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与服务贸易体制创新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发现我国服务外包存在外包活动处于服务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较小、离岸服务外包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而从供方、需方和交易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创新服务贸易体制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投入产出表;外包指数 贸易体制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2-0039-06
  
  外包特别是服务业外包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Amiti和Shang-Jin Wei指出,在2004年1-5月的时间内,美国有2634篇服务外包的报道,英国有380篇报道,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出现大量类似报道①。外包不仅是大众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70%为服务业跨国公司,而50%以上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已将非核心业务转移给离岸服务外包公司;世界500强商业科技创新公司中,有2/3已将IT工作离岸外包,2004年这个比例仅为43%;美国90%的公司至少有一项业务外包;咨询公司NeoIT公司估计,目前全球最大的2000家公司中已有75%采用离岸外包,占用其20%的IT预算,该比例在未来几年有望增至40%。EDS预测到2010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潜在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发展迅速。2007年,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为1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全球服务外包产业7.3%的增长速度,其中:ITO市场规模为9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8%;BPO市场规模为61.6亿美元,同比增长40.6%。从2006年的数据看,占据国内ITO市场最大份额的是系统集成,其次是硬件支持与维护和软件开发,BPO业务中物流外包占最大份额,随着跨国公司R&D向国外转移浪潮的兴起,研发外包发展非常迅猛。
  
  一、我国服务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服务外包活动处于服务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多数服务业部门同时向企业、居民和政府同时提供服务,向企业提供的服务活动也称为生产性服务外包(BPO),通常是关注的焦点,需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对服务外包的需求特征。本文通过计算服务外包指数分析我国服务外包现状,Feenstra and Hanson基于投入-产出表构造了外包指数用以描述外包发展②,i产业部门外包指数可用下式度量:
  outsourcingi=■■■
  其中,Xji表示产业i购买的中间投入品j的数量,Yi表示i部门除能源外的全部中间投入,Mj表示J的进口数量;Cj表示j的最终消费量。在上式中,Xji/Yi表示i对j的总需求,如果将Xji/Yi所确定的比例用于Mj/Cj,就可得到Mj中用于中间产品的部分,即i的外包指数。由于本文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CJL026)和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
  研究重点放在服务外包,在选取数据时Xji表示产业i购买的中间服务投入j的数量,Mj 表示j部门的进口数量和最终消费,Cj表示j部门的最终产出。由于Mj/Cj可视为权重,当Mj取进口时表示i部门对国外服务需求程度高低,当取最终消费时表示对国内服务需求程度的高低。
  数据源于1997年40部门、2002年和2005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1997年与2002年、2005年投入产出表略有差异,在制造业门类中包含了机械设备修理业、机械工业,为简化起见将前者删除,而将机械工业视为2002年、2005年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997年服务业分类与2002年、2005年差异较大,1997年仅有13个服务业部门,而2002年、2005年则为15个。不仅如此,服务业分列也不相同,例如1997年表中的旅客运输业在后面两年的表中并未出现,而2002年、2005年表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1997年表中也未出现,因此一并进行计算,但分析时仅考虑2002年、2005年两年。表1、表2列出了计算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服务外包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国内服务外包占主要地位,离岸服务外包需求有所提高。从计算结果来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国内外包指数总是远大于离岸外包。离岸外包指数平均值由1997年的0.165上升到2005年的0.948;在服务业领域离岸服务外表2服务业服务外包指数(%)
  
  
  包指数由2002年的1.27上升到2005年的2.26,增长近一倍。但制造业国内外包指数先是由1997的3.31上升到2002的4.745,又下降至2005年的4.563,服务业的国内外包指数则出现下降,由2002年的13.6下降至2005年的13.24。一、二产业离岸外包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国内供给相对不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以制造业大国著称,但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对服务外包的需求与制造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分工地位相适应。从制造业内部看,技术含量和加工度高的行业比重明显偏低,结构低度化的特征也非常明显。2007年生产消费品的各行业增加值累计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9.97%;能源、原材料等中间品占到36.67%,消费品和能源、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两项合计占制造业的比重为66.64%,装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中、高技术行业所占的比重仅为30%左右③。因而我们认为这一趋势表明国内服务外包无法满足制造业需求,因而对高端服务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增加,表明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与制造业代工类似,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环节。
