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工作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iness90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说一直以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用等方面成就颇丰,却因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还有一系列自然灾害影响,使得一些古建筑文物面临着毁坏甚至消失的危机。基于此,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特征、保护和修缮要遵循的原则、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基础上,探讨现代古建筑文物科学合理性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希望借此更好地保存、传承我国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问题;措施
  古建筑文物具有不能复制、不可再生的特征,拥有深厚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相比那些琐碎的历史资料,更能够吸引人们全面、直观地感受不同区域的文化信仰和社会发展历程,因此它是持续传承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媒介,是不可忽略的社会瑰宝。而为了确保在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的过程中,同步保留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更多人了解各个城市的变迁过程和重要精神,就需要及时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特征
  古建筑文物,顾名思义,就是由古代传承至今的建筑设施,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且不同时期的特征各异,不过都需要我们潜心钻研、爱护、修缮1。透过外部构造层面审视,我国古建筑整体上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顶层、中间层、基座。其中顶层所用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瓦片,梁和顶的造型则视区域习惯做出特别设计的;而中間层包括柱、枋、墙体、门窗等部分,所需原材料分别是木材和砖块;至于基座则主要由砖块堆砌而成,核心作用就是承重、稳固地基、保护房屋。此外,还有一些古建筑中存在斗拱结构,大部分情况下设置在房檐的立柱部位,用来支撑房屋和装饰美化。
  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需遵循的准则
  (一)减少干预以还原保存价值
  对于古建筑文物来讲,修缮活动带有一定的干预性特征,一旦说这部分干预活动幅度过大,便会使古建筑保存价值大打折扣。古建筑文物的艺术价值颇高,属于千百年来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对它们予以保护和修缮时,要注意还原当中的文物和历史价值。归根结底,就是要在保护、修缮活动中秉承原真性准则,竭力还原古建筑原有的面貌。
  (二)避免遗留安全隐患
  我国古建筑文物普遍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包括石砌和木质建筑在内,风化和走扇的程度各异,实际保护和修缮时要严守安全性准则,避免威胁到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古建筑主体结构的完整性。根源就在于古建筑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尽管说整体没有坍塌,可一旦加上任何外力振动,就可能会迅速倒塌、伤人。所以说,现场工作人员若发现任何主体结构类问题,务必要尽快权衡利弊,做好必要的预防再进行修缮。
  (三)修缮中沿用原有材料
  古建筑文物的价值主要通过结构、材料彰显,因此,修缮期间要确保沿用原有材料,竭力还原建筑原有的形态和承载的文化价值。如若不然,就会使古建筑文物的结构和形态完全走样,沦为没有研究意义的仿制品。
  (四)结合实际进行适度创新
  在对我国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时,不仅要遵循《威尼斯宪章》的谨慎复原准则,同时要结合实际进行灵活变通,既要优化古建筑的居住功能,又要维护其原有的文化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参考《威尼斯宪章》的同时,结合我国古建筑的生活居住需要、文化传承功能等进行适度调整创新,彰显出更强的独特性。
  我国在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中遗留的问题
  (一)民众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
  近阶段,我国基层民众的消费能力大幅度提升,开始纷纷加入到文旅、休闲队列之中,有更多机会见识到各地的古建筑文物,相关机构应该趁此搞好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自觉保护这些文物2。然而实际生活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城市建设人员盲目忽略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大范围破坏还有翻新,严重情况下直接使一些建筑文物毁灭。此外,还有一些游客随意地在古建筑文物上乱涂乱画,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和损失。总结起来,就是现代基层民众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意识严重缺失。
  (二)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理念过于陈旧
  有关部门在面对那些遭受损坏的古建筑文物过程中,很少会考虑到社会背景、传统技艺、文化底蕴等问题,而是直接引入全新的技术方法来进行翻新处理,这和整旧如故的修缮准则产生强烈的冲突。虽然说能够令古建筑文物外表焕然一新,提升了修缮效率,拓宽了覆盖范围,不过很难满足预期的保护目标,致使各类古建筑文物的特色和魅力就此烟消云散,带来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给古建筑文物的整体性造成破坏
