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听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do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夜入梦,借着月光,在城南龟山寻找当年留存的一个念想,但直到月落西山头,睁开双眼,唯有两行清泪挂上眼帘。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商州求学,周末,一帮同学相约登上当时的南秦龟山。在山上,同学们让我这个爱鼓捣文字的人写一首诗并许个愿,特别是几位风华正茂的女同学。末了,大家都写了诗也都许了愿。同学们许的愿我不知道,唯独我许的愿“学业有成,多挣钱孝敬我妈”成了大家感动的话题,同学们提议将这个愿封存在龟山大垭岭那棵古槐下,让古槐作证。但就在第二天,我接到了母亲病危的电话。当我含着泪赶回丹凤老家,在病床前哭着诉说我在龟山许的愿时,母亲没有血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可能是医治及时,也可能是龟山庇佑,母亲竟奇迹般的走出了鬼门关。后来,母亲看上了儿子给她买的电视,穿上了儿子为她买的新衣,还有为她和她的老伙伴们买花花纸牌,这么多年了,龟山已成了我心中的一方圣地。然而,人就是这么怪,心中越有它,却往往远远地望着它、守着它、想着它,龟山永远在我的心里,不在我的脚下。
  梦由心生,本想约几位知己一块儿上山,没想到周末自己起了个绝早,又不想打扰友人,就索性一人独行了。
  龟山是家乡商州城南一座名山,山体不高,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高峻挺拔,却像巨龟腾空而起雄视丹江,灵祜商州,龟山不像华山雄浑险峻,却常山抹微云吐紫岚,水活山流碧,木秀鸟啄香,一方美得养心养神、养眼养体的休闲胜地,特别是作家贾平凹那首《秦岭最美是商洛》歌,让整座山更有了神韵。
  景随步移,沿途看龟山新修的青石路,凝重的脚步粘着大地的质感,丈量着美丽的龟山是长高了还是变低了,急切的心情拥着龟山的灵气,让我的双脚有了神圣的亲和感和敬畏感。此时此刻,轻盈的脚步怎能丈量出龟山昔日荒芜的人文历史,怎能丈量出今朝彩虹飞架,楼台仙阁、鸟语花香的山青上云气、松青延月华。轻吻着龟山泥土青草的芳香,我一口气登上了龟山广场,举目北望,蜿蜒的通江大道上,如蚁的车辆和行人在不停地蠕动,鳞次栉比的楼房沐浴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无比的雄壮。此时,用深情的目光抚慰身旁的蒲公英,用灵魂的触角感受龟山的神奇、沉静与壮美,用感恩的心灵去体味记忆中的荒山野岭,感受眼前寻常百姓的休闲胜地、生态乐园,这种感觉、这种心境,是如此美妙呀!
  天突然变脸了,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风声、雨声,眼旁朦朦胧胧的丹水绕城,朦朦胧胧的青石台阶,雨中的山道,雨中的楼阁,就像诗人平平仄仄的诗行,在雨中变得古典浪漫了起来。突然,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她是我在州城经常遇到的一个熟人,虽然不知道她姓啥叫啥干啥,但每每遇到她,我就有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她那清瘦朗然的面庞,特别是那眼神,若在梦中我定会疾步上前扑在她的怀中。由于对母亲的思念让我每次遇到她就专注地看着她。她有时对我笑笑,好开心呀!我也对她笑笑,笑里的滋味真甜,不知她怎样看我,但我知道我为啥每次遇见她就失态。雨瞬间变大了,可能是我的失态惊了老人,老人跌倒在我的面前,我忙上前扶起,老人右脚扭伤,好在没几步就到了长廊下,待老人坐稳后,我告诉她我曾在制藥厂干过,懂得些跌打损伤疗法,就这样,我竟神奇得像对母亲一样为老人揉起了扭伤的脚,看到一脸不解的老人眼角涌出了泪水,我强装笑脸,伴着雨声同她拉起了家常。原来老人的家就在龟山脚下,而今逢上了好世道,过上了好光景,龟山也修建了公园,这里就成了老年人修身养性、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没想到今天上山早又赶上了雨,不慎跌倒,遇到了我。当我对老人说起我的母亲,并说起我曾在20多年前在这里为母亲许的那个愿时,我惊诧地发现,老人脸上的表情,竟然同当年我赶回家病床上母亲的情形一样。顿时,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感情的闸门再也挡不住埋在心里的泪水,就这样,在龟山上,在雨声中,一老一少,泪眼相对,演绎着一个真情与亲情相涌的人间诗话。