  二是制造业国内外包需求有所下降。尽管从一二次产业来看,采掘业的国内和离岸服务外包指数总是大于制造业,但在制造业的15个部门中有12个部门的国内服务外包需求下降。表3列出了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在15个制造业部门的中间使用占两者总产出的比重,显示出两者均出现显著下降,颇为令人费解。一般认为金融、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并且金融、通讯和商务服务(FCB)作为中间需求增长较快④,也有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的销售额中服务活动占了很大一部分,大部分销售得益于批发零售贸易⑤。效率提高和内部化是两种
  表3制造业中间使用占总产出比重(%)
  
  可能的原因,例如,国外连锁超市进入后改变了我国批发零售业态,逐渐替代原先制造业企业所设立的渠道,效率提高有可能以更低的中间使用实现产品生产。
  三是服务业对服务外包需求远大于制造业。从平均值来看,2005年服务业国内外包指数约是制造业的5倍、2002年约为3倍;2005年服务业离岸服务指数约是制造业的4倍,2002年约为1.8倍。服务业行业差异显著,2002年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国内外包服务指数最高,为31.377,而2005年金融服务业则最高为24.106;在离岸外包中,2002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外包指数最高为3.306,2005年则是科学研究事业最高,为4.341。对2002年、2005年两年各服务行业外包指数排序后,发现行业顺序几乎完全不一致。
  2. 国内服务外包对服务业增加值贡献较小
  在三次产业分类中,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将最终反映到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服务外包发展较快时,服务业占GDP比重也相应较高,反之则较低。分析OECD国家不同时期人均收入与服务业占GDP的关系,可以发现:(1)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服务业占GDP比重越高;各国发展经验表明,第三产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有不断上升趋势,按照三次产业演化规律,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直至占据主导地位是世界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趋势。(2)在同一收入水平上,服务业占GDP比重存在较大差距。在人均GDP处于20000-30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占GDP比重差距十分明显,服务业占GDP比重高的达到55%以上,而低的则是40%以下,这也表明各国发展轨迹有较大差异。此外,在1992-2006年期间,OECD国家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6%,而服务业年均增长3%。
  我国改革之初,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23.6%,2007年已经达到40.1%,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1979-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4%,第三产业年均
  增长10.8%。但相比OECD国家仍存在较大不足。根据200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作者计算了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六个国家制造业服务中间投入占最终使用的比重和这些国家服务中间投入占所有产业部门(除自身)最终使用的比重⑥。从比较结果来看,可以得出的初步印象是服务外包与产业因素、国别因素密切相关。此外,作者发现,与人们普遍持有的看法不同,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所有产业部门,我国服务中间投入占最终使用的比重并非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服务中间投入的生产被企业内部化,没有进行外包。例如在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修理业、陆路运输与管道运输我国均相对较强。李善同、高传胜根据OECD组织按照统一分类标准编撰的40部门投入产出表的计算也有类似的结果,他们的研究表明1997年我国生产者服务活动占服务业中产出的比重为52.11%,而同年的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5.28%、34.46%和35.86%⑦。我国较高的服务中间投入和较低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反映了国内服务外包存在的突出问题: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中间投入相当大的比例被内部化,外包需求不大,对服务业增加值贡献较少,表现为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低。
  3. 离岸外包发展相对滞后
  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承接的包括ITO和BPO在内的服务外包金额为20亿美元,信息技术外包是国内承接外包服务的主要方式,占服务外包总额的60%以上;通过CMM(I)三级以上认证的企业有167家,占服务外包企业总数的14.2%;在服务外包企业的从业人员达30多万,其中大专以上人员25万。我国承接的信息技术外包以基础技术服务、系统应用服务为主,我国承接的业务流程外包则以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为主。我国主要的发包国家和地区有日本、美国等,承接外包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达53%,承接制造业服务外包的则占30.7%,其他行业的服务外包发展相对滞后。此外,外商投资企业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主体。根据有关机构对一些国家BPO和IT外包比重的估算,2008年我国BPO外包比重为1.8%,远远落于加拿大的8.7%、印度的19.8% 和菲律宾的3.1%;在IT外包方面,我国也存在类似问题⑧。