  古建筑文物的整体性特征,还表现为和周边景观的协调统一关系。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经常出现古建筑文物被迁移、抹除特色印记的现象,没有保留应有的文化底蕴,违背了修缮和保护的初衷。比如说我国初期的学校或是村级办公室,普遍都设置在各村的祠堂之中,当时还留下了许多富有年代特色的标语,而后期修缮时,为了保留原貌,选择调整回祠堂的格局,还把墙上的标语一并抹去,直接造成了这类古建筑文物文化韵味的消失殆尽。
  (四)尚未树立起严谨的管理体制
  和现代建筑行业相比,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并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加上现场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不强、成本考量不足,导致较多修缮工作结果未能达标,严重情况下更会给古建筑文物造成巨大的损害。
  现代古建筑文物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缮措施
  (一)强化民众的古文物保护意识
  现代社会环境下,不少民众没有较强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意识,更不会主动学习相关保护知识和技能。基于此,就需相关机构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方面宣传指导工作。作为教育机构,应确保由学前到大学所有的教育阶段自然地融入古建筑文物保护知识,激发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保护机构则要积极使用互联网、电视等平台搞好宣传,强化观众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动力;文旅机构则要细致性规划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案,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此外,要设置人性化、科学性的激励机制,一旦发现任何人有破坏古建筑文物的行为,则立即予以适当的惩罚。归结来讲,就是要在古建筑文物保护上做到国家统一引导、上级齐发声,维持后续保护、修缮活动的全面性。   (二)沿用合理的修缮技巧
  即便是技术先进、高端,也不代表其是正确的,而判定一类古建筑文物修缮方式是否妥当,主要看其能否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后期提供可靠的防护。好比说面对屋顶几乎坍塌的木质古建筑时,工作人员要考虑沿用相应朝代的建筑技法,秉承着由内到外的修缮准则,维持建筑外部形态和内涵的原貌,真正做到修复还原。归结来讲,就是避免对榫卯结构用钢钉修复、尽量进行黏补加固而不要盲目推倒重盖、竭力使用原件,定期进行适当的养护处理。
  (三)贯彻科学的修缮和保护理念
  我國较多城市在改造期间盲目忽略古建筑文物的价值地位,给它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部分城市开发商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惜直接推倒古建筑而建一座新楼,并选择在其他位置仿造类似的古城。可归根结底,仿造不等同于修缮,修缮也不是一味地对外观进行照搬照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引以为戒,及时调查了解不同古建筑文物特殊的文化韵味,熟悉建筑结构的内外风格,多为开发商们传道解惑,教会他们努力保留现状,杜绝随意推倒行为。久而久之,吸引更多人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完善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政策
  制定好的政策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在保留原有合理政策内容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行业细则3。具体方法就是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中的各个节点、代表性事件得以汇总分类,随后基于这些来不断健全和优化古建筑文物保护政策。
  此外,还应不断培育和留住优秀专业人才。高校要提供适当规模和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基于教育本心来培育文物保护专业类人才;而作为行业领导,要做好榜样示范,净化风气,赋予专业人才更多实践机会,结合各阶段经验来自我创新;再就是向社会各界进行宣传讲解,阐述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的现实意义,阐明国家对古建筑文物专业人才的渴求状态和提供的丰厚待遇,从而吸引并留住这些优秀人才,以便保障后期保护、修缮活动的水准。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地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基于此,各个机构要大力合作,通过教育领域、平台宣传、行业典范塑造等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激发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推出更多符合我国地域特色又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作者单位:济源市王屋山文物保护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赖晓青,岭南近代碉楼式建筑修缮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17;
  2.王坚梁,上虞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讨[J],城市建筑,2019,18(03):P120—124;
  3.赵培青,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30(17):P84—89。
其他文献
