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的嫩芽芦笋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ve2009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理勇: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已出版《上海滩地名掌故》、《上海闲话》、《食俗趣话》、《说鱼道虾》等。现为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
  
  芦笋是近年才走上上海人餐桌的。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少也很难见到蔬菜种在大田里的模样,更难知道蔬菜从播种、耕耘到采摘的全过程,所以也不知道这芦笋到底是一种什么植物,又是植物的哪一个部位。
  人们常用“雨后春笋”描写初春雨后竹笋长得有多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笋通常指竹子的嫩芽,也指外形似竹笋的植物嫩芽。如《本草》:“菰一名菰笋,一名茭笋,可食。”又:“泽兰一名都梁,俗呼孩儿菊,其根可食,故曰地笋。”而芦笋就是芦苇的嫩芽。
  芦苇是遍布世界各地的早熟禾科芦苇属植物,主要生长在湖泊、沼泽、湿地和河流边缘,植株较高,通常在1.5~3.5米之间,部分可以长到5米。芦苇在许多地方被当作柴草使用,其茎可以用于建筑材料、编篮筐,现在也作为造纸原料。古汉语中“芦苇”有不同的名称。《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芦》中讲:
  (时珍曰)按毛苌《诗疏》云: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葭者,嘉美也。
  芦苇是对这种植物的统称,芦苇初生的嫩芽叫做“葭”,长到未开花时叫做“芦”,长成熟后才叫做“苇”。李时珍透了一个底——“葭,嘉美也”,即芦苇的嫩芽——芦笋可以食用,而且味道不错。
  《本草纲目》中又讲:
  (时珍曰)芦有数种,其长丈许,中空皮薄色白者,葭也,芦也,苇也;短小于苇而中空皮厚,色青苍者,也,也,荻也,萑也;其最短小而中实者,蒹也,也。
  这一些又是不同品种芦苇的不同名称。李时珍是一位生物分类学家,他能识别不同品种的芦苇,叫出它们的名字,但对一般人来讲,只要知道就可以了。
  清乾隆时,上海人撷上海县城相近的八个风景点凑成“沪城八景”,其中一景为“野渡蒹葭”,并附诗曰:
  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
  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鱼庄。
  清乾隆时的上海只是一个近海的小县城,在北城门外几里就是吴淞江(即今苏州河)。“野渡蒹葭”所指的风景点相当于今天的苏州河福建路桥一带,其名确实颇有诗情画意,但其透露出来的信息却是荒郊野外的一个渡口湮没在杂乱丛生的芦苇丛中。
  李时珍把芦苇的几个部位分别叫作根、笋、茎、叶、蓬(花名蓬),显然,芦苇的嫩芽就叫作“芦笋”。还讲道:芦笋的气味“小苦、冷,无毒。(主治)膈间客热,止渴,利小便,解河豚及诸鱼、蟹毒,解诸肉毒”。
  芦笋可以食用,但不见得就是没味的食品。宋人萧有《荻芽》诗,这“荻芽”就是芦笋。诗曰:
  江客因贫识荻芽,一清尘退杂鱼虾。
  烧成味挟濠边雨,掘得身离雁外沙。
  春撰且供行釜菜,秋江莫管钓船花。
  食根思到萧骚叶,痛感边声咽戍笳。
  这位长期居住在江边的仁兄也是因家境贫寒才认识芦笋,还知道这东西可以充饥解馋。不过他胸怀大志,由芦笋而想到用芦叶为簧做成的乐器——笳,而“笳,胡人卷芦叶吹之也”,他又由此联想到边境低沉如咽的戍笳声。
  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物产》:
  嫩白芦根入良药,味甘退热性微凉。
  笋肥可作蔬充馔,青叶尖芽笔样长。
  作者自注:
  案:春初生芽,古称“芦笋”,可作蔬食。又称“芦笔”,俗呼“芦尖”。刈充牛食力胜稻草。
  芦笋的形状确实很像古人用的毛笔,它可以充当蔬菜,但人们大多割取后用来喂牛,对牛来讲,芦笋的营养比稻草高多了。
  江南是水乡,多河流湖泊,也多芦苇塘。人们用芦苇秆编芦席、芦帘,用芦花编织保暖性很好的蒲鞋。每到盛夏,农民就下塘掘芦根,拿到城里卖。用芦根煮汤,具有很好的清凉败火的作用,但是很少见有人采芦笋吃,或挑到城里卖。
  西方人把芦根当作一种蔬菜,可以烤食,也可以煮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人才弄清楚,西方人所谓的芦笋就是芦苇的嫩芽。这种东西在中国实在太多了,据说是江西鄱阳湖畔的“共青团农场”开始利用湖边荒地栽培芦笋,仅几年后,芦笋就成了中国人喜欢的蔬菜之一。
  芦苇中一种根和茎近似小竹,而叶片宽大的叫做“”,又写作“箬”。李时珍讲:“箬若竹而弱,故名。”又说:
  箬生南方平泽。其根与茎皆似小竹,其节箨与叶似芦荻,而叶之面青背淡,柔而韧,新旧相代,四时常青。南人取叶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女人以衬鞋底。
  箬叶宽而长,防潮和透气性很好。新鲜的箬叶用来裹粽子,于是被叫作粽箬或箬壳。晒干的箬叶又当作包装材料,现在云南产的不少茶叶就是用箬叶包装的。古代,女人还用箬叶做鞋底,不知此风俗何地还保存。
其他文献
世博园内22:30后仍有饭吃  天气日趋炎热,夜场游客增多,世博会商业服务已提前切换成夏时制。园区商业管理部专门制定了夜间商业服务方案,保证22:30之后离园的参观者,仍然能够有饭吃,买得到特许商品。    世博园区售绿豆汤  进入盛夏,园区内增加了约80辆流动售货车,数量几乎是开园首月流动售货车数量的一倍。世博会组织者表示,将在园区内增加冰沙类的清爽型冷饮,而消暑效果极好的绿豆汤也将在园区内售出
