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一生六十七年中在北京度过四十二年。老舍的文学创作是围绕北京城展开的,他的《茶馆》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北京话构成了老舍小说世界的主要媒介,描写北京市民平常人生时,融入了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真实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都是现实中的存在。正是北京城孕育了人民作家老舍,正是老舍笔下的文学作品为北京城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北京;京味语言;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六十七年中在北京度过四十二年,最后在北京去世。老舍与北京城的关系较为显著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部是写北京的。老舍用富有北京地域特色的语言讲述北京的故事、描写北京千姿百态的人物,因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因此探究老舍与北京城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老舍的文学世界、探究文学创作和地域的深层关系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1]。
一、老舍与北京城的人——《茶馆》
老舍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他的《茶馆》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笔触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老舍在《茶馆》中主要描写了两类富有代表性的人物,表达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赞美
《茶馆》中以“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塑造了王利发典型的北京小市民的人物形象。王利发身世凄苦,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在复杂的生活磨砺中学会了逆来顺受和圆滑世故,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天天堆着笑脸去逢迎每一个来到他茶馆的人,即便是面对特务甚至地痞流氓的滋扰,他也是笑脸相迎,在温顺本分中讨生活,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2]。王利发是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中老北京普通市民的典型代表,老实本分又带着世故圆滑,为了生存想尽各种办法,费劲磨难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二)对民族资本家和没落贵族的同情和批判
《茶馆》中的秦仲义是落魄的民族资本家阶层的代表,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戊戌变法又因为旧势力的反对而被迫失败之后,自己怀着报国的热情,变卖了家产,期望实业救国,自己确实也做出了一番事迹,但是在抗日战争之后,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这份家产,却被当地的国民政府给没收了,没收之后,这份产业却又被一群无能的败类给变卖了。面对这一切,秦二爷面对这一现象只能是痛心疾首,对于这个世道也是充满了彻底的悲观和失望“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老舍在戏剧中对秦仲义的失意人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又对他的沉沦进行了批判。他有实力改变中国,但是其不愿意联合底层人民,最终只能失败。
常四爷是《茶馆》中一个没落旗人贵族的典型形象。他虽然经济潦倒却能自食其力,忠肝义胆关心国事,瞧不起“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起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因为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而被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3]。出狱又参加了义和团运动,用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的尊严。最后在最困难的时候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依然堅强地生活着。老舍在戏剧中热情歌颂了常四爷的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对这位满族的平民硬汉叫好。
二、老舍与北京城的话——《 四世同堂》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从走上文坛开始,他就致力于追求语言民族性、艺术性和独创性的高度统一。他在《老舍的北京》中说:“小说是要绘声绘色地写出来,故必须生动。” 老舍作品中的代表之一《四世同堂》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浓郁的 “京味”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质朴自然,通俗明白。
(一)浓郁的京城生活气息
老舍作品的“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展示了浓郁的京城生活气息。老舍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老北京生活画卷。《四世同堂》的语言炉火纯青,将北京生活中的普通语言加以组合却营造出耐人寻味的生活韵味,在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具体事物时,不停止于形象生动上,他还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表现自己鲜明的态度,爱情的感情,使是非、好恶清楚明白地溢于言表,读来是一幅幅的场景展现,显示着浓郁的民众气息。老舍在《四世同堂》小说开篇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4]。”用老年人常见的心态来展示时代的意义,祁老太爷最为封建家族制的大家长,是传统宗法制的拥护者,庆八十大寿便成为他四世同堂的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北京“礼节”折射出了富有皇城气息的生活情趣和“老北京”的性格懦弱、苟且偷安的心态展露无遗。
(二)含蓄深沉富有哲理意味
