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父辈、我辈和子辈,或在一中生长、或在一中读书、或在一中工作直至一生、或三者兼而有之,都有要为一中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作奉献的心愿,都希望后继有人,星火传承。
关键词:红军;县中;教师;学生;传人
风传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要从咱家乡过,1935年4月20日,县中第一班班导师徐文烈向学校告假数日回老家板桥候军。“自古入滇一条道”,1862年(清同治元年)石达开[1]率太平军从广西经贵州到云南北上反清不就是从咱家乡板桥过的吗?(距板桥堡16公里的宁家营,至今村民仍口口相传当年翼王石达开率军在该村宿营时曾说:“我一路走来,只见宣威的地形是‘两江夹一州,十山九出头;任尔天下乱,宣威永无忧’。”)
26日下午5时,红军终于来了,顺利进驻板桥(民团乡勇早已闻风先遁),徐文烈找到了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提供了宣威城布防情况,主动要求参加红军,并作攻城向导,恰巧中央军委有“相机袭占宣威”的电令。 27日拂晓,七团、九团一小部从南城门架云梯进入县城,未遇抵抗,伪县长陈其栋慑于红军声威,率部先行弃城远窜。军团部进城,其余大部移师海子。徐文烈回到学校,第一班学生有十余人即跟随参加红军,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七个多月以来第一次一次性补充到这么多的文化人,立即被分派到各营担任宣传员,徐文烈即被任命为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为避免红军走后反动政府迫害徐文烈的眷属,28日,红军佯装把徐文烈五花大绑,武装押解游街示众。从县衙出来,经黉街至大令卡,向北走下堡子(街)上段,百吉楼、上堡子(街)、老北门、折转大令卡、下堡子(街)下段、交通门,向西过小庙山,“押”奔海子。
我们刘家祖籍江西吉安,祖传(至祖父辈已历七代)做醋酱油、豆腐、卤腐、豆豉、酱、豆瓣酱、五香菜、醃菜等,手艺颇精,在宣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产品行销省内昭通、会泽、沾益、曲靖、平彝(富源);省外四川泸州、宜宾;贵州盘县、威宁。下堡子(街)临街铺面有三间,铺面后一大院落为作坊,一分钱两分钱均在卖,且斤两足、品质优,故闻名滇川黔边。红军驻县城三日,经常有一江西籍红军事务长到铺面购买佐料、咸菜等,最多一次购买了两坛腌菜。父亲当时年仅13岁,个头也小,一来二去,竟与红军混熟。28日中午,父亲在铺面看到街上红军押着徐文烈经过,大吃一惊:这不是县中教员么?为什么会被红军羁押?红军不是专打土豪恶霸的吗?为了一探究竟,好奇地悄悄尾随红军来到海子,随即请求参加红军,一位营首长嫌父亲年纪太小,派了两名红军将父亲送回县城。
1939年9月,父亲刘家钦(原名刘家煊,后改)考入县中第八班。1938年春,母亲考入县中第六班,为县中首次招收的十名女生之一。十名少女春风得意,经常在一起憧憬美好未来。一个星期天,十名少女在孔庙大成殿前桂花树下焚香为盟,结拜为十姊妹,论年龄母亲居三(在家中也是老三)。 所以人称三姐,本名吴蓮珍在社会上反倒很少有人知晓了。多年后,母亲回忆说,进学第一天,学校就要求每个学生会背诵孙中山《总理遗嘱》,每天 早读前都要集体背诵,直到几十年后母亲去世前,仍然能背诵:“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没有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母亲幼年时曾缠过小脚,多蒙政府的“禁止妇女缠足”禁令得以放开,母亲的爸爸长期担任民国政府倘塘扩大乡乡长、县政府助理员,吴家与刘家联姻,定过娃娃亲,母亲与父亲同岁小一月,读初中母亲比父亲高两级却在隔壁教室,有好事者经常无故讥笑,羞得父亲差点就要辍学。父亲学习极佳,能升入高中或省城中专,前程无量;母亲天生丽质聪慧,女孩子家上中学,其前程也无可限量,但为了父亲读书,母亲忍痛放弃了读书。
父母双亲读初中之际,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成立了童子军团,当时流行“一日童军,终生童军”之说。父亲当年欲追随红军而被送回,所以格外珍惜自己的这个童子军,母亲亦然。据史料所载,童子军制服起源于1907年的英国,而英国则是仿效南非洲军事警探而来,后来全球童子军照样模仿采用,中国童子军除徽章符号外,与各国所用童子军制服并无二致。中国1929年颁布《童子军徽章制服式样及佩带法》规定“帽”的样式为“平边”或“船形”。因此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标配之中有船形帽的团体仅童子军一家,后来国民党军制服配备船形帽,当是模仿中国童子军。童子军制服配备青少年学生,本来就很气派,少年时的父母着装在身,往队列前这么一站,很帅、很靓,宛如即将出征的勇士,全校同学,人人羡慕不已。