  这真是天意呀!要不是登龟山,我怎能有如此的幸运,感觉是与母亲相逢在我曾许过愿的龟山;要不是有缘相遇龟山,我怎能有如此强烈的幸福感。这就是我们这些平凡人的、母亲的龟山。
  雨中的龟山绝美。柔情似雾的雨丝纷纷扬扬,浸湿了龟山碧绿的羽衣,新修的青石路上,不经意间变得更洁白了起来,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植物的丝丝馨香,沁人心脾,松叶在风雨的抚摸中窃窃私语,一切都是如此的清爽,如此的和谐。然而,龟山的雨说来就来,说走眨眼就走了。雨后的天空显得格外明净,空气像过了滤般洁净、清新,特别是刚被雨水洗礼过的那些小花小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深深一吸,整个人都醉了。
  一阵清脆的鸟叫划过头顶,循声望去,几朵洁白如雪的云朵悄悄爬到了山头上,龟山像刚沐浴过的美女风情万种,清爽宜人。树丛中的鸟儿也显得十分活跃,叽叽喳喳在说笑、在对歌。两只麻雀朝我飞来,嘴里嘀里嘟噜,不知说些什么,刚一走神儿,那麻雀已站在对面翠绿簇拥的枝头上,像一对情人依偎在一起,那神态,那甜蜜的叫声,让人有种难以言状的羡慕。一不留神,不远处的枝头上还有几对鸟儿,正对着刚才两只麻雀飞来的地方叫,嗬,对面公园新修的画廊下有几对依偎着的青年男女,此时我才恍然大悟,鸟通人性,鸟儿也学人在这雨后清新的环境中约会,此时的人和鸟、人和龟山是多么和谐呀!面对满眼蓊郁苍翠的龟山,我在想,一个已成为鸟儿家园的龟山,必是州城人生活休闲的乐园,特别是雨后的龟山。
  龟山听雨,雨滴中,我的心灵在洁净中升华、飞翔。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棉花长到半人高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到地里给棉花打公枝。  给棉花打公枝要选择在清晨,清晨的阳光还不是很毒辣,棉花枝叶上还沾着露水,这时候打,对棉花伤害最小。我们不愿意下到棉花田里,磨磨蹭蹭地,虽然是夏天,早晨的露水还是凉凉的,打湿了衣服黏在身上很难受。母亲笑笑,带头下到棉田里,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下去。母亲对着一棵棉花,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打公枝。  我们照着母亲教的方法去做,但总是错,妹妹将一棵母枝打了
期刊
“我们俩,一起遮着一支小雨伞。雨大,我来照顾你,你来照顾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这首闽南语种经典歌曲之一的《一支小雨伞》,脍炙人口,韩宝仪、黄乙玲、音乐磁场合唱团等台湾众多歌星都曾翻唱过该曲。  老兵潘银堂,1926年出生在四川大竹县石子乡,1949年赴台。在茫茫人海中,他因一支雨伞邂逅了嘉义女孩儿阿荫。8年后,他在宝岛收获爱情,抱得美人归。这一奇缘故事,比《一支小雨伞》的歌曲早了20多
期刊
母亲挥舞擀面杖的时候,兄弟姐妹都会欢欣鼓舞,不为别的,单就那白花花的白面就足够让人陶醉了。  刚刚能吃饱穿暖的年代,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童,虽然没有刻骨铭心地把饥饿锁定在脑子里,但粗糙的玉米窝窝、红薯饼子还是非常令人厌烦,以致与我同样大的孩子们都对能吃上一顿饺子,或者降低点儿要求吃上一顿面条而感到开心。饺子皮只能用白面做,哪怕掺杂一点点儿玉米面、红薯面都是不行的。做面条的面皮也有同样的脾气。  擀面
期刊
