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明清古建筑的木雕装饰艺术探析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x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晋城历史文化悠久,古代建筑众多。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木雕装饰艺术发展到了顶峰,我们可以在门窗、雀替、额枋、斗拱等古建筑构件上看到精美的木雕,其雕刻题材丰富,雕刻技法多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文通过探析晋城博物馆馆藏的古建筑木雕构件,展现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雕刻;寓意;装饰艺术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与雄奇秀美的太行山水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晋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晉城古建筑遗存丰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有5490余处,近20000座,其中宋金时期的木构件建筑达到46座,享有“古建筑博物馆”的美称。明清时期,晋城的建筑木雕装饰艺术达到顶峰,建筑美轮美奂,装饰繁盛至极,木雕装饰使古建筑呈现出了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韵味。晋城博物馆馆藏的古建筑木雕构件种类多样,有裙板、雀替、额枋、荷叶墩、花牙子、斗拱等。其雕刻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技法之精湛,为现代人所震撼。
  一、古建筑木雕装饰的雕刻技法
  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的雕刻工艺精湛,常见的雕刻技法有线雕、剔雕、浮雕、圆雕、镂雕等。工匠们将这些雕刻技法混合运用在古建筑的木雕装饰中,产生了逼真的艺术效果。
  线雕即线刻,是在木板上用线描凹刻来表现图案的雕刻技法,以刀刃雕压花纹,线条清晰明快,加工技艺简单,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常用雕刻装饰的建筑构件有匾额、楹联、麻叶头、栏板等。
  剔雕是对材料进行单面雕刻,将图案以外的地方进行较深的剔挖,让图案凸起以增强其立体效果。剔雕善于表现凹凸不平、层层叠叠的立体形象,画面内容生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常用于雀替、额枋、斗拱等建筑构件的装饰。
  浮雕是在木板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凸显出来,使它高于周围的平面,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艺术形式,利用透视等绘画方法来表现立体空间。根据图案造型的深浅程度,浮雕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常用于装饰裙板、栏板、走马板、天花板等建筑构件,高浮雕常用于装饰雀替、额枋、荷叶墩等建筑构件。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通过全方位雕刻,将图案立体呈现在构件上的表现手法。圆雕的特点是雕刻精细、面面俱到、生动传神,艺术感染力极强,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欣赏木雕构件。这种雕刻手法常用于斗拱、垂柱等构件的装饰。
  透雕通常被称为镂空雕,将图案周围不需要的地方镂空,多角度地对图案进行雕凿,可单面雕刻也可双面雕刻,使建筑构件呈现出通透的视觉效果和立体的画面层次感,这样木雕会更有层次、更加生动且表现力更强,观者的视线在木雕镂空处来回交替,增强了木雕的艺术韵味。建筑中多用于花牙子、雀替、栏板、额枋等构件的装饰。
  二、古建筑木雕装饰的构件类型
  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的构件类型丰富,主要体现在裙板、雀替、额枋、荷叶墩、斗拱等建筑构件的装饰上。这些构件分布在建筑的视觉中心位置,既发挥了使用功能又起到了装饰效果。木雕构件可以说是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载体,已经和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裙板
  裙板是古建筑隔扇门的构件,属于小木作装修部分,位于隔扇门的下部。裙板装饰多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手法,表面的雕刻内容多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裙板与隔心相互对应,一虚一实,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二)雀替
  雀替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位于柱子和额枋的相交处,作用是承托额枋,提高柱头枋木的抗剪能力。明清时期的木雕雀替雕工细腻、繁缛华丽,多采用剔雕和镂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图案立体感强,层次丰富,是古建筑木雕装饰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额枋
  额枋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是联系两檐柱之间的横木,上承平板枋。明清时期额枋的用材较大,超出了平板枋的厚度,这也成为明清建筑的典型特点。因其体量较大,雕刻内容比较丰富,采用多技法混合雕刻,将珍禽瑞兽、奇花异草、文房四宝、戏曲人物等题材集于一体,艺术价值极高。
  (四)荷叶墩
  荷叶墩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位于平板枋之上、两柱之间的中心位置,上承枋木。荷叶墩的装饰有多种形式,有的是一片荷叶的形式,荷叶翻卷,叶脉清晰,造型优美;有的则是外形轮廓为荷叶状的长形木墩,正面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五)斗拱
  斗拱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是古建筑重要的承重构件,位于建筑的柱头、补间和转角的位置。斗拱到明清时期装饰逐渐变多,各个拱件雕刻繁复,有龙纹、象纹、凤凰纹、花卉纹、卷草纹等,采用浮雕、剔雕、圆雕等技法,成为古建筑装饰最重要的构件。
  三、古建筑木雕装饰的寓意手法
  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的寓意手法多样,我们将其分为三类,即形意手法、教化手法、谐音手法。古建筑构件通过丰富的雕刻内容、不同的表现手法,传达出美好的象征寓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魅力。
  (一)形意手法