1942年9月,父亲以优异成绩考入昆明工业学校三年制会计学专业,兼修建筑学。1945年7月毕业放弃留省工作机会,经同学的父亲介绍到姚安县立中学任教。1950年初,宣威县人民政府聘父亲担任宣威县建设科科长。年底,父亲要求转县中执教获准,县中聘父亲兼任行政会计。长兄刘传升1956年考入县一中初58班,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曲靖一中高中,1962年毕业参军到个旧边境工作总站,后为云南省军区法院院长;二兄刘传尧1961年9月考入县一中初91班,1964年考入本校高中24班,1969年4月入伍,后为昆明陆军学院正团职兵种教研室主任。
1943年春,13岁的姑姑刘家菊(父亲胞妹)考入县中初17班。1945年12月毕业考入昆明第一卫生学校。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驻昆明,姑姑即从学校参加野战军,后被任命为陆军43医院五官科护士长,再后任陆军58医院主治军医(姑父“文革”前任江川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后以师职离休)。1950年土改,祖父母作为“现役革命军人”家属分得白家湾上等土地一亩六分,获地时地里的苞谷已快成熟。1951年,一中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出钱出力,父亲以曾经的建设科长、时下的一中会计建议师生在西河西岸开地种菜。从此时至1956年,西河西岸自交通门大桥以上至白家湾(西河桥)以下被师生开垦出来,因菜地连接刘家土地,父亲随即将这一亩六分地捐赠学校,此期间,祖父母已被姑姑接往昆明奉养(据父亲后来回忆:一中板桥籍邱老师就把自己家在大耿屯村的五六亩土地捐献给学校,由学校出租给大耿屯农业生产合作社收取租金,该地后划归人民公社)。1958年2月至1966年3月,铁道兵五师在宣威修筑贵昆铁路,一中菜地最南端(现农行一片)本已改作稻田,借给铁五师汽车团作停车场,北端(现畜牧局)至白家湾借给铁五师作菜地,该地段不久划归人民公社。 父亲的大弟弟刘家光,1945年考入省立乡村师范附中5班,毕业后参加 “边纵”,解放后组织派遣在马龙县税务局工作,后调任宣威县审计事务所党委书记。长女明华,1962年8月考入一中初95班,1965年考入高29班;次女淑华,1969年推荐入初115班,1971年7月毕业。
父亲的小弟弟刘家琥,1947年秋考入县中初27班,1949年因国民党第八军过宣威耽搁了一个学期,1950年秋又集体参加土改,故于1952年春毕业,后为宣威土杂门市部会计,其女传芬1970年被推荐入县一中初129班,1972年7月毕业。
1950年,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以刘家产业做基础,成立公私合营宣威县酱菜厂,解决了三十余名小商小贩的就业。国家与刘家商定:刘家产业由国家赎买,五年为期,月付60元,合计3600元。当时下堡子(街)临街铺面一间可卖150元。祖父母仅领了三个月,便听到“资产阶级”“剥削阶段”一类的风言风语,便不敢去领了。当然了,由于产业归公而没领赎金,便被认定为无产阶级,所以家庭成分划为“小手工业者”,这与以后刘家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宣威县酱菜厂,面临下堡子(街)六个铺面,背靠粮食街一堵围墙,占地约四亩。三十多个家庭的成分都属“城市贫民”,纷纷要效仿刘家:刘家家长是县一中教师、刘家子女都是考入县一中的学生。因此,酱菜厂近三分之一的子女都能考入县一中就学。
1957年“反右”,父亲被下放到来宾区观云完小执教高小数学,因是县一中来的“大知识分子”,校领导格外重视,年年安排父亲为毕业年级把关,每届两个班,每年升入县一中17~27人。父亲针对乡下学生特点,每接手一个班,便教给学生两件法宝。一、鸡蛋羹:土鸡蛋一枚、白砂糖少许,沸水冲服,早起、晚睡各一次。该方调和肠胃、滋脾养肺、舒筋健脑、主增记忆。二、草籽枕(狗尾巴草草籽或用小米代替,七千年前的半坡氏族就是用狗尾巴草培育成粟即小米的):一穗稻穗的重量和体积相当于20棵狗尾巴草草籽的重量和体积,或用小米3斤做一个枕头。功效:清香安神、牵引颈部、滋养大脑、安稳入梦。后父亲调回一中后,亦找机会教给学生该二个方子。与父亲同时,有一也姓刘的昆明籍老师被打成了“右派”,下放阿都,刘姓老师身体不好,拒绝赴阿都,被责令搬出学校,幸亏母亲帮他们一家找到了一间农家小屋安顿,并随时以予接济。当然,我们家也挺困难的,所帮毕竟有限。刘姓老师烟瘾极大,虽有二女:安娜、安妮,但女孩不便抛头露面,央我上街为其父捡烟蒂。我当时也就几岁,每天傍晚,沿上下堡街、十字街转一圈,就能捡到一小包。这时已在观云小学的父亲知道后,对此事未置 可否。