  二、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
  离岸外包、在岸外包之间密切相关,承接外包者需要有能力完成发包方的各项要求,因此当国内外包得到充分发展后,承接离岸外包的基础也得以保障。此外,离岸外包也有特殊因素,例如语言、文化等因素是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国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从供方、需方和交易制度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不足的原因。
  1. 制造业释放的服务外包需求规模偏低
  制造业是服务外包的主要需求者,制造业发展不足将限制服务外包发展。首先,一体化限制制造业服务活动需求的外部化。例如,据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目前在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中有49%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汽车车队、46%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48%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施,9%的企业拥有高架库或立体库、13%的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显然企业将物流等服务性行业内部化在本企业内完成,向外部释放的物流需求将减少,因此限制了物流产业发展。其次,由于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许多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难以形成有效的服务外包需求或者对服务外包需求仍停留在服务业分工中的低端环节,例如使用传统的物流方式,限制了服务外包需求规模的扩大。
  2. 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存在缺陷
  首先,现行体制性因素限制了服务外包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多从事服务活动供给,而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其天然优势制造市场壁垒,限制服务外包发展。以广告业为例,由于我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各电视台均设有广告部门,使得民营资本与之竞争时处于劣势,遏制了广告业发展。其次,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成本较高。据估计,中国物流成本占到GDP的20%,而美国和欧洲国家仅占5~10%。比如一项研究指出一个集装箱从四川省运往上海的费用,超过了同一个集装箱从德国汉堡运往上海的费用。再次,服务质量较低,迫使制造业购买国外服务。例如在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业中,中国不仅在服装鞋帽等一般消费品的设计方面需要高薪聘请意大利等欧美国家的专业设计师,比如森达鞋业、康奈鞋业等,而且在汽车、机床等耐用消费品和工业品的研发设计方面,更是少不了国外设计师的身影,比如近几年日益走俏的奇瑞汽车,甚至有的合资企业的研发设计完全被外国公司撑控。也正是由于中国在研发设计服务业方面存在着质量、层次不高的缺陷,所以,我国相当多的行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时,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或者是资源消耗比较大、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的生产。
  3. 服务贸易制度改革滞后
  首先,由于服务业标准化不足,增加了监督成本。例如物流行业,在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的很多企业,包括海尔这样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却在自建物流体系,实行物流服务的自我供给,而不是使用市场上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由于外部市场上的所谓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并不专业化,服务的效率、质量、成本等方面都难以满足企业的多方面需求。由于标准化程度较低,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常常就货损率、及时率产生争议,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导致企业以内部发展物流替代物流外包。其次,从制度层面来看,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影响了服务外包活动开展。例如在执法领域,如果法院审理时间较长将阻碍人们去法院解决纠纷的意愿,进而选择以内部供给替代服务外包。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各地解决诉讼的时间差异较大,从大连5.8 个月到哈尔滨的13.5个月。诉讼时间较长无疑增加了贸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常常选择内部供给而不是服务外包。此外,制度缺陷还表现在服务贸易管理中的多个层面:例如投标法中对于长期IT服务缺乏清晰的指导原则;海外BPO合同不能被认定为技术服务出口合同,无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在服务外包公司的认证上要求申请企业70%的收入来自海外,70%的员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而将一大批中小型在岸服务外包企业排除在外;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等,这些因素均从不同方面增加了服务外包活动的交易成本,阻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三、创新服务贸易体制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