摘要:文物保护的核心动机重点在于保护古代各类文物素材与变化规律,提出较合理的管理优化方法,经过对大量文献数据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文物和陈列由于管理缺陷,经常会演变成各种文物危机问题。针对这种問题,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增强相关人员意识,尽量规避安全事务隐患问题,在第一时间对原有管理结构缺陷进行处理。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数年文物保护经验,浅议新时代下文物保护和陈列意识增强方法,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推动我国文物
期刊
摘要:古代铁质刀剑、剪刀文物在受侵蚀后,往往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在古代铁质刀剑、剪刀的修复中,封护材料的使用效果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修复成效以及后续的保管利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在对一批馆藏铁质刀剑、剪刀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采用了铁器修复领域常用的Paraloid B-72材料进行文物的封护,并开展了对封护材料的实验评估,证明了该材料的稳定性。  关键词:铁质刀剑文物;铁质剪刀文物;封护效果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及社会教育的公益性机构,在当代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应当积极发挥自身重要工作职能,做好社会教育宣传工作,提升馆内藏品、历史资料、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社会群众普及我国具有民族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以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工作为研究核心,简要分析社会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其社会教育工作的宣传方式、工作方法
期刊
摘要: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多样,形态生动,不仅有闻名于世的C形碧玉龙,更有勾云形玉佩、玉箍(玉斜口筒形器)等典型器物。玉器的材质,多就近选取于辽宁的岫岩玉,由于保存环境不同,颜色主要有黄色、浅黄色、青黄色、青色、暗绿色、青绿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等。玉器的工艺主要采用透雕方式,纹饰一般为阴刻线和瓦沟纹。红山文化的玉器多出土于墓葬之中,因为古人认为玉与神灵相通,有保佑的作用,因而也为后人提
期刊
摘要:敖汉地区出土的兴隆洼玉器开创了中国史前制玉、用玉之先河,之后的红山文化玉器兼有兴隆洼玉器的特点。故此,通过对玉矿原料的研究考察,证实了敖汉是红山文化时期采玉、制玉、用玉的中心,红山人制作玉器的原料取自敖汉,这些原料即“敖汉玉”。“敖汉玉”的发现,改写了敖汉乃至蒙东地区玉石文化的历史,夯实了敖汉是红山文化中心地带的观点。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源;敖汉玉  敖汉旗地处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地理过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古代钱币储藏器具多种多样,汉代陶扑满和绿釉陶钱柜就是目前所见的遗留下来且为数不多的古代钱币储存器具。  1.扑满  我国古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流通的货币是“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人们为了方便存储,便用陶作一个瓦罐,在瓦罐上开一个能放进铜钱的长方形孔,平常将散铜钱投入其中,需用钱或罐装满之后,摔破罐子将钱取出。这种我国古代人民日常储蓄钱的陶
期刊
摘要:元代龙泉窑瓷器,虽然不及宋代以及明代永乐时期的精美,但因烧造规模大,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各国,影响力可想而知。赤峰博物馆馆藏龙泉窑瓷器以元代居多,通过精选国家二三级文物,对元代龙泉窑印花花口碗、元代龙泉窑荷叶口碗、元代龙泉剔花高足杯、元代龙泉窑青釉刻花菊瓣盘、元代龙泉窑青绿釉小香炉的赏析,了解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然后试图通过瓷器的器型、胎质、釉色、烧造方法、装饰技法、纹饰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摘要:戴进的六祖师图为明初经典佛教题材人物画,图中设色描绘了禅宗六代祖师的形象,人物之间以树木岩石相装点。画面风格雄浑用笔刚劲,空间趋于平面化,其中祖师达摩居首要地位,形象具有传奇色彩。本文以图像学的方法分析图中达摩与佛教叙事文本的关联,并探讨“达摩”与洞穴结合形成“苦修图像”的意义,以及达摩形象的世俗化转向与禅宗发展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达摩;洞穴;苦修图像;世俗化  《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卷
期刊
摘要:明末清初时期的文艺圈中出现了很多奇特的作品,人们创造“奇”,也乐于接受“奇”,于是“奇”便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并逐渐形成以“奇”为美的一股风潮。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西方舶来品的流入和文艺界代表人物的倡导,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尚“奇”美学思想的盛行。  关键词:明末清初;“奇”;书法美学思想  明末清初尚“奇”美学思想盛行的原因探析  (一)动乱的政治环境  明末清初是政治动
期刊
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诗句,西湖织锦让白居易的诗成为现实,在丝丝缕缕的交织中变幻出一个美不胜收的天堂。  西湖织锦与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西湖织锦又从蜀锦的古朴、宋锦的儒雅、云锦的艳丽中吸取精华,将西湖山色的灵秀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在织锦品种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近现代生产西湖织锦的民族企业有杭州都锦生丝织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