1962年4月的一个早上,母亲突然被宣布下放农村,母亲立即步行二十多里来到来宾区上,要求将我和二兄的户口转到来宾区上吃国家粮,因观云小学升入县一中人数年年居高,为来宾区争了光,故顺利落了户,母亲和姐的户口则下放到了下堡街四队。
1966年6月我读完小学六年级,赶上“文革”,随即经舅舅介绍招到县一食馆工作。那时,整个宣威城的餐饮业仅有“三馆”:一、二、三食馆; “三店”:牛菜、甜食、米线。小小年纪,领导极度信任,分配掌勺,那可不敢有一丁半点马虎,为避嫌,从未给家里买过一次、两次的熟食品。为此,还曾被母亲“暴打”过几回,说我吃里扒外不管家。县一中有郭树人老师等几位外县籍被打成“右派”的老教师,几乎每周都要到一食馆来买上2元钱的回锅肉(五盘,0.4元一盘)带走,我当时虽不认识他们,但心中知道,他们是我非常敬仰的县一中教师,掌勺时,除给足按规定的分量外,定要加半勺油。由此联想到我读榕城二小一二年级时,县幼儿园与榕城二小是相通的,每逢周末,幼儿教师吴老师(丈夫为铁道兵营长),总要请我去三食馆买2元钱小炒肉。每次,都被我一路走一路抓了吃,回到吴老师家,仅剩辣椒等佐料了,吴老师笑笑,又递给2元钱叫我再去买,这后一次可不敢再嘴馋了。如是,也持续了两三年。我知道:对我这个“瘦弱好看(吴老师语)”的学生,是吴老师用这种方式每周让我美餐一顿。
1969年9月,盼来了“文革”停课三年后的县一中首次招收二年制初中一年级学生1000余名。那时,宣威县80多万人口,仅有四所中学:一、二、三、四中。此前,规模最大的县一中招生最多年份也就招六个班,每班五六十人。9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七八名已在一中就读的我小学时的同学来到一食馆,我用工资招待他们一顿“饱餐”:只能管饱,不能称美。他们力劝我到一中求学,那时学生读书,必须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或居委会)推荐,但我和姐均已工作,未能去接受推荐。听同学们这么一劝,顾不上向领导请假,扔下菜勺,飞奔去一中,找到校革委领导,经不住一下午的软缠硬磨,获准次日到县一中初109班报到。姐见我进了一中,央我再向一中恳求,她也要进一中,一中领导回复:可推荐去二小或三小的附设初中班。我转告姐,姐不愿,令我务必再求,最后校领导还是批准了进入初110班。学校发给了《粮食迁移通知书》,定量男生月供32市斤,女生月供28市斤。当月我第一次去大令卡上方粮食局一门市部购粮,交费处攒足了10本购粮本才再转交给售粮处,售粮处掌称的是一位约30岁左右的妇女,她念到:“刘传文!”“……”无应答;又念:“刘传武!” “……”无吱声;再念: “刘传文武!” “……”仍无人吭气;售粮员生气了:“什么人取这么个怪名字,左念右念无人应。”旁边有一中的学生说道:“他不叫刘传文,也不叫刘传武,更不叫刘传文武,他叫刘传斌!”可知那时的人,大都文化程度很低。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生顺利上天,我就在这一天填表参加了军事管制单位曲靖地区电信局六○二长途台工作,后应征入伍,再后转业至大型国企子弟校任教。父亲1970年9月奉调回县一中任会计,1982年60岁办理了退休手续,学校续聘他至1986年7月离校。我随即调回县一中教务处工作至今。其间,兼任过班主任,兼上过语文、历史、政治,担任过数年教务处副主任。四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依次获:昆明市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毕业证书;先后得:团嘉奖、师“学雷锋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宣威市和曲靖市党委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1月1日,宣威一中五层钢混教学大楼建成使用,这是学校也是宣威市截止当时最好的教学大楼,雄伟、宽敞、明亮、美观,总建筑面积5531平方米,高中32个教学班的同学兴高采烈地搬入授课。就在第二个夜晚,寒风凛冽,雪花飞舞,有几双黑手伸进了校园。21时30分,下课铃声响过,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人流涌动。从四楼下到二楼的在不同阶梯同班的两个女生,几乎同时猛然觉得臀部寒意袭人,并火辣辣地疼痛,两名女生不知发生了什么,顿时尖叫起来,瞬间羞怯难当,下意识地用手巴掌捂住臀部。