才大略,可对玄烨为何能有如此本领和手段,知之者不多。桑老师写康熙的题目是《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康熙皇帝的治学生涯》,读了书中这节,你会知道,玄烨为了理解“四书五经”,专门请了一批当时的顶尖学者给他上课,这种转益多师的方法,必然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向他人学习相结合,玄烨在知识领域的能力和作为,是超过当时很多学者的。
  玄烨有一个南书房,我们看有关清朝的影视剧,常碰到“南书房行走”这个名词,南书房是康熙皇帝在皇宫读书的地方,康熙十六年(1677),开始选翰林等官员到南书房中入值办事,在南书房办事当差的官员就称“南书房行走”。把书房兼做办公之所,不说是康熙的一大发明,也足见康熙对读书和读书人的重视。
  玄烨不仅研读“四书五经”,还学天文,学数学,学书法,他涉猎许多不同的学科,都不是浅尝辄止。如学数学,就指导绘制了《康舆全览图》。在第三次南巡时,船至一处,则弃船上岸,用水平仪测量运河水位,经他运算,运河水位比高邮湖高四点八尺,这样运河水会倒流,于是命于成龙整治河道,使高邮湖水顺利从运河排出,这是科学技术的胜利,它出自一个没有科学传统的中国封建帝王的手笔,我们不能不感叹。玄烨学几何,还写了《三角形推算法》。他学天文历法,能测算钦天监历法的正误,其学以致用已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这是多么地不简单!

胡适的初衷


  你知道胡适的初衷吗?以前,我只了解胡适留学最初上的康奈尔大学,学的是农学。读了《愿光芒永放——名家书趣》,才知胡适留学期间,经常在美国图书馆读书。他比较中美民族的习性,发现美国人有事无事都上图书馆,而中国人有事无事,上的是庙宇。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遍布城乡的高质量的图书馆的建立。人民在图书馆读书,自行教育,不愁国家不进步,社会不发达。因此,胡适在1915年3月8日的日记中,透露了自己将来的计划:
  吾归国后,每至一地,必提倡一公共藏书楼。在里则建绩溪阅书社,在外则将建皖南藏书楼、安徽藏书楼。然后推而广之,乃提倡一中华民国国立藏书楼,以比英国之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国民文库(Biblio Cheque National),美国的国会图书馆,亦报国之一端也。
  胡适的初衷没有实现,但是他在北大当校长以及后来受聘于美国葛思德东方图书馆,屈就图书馆馆长一职,对都图书馆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胡适的初衷已经在中华大地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实现,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存在。就像我今天晚上写这篇文章,是在学校工会棋牌室,我是在扑克的甩击声和棋子的猛烈叩桌声中写下一行又一行文字的。我为什么不去工会阅览室呢?事实上,阅览室就在棋牌室几步之遥的地方,那里有将近二十份报纸,也有坏了几年的空调。棋牌室的空调能运转,阅览室的空调无人修理。娱乐比读书重要,有优先发展权,我能说什么呢?

图书馆造就出来的星际飞行创始人


  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乡村。他是人类星际飞行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将火箭用于星际飞行的理论、液体燃料火箭的构想和原理图,并对克服地球引力的多级火箭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谁能想到这样的大家在童年的时候一次疾患就夺去了他的听觉,更不会想到,他根本没有上过大学,那么是什么帮助他获得成功的呢?是图书馆!
  学完高中课程的十六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一个人来到莫斯科,边做工,边自学,一有空就到鲁勉采夫斯基博物院公共图书馆(苏联时期称“列宁图书馆”),在这里,他在图书馆员和常来图书馆的学者、教授的帮助下,用两年时间读完了大学四年所学的课程,经过长期坚忍不拔的努力,终成一代大家。成功后,有人介绍他的成就,说他没有上过大学,他诙谐地回应说,他毕业于图书馆大学。

