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欣赏
快乐
梁实秋
天下最快乐的事大概莫过于做皇帝。“首出庶物,万国成宁。”至不济可以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至于后宫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罗列,更是不在话下。清乾隆皇帝,“称八旬之鱼觞,镌十全之宝”,三下江南,附庸风雅。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人兴起“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喟。
在穷措大眼里,九五之尊,乐不可支。但是试起古今中外的皇帝于地下,问他们一生中是否全是快乐。答案恐怕相当复杂。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于胜利与和平之中统治全国约五十年,为臣民所爱戴,为敌人所畏惧,为盟友所尊敬。财富与荣誉,权力与享受,呼之即来,人世间的福祉,从不缺乏。在这情形之中,我曾勤加计算,我一生中纯粹的真正的幸福日子,总共仅有十四天。
御宇五十年,仅得十四天真正幸福日子。我相信他的话,宸谟睿略,日理万机,很可能不如闲云野鹤之怡然自得。于此我又想起从一本英语教科书上读到一篇寓言。题目是“一个快乐人的衬衫”。某国王,端居大内,抑郁寡欢,虽极耳目声色之娱,但王终不乐。左右纷纷献计,有一住大臣言道:如果在国内找到一位快乐的人,把他的衬衫脱下来,给国王穿上,国王就会快乐。国王于是派使者四处寻找快乐的人,访遍了朝廷显要,朱门豪家,人人都有心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不快乐。最后找到一位农夫,他耕罢在树下乘凉,裸着上身,大汗淋漓。使者问他:“你快乐么?”农夫说:“我自食其力,无忧无虑!快乐极了!”使者大喜,便索取他的衬衣。农夫说:“哎呀!我没有衬衣,”这位农夫颇似我们禅门“一丝不挂”。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总之,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吃饭睡觉,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采吃饭,因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可是修行到心无挂碍,却不是容易事。我认识一位唯心论的学者,平夙昌言意志向由,忽然被人绑架,系于暗室十有余日,备受凌辱。释出后,他对我说:“意志自由固然不诬,但是如夸我才知道身体自由更为重要。”常听人说烦恼即菩提,我们凡人遇到烦恼只是深感烦恼,不见菩提。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再进一步看,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梁任公先生曾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在工作过程之中,有苦恼也有快乐,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愿以偿”的快乐便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陋的人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就是在路上,在商店里,在机关里,偶尔遇到一张笑容可掬的脸,能不令人快乐半天?有一回我住进医院里,僵卧了十几天,病愈出院,刚迈出大门,陡见日丽中天,阳光普照,照得我睁不开眼,又见市廛熙攘,光怪陆离,我不由的从心里欢叫起来:“好一个艳丽盛装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况逢一朵花新?”我们应该快乐。
(选自《梁实秋经典作品选》)
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
茅于轼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少人懵懵懂懂过了一辈子,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是快到人生尽头的时候才懂得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如果早一点把这个问题想通,人生会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愉快。许多人一辈子就忙着赚钱。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做不算错,因为在市场经济里,一个人没有钱连生存都会有问题,不赚钱怎么能行。但是赚钱不是目的。享受才是目的。而除了靠钱得到享受,还有许许多多不用钱也能够得到的享受。有些享受有钱也得不到。跟钱完全无关。所以我们要学习,要研究如何得到快乐。
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往往和他周围所处的环境有关。所谓的环境主要是人的环境。如果没有人跟他捣乱。他就会活得快乐一些。反之如果人人跟他过不去,找他的毛病,诬蔑他,侮辱他……他自己再有本事,再懂得怎么追求快乐,也都没用。所以说一个人快不快乐不光与自己懂不懂快乐有关,更与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有关。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光是一个个人问题。每个人要为自己追求快乐,还要懂得帮助别人追求快乐。最后是全社会快乐总量的极大化。
我是一个经济学家,常常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事物。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如何使得全社会财富极大化?其实很简单。就是双赢,就是在不损害第三者的前提下,双方都得到利益,也就是“帕累托改进”的意思。如果大家都能够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又不损害别人,社会的财富一定会极大化。要做到不损害别人,不是靠每个人的觉悟,而是靠法治,靠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人权保护,所有的交易必定都是双赢的,损害一方的交易是做不成的。由于逐渐建立了保护个人的法律环境,十八世纪以后财富飞速增长,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过去几千年增加了十倍,寿命延长的速度增加了五十倍。