  本文所谓创新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的思路要与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我国服务外包发展阶段相适应,通过向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服务以及制度供给,来适度扶持服务外包企业,提高其竞争能力;二是改革以往服务贸易体制中不足之处,应遵循激励供方、降低成本、适度扶持和统一管理的原则调整服务业贸易体制。
  1. 放松服务行业管制,提高服务外包企业产品质量
  承接外包企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承包方应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产品,而市场竞争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我国逐步放松了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管制,服务业市场的竞争程度已经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电信、铁路、银行、航空、保险等行业垄断现象仍较为突出。因此,进一步放松管制,引入并保障民间资本是创新贸易体制的关键,重点是破除行政性垄断和事业单位垄断两种桎梏。由于行政性垄断和事业单位垄断均通过垄断获得较高利润,也导致了较高的服务生产成本,相应地产品价格较高,引入竞争可有效降低相关企业的成本,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形成较强的市场约束。
  2. 推进标准化建设,降低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
  当存在刚性的服务产品标准时形成对交易双方的强制性限制,也为外包企业的发展提供方向。首先,深入了解外包企业现状以及制造业对其要求,从而形成外包企业的最低标准,这一标准中应当包括服务人员、流程、内容以及最终形成产品的详细规定。例如,在物流企业中要求其在某一期限中货损率、及时率等指标达到特定标准,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可由中立的第三方将该企业服务水平在公开媒体上予以披露,进行惩戒;其次,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国内外动态、国外企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外包产品的较高标准并不断进行调整,以此指明外包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标准化建设是改变目前外包发展不足的最重要的工具,标准化将减少制造业企业对市场购买的忧虑。
  3. 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培育大型服务外包企业
  首先是制定出口导向的服务贸易发展目标,规划和设计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由于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因此在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上,政府应对重点服务业和重点地区进行适当倾斜,以促进重点服务业和重点地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提高。其次,应逐步建立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专项资金,促进服务贸易出口。从目前服务贸易出口的形势来看,我国应对远洋运输、软件外包、国际建筑工程承包等行业进行重点扶持。第三,还要对服务贸易出口提供前期市场考察、可行性研究、研发、出国团组、宣传费用等财政补贴,对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优化贸易环境的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提供便利。最后,培育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服务外包以构建大型外包企业,主要政策工具包括融资安排倾斜、土地使用政策、税收、产业政策等多种工具混合使用,力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包企业,以此促进整体企业竞争力提升。
  4. 调整税收制度,降低服务外包企业成本
  促进国内服务外包的税收政策应该坚持税收中性的原则,实行普遍优惠原则。首先应该根据高新技术服务业的特点,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将进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创新的企业也纳入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减免企业所得税。其次,要调整营业税征税方式,对于服务外包采取增值征税的方式,在确定营业税税基时,可以考虑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将支付给承包方的营业额从计税依据中扣除,仅对实际取得的营业额征税。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取消营业税,将营业税合并到增值税。第三,鼓励制造企业购买服务时进行抵扣。在购买诸如专利等高端生产型服务时,可允许其按照一定的比例抵扣进项税额,以鼓励这些服务项目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促进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
  注释:
  ① Mary Amiti and S.-J. Wei, 2005. Fear of service outsourcing: is it justified?. Economic Policy, 20:308-347.
  ② Feenstra, Robert C. and Gordon H. Hanson, 1996. Globalization, 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XXXVI, 240-245.
  ③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到。
  ④ Paolo Guerrieri, and Valentina Meliciani, 2005.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s Dynamics, 16:489-502.
  ⑤ Pilat, D., and A. Wǒlfl, 2005. Measu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 2005/5, OECD Publishing.