前些年,我和社会上的一些人一样,对“医药代表”持偏见态度。直到有一天,我有幸认识了一个叫“木嘎惹”的年轻人,才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并心存敬意!  木嘎惹,1985年出生在四川省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则约乡乃托村,那里山高路险,闭塞落后,生存环境恶劣。  2006年,木嘎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系,这也成为他们家和全村人的一桩特大喜事。不料,不菲的学杂费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了他父亲身上。善
期刊
我徘徊在这片位于川南珙县南端,名日麻塘坝的神奇土地上。这里曾是一个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消亡的民族——僰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四百多年前,古僰国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平蛮大战的主战场。  深秋的麻塘坝,万物萧瑟,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浸透和弥漫着古战场沉寂的气息。那些依附在悬崖上的具具棺木,历经岁月风霜的剥蚀,早已沉默为一个个神秘难解的千古谜团。唯有穿越时空的风,还在不分时节地在麻塘坝的悬崖峭壁间奔跑、呼啸,就
期刊
21岁,女大当嫁。这不是宿命,这是一次情感的转移。  在离过年还有九天的腊月二十一,我结婚了。二人世界。想象中的浪漫却在那一年的大雪里彻底冰封。当我把那一捧作为新娘捧花的塑料玫瑰放在茫茫雪地,除了孤立的红,再找不到曾经随心所欲的温暖。这个“年”注定只能在单位宿舍,在由两个人缔造的“家”里过。这个家除了崭新得陌生的嫁妆,就剩毫不相关却因爱相连的两个个体。而三个人才能团“年”的古理在此时加剧了心里的隐
期刊
抱木花,不是乡下木工师傅做木工活儿时,刨出来的那种刨木花,而是指我老家乡下的一位姑娘。  我老家位于洞庭湖“锅底”的一片湖洲上。也许洞庭湖的水特别有灵气,生活在这片湖洲上一代又一代的姑娘,喝了洞庭湖里的水,个个都出落得细肉白净,风姿绰约,水灵灵的。四十年以前,我老家乡下的姑娘抱木花,就是这里姑娘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抱木花本名叫杨春花,不但身材苗条丰满,脸模子漂亮,而且勤快老实,是最为娇艳的一朵村
期刊
阔别故土,他乡耕耘,商旅各国,历数异域风情,然而,令我心中最难忘怀的还是童年记忆中故乡的东港河,每忆及此总是令我心驰神往。  东港河东接吴楚长江,通达商贾重镇小池,与九江隔江相望,北二十里经回风古镇王埠直折西行再二十里,达黄梅中部重镇孔垄。东港河自严家闸直入龙感湖,向东南出华阳可与长江各口岸商埠对接。真可谓四十里东港河,八面来风,千帆竞渡。迎送南来北往客,是旧时商来客往之黄金水道。  东港河水系分
期刊
汾河占据了我童年的记忆。那时伙伴们一说玩耍去,必定是那个流水潺潺,石头、沙子、野草、野花都不能少的汾河边。赶上枯水期,河床毕现,若隐若现的水流依旧急着赶路,于是便淘气地用沙子、石块圈起来,不让它流走。第二天,那细细的水流,竟汇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冲出一条道路,便问河边的老人:“它是要流到哪里去?”“流到我们家乡的黄河去。”这个老人抽着自制旱烟,用河南方言自顾自地说。  “黄河”这个字眼,在那个时候带
期刊
年近了,回家的路就不远了。  小车一拐上村道,自己的心便控制不住地柔软了起来。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从吉安城里到莲花县南岭乡圳头村,仅仅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娘催问我们到了哪里的電话就打了好几个。每逢年节,这世上最挂念自己的就是娘了。真不知如果哪天娘不在了,自己回村的欲望是否还会依然。  村道上已经有些年味了。道路宽净了,路灯安装齐整了,外地牌照的小车也明显多起来了。村道两旁的屋门口,不时可见老妪村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