我们把经济学双赢的道理搬到追求快乐上采,每个人在不损害别人快乐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者在追求自己快乐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快乐,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极大化。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快乐的极大化,而且是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其方法就是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把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快乐时有两点不同。
第一个不同的是快乐不能度量。而财富是可以度量的。我的财富可以和你的财富相比较。如果我的财富减少一点点,而你的财富可以增加许多,全社会的财富是增加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的财富减少一点点,我的财富能够增加许多,全社会的财富也是增加的。但是快乐的量无法比较。不能说你的痛苦增加一点点,同时我的快乐增加许多,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增加。我们只能说,不降低任何人的快乐而使一部分人的快乐增加,可以使全社会的快乐总量增加。
每个人都这样做可以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换句话讲,不同人的财富增减可以彼此抵消,而不同人的快乐增减却不能抵消。因为财富有客观的度量,不同人的财富是可以比较的。快乐只是主观感觉,没有客观度量,不能比较,增减不能抵消。
第二个不同是财富可以观察,可以比较,可以用法律保护。而快乐不可见,没有办法用法律来保护。所以快乐增减的动力在于道德,只有通过道德的启发,关心他人的快乐,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才能够实现全社会快乐的极大化。市场经济通过以 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法律,可以实现双赢的合约安排,最后使全社会的财富极大化。但是快乐的极大化可不能靠法律采帮忙,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法制尽管不完善,但立法、司法都在不断进步,所以财富的生产比较顺利。可是在道德方面,若大多数人只知道赚钱,甚至不顾廉耻,更谈不上互相尊重、同情、互助。其结果就是财富增长了十几倍,而大家感到的快乐并没有增加,可能反而减少了。这可能是中国社会当今的头等大问题。
我想,追求全社会快乐的极大化。不大可能有人反对。反之。使得全社会痛苦极大化应该是不受欢迎的。怎么会使全社会痛苦极大化?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几个人之间,或一个团体内部,彼此想方设法使别人痛苦。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全社会的痛苦就越来越多,最后趋向于极大。今天我们谈快乐的学问,不能不从反面,从痛苦的学问来全面地认识怎样追求快乐,不仅仅使个人的快乐极大化,而且要使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
(选自2009年7月8日《教师报·百草园》)
思考探究
1.文一的作者梁实秋先生行文自然,入手平易,从没大众化的观点切入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独到见解,试着概括文中关于“快乐”的两点内涵。(提示:阅读文章,提取要点;快乐是一种心境,快乐是努力后如愿的快感)
2.善于引用,是梁实秋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亦不例外,融入文中了无痕迹。引用了哪些材料?又是怎样层层蓄势、表达观点?(提示:先是按文中先后顺序找出具体引用的材料,分条概述材料的论证价值,譬如拉曼的话证实了国王亦难得快乐的事实、寓言说明快乐的实质等等,后是整体拿捏)
3.文二在论述“快乐”这个话题上视角独特,使得对“快乐”的理解深刻而易懂,试着分析论述的视角。(提示:从“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光是一个个人问题”和“我是一个经济学家,常常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事物”文字中可知)
4.用经济学的方法思考“快乐”,有哪两点不同?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快乐”的认识?(提示:第一个问题容易提取,第二个问题需要结合自身的认知作些深入的探讨)
5.文一引用的寓言故事,在论证上有什么效果?旨在阐述什么“快乐”的观点?(提示:注意揣摩寓言故事的分析性文字,论证要从整体把握)
6.两文表达的观点各有侧重,试着概括它们的异同点。(提示:在文章中梳理,在梳理中分析,切忌纠缠于只言片语,注重水到渠成式形成的观点)
7.列出两文的结构提纲,试着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文章说理的层递性、深刻性和现实性。(提示:通读全文,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研读全文,揣摩文中富有内涵的语句)
8.《快乐》和《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两文表达的关于“快乐”的观点新颖、深刻,就你感受和思考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提示:答案很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写作视野
选择这个话题给学生作文,起初我心存顾虑,觉得这个“话题”不够“时尚”,不够“吸引眼球”。其实未然,“快乐”的话题“俗”而有现实生活的诉求性、语文素养的迫切性。当下。应试下的学生倘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有一种快乐的活动,才是幸福。看到这个话题,大多考生认为离得很近,其实很远。鉴此,应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直面生活的存在,譬如疲惫、忧愁、焦虑等等,引导他们从苦闷的情绪中突围,积攒快乐;二是多维思考话题“快乐”,忌泛泛而谈,忌情感虚无,忌素材干瘪,在实有的素材、诚挚的情思中思考、感悟或抒发快乐。
一、什么是快乐?
①快乐是人类和兽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最高的善:
②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③人们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列夫·托尔斯泰)
④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受,是一种痛苦辩证转化的过程。
二、为何要快乐?