同班女生听到喊声,慌忙把她俩火速送往学校医务室。女校医竟说不敢处理,最好送医院。这时,学校综合楼只有教务处灯还亮着,同学们把两名女生送至 教务处,我二话没说,迅速打出租车送二名女生去医院。 住院部的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被泼了浓硫酸,皮肤已破,部分肌肉开始发黑溃败,说是幸亏及时送来,若再耽搁一二十分钟,肌肉将会大面积腐烂,就要动大手术进行皮肤移植了,且会造成终生残疾。经清创、缝针、打针、吃药,一直弄到凌晨一点多才处理好。在此过程中,我安排其他女生回校取来两条裤子替两名女生换上。事毕,我嘱托住校其他女生将住校的那名女生护送返校;家住电力公司的这名女生由我护送回家。女孩深夜未归,家长不知是何原因,已在公司大门口等得非常焦躁不安,见女孩平安归来,千恩万谢地要报答恩人,谁知一转眼我却已消失在黑暗中。连同医药费,外加打车费,我掏腰包共花去260余元。
次日,女生们将此事报告了学校,领导表态,医药费等费用,学校不便报销,待到学期末或学年末可加大我的奖金幅度以作补偿。可是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过去了,一个学年又一个学年过去了,领导竟因为公务繁忙将此事给忘记了。寒来暑往,春去秋至,我依然默默地耕耘着,从未提及此事,正像就读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学生给我的贺年片中提到的那样:“老师,您还那样辛苦吗?请多注意休息,保养好革命本钱。”
其实,早在1991年1月底,学校刚宣布过放寒假的时间,一个12岁的名叫燕子的女孩找到教务处的我哭诉:她去年9月才进初一,父亲远在外地工作,母亲体弱多病,下面还有两个幼妹,请求我送她归家。她家在万家口子村,乘车60公里至田坝镇,下车步行4小时可达。我这一承诺,送归接回,就是燕子整个中学阶段12个假期的往返23次。万家口子村,坐落于云贵交界处清水河畔姬官山半腰,壁立千仞,怪崖陡峭,距田坝镇20公里山路,蜿蜒小道,人烟稀少,森林茂密,师生两人一路行走,偶遇路人,燕子便会高喊一声:“老师!”顿时使我甚感惊讶,然后与来人匆匆擦肩而过。燕子解释说:“一、山里人万分崇敬老师,喊一声老师,让他对您产生敬畏;二、我对您就十分敬畏,倘是村人,不至以为我们是恋人;三、若是歹人,他会认为一个穷教师没有啥好惦记的。”
这一招真灵!有时,也会遇到迎面而来的面带凶光的人,当听到喊声他便略作停顿后而加快步伐。村里,乡亲们都说,燕子家来了贵人——城里的中学老师。万家口子小学校有一二十个孩子,四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班,仅有用山神庙改成的一个教室和两位代课老师。教室陈设简陋且破损不堪,四壁 透着光.那次我返城后,为答谢两位代课教师,立即给小学校寄去了自己家准备安装电话的费用一千元。
村里人收邮及邮寄都非常困难,在我的鼓动下,燕子每经石塘办事处,定要携回本村邮件;每返城时从不忘挨家挨户收集邮件背到城里邮出。
燕子高中毕业放弃了报考大学,选择到家乡对面的贵州省盘县四格彝族自治乡创办了邮电所,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小妹莺莺。莺莺随即转入一中读初二,这接送莺莺的事燕子又委托了我。
2000年寒假,我第一次送莺莺,在空山不见人的盘山弯道上,一大汉忽然从林中窜出,师生俩还未来得及作出反应,手中的两个包裹瞬间就被大汉掠去,并飞快地消失在没有路径的下山沟的密林中。
莺莺惊叫一声:“老师!”我却放声呐喊:“请留下有书的那个包!”山谷亦以回应:“请留下有书的那个包!”那包里有莺莺的课本及寒假作业等,师生俩不假思索,朝着大汉逃跑的方向奋力揪着草棵树枝滑下去追:大约追了两三百米,终于发现在一株高大松树的枝丫上挂着那两个包。取下来仔细观察,包竟然没被打开过。
师生俩虚惊了一场,莺莺破啼为笑了。莺莺说:老师多年送我们姐妹,这条路上传得无人不晓。大汉一听是书,联想肯定是老师您,尽管不知您面,但还是只好把包留下了。这就是“老师”这个称谓的巨大震撼力、威慑力。
妻子1981年3月招入一中后勤工作至退休。经升考长子初中读229班,高中读重点班247班;次子初中读238班,高中读269班。两个孩子都考入大学,并顺利毕业参加了工作。我家三代人都考入一中读书至毕业,其中两代人终生在一中工作。我的家就在宣威一中,可爱的一中我的家。
参考文献
[1] 宣威市军事志编纂委员会.宣威市军事志·太平军过板桥诲谕.第453页,昆明五华教委印刷厂,2007.12
[2] 同[1].红九军团攻占宣威城.第228
[3] 中共宣威县委会.红军长征过宣威·陈其栋向云南省政府呈报红九军团入宣威情况.285页,云南新华印刷三厂,1993.2