林肯的读书路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一直崇拜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他用林肯读过的《圣经》来宣誓就职,也选择重游林肯当年去华盛顿的路线前往就职典礼,这充分表明林肯在美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可多少人知道林肯的才华和政治成就,恰是苦读的结果。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那时肯塔基多是茫茫的大森林,人烟稀少。寒风凛冽的冬天,小林肯没有鞋穿,吃的是父母垦荒得来的玉米、猎获的动物肉和采摘的野菜。他的爷爷、爸爸不识字,母亲认得少量的字,五岁的时候,他住的地方来了一位老师,林肯跟着这位老师学了大约一年,一年后,这位老师走了,又来了一位老师,可这位老师呆的时间更短,只有三个月。
  失学的林肯自己找来书读,晚上燃香木夜读,他喜欢大声朗读,这个习惯到他成为大人物仍然如此。
  九岁的时候,林肯母亲去世了,这是家族中一直支持他读书的人,母亲不在了,他夜读的习惯没有改变,他以木炭做笔,以树皮为纸,演算数学。到了十三岁,村里办了一所学校,他中断的学业又继续了。在村办学校里,他读了两年。十七岁那年,他打听到离家四里半的地方有一所学校,他又去读了一年。这就是林肯全部的学校生活。满打满算,也只有四年零三个月,不足今天学龄儿童在小学的学习时间。
  学校生活结束了,林肯的自学却维持一生。他读遍了自己村子能找到的书,听说几里外有人藏有印第安法的书籍,他赤脚走了十二里路,终于借到了那本书。有次借到一本华盛顿的传记,他读到鸡叫五遍才入睡。醒来后,发现屋子漏雨淋湿了这本书。他烘干了书,对书的主人说书被淋湿过。那位仁兄说,书是自己花七十五美分购得的,如果林肯无偿为他劳动三天,书就送给他。林肯就为他劳动三天,得到了自己心仪的书籍。二十四岁那年,他在密西西比河岸的一个村庄卖针和白布,买到一本谈英国民法的旧书《民诠》,如获至宝,很快就读完了,这种行为根本不像是个靠小买卖维生的商贩,倒像是学究的风范。在提出解放黑奴的会议之前,林肯给议员们读了一本笑话书中的一些笑话,合上书本后,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事情发生了,废除奴隶制的壮举就此拉开序幕。
  林肯,一位穷人家的孩子,靠自学踏上了人类了不起的舞台,成为了改变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最伟大人物之一。
  《愿光芒永放——名家书趣》展现的就是像上面我讲的一个又一个名人与书或者名人与图书馆的故事,它的很多篇名令人叫绝。如《不只在一块草原上赏花》,介绍的是马克思在图书馆同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牛闯进了菜园”》的书名虽然是出自毛泽东本人,但用它来比喻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生活,是再也恰当不过了;《图书馆工作者——康德》介绍的是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他当过皇家图书馆副馆长,爱穿着睡衣,头戴睡帽、脚蹬芒鞋在书斋读书写作,工作到深夜十二点,工作的成果至今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陈列在图书馆,为无数读者借阅、研究,因此,以“图书馆工作者——康德”作为题目,以此界定康德的身份,我觉得是对康德的褒奖;《一生共有多少借书证》介绍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位科幻小说家在科学和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是科技时代伟大的讲解员,桑老师认为要揭开谁给他知识营养的谜不难,只要统计他从六岁得到第一个借书证起,一生一共得到多少借书证,答案就有了。也就是说,是图书馆给了艾萨克·阿西莫夫无穷无尽的知识,造就出一个伟大的作家。无疑,桑老师这个结论是准确的,把它列为题目,更是形象、生动。
(《愿光芒永放——名家书趣》,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书屋》2016年第8期发表王晔的《初梦·里之前·朝颜·嵯峨野——扶桑记忆中的几个汉字》一文,副题中将日本代称为“扶桑”,我以为是不妥当的。  自古以来日本就从未称过“扶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和考证接连写出了《扶桑不是日本的旧称》及《扶桑为东方理想国说》两文,用扎实的资料和确凿的事实否定了“扶桑为日本的旧称”的历史误传和《辞海》上关于“扶桑”词条相沿以为日本的
在美国联邦制国家建立之前,由十三个邦制宪会议代表制定的宪法草案提交给各邦批准通过的过程中,在各邦展开了一场激烈而又理性的关于建立什么样全国政府的辩论,这场辩论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这场辩论的双方分别被称作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本文试图对他们主要观点的差异作一些浅述。保守与变革  由于被邦联国会授权的“全权代表会议”越过邦联国会授权,将“修改《邦联条例》为唯一而明确宗旨”的会议