①快乐的心情使一碟菜成为盛宴;(赫伯特)
②快乐是生命惟一的意义,没有快乐的地方,人类的生活会变得疯狂而可怜;
③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唯有乐观奋斗,才能不断茁壮成长;反之则易埋没,默默终生。
三、怎样才快乐?
①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理查德·瓦格纳)
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自己好看,就是尽量保持快乐的心境;
③“留住快乐,忘记烦”,这就是我们找到快乐生活的秘诀之一;(罗兰)
④快乐之道不在做自己喜爱的事,而在喜爱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⑤出类拔萃的人都是通过痛苦而得到欢乐。
习作借鉴
他们的快乐
安徽巢湖市第二中学 王 娜
鲁迅。一个念着“国民麻木”、“国势衰微”的作家,傍徨着,呐喊着,倔强地用一竿“辛辣”的笔记录黑暗、剖析灵魂、担当忧愁和指明中国前进的方向;那样他很快乐。他笔下的祥林嫂、阿Q和孔乙己也不例外。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快乐。
祥林嫂,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为了让自己能在那个社会里生存下去,做出了种种努力和抗争;她最后孤寂地死在鲁镇一派热闹祥和的祝福时刻,但她从未放弃自为式快乐的追寻。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鲁四老爷家打短工,做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反而“快乐”了,“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改嫁到贺家块,因为“年底就生了一个弦子”,而“交了好运”,人也胖了。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生存环境下,她抗争着,她努力着。即便绝望时分,也在追寻着残存的一点满足、快乐。
阿Q,一个流浪的农民。他没有家,失掉了土地,没有了固定的工作。失去了独立生活的一切依托,但他从未放弃自慰式快乐的寻找。被狠揍时,他用“精神胜利法”宽慰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把别人痛揍,他的精神世界都是给人以失败给自己以胜利,这份“快乐”是阿Q的专利。如夸的社会,宽容地换一种角度看“精神胜利法”,我们些许看到一些快乐的东西:一切落魄和顿挫面前的自我慰安,总比沮丧、自贱要好的多。
孔乙己,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始终忘不掉自己的身份,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生活愈发地穷困潦倒,但他从未放弃自卫式快乐的追逐。过了几天,他如往常一样来到了酒馆,从口袋里摸索着,排出几文大钱:“小二,给我一碗酒!”喝酒,是他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快乐:又是过了几天,他在酒馆里喝着酒,给站在他身边的两个小孩茴香豆吃,还问他们会不会写“茴”字,快乐地教着他们怎么写。孔乙己,一个迂腐的封建文人,在窒息的生活中极力地追逐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即便有点卑微!
祥林嫂、阿Q和孔乙己,那个年代,那种环境, 他(她)们生活得窘迫、压抑和卑微,但他(她)们以一颗看似倔强的心捕捉着生活的快乐,即便这种快乐涂满着辛酸。今天的我们。整天喊着累、叫着苦,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或许能够获得启迪、获得力量。
给快乐一个绽放的理由
安徽巢湖市第二中学 聂晨晨
我一直寻觅着一个答案,一个“快乐”绽放的理由。
我听见他诉说着快乐。
一场冷落的大雨从天而降,乌台渐渐被烟雨迷蒙,他迷失了面前归去的小路。皇帝疏远他,奸佞陷害他。他被一贬再贬,离开了金鸾殿,离开了汴梁,被乌台的囚车送到了黄州。而后,门庭不再若市,早已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痛苦的大浪向他袭来……
我分明听见他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明白了日月的交替、风云的变幻,这一切都是必然,于是他不再心生苦闷。他发现山间的明月,江上的清风是多么可爱,驾着一叶孤舟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荡漾在天地之间,摒弃了一切功名利禄的世俗,他找到了那份只属于他的一比乐。他大声唱道:“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他就是“大江淘不尽”的苏轼,他让释怀和酒脱给了快乐以绽放的理由。
我听见她这样诉说着快乐。
她一出生便与温暖的阳光无缘,她不知道父母的容颜,她不知道金色的太阳、绿色的草和五彩的花,她听不见父母呼唤她的乳名,她也不能喊出:“爸爸,妈妈。”甚至她无法形容内心的恐惧,陷入无尽的黑暗,被关在一个密不通风的石室中,永远都得不到释放……
她分明看到了那从天堂射出的,暖洋洋地照射在她那因为黑暗而饱受寒冷之苦的身体上,用她的心感受着,用她藏在心灵深处的眼睛观察着:红的花、黄的果和金色的太阳。她陶醉了,拥抱着世界,将她的心灵奉献给了世界。她将她的痛苦深深埋起,还给世界以甜蜜的笑,因为她知道她拥有三天的光明……
她就是用三天的光明看世界的海伦·凯勒,她让奋斗和自强给了快乐以绽放的理由。
我还听见他这样诉说着快乐。
他的心像烈火一样,无论他到哪里,熊熊的烈火都会在哪里燃起。他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代表着一个时代人的品格。他快乐地生活着,无私地奉献着。