[4] 萨苏.史容·由一张女子义勇军照片引出的几段史实第193页,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2
收稿日期:2012—05—22
关键词:红军;县中;教师;学生;传人
风传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要从咱家乡过,1935年4月20日,县中第一班班导师徐文烈向学校告假数日回老家板桥候军。“自古入滇一条道”,1862年(清同治元年)石达开[1]率太平军从广西经贵州到云南北上反清不就是从咱家乡板桥过的吗?(距板桥堡16公里的宁家营,至今村民仍口口相传当年翼王石达开率军在该村宿营时曾说:“我一路走来,只见宣威的地形是‘两江夹一州,十山九出头;任尔天下乱,宣威永无忧’。”)
26日下午5时,红军终于来了,顺利进驻板桥(民团乡勇早已闻风先遁),徐文烈找到了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提供了宣威城布防情况,主动要求参加红军,并作攻城向导,恰巧中央军委有“相机袭占宣威”的电令。 27日拂晓,七团、九团一小部从南城门架云梯进入县城,未遇抵抗,伪县长陈其栋慑于红军声威,率部先行弃城远窜。军团部进城,其余大部移师海子。徐文烈回到学校,第一班学生有十余人即跟随参加红军,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七个多月以来第一次一次性补充到这么多的文化人,立即被分派到各营担任宣传员,徐文烈即被任命为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为避免红军走后反动政府迫害徐文烈的眷属,28日,红军佯装把徐文烈五花大绑,武装押解游街示众。从县衙出来,经黉街至大令卡,向北走下堡子(街)上段,百吉楼、上堡子(街)、老北门、折转大令卡、下堡子(街)下段、交通门,向西过小庙山,“押”奔海子。
我们刘家祖籍江西吉安,祖传(至祖父辈已历七代)做醋酱油、豆腐、卤腐、豆豉、酱、豆瓣酱、五香菜、醃菜等,手艺颇精,在宣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产品行销省内昭通、会泽、沾益、曲靖、平彝(富源);省外四川泸州、宜宾;贵州盘县、威宁。下堡子(街)临街铺面有三间,铺面后一大院落为作坊,一分钱两分钱均在卖,且斤两足、品质优,故闻名滇川黔边。红军驻县城三日,经常有一江西籍红军事务长到铺面购买佐料、咸菜等,最多一次购买了两坛腌菜。父亲当时年仅13岁,个头也小,一来二去,竟与红军混熟。28日中午,父亲在铺面看到街上红军押着徐文烈经过,大吃一惊:这不是县中教员么?为什么会被红军羁押?红军不是专打土豪恶霸的吗?为了一探究竟,好奇地悄悄尾随红军来到海子,随即请求参加红军,一位营首长嫌父亲年纪太小,派了两名红军将父亲送回县城。
1939年9月,父亲刘家钦(原名刘家煊,后改)考入县中第八班。1938年春,母亲考入县中第六班,为县中首次招收的十名女生之一。十名少女春风得意,经常在一起憧憬美好未来。一个星期天,十名少女在孔庙大成殿前桂花树下焚香为盟,结拜为十姊妹,论年龄母亲居三(在家中也是老三)。 所以人称三姐,本名吴蓮珍在社会上反倒很少有人知晓了。多年后,母亲回忆说,进学第一天,学校就要求每个学生会背诵孙中山《总理遗嘱》,每天 早读前都要集体背诵,直到几十年后母亲去世前,仍然能背诵:“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没有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母亲幼年时曾缠过小脚,多蒙政府的“禁止妇女缠足”禁令得以放开,母亲的爸爸长期担任民国政府倘塘扩大乡乡长、县政府助理员,吴家与刘家联姻,定过娃娃亲,母亲与父亲同岁小一月,读初中母亲比父亲高两级却在隔壁教室,有好事者经常无故讥笑,羞得父亲差点就要辍学。父亲学习极佳,能升入高中或省城中专,前程无量;母亲天生丽质聪慧,女孩子家上中学,其前程也无可限量,但为了父亲读书,母亲忍痛放弃了读书。
父母双亲读初中之际,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成立了童子军团,当时流行“一日童军,终生童军”之说。父亲当年欲追随红军而被送回,所以格外珍惜自己的这个童子军,母亲亦然。据史料所载,童子军制服起源于1907年的英国,而英国则是仿效南非洲军事警探而来,后来全球童子军照样模仿采用,中国童子军除徽章符号外,与各国所用童子军制服并无二致。中国1929年颁布《童子军徽章制服式样及佩带法》规定“帽”的样式为“平边”或“船形”。因此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标配之中有船形帽的团体仅童子军一家,后来国民党军制服配备船形帽,当是模仿中国童子军。童子军制服配备青少年学生,本来就很气派,少年时的父母着装在身,往队列前这么一站,很帅、很靓,宛如即将出征的勇士,全校同学,人人羡慕不已。