一  《洛阳伽蓝记》是一本关于洛阳一地的人文地理著作,也是一本关于佛教寺庙的专著。首都在洛阳时期的北魏王朝,是佛教最盛的时段,其间到宣武帝元恪和皇后胡氏掌权的时代更达到了顶峰,有大小伽蓝即庙宇一千多座。  该书的作者杨衒之是北平(今河北遵化)人,活动于北魏后期至东魏间,当过秘书监、期城郡守等官。他在北魏末年看到皇室和王公大臣们为兴建寺庙大笔花钱,侵渔百姓,很不以为然。后来因为战乱,首都由洛阳迁至邺
中国古代极力架构的金字塔大致轮廓是:底层是黎庶四民,其上是各级地方官,再上是宰相统领的中央政府,最顶尖则是称孤道寡的“天子”。  高处不胜寒。最高宝座金光闪,引得多少猛人权欲狂飙,必欲独霸而后快,于是,天子作为权力中心就战战惶惶,有如走在钢丝上。走钢丝,玩心跳,一路走下来,就有了几百个成功的、失败的、残暴的、窝囊的、草莽的、昏庸的、荒唐的、淫荡的中寿短命的帝王(长寿的极为稀缺),就有拱卫同时也胁迫
现在许多读者都很感兴趣我们那几届研究生的经历,我也常被邀请写点回忆录之类的散文或读书心得,可是又不知从何说起。因为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最早考上研究生班(当时还没有研究生院)的人数太少,比如在整个复旦大学,1978—1979年的头两届研究生才几十个人,而且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寻常,所以写起来不容易,没有一个成熟的套路。  我是1979年夏天入学的,1982年9月底离开上海复旦大学,去北京报到上班
作为对一定时期生活的原始记录,日记是一种珍贵的史料,农民日记因其少见而弥显珍贵。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侯永禄的日记《农民日记》便是这堪称“珍稀”的农民日记中之一种。  侯永禄,1931年生于今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1944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合阳县简易师范学校读书,其间于1947年和邻村姑娘赵菊兰结婚,1949年回乡务农。作为共青团员、中共党员,他回乡后一直积极响应党的各项号召,担任过乡文书、互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版图上,有一个风格鲜明的史家类型常为时人和后世研究者所乐道。这个类型,便是习称的“中西兼通”。如果我们讲得更确切和谦逊一点,或许可以名之为“中外兼治”。这类史家具有哪些普遍性特征,在史学史上具有何等地位,各自的学术成就如何、具体特色又何在?杨俊光博士新著《齐思和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在细致阅读原始文本、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全
易中天先生:您好!  您和于丹女士的新著《从星空到心灵》一书出版,值得祝贺。您的书,我读过几本。您的某些学术观点,我是同意的。您文史知识丰富,立论新颖,叙述生动,在学术领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一扫过去学术研究机械、庸俗的偏执倾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然而,正如我在一年多前写的与您商榷的一篇文章中所谈到的那样,我觉得您对人性的分析与解读,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人性是一个非常
近三十年来,关注民国时期第三大政党——“中国青年党”之研究的台北学者比较看重该党创办的各类报刊与当事人的著述文字,旧刊新版,投入颇多,却明显地忽略了寻找有关当事人的家属与知情者的重要性,良为憾事。自从数年前接受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之建议,重点关注该所特藏的青年党档案,笔者就在追寻青年党的创党首脑曾琦的两个嫡孙与该党后来居上的领导人左舜生的子女散落天涯的踪迹,甚至还惊动过年逾八旬的台湾知名作家——左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4)出身于伦敦新贵族家庭,是十七世纪英国政坛上比较活跃的国务活动家。在整个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培根仕途坎坷,未得重用。到詹姆士一世时期,培根时来运转,青云直上,官至枢密院顾问、掌玺大臣、大法官,并被授封为维鲁兰男爵和圣阿尔本斯子爵。盛极而衰,培根却因受贿被弹劾,在议会大于王权的时代,国王詹姆斯一世也是无能为力。被贬出朝廷的培根发奋为学,致力著述,在各种学科领域几乎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