她就是“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他让奉献和博大给了快乐以绽放的理由。
……
我慢慢领悟着,原来处事不变的洒脱、自强不息的奋斗和毫不利已的奉献,这一切,都给予了快乐绽放的理由。
教师点评
《他们的快乐》这篇文章之所以推荐,在于两个方面富有探索性的示范意义:一是文本资源只要拿捏得当,皆可成为写作的素材,较之俗不可耐的“文化历史人物”“寓言故事”,更有说理价值;二是关于“快乐”话题的解读具有情境意义的开掘,譬如“自为式快乐”、“自慰式快乐”和“自卫式快乐”,较之一般意义上的概念理解要深刻、要新颖。存在一点可以探讨,就是三个文学形象的“快乐观”,不是普适的定义,而是在一定语境下的延伸。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写作资源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就在我们心灵感悟的深处,关键要有一种发现、转换的意识,哪怕平凡的生活也有精彩的呈现。
《给快乐一个绽放的理由》这篇文章之所推荐,在于它是应试作文的范本:结构严谨清晰。以“我听见他这样诉说着快乐”的首括句谋篇布局:选材翔实,中外、古今结合,增强说理的效力;能够结合素材与话题“快乐”进行有条有理的分析,使之素材妥帖地服务话题。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应试写作也不是简单的素材累积,应在思维品质上学会选材、组材和析材,做到表达流畅、素材忠于主题。应试作文训练不是所谓的模式训练,也是写作思维的训练。重在素材的梳理、结构的严谨和主题的开掘,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予以内化。命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相对论闻名于世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的人生有“四不”:不求名、不求利、不求人、不求掌声。他说,我从工作、小提琴和帆船上得到快乐,胜过人间一切荣华富贵。
请以“拥有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以“快乐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阅读何其芳的一首小诗,然后按要求作文。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全国卷Ⅲ作文试题)
某网站聊天室里部分内容。
A: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的大女儿嫁给了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了雨伞店老板。老太太总是担心,下雨时大女儿生意不好,天晴时小女儿生意不好。一位先生告诉她,你真是太有福气了,下雨时,小女儿生意兴隆,天晴时,大女儿生意兴隆,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B:改变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
D:阿Q!
要求: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少年拜访一位智者,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呢?”
智者告诉他:“快乐很简单。只要记住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牢记智者的话,终于成为了一个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请你结合智者的四句话,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立意行文。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年轻人暂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424: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答道:“快乐极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素材链接
1.清朝一位八府巡按患精神抑郁症,久治无效,后经人推荐扬州府兴化县名医赵海仙诊治。赵切脉良久后沉默不语。巡按大人追问,赵才慢吞吞地答道:“依老朽之见。大人之疾,乃月经不调也!”巡按听罢,不禁哈哈大笑,连说:“庸医,庸医”,拂袖而去。此后逢人谈及,都要大笑、嘲讽一番。不料,在这一次次开怀嘲笑之中,他的病竟不药而愈了。待他醒悟过来拜谢名医并请教时,赵这才说明不药宽神治病的道理。
2.美国的舒勒教授在他的新书《快乐的态度》中揭开了永远快乐的秘诀。每个人如果懂得了以下八条秘诀,自然有一个快乐的人生:1、没有人是完美的;2、从挫折中吸取教训;3、生活必须诚实和富于正义感;4、能屈能伸;5、热心帮助别人;6、要人待你好,你必须先对他人好;7、坚守信念;8、快乐永存心间,保持开朗心境。
3.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4.《庄子》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子舆天生浑身缺陷,驼背、隆肩、颈脖朝天。有人不无侧隐地问:“你一定为自己的形象很头疼、很苦恼吧?”子舆昂然回答:“我为什么要苦恼呢?如果老天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让它高亢地鸣叫为人们报晓;如果老天把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弹弓,我就用它打下斑鸠烧着吃:如果老天把我的脊椎变成一辆马车,我就用精神的骏马拉起它驰聘天下。我为什么要埋怨、讨厌、苦恼呢?”