老舍先生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面明含义深刻。他常常通过比喻进行开掘解剖,使比喻发掘出新人耳目的含义,成为有隽永哲理意味的箴言和警句,他的比喻为句富有深邃的艺术魅力。如: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在目睹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无畏后,“一号的日本老婆子反倒把她的两扇大门敞开了。门一开,她独自微笑起来,像是在说:‘要报仇的就来吧。我们欺压了你们八年,这一下轮到你们来复仇了。这才算公平[5]。’”小说通过日本老婆子的深邃言辞来表现了日本战败自己不觉愉快也不羞耻的复杂心情。她对日本的侵略本来就不赞同,对自己国家的失败也颇觉坦然,只有面对中国人抗争的举动后才认识到了战争的冷酷,那些战争中死去的千千万万的人牵动了她的心,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日本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真理,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同人群的生活思想和抗争。 (三)鲜活纯熟的市井语言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一贯坚持用北京的口语、俗语进行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更是纯正的北京口语,个性化色彩极强。例如,《四世同堂》中为了更形象地塑造被鞭挞的对象大赤包的卖友投敌和不知羞耻,作者在大赤包当上了“妓女检查所所长”之后,刻意用市侩的语言描写了她的得意忘形,“气派之大已使女儿不敢叫妈,丈夫不敢叫太太,而都须叫所长。”连丈夫冠晓荷巴结地“报告太太”的称呼也并不使她满意,她要求说成:“所长太太!不!干脆就是所长!”。通过白描式的语言展示了京城市民原滋原味的市井语言,塑造了人物鲜明的形象。
三、老舍与北京城的地
北京是老舍笔下的展示的舞台,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是现实中的存在。研究者对老舍笔下的地名进行了统计,发现有二百四十多个北京真实的山名、水名、胡同名、铺店名,如此庞大的数字构成了和现实中的北京城遥相呼应的文学北京城。现实的北京城是小说故事开展的背景,在老舍的小说中按地名的泛指和专指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代表性的泛指地名,另一类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专指地名。
(一)作品中具有象征性的泛指地名
老舍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时并不把作品的主人公们直接安排到这类地方去活动,而是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性泛指地名来作为故事的地点背景。老舍写这类地名有时是为了给北京城描绘一些地理特征,似乎随时随地在强调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北京的,有时是为了讲述北京的风土人情,有时是为了介绍主人翁的某些爱嗜和欲望。这类地名有的是老北京的角角落落如“城东南角的老宅院”、“西单牌楼的一家满汉饽饽铺”、“西单牌楼的一家公寓”、“西单牌楼的一家剧场”、“往南路东打酒,对面猪肉铺”、“顺城街路北的小庙”、 “南边的小铺”、“西边冰窖”等,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北京的一草一木,感知人物生活的场景。
(二)北京城现实中的店铺和胡同
老舍在作品中还描写了北京城现实中的大量的店铺和胡同,占绝大多数,把各个作品中的汇集在一起,共有二百四十多个。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作品的主人公多是描写的社会下层人民,因此场景的展示一般以中小胡同居多,属于这类的地名有:小羊圈胡同、大院胡同、砖塔胡同、兵马司胡同、丰盛胡同、堂子胡同、板子胡同、旧鼓楼大街、救世軍、蒋养房、护国寺街、土城、西安门大街、南苑、北长街、毛家湾、定侯胡同、东交民巷、龙须沟等等。例如《赵子曰》就以旧鼓楼大街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离婚》是以以砖塔胡同为故事背景。在这些老北京的大街胡同中演绎着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增强了小说故事真实感。
四、结论
综上所述,老舍与北京城有着紧密的联系,老舍的文学创作是围绕北京城展开的,北京城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的背景,彰显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他的《茶馆》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北京话构成了老舍小说世界的主要媒介,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平常人生时,融入了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是老舍笔下的展示的舞台,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是现实中的存在。正是北京城孕育了伟大的人民作家老舍,正是老舍笔下的文学作品为北京城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谢昭新.论《骆驼祥子》“说”与“写”的民间叙事艺术[J]. 民族文学研究. 2013(05)
[2]尚炜,王新萍.抗战时期老舍笔下的襄阳[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06)
[3]余洪涛.试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4]陈红旗.都市体验、革命叙事与老舍的文化选择[J]. 民族文学研究. 2012(06)
[5]王志红.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情结[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关键词:北京;京味语言;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六十七年中在北京度过四十二年,最后在北京去世。老舍与北京城的关系较为显著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部是写北京的。老舍用富有北京地域特色的语言讲述北京的故事、描写北京千姿百态的人物,因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因此探究老舍与北京城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老舍的文学世界、探究文学创作和地域的深层关系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1]。
一、老舍与北京城的人——《茶馆》
老舍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他的《茶馆》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笔触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老舍在《茶馆》中主要描写了两类富有代表性的人物,表达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赞美