  形意手法即通过雕刻形象的象征寓意来表达延伸意义的手法。如松树、仙鹤象征着健康长寿,葡萄、松鼠象征着子孙兴旺,凤凰、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利用这些内容的组合,采用形意表现的手法,能够突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清代“凤穿牡丹”雀替为一对,左右对称。每块均为长64厘米,宽22厘米,厚16厘米的长方形木头,单面雕刻,图案相同,剔雕的层次丰富,镂雕的形象生动,浮雕的细节精美。牡丹花以整枝形象进行雕刻,花瓣自然舒展、层层叠叠,枝叶流畅穿插、脉络清晰。花枝从侧下方的寿石后面伸出,向左右两端延伸,一端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朵饱满,花头朝下,花瓣卷曲,层次分明,正侧面不同角度的花瓣造型各异,将花朵盛开压弯花枝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另一端是一朵花苞,花瓣层层包裹,含苞欲放,与开放的花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凤凰采用镂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全方位的刻画使其羽毛层次感强,姿态栩栩如生。雀替中间雕刻了一只凤凰,展翅飞翔于牡丹花的上方,它回首望向盛开的牡丹花,在下方还有两只小一些的凤凰,从牡丹花的枝蔓间探出身体遥遥相望。整个雕刻作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将凤凰在牡丹花丛中嬉戏的场景雕刻得活灵活现,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山海经》中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天下安宁。”凤凰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百鸟之王,是祥瑞的象征,又是“德”之化身。《诗经》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爱止。”以凤和凰相偕而飞,喻夫妻和好恩爱。牡丹是百花之王,也被人称作富贵之花。唐代诗人皮日休在《牡丹》诗中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宋代文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提到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因此,凤凰和牡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图案纹样。“凤穿牡丹”图案纹样表达了人们祈盼生活富贵吉祥、婚姻幸福美满的寓意。
  (二)教化手法
  即通过雕刻人文轶事达到规范道德、教育民众的作用。如孔子、孟子的经典语句传递了儒家思想,二十四孝故事传递了孝道伦理,戏曲故事传递了社会百态。将文字、故事、人物通过木雕的形式装饰在建筑木构件上,可以达到教以效化、民以风化的效果。
  清代的“孝感动天”裙板,高66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画面中一头大象位于人的前方,呈回头观望姿势,舜的形象为农夫打扮,头戴草帽,左手持农具,右臂向前伸,好似在对大象的帮助表示感谢。画面虽然只是描写了大象帮助舜耕地后的场景,但让观者感受到了孝的力量。
  清代的“鹿乳奉亲”裙板,高66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画面中一人是身穿铠甲手持弓箭的猎人,另外一人是头戴鹿角身披鹿皮的少年。身穿鹿皮的少年正抬头和猎人说话,猎人则呈现左腿弓,右腿伸,右手拿弓,左手拉弦的姿势,虽然弓和箭都残缺不存,但张弓搭箭的姿势被刻画得非常生动。整幅画面将少年险些被射杀的惊险瞬间刻画了出来,更加体现出孝心的可贵。
  “孝感动天”“鹿乳奉亲”两块裙板均采用浮雕手法,图案内容出自二十四孝故事。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工匠对二十四孝故事内容进行了艺术提炼,以浮雕的手法雕刻于裙板之上,构图严谨、疏密有序,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相结合,使画面产生秩序感。作品布局合理、重点突出,远景、中景和近景相结合,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人物的安排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让人一目了然。正所谓“成教化,助人伦”,人们通过图画的形式,讲述了古人行孝的事迹,发挥了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具有很好的教化意义。
  (三)谐音手法
  即通过物象名称的谐音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祝愿。如: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马和猴子寓意着马上封侯。这类木雕图案正是利用了谐音组合,将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与抽象词语进行了巧妙的移植转换,以达到理想的寓意传达效果。
  清代的“喜禄封侯”荷叶墩,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3厘米。运用镂空雕、高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了鹿、猴子、喜鹊、蜂巢、树木、山石等物象,布局合理,主次有序。山石雕刻在画面的最下方,画面正中的梅花鹿正林中信步前行,鹿的左前腿前伸,右前腿弯曲回收,蓦然回首望向身后飞来的喜鹊,喜鹊姿态优美,从天而降,双翅展开,雀首抬起,雀喙微张,身体弯曲,雀尾朝上。鹿的背上骑着一只猴子,猴子的一只手抓着鹿,一只手挠着头,抬头望向身后树枝上的蜂巢。树木的枝条流畅,简简单单的两棵树,却达到了“双木成林”的效果。三只动物的眼神被刻画得明亮传神,动作姿态灵动自然,整个画面无丝毫违和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福气、官禄、长寿、喜庆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这里“鹿”与“禄”同音,猴子的“猴”与侯爵“侯”是谐音,蜂窝的“蜂”与册封的“封”同音,喜鹊的“喜”正是“喜庆”的“喜”。蜂窝高高地悬挂在树梢,寓意着来自上方的册封,喜鹊从天而降,寓意著喜从天降,鹿和猴子寓意着官禄和爵位。将这几种动物组合在一起,表达出了人们对高官厚禄的美好期盼。
  四、结语
  晋城博物馆馆藏的古建筑木雕构件,是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代表之作,其题材广泛,技法多样,寓意深刻。古代匠人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将人物、动物、植物、器具等雕琢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反映出晋城明清时期古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已经发展到极高的水平。木雕装饰艺术已经成为晋城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了晋城地域性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社会、建筑装饰、图案纹样、雕刻技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郭乐,1980年生,男,山西晋城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陈展设计和古建筑装饰。
  参考文献
  [1](汉)刘向,刘歆.彩图全解山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杨平.明清晋商会馆建筑的木雕装饰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24):108-109.