5.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文豪,是一位历尽挫折而意志弥坚的生活强者。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屡屡遭贬。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击倒,他始终用乐观的态度和豪迈的气概面对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他在《惠州一绝》中反映了自己的幽默诙谐和旷达的心态:“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还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谱曲,并和农夫一起欢唱,尽享农人生活的乐趣。
快乐
梁实秋
天下最快乐的事大概莫过于做皇帝。“首出庶物,万国成宁。”至不济可以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至于后宫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罗列,更是不在话下。清乾隆皇帝,“称八旬之鱼觞,镌十全之宝”,三下江南,附庸风雅。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人兴起“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喟。
在穷措大眼里,九五之尊,乐不可支。但是试起古今中外的皇帝于地下,问他们一生中是否全是快乐。答案恐怕相当复杂。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于胜利与和平之中统治全国约五十年,为臣民所爱戴,为敌人所畏惧,为盟友所尊敬。财富与荣誉,权力与享受,呼之即来,人世间的福祉,从不缺乏。在这情形之中,我曾勤加计算,我一生中纯粹的真正的幸福日子,总共仅有十四天。
御宇五十年,仅得十四天真正幸福日子。我相信他的话,宸谟睿略,日理万机,很可能不如闲云野鹤之怡然自得。于此我又想起从一本英语教科书上读到一篇寓言。题目是“一个快乐人的衬衫”。某国王,端居大内,抑郁寡欢,虽极耳目声色之娱,但王终不乐。左右纷纷献计,有一住大臣言道:如果在国内找到一位快乐的人,把他的衬衫脱下来,给国王穿上,国王就会快乐。国王于是派使者四处寻找快乐的人,访遍了朝廷显要,朱门豪家,人人都有心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不快乐。最后找到一位农夫,他耕罢在树下乘凉,裸着上身,大汗淋漓。使者问他:“你快乐么?”农夫说:“我自食其力,无忧无虑!快乐极了!”使者大喜,便索取他的衬衣。农夫说:“哎呀!我没有衬衣,”这位农夫颇似我们禅门“一丝不挂”。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总之,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吃饭睡觉,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采吃饭,因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可是修行到心无挂碍,却不是容易事。我认识一位唯心论的学者,平夙昌言意志向由,忽然被人绑架,系于暗室十有余日,备受凌辱。释出后,他对我说:“意志自由固然不诬,但是如夸我才知道身体自由更为重要。”常听人说烦恼即菩提,我们凡人遇到烦恼只是深感烦恼,不见菩提。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再进一步看,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梁任公先生曾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在工作过程之中,有苦恼也有快乐,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愿以偿”的快乐便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陋的人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就是在路上,在商店里,在机关里,偶尔遇到一张笑容可掬的脸,能不令人快乐半天?有一回我住进医院里,僵卧了十几天,病愈出院,刚迈出大门,陡见日丽中天,阳光普照,照得我睁不开眼,又见市廛熙攘,光怪陆离,我不由的从心里欢叫起来:“好一个艳丽盛装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况逢一朵花新?”我们应该快乐。
(选自《梁实秋经典作品选》)
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
茅于轼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少人懵懵懂懂过了一辈子,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是快到人生尽头的时候才懂得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如果早一点把这个问题想通,人生会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愉快。许多人一辈子就忙着赚钱。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做不算错,因为在市场经济里,一个人没有钱连生存都会有问题,不赚钱怎么能行。但是赚钱不是目的。享受才是目的。而除了靠钱得到享受,还有许许多多不用钱也能够得到的享受。有些享受有钱也得不到。跟钱完全无关。所以我们要学习,要研究如何得到快乐。
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往往和他周围所处的环境有关。所谓的环境主要是人的环境。如果没有人跟他捣乱。他就会活得快乐一些。反之如果人人跟他过不去,找他的毛病,诬蔑他,侮辱他……他自己再有本事,再懂得怎么追求快乐,也都没用。所以说一个人快不快乐不光与自己懂不懂快乐有关,更与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有关。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光是一个个人问题。每个人要为自己追求快乐,还要懂得帮助别人追求快乐。最后是全社会快乐总量的极大化。
我是一个经济学家,常常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事物。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如何使得全社会财富极大化?其实很简单。就是双赢,就是在不损害第三者的前提下,双方都得到利益,也就是“帕累托改进”的意思。如果大家都能够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又不损害别人,社会的财富一定会极大化。要做到不损害别人,不是靠每个人的觉悟,而是靠法治,靠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人权保护,所有的交易必定都是双赢的,损害一方的交易是做不成的。由于逐渐建立了保护个人的法律环境,十八世纪以后财富飞速增长,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过去几千年增加了十倍,寿命延长的速度增加了五十倍。