1942年9月,父亲以优异成绩考入昆明工业学校三年制会计学专业,兼修建筑学。1945年7月毕业放弃留省工作机会,经同学的父亲介绍到姚安县立中学任教。1950年初,宣威县人民政府聘父亲担任宣威县建设科科长。年底,父亲要求转县中执教获准,县中聘父亲兼任行政会计。长兄刘传升1956年考入县一中初58班,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曲靖一中高中,1962年毕业参军到个旧边境工作总站,后为云南省军区法院院长;二兄刘传尧1961年9月考入县一中初91班,1964年考入本校高中24班,1969年4月入伍,后为昆明陆军学院正团职兵种教研室主任。
1943年春,13岁的姑姑刘家菊(父亲胞妹)考入县中初17班。1945年12月毕业考入昆明第一卫生学校。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驻昆明,姑姑即从学校参加野战军,后被任命为陆军43医院五官科护士长,再后任陆军58医院主治军医(姑父“文革”前任江川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后以师职离休)。1950年土改,祖父母作为“现役革命军人”家属分得白家湾上等土地一亩六分,获地时地里的苞谷已快成熟。1951年,一中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出钱出力,父亲以曾经的建设科长、时下的一中会计建议师生在西河西岸开地种菜。从此时至1956年,西河西岸自交通门大桥以上至白家湾(西河桥)以下被师生开垦出来,因菜地连接刘家土地,父亲随即将这一亩六分地捐赠学校,此期间,祖父母已被姑姑接往昆明奉养(据父亲后来回忆:一中板桥籍邱老师就把自己家在大耿屯村的五六亩土地捐献给学校,由学校出租给大耿屯农业生产合作社收取租金,该地后划归人民公社)。1958年2月至1966年3月,铁道兵五师在宣威修筑贵昆铁路,一中菜地最南端(现农行一片)本已改作稻田,借给铁五师汽车团作停车场,北端(现畜牧局)至白家湾借给铁五师作菜地,该地段不久划归人民公社。 父亲的大弟弟刘家光,1945年考入省立乡村师范附中5班,毕业后参加 “边纵”,解放后组织派遣在马龙县税务局工作,后调任宣威县审计事务所党委书记。长女明华,1962年8月考入一中初95班,1965年考入高29班;次女淑华,1969年推荐入初115班,1971年7月毕业。
父亲的小弟弟刘家琥,1947年秋考入县中初27班,1949年因国民党第八军过宣威耽搁了一个学期,1950年秋又集体参加土改,故于1952年春毕业,后为宣威土杂门市部会计,其女传芬1970年被推荐入县一中初129班,1972年7月毕业。
1950年,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以刘家产业做基础,成立公私合营宣威县酱菜厂,解决了三十余名小商小贩的就业。国家与刘家商定:刘家产业由国家赎买,五年为期,月付60元,合计3600元。当时下堡子(街)临街铺面一间可卖150元。祖父母仅领了三个月,便听到“资产阶级”“剥削阶段”一类的风言风语,便不敢去领了。当然了,由于产业归公而没领赎金,便被认定为无产阶级,所以家庭成分划为“小手工业者”,这与以后刘家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宣威县酱菜厂,面临下堡子(街)六个铺面,背靠粮食街一堵围墙,占地约四亩。三十多个家庭的成分都属“城市贫民”,纷纷要效仿刘家:刘家家长是县一中教师、刘家子女都是考入县一中的学生。因此,酱菜厂近三分之一的子女都能考入县一中就学。
1957年“反右”,父亲被下放到来宾区观云完小执教高小数学,因是县一中来的“大知识分子”,校领导格外重视,年年安排父亲为毕业年级把关,每届两个班,每年升入县一中17~27人。父亲针对乡下学生特点,每接手一个班,便教给学生两件法宝。一、鸡蛋羹:土鸡蛋一枚、白砂糖少许,沸水冲服,早起、晚睡各一次。该方调和肠胃、滋脾养肺、舒筋健脑、主增记忆。二、草籽枕(狗尾巴草草籽或用小米代替,七千年前的半坡氏族就是用狗尾巴草培育成粟即小米的):一穗稻穗的重量和体积相当于20棵狗尾巴草草籽的重量和体积,或用小米3斤做一个枕头。功效:清香安神、牵引颈部、滋养大脑、安稳入梦。后父亲调回一中后,亦找机会教给学生该二个方子。与父亲同时,有一也姓刘的昆明籍老师被打成了“右派”,下放阿都,刘姓老师身体不好,拒绝赴阿都,被责令搬出学校,幸亏母亲帮他们一家找到了一间农家小屋安顿,并随时以予接济。当然,我们家也挺困难的,所帮毕竟有限。刘姓老师烟瘾极大,虽有二女:安娜、安妮,但女孩不便抛头露面,央我上街为其父捡烟蒂。我当时也就几岁,每天傍晚,沿上下堡街、十字街转一圈,就能捡到一小包。这时已在观云小学的父亲知道后,对此事未置 可否。
