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mi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酒礼仪可以追溯到西周礼制“乡饮酒礼”。乡饮酒礼的目的不是吃喝,而是通过酒会“以礼秩序,以乐致和”,达到强化礼教、维护贵族权力的目的。乡饮酒礼在讲究等级分层的同时,还讲究有礼、有度、有序、有德。
  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酒”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所谓的“酒桌文化”“酒霸行为”则是佯装文化的典型。
  酒文化的内核不是酒,而是礼。从西周周公订定礼制开始,礼就在中国传承了3000余年,构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规则,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要契合礼的规约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饮酒礼溯源
  饮酒礼仪可以追溯到西周礼制“乡饮酒礼”,这里的“乡”是指两个人对坐而食,后来引申为聚落会饮,又引申为行政单位“乡”。
  古籍《仪礼》就有关于乡饮酒礼的记载。有很多人认为,乡饮酒礼是周公的发明,事实上该礼源起殷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在西周逐渐完善成型。
  殷商的饮酒礼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而是在举办祭祀活动时伴生,商王为了赏赐有功之臣,就会举办饮酒仪式。西周时期,饮酒礼开始从祭祀活动中独立出来,并且有了固定的饮酒仪式。
  从《尚书》等文献可知,殷商君王勤于王政,并不好酒,即使饮酒也很有节制,不酗酒滥饮,直到商纣王开启了奢靡的饮酒之风。
  商纣王酗酒失德而亡国的故事历历在目,因此周武王灭商以后,西周统治者严禁滥饮无度,进一步规范了饮酒礼仪规范。如《尚书·无逸》中记载周公劝诫周成王不要酗酒,“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就是说,可别学商纣王,把酗酒当成酒德。
  乡饮酒礼的程序
  乡饮酒礼是西周六礼——嘉礼之一,是在古代乡学中举行酒会的礼节。说到周礼,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繁文缛节。在今天看来,乡饮酒礼的仪式的确复杂,包括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无算乐、宾返拜等程序,不把这些程序走完,体现不出主人对宾客的尊重和礼遇。
  这些程序从字面意思上看比较难懂,我们逐个解释:
  谋宾:就是商量请哪些人。由一乡之中掌管政教禁令的乡大夫和乡中教师一起商量宾客的人选,然后把宾客分为宾、介(陪宾)和众宾三类,宾、介各一人,众宾有多人,还得从众宾中选出三个人作为他们的代表。
  迎宾:古代请人喝酒仪式感很足,由辅佐乡大夫的“相”站在乡学的门口迎接宾客。
  献宾:是乡饮酒礼的重头戏。落座之后开始进酒。主人向宾进酒,叫“献”,宾给主人回酒叫“酢”,接着主人自饮后再劝宾饮酒叫“酬”,一“献”、一“酢”、一“酬”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套路,合称“一献之礼”。主宾之间献完了,就轮到主与介、主与众宾之间献酒了。
  乐宾:就是要在宴会过程中请乐工奏乐,以歌颂周天子、友谊之类。
  旅酬:这是为了留住宾客而设置的一个环节,包括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然后众宾们按照年龄的大小有序饮酒。
  无算爵无算乐:宾主之间继续喝酒,喝醉为止,乐工们要继续奏乐,尽欢为止。这里的喝醉和今天的不是一回事。《尚书大传》中说:“不醉而出,是不亲也;醉而不出,是渫宗也。”意思是说,主人要是不把客人劝醉,就是跟客人不亲,客人要是醉了还不辞别,就是对主人不敬。主人奔着“醉”劝酒,客人把握着“量”喝酒,主要目的是双方表达感情要到位。
  宾拜返:吃饱喝足了宾客也就回去了,第二天宾客还要来答谢。
  那这个乡饮酒礼是什么人举办的?哪些人可以参加?