我们把经济学双赢的道理搬到追求快乐上采,每个人在不损害别人快乐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者在追求自己快乐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快乐,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极大化。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快乐的极大化,而且是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其方法就是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把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快乐时有两点不同。
第一个不同的是快乐不能度量。而财富是可以度量的。我的财富可以和你的财富相比较。如果我的财富减少一点点,而你的财富可以增加许多,全社会的财富是增加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的财富减少一点点,我的财富能够增加许多,全社会的财富也是增加的。但是快乐的量无法比较。不能说你的痛苦增加一点点,同时我的快乐增加许多,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增加。我们只能说,不降低任何人的快乐而使一部分人的快乐增加,可以使全社会的快乐总量增加。
每个人都这样做可以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换句话讲,不同人的财富增减可以彼此抵消,而不同人的快乐增减却不能抵消。因为财富有客观的度量,不同人的财富是可以比较的。快乐只是主观感觉,没有客观度量,不能比较,增减不能抵消。
第二个不同是财富可以观察,可以比较,可以用法律保护。而快乐不可见,没有办法用法律来保护。所以快乐增减的动力在于道德,只有通过道德的启发,关心他人的快乐,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才能够实现全社会快乐的极大化。市场经济通过以 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法律,可以实现双赢的合约安排,最后使全社会的财富极大化。但是快乐的极大化可不能靠法律采帮忙,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法制尽管不完善,但立法、司法都在不断进步,所以财富的生产比较顺利。可是在道德方面,若大多数人只知道赚钱,甚至不顾廉耻,更谈不上互相尊重、同情、互助。其结果就是财富增长了十几倍,而大家感到的快乐并没有增加,可能反而减少了。这可能是中国社会当今的头等大问题。
我想,追求全社会快乐的极大化。不大可能有人反对。反之。使得全社会痛苦极大化应该是不受欢迎的。怎么会使全社会痛苦极大化?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几个人之间,或一个团体内部,彼此想方设法使别人痛苦。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全社会的痛苦就越来越多,最后趋向于极大。今天我们谈快乐的学问,不能不从反面,从痛苦的学问来全面地认识怎样追求快乐,不仅仅使个人的快乐极大化,而且要使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
(选自2009年7月8日《教师报·百草园》)
思考探究
1.文一的作者梁实秋先生行文自然,入手平易,从没大众化的观点切入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独到见解,试着概括文中关于“快乐”的两点内涵。(提示:阅读文章,提取要点;快乐是一种心境,快乐是努力后如愿的快感)
2.善于引用,是梁实秋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亦不例外,融入文中了无痕迹。引用了哪些材料?又是怎样层层蓄势、表达观点?(提示:先是按文中先后顺序找出具体引用的材料,分条概述材料的论证价值,譬如拉曼的话证实了国王亦难得快乐的事实、寓言说明快乐的实质等等,后是整体拿捏)
3.文二在论述“快乐”这个话题上视角独特,使得对“快乐”的理解深刻而易懂,试着分析论述的视角。(提示:从“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光是一个个人问题”和“我是一个经济学家,常常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事物”文字中可知)
4.用经济学的方法思考“快乐”,有哪两点不同?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快乐”的认识?(提示:第一个问题容易提取,第二个问题需要结合自身的认知作些深入的探讨)
5.文一引用的寓言故事,在论证上有什么效果?旨在阐述什么“快乐”的观点?(提示:注意揣摩寓言故事的分析性文字,论证要从整体把握)
6.两文表达的观点各有侧重,试着概括它们的异同点。(提示:在文章中梳理,在梳理中分析,切忌纠缠于只言片语,注重水到渠成式形成的观点)
7.列出两文的结构提纲,试着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文章说理的层递性、深刻性和现实性。(提示:通读全文,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研读全文,揣摩文中富有内涵的语句)
8.《快乐》和《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两文表达的关于“快乐”的观点新颖、深刻,就你感受和思考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提示:答案很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写作视野
选择这个话题给学生作文,起初我心存顾虑,觉得这个“话题”不够“时尚”,不够“吸引眼球”。其实未然,“快乐”的话题“俗”而有现实生活的诉求性、语文素养的迫切性。当下。应试下的学生倘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有一种快乐的活动,才是幸福。看到这个话题,大多考生认为离得很近,其实很远。鉴此,应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直面生活的存在,譬如疲惫、忧愁、焦虑等等,引导他们从苦闷的情绪中突围,积攒快乐;二是多维思考话题“快乐”,忌泛泛而谈,忌情感虚无,忌素材干瘪,在实有的素材、诚挚的情思中思考、感悟或抒发快乐。
一、什么是快乐?
①快乐是人类和兽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最高的善:
②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③人们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列夫·托尔斯泰)
④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受,是一种痛苦辩证转化的过程。
二、为何要快乐?