1962年4月的一个早上,母亲突然被宣布下放农村,母亲立即步行二十多里来到来宾区上,要求将我和二兄的户口转到来宾区上吃国家粮,因观云小学升入县一中人数年年居高,为来宾区争了光,故顺利落了户,母亲和姐的户口则下放到了下堡街四队。
1966年6月我读完小学六年级,赶上“文革”,随即经舅舅介绍招到县一食馆工作。那时,整个宣威城的餐饮业仅有“三馆”:一、二、三食馆; “三店”:牛菜、甜食、米线。小小年纪,领导极度信任,分配掌勺,那可不敢有一丁半点马虎,为避嫌,从未给家里买过一次、两次的熟食品。为此,还曾被母亲“暴打”过几回,说我吃里扒外不管家。县一中有郭树人老师等几位外县籍被打成“右派”的老教师,几乎每周都要到一食馆来买上2元钱的回锅肉(五盘,0.4元一盘)带走,我当时虽不认识他们,但心中知道,他们是我非常敬仰的县一中教师,掌勺时,除给足按规定的分量外,定要加半勺油。由此联想到我读榕城二小一二年级时,县幼儿园与榕城二小是相通的,每逢周末,幼儿教师吴老师(丈夫为铁道兵营长),总要请我去三食馆买2元钱小炒肉。每次,都被我一路走一路抓了吃,回到吴老师家,仅剩辣椒等佐料了,吴老师笑笑,又递给2元钱叫我再去买,这后一次可不敢再嘴馋了。如是,也持续了两三年。我知道:对我这个“瘦弱好看(吴老师语)”的学生,是吴老师用这种方式每周让我美餐一顿。
1969年9月,盼来了“文革”停课三年后的县一中首次招收二年制初中一年级学生1000余名。那时,宣威县80多万人口,仅有四所中学:一、二、三、四中。此前,规模最大的县一中招生最多年份也就招六个班,每班五六十人。9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七八名已在一中就读的我小学时的同学来到一食馆,我用工资招待他们一顿“饱餐”:只能管饱,不能称美。他们力劝我到一中求学,那时学生读书,必须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或居委会)推荐,但我和姐均已工作,未能去接受推荐。听同学们这么一劝,顾不上向领导请假,扔下菜勺,飞奔去一中,找到校革委领导,经不住一下午的软缠硬磨,获准次日到县一中初109班报到。姐见我进了一中,央我再向一中恳求,她也要进一中,一中领导回复:可推荐去二小或三小的附设初中班。我转告姐,姐不愿,令我务必再求,最后校领导还是批准了进入初110班。学校发给了《粮食迁移通知书》,定量男生月供32市斤,女生月供28市斤。当月我第一次去大令卡上方粮食局一门市部购粮,交费处攒足了10本购粮本才再转交给售粮处,售粮处掌称的是一位约30岁左右的妇女,她念到:“刘传文!”“……”无应答;又念:“刘传武!” “……”无吱声;再念: “刘传文武!” “……”仍无人吭气;售粮员生气了:“什么人取这么个怪名字,左念右念无人应。”旁边有一中的学生说道:“他不叫刘传文,也不叫刘传武,更不叫刘传文武,他叫刘传斌!”可知那时的人,大都文化程度很低。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生顺利上天,我就在这一天填表参加了军事管制单位曲靖地区电信局六○二长途台工作,后应征入伍,再后转业至大型国企子弟校任教。父亲1970年9月奉调回县一中任会计,1982年60岁办理了退休手续,学校续聘他至1986年7月离校。我随即调回县一中教务处工作至今。其间,兼任过班主任,兼上过语文、历史、政治,担任过数年教务处副主任。四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依次获:昆明市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毕业证书;先后得:团嘉奖、师“学雷锋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宣威市和曲靖市党委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1月1日,宣威一中五层钢混教学大楼建成使用,这是学校也是宣威市截止当时最好的教学大楼,雄伟、宽敞、明亮、美观,总建筑面积5531平方米,高中32个教学班的同学兴高采烈地搬入授课。就在第二个夜晚,寒风凛冽,雪花飞舞,有几双黑手伸进了校园。21时30分,下课铃声响过,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人流涌动。从四楼下到二楼的在不同阶梯同班的两个女生,几乎同时猛然觉得臀部寒意袭人,并火辣辣地疼痛,两名女生不知发生了什么,顿时尖叫起来,瞬间羞怯难当,下意识地用手巴掌捂住臀部。同班女生听到喊声,慌忙把她俩火速送往学校医务室。女校医竟说不敢处理,最好送医院。这时,学校综合楼只有教务处灯还亮着,同学们把两名女生送至 教务处,我二话没说,迅速打出租车送二名女生去医院。 