  [3]张絮.浅析牡丹吉祥图案的寓意[J].大众文艺,2016(1):132.
其他文献
摘要:受明朝高压政治的影响以及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很多文人士大夫愛好品茗,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茶画作品。这些茶画主要描绘的是茶事活动。从内容上来看,是对现世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从精神层面来看,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高洁、雅致的品性。茶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门画派文徵明。文徵明毕生嗜茶,将茶事融入了诗歌以及绘画的创作当中,表现出了他高洁、雅致的品性。《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茶画图的主要代表作品,这幅画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文化场馆中,博物馆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国博物馆的任务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每个博物馆都拥有一定数量的馆藏文物,博物馆也因此成为文化资源的聚集地。在博物馆中,利用历史文物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不光可以满足大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还可以将博物馆中的文物功能化、生活化和艺术化。本文对地域文化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意来源与研发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博物馆提高文创产品制作的创造力和研发力。
期刊
有位艺术名家讲过,绘画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是画家审美取向、自身修养以及艺术追求的外在体现,每一处笔墨都蕴含着画家的思考,无论是诗境还是画境,都是画家的心境营造。南京实力派画家曹长林先生就是一位善于营造心境的画家。曹长林注重作品的传神达意,通过笔墨形式展露自己的气质、情趣和精神,这是每一位画家心中的真挚追求。他的作品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宁静致远的诗情,展现了一派恬静和谐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期刊
摘要:“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是盛唐书家李邕的书学主张,在当时影响了一大批学书者,如今学书之人往往深陷于传统之中,正需要此类书法主张引导大家进行艺术创作。本文从“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出处与释义及其现实意义两方面对李邕的书学主张进行探析,旨在为学书者提供一些思维上的启发。  关键词:俗书;化古开今;继承与创新  一、“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出处与释意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载:“李北海书以拗峭胜,
期刊
摘要:林散之,著名诗人,号三痴。他集诗、书、画三长于一身,才华横溢,在艺坛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他主要擅长的书法是草书,所以被称为“草圣”。他的草书被人们称为“林体”,其著名作品有《中日友谊诗》。林散之的草书不仅传承了“二王”的草书风格,同时也融入了书法家米芾的笔法,从而使他的书法更加精致,用笔更加唯美。  关键词:当代三绝;草圣;南林北李  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
期刊
摘要:窑变是广西钦州坭兴陶区别于其他几大名陶的主要特色。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涛默能把千变万化的烈焰定格在一把把茶壶上,最终烧成神秘而奇妙的“太极窑变”。他坚信不依傍字画,仅靠造型和火候烧就的素身窑变,是陶艺的最纯最高段位,黄涛默为陶艺窑变技术开启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坭兴陶;太极窑变;天人合一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坭兴陶还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件珍宝
期刊
摘要:中西方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历史背景,本文从艺术风格、成就等方面对八大山人与梵高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梳理中西绘画意象性的交叉点,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两者绘画形式不同,但是画面中都具有既抽象又具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希望这一判断能为今后绘画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梵高;八大山人;意象性  一、绘画中的意象性  (一)意象的概述  意象,在《辞海》中释义为表象
期刊
摘要:传统客家锡器是闽西客家生活的重要器具和民间工艺,在闽西客家祖辈生活的各个重要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众多锡器工艺和民间工艺中也别具一格,显现了中原器物的风格底蕴和闽西原住瑶越民族风尚相融合的独特气质。在闽西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演化传承中,闽西客家锡器为当地的能工巧匠手工所制造,满足了客家祖辈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文章着眼于探寻闽西客家锡器和闽西客家的渊源,旨在展现闽西客家人与锡器在社会
期刊
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巨匠。伦勃朗在卡拉瓦乔、鲁本斯等多位画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用光画法,人们称之为伦勃朗画法,也被称为伦勃朗光。伦勃朗画中的线条与光影相辅相成,线条融入光影之中,达到完美结合。伦勃朗的画不仅是领先17世纪的伟大创作,也是现代艺术家学习、借鉴的对象。本文从伦勃朗画中线条、光影的运用来探究其中的情感表达与魅力,剖析这位伟大艺术
期刊
摘要:过去,学界定义青花瓷一直参考三个基本要素,即:钴料、高温、釉下彩。目前,我们发现,在判断初创时期的唐代青花瓷时,釉下彩这一要素并不是绝对适用的,更多的早期青花瓷因时代、地理位置与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实际与当时流行的唐三彩、白釉蓝彩器相关,与后代标准的元青花有胎质上的不同。本文根据学界定义青花瓷的三个基本要素对唐青花进行探究,试图对唐青花的釉上彩作出解释。  关键词:唐青花;釉上彩;唐三彩;白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