①快乐的心情使一碟菜成为盛宴;(赫伯特)
②快乐是生命惟一的意义,没有快乐的地方,人类的生活会变得疯狂而可怜;
③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唯有乐观奋斗,才能不断茁壮成长;反之则易埋没,默默终生。
三、怎样才快乐?
①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理查德·瓦格纳)
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自己好看,就是尽量保持快乐的心境;
③“留住快乐,忘记烦”,这就是我们找到快乐生活的秘诀之一;(罗兰)
④快乐之道不在做自己喜爱的事,而在喜爱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⑤出类拔萃的人都是通过痛苦而得到欢乐。
习作借鉴
他们的快乐
安徽巢湖市第二中学 王 娜
鲁迅。一个念着“国民麻木”、“国势衰微”的作家,傍徨着,呐喊着,倔强地用一竿“辛辣”的笔记录黑暗、剖析灵魂、担当忧愁和指明中国前进的方向;那样他很快乐。他笔下的祥林嫂、阿Q和孔乙己也不例外。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快乐。
祥林嫂,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为了让自己能在那个社会里生存下去,做出了种种努力和抗争;她最后孤寂地死在鲁镇一派热闹祥和的祝福时刻,但她从未放弃自为式快乐的追寻。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鲁四老爷家打短工,做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反而“快乐”了,“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改嫁到贺家块,因为“年底就生了一个弦子”,而“交了好运”,人也胖了。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生存环境下,她抗争着,她努力着。即便绝望时分,也在追寻着残存的一点满足、快乐。
阿Q,一个流浪的农民。他没有家,失掉了土地,没有了固定的工作。失去了独立生活的一切依托,但他从未放弃自慰式快乐的寻找。被狠揍时,他用“精神胜利法”宽慰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把别人痛揍,他的精神世界都是给人以失败给自己以胜利,这份“快乐”是阿Q的专利。如夸的社会,宽容地换一种角度看“精神胜利法”,我们些许看到一些快乐的东西:一切落魄和顿挫面前的自我慰安,总比沮丧、自贱要好的多。
孔乙己,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始终忘不掉自己的身份,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生活愈发地穷困潦倒,但他从未放弃自卫式快乐的追逐。过了几天,他如往常一样来到了酒馆,从口袋里摸索着,排出几文大钱:“小二,给我一碗酒!”喝酒,是他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快乐:又是过了几天,他在酒馆里喝着酒,给站在他身边的两个小孩茴香豆吃,还问他们会不会写“茴”字,快乐地教着他们怎么写。孔乙己,一个迂腐的封建文人,在窒息的生活中极力地追逐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即便有点卑微!
祥林嫂、阿Q和孔乙己,那个年代,那种环境, 他(她)们生活得窘迫、压抑和卑微,但他(她)们以一颗看似倔强的心捕捉着生活的快乐,即便这种快乐涂满着辛酸。今天的我们。整天喊着累、叫着苦,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或许能够获得启迪、获得力量。
给快乐一个绽放的理由
安徽巢湖市第二中学 聂晨晨
我一直寻觅着一个答案,一个“快乐”绽放的理由。
我听见他诉说着快乐。
一场冷落的大雨从天而降,乌台渐渐被烟雨迷蒙,他迷失了面前归去的小路。皇帝疏远他,奸佞陷害他。他被一贬再贬,离开了金鸾殿,离开了汴梁,被乌台的囚车送到了黄州。而后,门庭不再若市,早已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痛苦的大浪向他袭来……
我分明听见他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明白了日月的交替、风云的变幻,这一切都是必然,于是他不再心生苦闷。他发现山间的明月,江上的清风是多么可爱,驾着一叶孤舟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荡漾在天地之间,摒弃了一切功名利禄的世俗,他找到了那份只属于他的一比乐。他大声唱道:“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他就是“大江淘不尽”的苏轼,他让释怀和酒脱给了快乐以绽放的理由。
我听见她这样诉说着快乐。
她一出生便与温暖的阳光无缘,她不知道父母的容颜,她不知道金色的太阳、绿色的草和五彩的花,她听不见父母呼唤她的乳名,她也不能喊出:“爸爸,妈妈。”甚至她无法形容内心的恐惧,陷入无尽的黑暗,被关在一个密不通风的石室中,永远都得不到释放……
她分明看到了那从天堂射出的,暖洋洋地照射在她那因为黑暗而饱受寒冷之苦的身体上,用她的心感受着,用她藏在心灵深处的眼睛观察着:红的花、黄的果和金色的太阳。她陶醉了,拥抱着世界,将她的心灵奉献给了世界。她将她的痛苦深深埋起,还给世界以甜蜜的笑,因为她知道她拥有三天的光明……
她就是用三天的光明看世界的海伦·凯勒,她让奋斗和自强给了快乐以绽放的理由。
我还听见他这样诉说着快乐。
他的心像烈火一样,无论他到哪里,熊熊的烈火都会在哪里燃起。他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代表着一个时代人的品格。他快乐地生活着,无私地奉献着。
她就是“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他让奉献和博大给了快乐以绽放的理由。
……
我慢慢领悟着,原来处事不变的洒脱、自强不息的奋斗和毫不利已的奉献,这一切,都给予了快乐绽放的理由。
教师点评