住院部的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被泼了浓硫酸,皮肤已破,部分肌肉开始发黑溃败,说是幸亏及时送来,若再耽搁一二十分钟,肌肉将会大面积腐烂,就要动大手术进行皮肤移植了,且会造成终生残疾。经清创、缝针、打针、吃药,一直弄到凌晨一点多才处理好。在此过程中,我安排其他女生回校取来两条裤子替两名女生换上。事毕,我嘱托住校其他女生将住校的那名女生护送返校;家住电力公司的这名女生由我护送回家。女孩深夜未归,家长不知是何原因,已在公司大门口等得非常焦躁不安,见女孩平安归来,千恩万谢地要报答恩人,谁知一转眼我却已消失在黑暗中。连同医药费,外加打车费,我掏腰包共花去260余元。
次日,女生们将此事报告了学校,领导表态,医药费等费用,学校不便报销,待到学期末或学年末可加大我的奖金幅度以作补偿。可是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过去了,一个学年又一个学年过去了,领导竟因为公务繁忙将此事给忘记了。寒来暑往,春去秋至,我依然默默地耕耘着,从未提及此事,正像就读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学生给我的贺年片中提到的那样:“老师,您还那样辛苦吗?请多注意休息,保养好革命本钱。”
其实,早在1991年1月底,学校刚宣布过放寒假的时间,一个12岁的名叫燕子的女孩找到教务处的我哭诉:她去年9月才进初一,父亲远在外地工作,母亲体弱多病,下面还有两个幼妹,请求我送她归家。她家在万家口子村,乘车60公里至田坝镇,下车步行4小时可达。我这一承诺,送归接回,就是燕子整个中学阶段12个假期的往返23次。万家口子村,坐落于云贵交界处清水河畔姬官山半腰,壁立千仞,怪崖陡峭,距田坝镇20公里山路,蜿蜒小道,人烟稀少,森林茂密,师生两人一路行走,偶遇路人,燕子便会高喊一声:“老师!”顿时使我甚感惊讶,然后与来人匆匆擦肩而过。燕子解释说:“一、山里人万分崇敬老师,喊一声老师,让他对您产生敬畏;二、我对您就十分敬畏,倘是村人,不至以为我们是恋人;三、若是歹人,他会认为一个穷教师没有啥好惦记的。”
这一招真灵!有时,也会遇到迎面而来的面带凶光的人,当听到喊声他便略作停顿后而加快步伐。村里,乡亲们都说,燕子家来了贵人——城里的中学老师。万家口子小学校有一二十个孩子,四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班,仅有用山神庙改成的一个教室和两位代课老师。教室陈设简陋且破损不堪,四壁 透着光.那次我返城后,为答谢两位代课教师,立即给小学校寄去了自己家准备安装电话的费用一千元。
村里人收邮及邮寄都非常困难,在我的鼓动下,燕子每经石塘办事处,定要携回本村邮件;每返城时从不忘挨家挨户收集邮件背到城里邮出。
燕子高中毕业放弃了报考大学,选择到家乡对面的贵州省盘县四格彝族自治乡创办了邮电所,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小妹莺莺。莺莺随即转入一中读初二,这接送莺莺的事燕子又委托了我。
2000年寒假,我第一次送莺莺,在空山不见人的盘山弯道上,一大汉忽然从林中窜出,师生俩还未来得及作出反应,手中的两个包裹瞬间就被大汉掠去,并飞快地消失在没有路径的下山沟的密林中。
莺莺惊叫一声:“老师!”我却放声呐喊:“请留下有书的那个包!”山谷亦以回应:“请留下有书的那个包!”那包里有莺莺的课本及寒假作业等,师生俩不假思索,朝着大汉逃跑的方向奋力揪着草棵树枝滑下去追:大约追了两三百米,终于发现在一株高大松树的枝丫上挂着那两个包。取下来仔细观察,包竟然没被打开过。
师生俩虚惊了一场,莺莺破啼为笑了。莺莺说:老师多年送我们姐妹,这条路上传得无人不晓。大汉一听是书,联想肯定是老师您,尽管不知您面,但还是只好把包留下了。这就是“老师”这个称谓的巨大震撼力、威慑力。
妻子1981年3月招入一中后勤工作至退休。经升考长子初中读229班,高中读重点班247班;次子初中读238班,高中读269班。两个孩子都考入大学,并顺利毕业参加了工作。我家三代人都考入一中读书至毕业,其中两代人终生在一中工作。我的家就在宣威一中,可爱的一中我的家。
参考文献
[1] 宣威市军事志编纂委员会.宣威市军事志·太平军过板桥诲谕.第453页,昆明五华教委印刷厂,2007.12
[2] 同[1].红九军团攻占宣威城.第228
[3] 中共宣威县委会.红军长征过宣威·陈其栋向云南省政府呈报红九军团入宣威情况.285页,云南新华印刷三厂,1993.2
[4] 萨苏.史容·由一张女子义勇军照片引出的几段史实第193页,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2
收稿日期: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