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举重后备人才缺乏的现状,从转变青少年运动员对举重运动的认知、提升举重教练团队教学质量、加大对举重训练的经费投入、优化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机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研究优化体校举重后备人才发展路径。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3;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57-01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参与人员,在竞技体育当中也是重要的培养对象。针对当前举重后备人才缺乏的状况,体育运动学校应该正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不足,进一步调整自身的教学结构,优化举重后备人才发展路径。
一、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现状
(1)举重后备人才结构失衡。举重生源较为缺乏,是很多地区体育运动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举重人才的选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筛选过程。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培养,主要依靠基层体育运动学校,然后选送到省级的重点体育运动院校,再择优进入国家队,最终成为竞技类运动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当中,需要有众多的基础人才,才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举重人才。这也决定很多参与举重培训的运动人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不一定能够代表国家甚至代表省、市参加竞技比赛,因而影响到很多青少年参与举重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2)举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问题。一是当前体育运动学校之所以出现人才缺乏现状,是因为教学模式等不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在不合适的教学机制当中,举重后备人才的身体、心理上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二是优秀举重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合理,也影响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积极性。三是体教结合的方式推行多年,但力度不足。很多参与举重竞技训练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辅导,所以,他们在学习举重运动时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四是当前有的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上级拨付的经费也有不足的状况,有时办学条件也不利于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着体育运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发展路径思考
(1)转变青少年运动员对举重运动的认知。体育运动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转变对举重竞技类项目的看法。虽然举重类运动项目社会影响力低,但是举重运动项目是对人的意志的磨炼,也是一项基础力量训练。因此,体育运动学校应该鼓励青少年多接触举重运动项目,通过举重运动锻炼,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成长。体育运动学校可以将举重训练作为基础锻炼项目,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充分认识到举重运动项目对于各类竞技类运动项目的积极促进作用。体育运动学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充分说明举重运动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举重运动中来。
(2)提升体育运动学校举重教练团队教学质量。体育运动学校的举重教练团队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在举重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应该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当代青少年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与传统青少年心理特点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聪明好动、多才多艺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训练模式,关注到个性的差异性,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训练成绩。同时,应该鼓励教练员在日常教学中既关心运动员在举重运动项目方面的技巧学习,也需要关心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优秀的举重后备人才。
(3)加大对举重训练的经费投入。体育运动学校在经费投入上应该得以保障,特别是在举重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上,应该联系各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举重运动项目的资金投入。体育运动学校应该把后备人才的培养费用作为一项专项经费,与财政预算相结合。学校的举重基础设备的维护、更新也需要经费的支持,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日常伙食补贴、训练补贴等,都应该依照有关政策给予落实。这样,通过多种经费补偿形式,形成一种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提升青少年对于举重运动项目培训的参与积极性。
(4)优化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机制与发展前景。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性不强,其就业前景也相对狭窄,这主要受制于举重运动员的社会影响较低,没有像其他一些体育竞技类项目那样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体育运动学校应该完善多种机制,帮助举重运动员解决退役之后面临的就业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体育运动学校应该对举重后备人才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和支持、培养多技能的举重后备人才,为举重后备人才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性,拓宽发展前景。
三、结束语
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体育运动学校相对比较薄弱的项目。体育运动学校在优化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基础上,要积极地从多方面着手,为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资金、制度上的支持,将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到体育运动学校的重点项目,促进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永利,袁建国,王建议.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2]张疆之.山东省青少年女子举重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05).
[3]杨铭.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3;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57-01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参与人员,在竞技体育当中也是重要的培养对象。针对当前举重后备人才缺乏的状况,体育运动学校应该正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不足,进一步调整自身的教学结构,优化举重后备人才发展路径。
一、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现状
(1)举重后备人才结构失衡。举重生源较为缺乏,是很多地区体育运动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举重人才的选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筛选过程。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培养,主要依靠基层体育运动学校,然后选送到省级的重点体育运动院校,再择优进入国家队,最终成为竞技类运动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当中,需要有众多的基础人才,才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举重人才。这也决定很多参与举重培训的运动人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不一定能够代表国家甚至代表省、市参加竞技比赛,因而影响到很多青少年参与举重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2)举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问题。一是当前体育运动学校之所以出现人才缺乏现状,是因为教学模式等不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在不合适的教学机制当中,举重后备人才的身体、心理上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二是优秀举重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合理,也影响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积极性。三是体教结合的方式推行多年,但力度不足。很多参与举重竞技训练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辅导,所以,他们在学习举重运动时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四是当前有的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上级拨付的经费也有不足的状况,有时办学条件也不利于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着体育运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发展路径思考
(1)转变青少年运动员对举重运动的认知。体育运动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转变对举重竞技类项目的看法。虽然举重类运动项目社会影响力低,但是举重运动项目是对人的意志的磨炼,也是一项基础力量训练。因此,体育运动学校应该鼓励青少年多接触举重运动项目,通过举重运动锻炼,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成长。体育运动学校可以将举重训练作为基础锻炼项目,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充分认识到举重运动项目对于各类竞技类运动项目的积极促进作用。体育运动学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充分说明举重运动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举重运动中来。
(2)提升体育运动学校举重教练团队教学质量。体育运动学校的举重教练团队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在举重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应该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当代青少年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与传统青少年心理特点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聪明好动、多才多艺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训练模式,关注到个性的差异性,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训练成绩。同时,应该鼓励教练员在日常教学中既关心运动员在举重运动项目方面的技巧学习,也需要关心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优秀的举重后备人才。
(3)加大对举重训练的经费投入。体育运动学校在经费投入上应该得以保障,特别是在举重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上,应该联系各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举重运动项目的资金投入。体育运动学校应该把后备人才的培养费用作为一项专项经费,与财政预算相结合。学校的举重基础设备的维护、更新也需要经费的支持,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日常伙食补贴、训练补贴等,都应该依照有关政策给予落实。这样,通过多种经费补偿形式,形成一种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提升青少年对于举重运动项目培训的参与积极性。
(4)优化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机制与发展前景。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性不强,其就业前景也相对狭窄,这主要受制于举重运动员的社会影响较低,没有像其他一些体育竞技类项目那样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体育运动学校应该完善多种机制,帮助举重运动员解决退役之后面临的就业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体育运动学校应该对举重后备人才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和支持、培养多技能的举重后备人才,为举重后备人才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性,拓宽发展前景。
三、结束语
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体育运动学校相对比较薄弱的项目。体育运动学校在优化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基础上,要积极地从多方面着手,为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资金、制度上的支持,将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到体育运动学校的重点项目,促进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永利,袁建国,王建议.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2]张疆之.山东省青少年女子举重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05).
[3]杨铭.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