《他们的快乐》这篇文章之所以推荐,在于两个方面富有探索性的示范意义:一是文本资源只要拿捏得当,皆可成为写作的素材,较之俗不可耐的“文化历史人物”“寓言故事”,更有说理价值;二是关于“快乐”话题的解读具有情境意义的开掘,譬如“自为式快乐”、“自慰式快乐”和“自卫式快乐”,较之一般意义上的概念理解要深刻、要新颖。存在一点可以探讨,就是三个文学形象的“快乐观”,不是普适的定义,而是在一定语境下的延伸。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写作资源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就在我们心灵感悟的深处,关键要有一种发现、转换的意识,哪怕平凡的生活也有精彩的呈现。
《给快乐一个绽放的理由》这篇文章之所推荐,在于它是应试作文的范本:结构严谨清晰。以“我听见他这样诉说着快乐”的首括句谋篇布局:选材翔实,中外、古今结合,增强说理的效力;能够结合素材与话题“快乐”进行有条有理的分析,使之素材妥帖地服务话题。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应试写作也不是简单的素材累积,应在思维品质上学会选材、组材和析材,做到表达流畅、素材忠于主题。应试作文训练不是所谓的模式训练,也是写作思维的训练。重在素材的梳理、结构的严谨和主题的开掘,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予以内化。命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相对论闻名于世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的人生有“四不”:不求名、不求利、不求人、不求掌声。他说,我从工作、小提琴和帆船上得到快乐,胜过人间一切荣华富贵。
请以“拥有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以“快乐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阅读何其芳的一首小诗,然后按要求作文。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全国卷Ⅲ作文试题)
某网站聊天室里部分内容。
A: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的大女儿嫁给了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了雨伞店老板。老太太总是担心,下雨时大女儿生意不好,天晴时小女儿生意不好。一位先生告诉她,你真是太有福气了,下雨时,小女儿生意兴隆,天晴时,大女儿生意兴隆,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B:改变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
D:阿Q!
要求: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少年拜访一位智者,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呢?”
智者告诉他:“快乐很简单。只要记住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牢记智者的话,终于成为了一个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请你结合智者的四句话,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立意行文。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年轻人暂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424: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答道:“快乐极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素材链接
1.清朝一位八府巡按患精神抑郁症,久治无效,后经人推荐扬州府兴化县名医赵海仙诊治。赵切脉良久后沉默不语。巡按大人追问,赵才慢吞吞地答道:“依老朽之见。大人之疾,乃月经不调也!”巡按听罢,不禁哈哈大笑,连说:“庸医,庸医”,拂袖而去。此后逢人谈及,都要大笑、嘲讽一番。不料,在这一次次开怀嘲笑之中,他的病竟不药而愈了。待他醒悟过来拜谢名医并请教时,赵这才说明不药宽神治病的道理。
2.美国的舒勒教授在他的新书《快乐的态度》中揭开了永远快乐的秘诀。每个人如果懂得了以下八条秘诀,自然有一个快乐的人生:1、没有人是完美的;2、从挫折中吸取教训;3、生活必须诚实和富于正义感;4、能屈能伸;5、热心帮助别人;6、要人待你好,你必须先对他人好;7、坚守信念;8、快乐永存心间,保持开朗心境。
3.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4.《庄子》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子舆天生浑身缺陷,驼背、隆肩、颈脖朝天。有人不无侧隐地问:“你一定为自己的形象很头疼、很苦恼吧?”子舆昂然回答:“我为什么要苦恼呢?如果老天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让它高亢地鸣叫为人们报晓;如果老天把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弹弓,我就用它打下斑鸠烧着吃:如果老天把我的脊椎变成一辆马车,我就用精神的骏马拉起它驰聘天下。我为什么要埋怨、讨厌、苦恼呢?”
5.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文豪,是一位历尽挫折而意志弥坚的生活强者。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屡屡遭贬。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击倒,他始终用乐观的态度和豪迈的气概面对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他在《惠州一绝》中反映了自己的幽默诙谐和旷达的心态:“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还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谱曲,并和农夫一起欢唱,尽享农人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