期刊
新近,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领袖云集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人类终于有了一个共识:气候不仅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更关系到地球的生存!  其实,人类对气候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是很早的。我国在秦汉时代就有了反映气候和农业生产活动关系的知识,其中最密切,也最准确的就是24个节气。关于气候与医学的关系,早在公元前541年我国匡和就已有了记载。《黄帝内经》中也论证了人体疾病与气候、时令的关系:
期刊
徐建华: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烹饪技师。上海浦东三林塘人。1979年到卢湾区康乐酒家学徒,师从赵幼祥(现任深圳老大昌总经理)。1991年先后在法国马赛和中非(法国海外城)任中菜厨师。1993年回国,先后任都城餐饮有限公司行政总厨、东方明珠旋转餐厅行政总厨、农工商好德酒楼行政总厨。现任港悦海鲜酒家出品总监。徐建华专攻本帮菜,尤擅红烧菜。    犹记得1994年某日我到红极一时的“都市大排档”吃饭(可
期刊
江礼:上海美食家,退休后长期担任美食评委,还写了不少美食著作。现为法国美食会会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海派饮食》、《食趣》、《吃遍上海》、《食神物语》、《老馋游记》。年近古稀的他近年又乐于网上烹饪,以食会友,自得其乐。    读者朋友看到这期《食品与生活》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已经时间过半了。该届世博会依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宗旨,处处体现绿色、环保、低碳的主旋律。  因为本届
期刊
“贪凉”是肥胖的  来源之一吗?  减肥是女士们永远热衷的话题。门诊常常有很多在我看来还算苗条的年轻女士向我咨询如何减肥。但我认为她们第一步不是减肥,而是把身体调整到代谢积极、气血旺盛的状态。  关于减肥,我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帮很多女性朋友纠正:  1、减肥不是减体重,而是塑造体型。不要简单地用减了多少斤来衡量减肥的速度和效果。  2、减肥必须有一个好的身体底子作为基础。如果你是虚胖的人,首先要把
期刊
何菲:1977年生于上海,时尚专栏作家,上海作协会员。陆续出版《快乐离婚》、《无边风月》、《生命之旅》、《上海熟女》、《上海蓝颜》、《第二季》等著作。作品屡登畅销书排行榜,并被广泛转载。    某个擅写上海的女作家说过:“上海和北京的区别首先在于小和大。北京的马路、楼房、天空和风沙,体积都是上海的数倍。它培养着人们的崇拜与敬仰的感情,也培养人们的自谦自卑。”上海则是螺丝壳里做道场,“虽然小,但是时
期刊
1876年,海关税务司里的小人物——李圭,来到了美国费城参加世博会。那届世博会上,李圭巧遇了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他们在哈佛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参观费城世博会。  李圭问学生:“想家吗?”学生答:“想也没用,唯有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李圭又问:“对世博有什么看法?”学生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物善法可效仿之,又能联络各国交谊,益处甚大。”  李圭回国之后编著了《环游地球新录》
期刊
日本馆——会呼吸的紫蚕岛  淡淡的紫色映衬着蓝天,一个巨大的蚕茧——日本馆点缀着世博园,展馆造型上的凹槽和触角象征“眼耳口鼻及手指”。蚕在中国是长寿的象征,从蚕茧中抽取蚕丝、制成丝线、织成丝绢的工艺也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它是中国与日本之间一种“联接”的象征。神秘的“紫蚕岛”召唤着大家进入其间,去“抽丝剥茧”,发觉其内在的深刻意义。  通过日本著名的“西阵织”,也就是京都市西北部的丝织物生产中心区域
期刊
说到乳牛,爱喝牛奶的你一定不陌生。然而你是否知道乳牛的小公牛(小犊牛)生下来,该何去何从呢?它们有的刚出生抽取血清后就立刻被屠宰,由于肉质口味普通而被当作街边的肉串食用,这一极低的产品附加值行为同时也很大程度危害到动物的福利。  如何有效利用大量奶牛公犊这一长期被浪费的资源,填补国内高档牛肉供应链不足的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课题。北京神泽集团正是看到了这一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对社会的深
期刊
王芸洁:上海人,90年代初赴香港,服务外资企业。现定居美国,育有二子,由原先的职业女性成功转换角色为全职妈妈,全心致力于全家四口人的饮食健康。对养育孩子颇有心得,是朋友们的“育儿宝典”。    2002年年底,有亲戚从上海旅行回美。怀孕8个月的我和老公去机场接他,对方一改平日回美后激动的心情和一张不停说话的嘴,递给我们一张纸,上面写着, “我在上海得了感冒,现在骨头、喉咙都很痛,就先不说话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