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放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策略
语文是一门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其中的阅读教学是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预习指导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学生创新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开头写道:“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的阵地。”这句“楔入”两字非常重要,它形象地指出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并战斗任务的重要性起到铺垫作用。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把钉子或撅子钉到物体里面去,但是如果把对这个词放在文中就很难理解在文中的含义。但是如果与“钉入”进行比较理解,就会认识到“楔入”比“钉入”有更结实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思考:“本课是指什么楔入我军阵地?”“为什么用‘毒牙’的‘楔入’作比喻?”通过语境理解,学生对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到完成拔“毒牙”任务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邱少云舍身保潜伏的伟大举动,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正确解读课本
正确解读课本是上好阅读课的条件。应从学生学句和教师教学这两个角度一步一步研读课本。把握其语言特点。第一步,教师应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品行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觉思考学生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疑点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愉快点。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鲸》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鲸有具有哪些特点,接着让学生根据速度读,直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倒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读,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四、灵活机动地实施阅读教学。
(1)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教师也应增强读的引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绪时读出情绪,该读出看法时读出看法,该读出要领时读出要领,读时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草原即景》要读出草原的广袤;读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想象草原的美与辽阔。
(2)品出味。即品味富有体现力的语言,要有所得。
(3)悟出效。即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如《故乡的水墨画》一文句子传神:“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掀”、“掐”准确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4)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未来出行工具?)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去乡下、农村的小学实地看看,看看教學环境相差有多远,在这天壤之别的差距中来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总之,我们只有给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们的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蓝天下翱翔。
参考文献
[1] 涂全波,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 邵新裴,人文关怀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2005(1).
[3] 刘新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教育部,小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张华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作家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策略
语文是一门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其中的阅读教学是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预习指导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学生创新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开头写道:“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的阵地。”这句“楔入”两字非常重要,它形象地指出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并战斗任务的重要性起到铺垫作用。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把钉子或撅子钉到物体里面去,但是如果把对这个词放在文中就很难理解在文中的含义。但是如果与“钉入”进行比较理解,就会认识到“楔入”比“钉入”有更结实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思考:“本课是指什么楔入我军阵地?”“为什么用‘毒牙’的‘楔入’作比喻?”通过语境理解,学生对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到完成拔“毒牙”任务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邱少云舍身保潜伏的伟大举动,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正确解读课本
正确解读课本是上好阅读课的条件。应从学生学句和教师教学这两个角度一步一步研读课本。把握其语言特点。第一步,教师应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品行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觉思考学生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疑点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愉快点。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鲸》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鲸有具有哪些特点,接着让学生根据速度读,直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倒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读,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四、灵活机动地实施阅读教学。
(1)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教师也应增强读的引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绪时读出情绪,该读出看法时读出看法,该读出要领时读出要领,读时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草原即景》要读出草原的广袤;读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想象草原的美与辽阔。
(2)品出味。即品味富有体现力的语言,要有所得。
(3)悟出效。即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如《故乡的水墨画》一文句子传神:“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掀”、“掐”准确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4)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未来出行工具?)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去乡下、农村的小学实地看看,看看教學环境相差有多远,在这天壤之别的差距中来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总之,我们只有给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们的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蓝天下翱翔。
参考文献
[1] 涂全波,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 邵新裴,人文关怀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2005(1).
[3] 刘新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教育部,小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张华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作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