  ⑥ 数据均来自OECD网站,共48个产业部门,制造业部门对应投入产出表的29个部门;所有产业部门则包含了全部48个部门。OECD投入产出表中分类与国内投入产出表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分析的服务业部门有所删减,例如水运、空运、旅游等未进入分析。
  ⑦ 李善同、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⑧ 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作者简介:黄永明,男,1969年生,湖北谷城人,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匡绪辉,男,1965年生,湖北罗田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 陈孝兵)
其他文献
摘要:明代中期出现的商人碑传文,是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这些新出现的传记文学作品中记录的义举,通常被认为是谀墓之词,进而导致它们的真实性受到怀疑。从商人的佛教信仰这个角度,对商人碑传文中记录的义举进行探讨,可以得知,传主信奉佛教的碑传文中,都记录有佛教式的义举;传主不信奉佛教的碑传文,几乎都没有记录佛教式的义举。这种对应关系说明在商人碑传文记录的义举中,至少佛教式的义举并非谀墓之词。  
期刊
摘要:原生态的延安文艺本身很复杂,从前期的“多元共生”到后期倡导“工农兵方向”,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革命战争年代对文艺服从性和服务性的要求,助推或限制了文艺经典的生成,但不同艺术门类仍然存在差别,就是同一艺术门类的不同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词:革命文艺;延安文艺;创作主体;经典生成;原生态  对延安文艺时间、空间的划分,学界有不同意见,为了方便行文和收集材
期刊
摘要:荣格对于道教和《易经》的兴趣,体现了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一种潜在趋势,即由孤立的个体分析转向宇宙性关切。本文通过细读荣格的两个重要文本,阐明荣格如何将中国精神融入心理学,以激发新的意识形式的过程。而在“道”、“金花”、“阴阳”等象征物或《易经》卦象中,他也经历了自身的无意识的意识化,自我在中国符号导引下得以超越传统的西方概念框架,在和新的当下世界形势的协调中,领悟整体性之大道。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中国城乡二无社会结构下,农民工群体医疗保险处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夹缝和真空地带,医疗保险制度的碎片化更是加剧了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失困境。这导致农民工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无法保障,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不利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突破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失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制度模式统一且医保缴费年限互认的大一统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应以将农民工群体分类分层纳入现有的医疗保险体系为过渡,坚持以统筹城乡为
期刊
摘要:企业跨国并购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于企业跨国并购行为背后的经济学理论根源分析较少。本文尝试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跨国并购行为进行理论溯源,并通过回顾历次企业并购浪潮,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跨国并购行为的动因和特点,结合金融危机下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动向,探讨了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路径选择问题。  关键词:资本集中;跨国并购;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放排是旧时以水路运输竹木的一个行当。在湖北清江流域,以土家族为主的排工们往来于恩施与宜昌之间,为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并派生出神秘独特的行业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计方式练就了排工们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也使排工群体在谋生技术、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排工;放排;清江;群体;水路运输;行业文化  排又称“筏子”,古称“桴”,为民间重要的水上交通
期刊
摘要:诗与画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它们的形式上,更见之于它们的对象或内容。古今中外的“诗画一律”论或“诗画同源”论,实际上是“扬诗抑画”论或“扬画抑诗”论。要理解和认识诗与画各自相互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应当从它们所运用的特殊媒介入手。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包括诗在内的文学是以无声无色无嗅无味的人之心灵世界为表现对象或内容;而绘画则在于呈示诉诸精神性视觉的美。  关键词:诗与画;异同;可比性;语言;心灵世界 
期刊
摘要:对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思考,抛开论争的火药味以及意气之争,鲁迅和梁实秋其实是“双赢”。鲁迅是兼顾人性的阶级论者,梁实秋是兼顾阶级性的人性论者,二者的观点并不只是一种尖锐对立的牴牾,也是一种可贵有益的互补,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共同完善了对人性与阶级性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人性;阶级性;牴牾;互补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
期刊
摘要: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清理其理论代言人唐湜的诗学思想的外来渊源,可以便捷地把握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的若干特征。  关键词:九叶诗派;唐湜;诗学思想;新批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纯粹经济学这四个相关的概念,通过对这四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本人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看法,进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当年所说的庸俗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纯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中国分类号:F09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