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生厌学及教师解决厌学问题的对策探讨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oooo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厌学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但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经济条件等,该问题又呈现出其特殊性,继而需探讨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生的厌学表现、原因及从其他角度解决厌学问题存在的困难,就教学实验研究的经验试图从教师能力提升的角度等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学生厌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7-0100-02
  厌学问题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表现在学习中体现出厌倦、厌烦的态度,进而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积极参与课堂等行为。该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同时了解到,一线教师就此问题也做了努力,但收效甚微。厌学问题依然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贵州少數民族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的现象
  (一)学生厌学行为表现的现象及反映的问题
  1.学生厌学行为表现的现象
  问卷中厌学行为包括“不按时完成作业、忘带上课用书、逃课、课堂上谈论无关话题”,并以“经常有、偶尔有、没有、从来没有”作为问题答案。
  以回答“经常有”“偶尔有”比率之和大小来反映厌学程度高低,教师认为厌学程度情况是:不按时完成作业(84.8%),忘带上课用书(76.2%),课堂上谈论无关话题(69%),逃课现象(28.6%)。学生认为厌学程度情况是:课堂上谈论无关话题(81.1%),忘带上课用书(51.4%),逃课现象(9%),不按时完成作业(1.4%)。
  2.学生厌学行为反映的问题
  在“完成作业”中,教师认为厌学程度较高而学生认为较低,这一矛盾现象是教师和学生选取不同参照对象和角度造成。不过,针对在教师角度得到的结果,说明学生缺乏家长的监督指导,导致作业不能有效完成;针对“忘带上课用书”,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反映出学生未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等;在“课堂上谈论无关话题”中教师认为较好,而学生认为最严重,这一矛盾现象反映了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出现问题,即教师未有效监控和参与学生课堂讨论,导致无效学习。在“逃课现象”中,两者均认为较好,这可能由于学校有较严格的纪律要求而较少出现逃课现象。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与教师能力,学校、班级的纪律要求和监督指导管理有关,如果得到较好的管理、指导,学生会更积极学习。
  (二)学生厌学态度表现的现象及反映的问题
  1.学生厌学态度表现的现象
  态度问题包括“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生热爱学习”,并以“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个词作为答案。
  以回答“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比率之和大小来反映厌学程度高低,教师认为厌学情况是: 积极回答问题(33.3%),热爱学习(14.3%),积极参与课堂互动(11.9%)。学生认为厌学情况是:厌倦作业多的科目(79.3%),积极回答问题(13.2%)。
  2.学生厌学态度反映的问题
  在该维度中“积极回答问题”产生了相反的结果,教师认为厌学较重,而学生认为较轻,这也是由于对比方式不同而产生。不过,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民族文化原因,大部分文化期待学生“缄默”,继而引导学生朝着不表达的方向发展,在缺少交流的状况下久而久之导致缺乏表达的能力,造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产生“不会说、不会表达”的问题,这些严重影响学生交往、交流的自信。
  二、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的原因
  影响学生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基于贵州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地理、文化环境、经济条件等的特殊性,本文试图从家庭及家庭文化、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等层面来探讨和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家庭中父母学历、职业、文化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父母学历、职业状况决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决定了在家庭教育中践行的育儿理念和采用的方法等,这些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次,相较过去,当前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但缺少家庭文化建设,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同步,造成父母育儿观念偏差,表现为给孩子丰富的物质及轻松自由对等于对孩子的爱,而致使孩子生活在物质富足而精神文化、规则要求缺失的环境下,造成劳动体验的缺乏和对经济来源以及规则要求认识的不足,使其内心处于追求心灵自由、放飞自我而现实处于学校班级规章制度约束下,使孩子厌烦学校的学习生活。
  (二)社会环境及媒体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社会环境、职业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使辍学的青少年过早进入社会,而由于他们世界观、价值观未稳定,在生活中易受到各种影响,诸如:着装追求时尚、奇特,出手大方等,这一切现象让在校学生产生错觉,并认为“社会生活洒脱、舒服”。在面对枯燥的读书生活以及学习的投入和受益不成正比及具有滞后性的状况下,许多父母和孩子对学习产生动摇。
  其次,网络社会中,网络信息具有碎片化、片段性的特点,孩子在缺乏筛选信息能力的情况下,被碎片化信息误导,影响对学习的看法。调研发现,孩子在网络中看到某“成功人士”学生时代成绩差,便认为成绩差也定会有成就。
  (三)学校管理及教师能力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班级文化、班级管理、作业情况等对学生学习有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越多,学习积极性越高,而平等、开放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则影响学生的学习。
  调研发现,学生非常喜欢 “关注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的老师,并希望经常得到关注、得到表扬鼓励等,但仍有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表扬、提问,并有近40%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学生在师生心理距离较远、期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自暴自弃,对学习产生厌倦。   (四)学生缺乏具体可行目标、学习能力和家庭监督指导
  学生将 “读书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是,因为缺乏具体可行的短中期目标,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等,在日常学习中遇到挫折而对目标和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继而影响个体学习。同时,学生期望得到父母陪伴、鼓励、支持,然而,由于父母文化水平、职业等限制,未能实现孩子内心渴求,致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继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
  三、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师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解决厌学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家庭和学校,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孩子父母职业、文化水平等限制,家庭在解决厌学问题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这一重担将落到一线教师的身上。本文是在“全纳教育”理论指导下,基于“分组教学”实验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通过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等来解决学生厌学问题。
  (一)加强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