  乡饮酒礼由乡大夫挑头宴请乡中贤者。从参加酒会的人员就能看出来,乡饮酒礼是属于贵族中最低一层的士大夫和平民阶层的礼仪。
  乡饮酒礼中的等级分层
  乡饮酒礼的目的不是吃喝,而是通过酒会“以礼秩序,以乐致和”,达到强化礼教、维护贵族权力的目的。西周是礼制社会,礼的功能就是区别尊卑贵贱,每个人都有身份等级,必须在礼制社会中找准定位。乡饮酒礼作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承担起等级分层的功能。
  比如乡饮酒礼的谋宾环节:就是把宾客分成賓、介、众宾等三六九等,不同等级的人相应地得到不同的礼遇。在献宾环节中,主人乡大夫对不同等次的宾客敬酒时,仪式感就不一样:对“宾”要做完“献”“酢”“酬”三道手续,即“一献之礼”,这个“一献之礼”已经是仪礼规格中最低等级的了;对陪宾“介”光进行“献”和“酢”就行了,不需要“酬”;对众宾的仪式感就更简单,主人只需要向众宾的三个代表“献”酒即可,“酢”和“酬”都省去了,其他众宾跟着喝酒就行。
  从宾到介到众宾,仪式感递次简化,礼遇也递次弱化,每个人的等级分层就在文质彬彬的酒会上显露无疑。
  等级分层的背后是权力。有学者提出“仪式是一种等级分层”,那古代社会靠什么来体现等级分层呢?简单地说有五种方式:通过方位来确定尊卑;以见人时所携带的礼物来确定尊卑;通过使用不同数量的器物等来标明身份;通过仪式中的服饰来确定身份;通过活动中的顺序来区分等级。乡饮酒礼就属于最后一种。
  在等级分层中,权力的构成要素如年龄、官职、血缘亲疏等,成为贯穿于仪式中的潜规则。
  今天酒桌上的权力霸凌,一定程度上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权力逻辑。但乡饮酒礼在讲究等级分层的同时,还讲究有礼、有度、有序、有德。在崇尚平等、人格、尊重的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光继承其权,却忘了礼、序、度和德。
  (《国家人文历史》)
其他文献
4年前,四川遂寧油坊街,一位妈妈推着不满周岁的婴儿散步时,一个健身铁球从天而降,砸中了孩子,导致抢救无效死亡。后经警方调查和多方寻找肇事者未果,孩子的父母将整栋楼的住户起诉至法院。近日,遂宁市船山区法院一审判决,除家中确无人居住的不承担责任,其余121户业主每户补偿原告3000元。“天降铁球砸死女婴,整栋楼被判赔”引发热议,再次将“高空坠物谁负责”这一经典法律难题带入公众视野。  案情回顾:女婴被
期刊
除了性别、年龄、学历外,各地用人单位招聘时甚至在相貌、属相、姓氏、酒量、星座等方面也设定限制性条件。有的应聘者直呼:“我顶着应届毕业生的帽子,却这也报不了那也没机会。”这不仅对劳动者信心造成打击,也不利于国家稳就业大局。  在全球疫情冲击和国内就业压力显著加大的背景下,保居民就业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但记者调研发现,求职中的不合理限制依然存在。  有名无实的“应届毕业生”  
期刊
“智能针”可在瞬间发现癌症、人们将在虚拟现实中感受事物、塑料可能会重新变成燃料、假死可以挽救很多生命、人工神经元可以使脑损伤成为过去……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新技术来颠覆人们所知道的一切。   人类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技术永远不会停止前进。我们都期待着移形换位、机器人管家、太空度假、时光旅行等技术的出现。在等待中,总有一些新技术出现,使事情发生更大的变化。以下是2020年最伟大的发明:  “智
期刊
标准长相虽然很有吸引力,但它还不是最有吸引力的,真正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面部特征稍有突出的面孔。女性用化妆品的作用之一,就是修饰出自己那些稍显突出的面部特征,这可能就是“美”和“美得惊人”之间的区别。  美有硬性标准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在1秒钟内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长得好看。那么,大脑是如何机敏地作出判断的?对此,科学家们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精准地测量了那些被公认为帅哥、美女的脸部照片,然后拟合
期刊
“华师尽扫列强日,捷报飞传告鳌翁”“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一生中留存下来的诗作虽然不多,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境界都非常深厚而博大。重温他的诗歌,可以洞察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懈求索的奋斗精神,更深切地感悟到周恩来的伟大人格。  一代伟人周恩来,不但是全世界公认的襟怀坦白、顾全大局的政治家,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而且还是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外交家和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的“
期刊
“法院判决姐姐扶养弟弟”其实传达了一个重要观念:不管是不是父母的责任,首要考虑的是保护儿童的最大利益。这个“案例”背后是整个社会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压力和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价值观的变化。  极可能是假新闻?  近日,“父母起诉22岁女儿拒养2岁弟弟胜诉”一事引发舆论关注。一对靠低保生活的夫妇生完二胎后因身体和经济状况不允许,想让22岁刚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大学毕业的女儿丽丽(化名)扶养2岁的弟弟。女儿表
期刊
高文彬回忆:“盟军花了半年时间才抓到这两个人,是从日本投降后回国人员签到名单中发现,最后在日本中部的琦玉县抓到的。这两个人是同乡,回国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就在路边摆地摊。两个战犯就这样被抓到,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9月7日,中国最后一位东京审判全程见证者高文彬去世。1946年至1948年期间,高文彬参加东京审判,先后任国际检察局翻译、中国检察官办事处秘书。他作为中方代表中的一员,主要工作是搜
期刊
为了预防特务在代表团的食品和饮水中投毒,周尚珏他们把代表团的饮用水放在一个专门的水缸里,在水里养了一条鱼。只要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就说明水是安全的,可以饮用和做饭。  周尚珏老家在吉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全家流亡到北京。194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医学院,后加入共产党。  1949年3月,周尚珏随中央核心机关迁驻北平,进了中南海。在中南海和北京医院工作的几十年间,周尚珏担任过周恩来
期刊
为打败日本侵略者,重庆近十万兵工人,在物料、装备短缺,生活清苦、头顶轰炸的艰险环境中,满腔热忱,争分夺秒“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8年间,他们供应了抗日军队所需三分之二的枪械、弹药。  “卢沟桥事变”后,不到两年时间,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丧于日寇之手。重庆在担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同时,还肩负起为前线数百万抗日将士提供武器弹药的重任。  炮火下搬来的兵工中心  重庆主城九龙坡区鹅公岩大
期刊
《清史稿》历时13年终于修成,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把清朝统治296年间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囊括其中,但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变化,体现出清朝所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结束之后,有一部《清史稿》,为中国纪传体正史收尾。《清史稿》历经13年修成,1914年开清史馆,1927年开始刊印,问世之后一度被列为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