  有相应政策支持以及机制激励,在指导团队组织的集中培训、跟进指导以及自我研修和“全纳教育”“分组教学”形式的理念指导下,以及相应任务驱动下,深入学习相应理论与技能书籍,包括多元文化、多元智能、学生发展、听评课的理论与技能,分组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沟通交流技能、课堂活动组织、班级管理技能等,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班级管理、课堂活动组织等技能的提升。同时,通过提升自己能力,找到拉近师生距离的方法,在亲密师生关系中促进学生热爱学习。
  (二)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引导和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多种途径,包括电话联系、家访、家长会、微信群、QQ群等方式,在了解孩子家庭状况的情况下加强和孩子父母的联系,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等。同时,针对农村孩子父母实际情况,不定时通过网络途径推送有关育儿、家校合作等文章,引导父母阅读学习,以了解家庭教育实施的方法以及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帮助父母通过科学的途径,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和对孩子进行监督管理指导等,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变革课堂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及学习积极性
  课堂模式(分组教学)变革的目的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互动、交流中,以促成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也在社会性、情感等方面获得发展。
  首先,为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涵盖不同性别、民族的学生,每组七到八人为宜;小组成员有职责分工(包括组长、发言人等),小组在活动中共同完成本小组学习任务等。其次,课堂活动要求,包括: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和思考的能力;针对互动问题,教师需监控、参与和引导小组讨论,保证小组及其成员有效探讨;针对学生表达交流等问题,要保证小组成员均有回答问题和组织小组讨论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组织、表达、交流的技巧和能力;针对学生缺少具体可行的目标及计划能力等问题,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小组及个体中长期及具体目标,并要求不定时汇报各目标达成情况等,让学生看到学习成果,提升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对关注、关心、鼓励等的期望,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分析、引导,在取得成绩时给予肯定等,让学生体会到温暖和关怀,以及在情感上获得归属,促使其在温暖、安全的环境中努力學习。
  总之,针对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生的情况,要从教师角度来解决厌学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有所丰富,在课堂管理、组织技能上有提升,也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多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多一份情感和爱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864.
  [2]申自力,刘丽琼,崔建华. 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64-67.
  [3]周福乾. 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听评课追踪模式构建探讨[J]. 管理论坛,2017(8):25-26.
其他文献
“数值计算及软件开发实践基地”2007年获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下设“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实践创新中心”、“实践教学中心”、“软件研发中心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光栅(FBG,Fiber Bragg Grating)温度传感器封装技术。该传感器使用特殊的工艺将光纤光栅封装在涂覆有聚酰亚胺胶的凹槽基底材料上,基底材料也采用聚酰亚胺
摘 要:“中本贯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关键是课程的衔接问题。面对新形势,高师院校应在课程衔接上重新规划,建立三方协同衔接的育人平台,构建“全能型”的衔接课程体系,完善双层教学的顶层设计,并创设多元立体的考核体系,以有效解决“3 4”中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不衔接的问题,从而达到中职本科学前教育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补充,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本贯通;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互动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发展中有效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单项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互动,是通过智慧课堂,加深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与对习题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和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获取创新,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文章就对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高中化学教学中高效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对促进学
数字化制造企业中的CFO和财务部门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会。这些变化可能逐步发生,也可能会相当快地发生,关键在于要认识和接受变化而非忽视和对抗变化。哪些方面会发生变
摘 要:从中职德育与美术教育各自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两者结合的教学价值,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美术教育对提升中职学生的绘画能力、鉴赏能力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性意义,而且与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有较大的联系。美术教学将思想、美感、道德、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情理相融、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可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职教育中美术教育
目的了解金昌队列女性人群乳腺增生患病现状,分析乳腺增生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摘 要: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中职骨干教师培养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示范校和示范性现代职校建设校的重要建设任务。文章从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对策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究,对骨干教师的强化培养培训进行实践探究,提出了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1 文
摘 要:学校与企业在遵循各自运行规律、履行其职能的基础上,通过能量与资源的交换,以达到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是产学融合的核心内容。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交换资源来实现最终的互利互赢,既培养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构建了将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贯通的“四位一体”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并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融合;高职教育;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思想,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到了教育教学事业战略的高度上。为了将核心素养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