《茶馆》中以“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塑造了王利发典型的北京小市民的人物形象。王利发身世凄苦,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在复杂的生活磨砺中学会了逆来顺受和圆滑世故,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天天堆着笑脸去逢迎每一个来到他茶馆的人,即便是面对特务甚至地痞流氓的滋扰,他也是笑脸相迎,在温顺本分中讨生活,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2]。王利发是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中老北京普通市民的典型代表,老实本分又带着世故圆滑,为了生存想尽各种办法,费劲磨难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二)对民族资本家和没落贵族的同情和批判
《茶馆》中的秦仲义是落魄的民族资本家阶层的代表,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戊戌变法又因为旧势力的反对而被迫失败之后,自己怀着报国的热情,变卖了家产,期望实业救国,自己确实也做出了一番事迹,但是在抗日战争之后,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这份家产,却被当地的国民政府给没收了,没收之后,这份产业却又被一群无能的败类给变卖了。面对这一切,秦二爷面对这一现象只能是痛心疾首,对于这个世道也是充满了彻底的悲观和失望“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老舍在戏剧中对秦仲义的失意人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又对他的沉沦进行了批判。他有实力改变中国,但是其不愿意联合底层人民,最终只能失败。
常四爷是《茶馆》中一个没落旗人贵族的典型形象。他虽然经济潦倒却能自食其力,忠肝义胆关心国事,瞧不起“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起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因为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而被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3]。出狱又参加了义和团运动,用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的尊严。最后在最困难的时候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依然堅强地生活着。老舍在戏剧中热情歌颂了常四爷的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对这位满族的平民硬汉叫好。
二、老舍与北京城的话——《 四世同堂》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从走上文坛开始,他就致力于追求语言民族性、艺术性和独创性的高度统一。他在《老舍的北京》中说:“小说是要绘声绘色地写出来,故必须生动。” 老舍作品中的代表之一《四世同堂》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浓郁的 “京味”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质朴自然,通俗明白。
(一)浓郁的京城生活气息
老舍作品的“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展示了浓郁的京城生活气息。老舍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老北京生活画卷。《四世同堂》的语言炉火纯青,将北京生活中的普通语言加以组合却营造出耐人寻味的生活韵味,在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具体事物时,不停止于形象生动上,他还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表现自己鲜明的态度,爱情的感情,使是非、好恶清楚明白地溢于言表,读来是一幅幅的场景展现,显示着浓郁的民众气息。老舍在《四世同堂》小说开篇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4]。”用老年人常见的心态来展示时代的意义,祁老太爷最为封建家族制的大家长,是传统宗法制的拥护者,庆八十大寿便成为他四世同堂的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北京“礼节”折射出了富有皇城气息的生活情趣和“老北京”的性格懦弱、苟且偷安的心态展露无遗。
(二)含蓄深沉富有哲理意味
老舍先生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面明含义深刻。他常常通过比喻进行开掘解剖,使比喻发掘出新人耳目的含义,成为有隽永哲理意味的箴言和警句,他的比喻为句富有深邃的艺术魅力。如: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在目睹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无畏后,“一号的日本老婆子反倒把她的两扇大门敞开了。门一开,她独自微笑起来,像是在说:‘要报仇的就来吧。我们欺压了你们八年,这一下轮到你们来复仇了。这才算公平[5]。’”小说通过日本老婆子的深邃言辞来表现了日本战败自己不觉愉快也不羞耻的复杂心情。她对日本的侵略本来就不赞同,对自己国家的失败也颇觉坦然,只有面对中国人抗争的举动后才认识到了战争的冷酷,那些战争中死去的千千万万的人牵动了她的心,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日本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真理,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同人群的生活思想和抗争。 (三)鲜活纯熟的市井语言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一贯坚持用北京的口语、俗语进行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更是纯正的北京口语,个性化色彩极强。例如,《四世同堂》中为了更形象地塑造被鞭挞的对象大赤包的卖友投敌和不知羞耻,作者在大赤包当上了“妓女检查所所长”之后,刻意用市侩的语言描写了她的得意忘形,“气派之大已使女儿不敢叫妈,丈夫不敢叫太太,而都须叫所长。”连丈夫冠晓荷巴结地“报告太太”的称呼也并不使她满意,她要求说成:“所长太太!不!干脆就是所长!”。通过白描式的语言展示了京城市民原滋原味的市井语言,塑造了人物鲜明的形象。
三、老舍与北京城的地
北京是老舍笔下的展示的舞台,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是现实中的存在。研究者对老舍笔下的地名进行了统计,发现有二百四十多个北京真实的山名、水名、胡同名、铺店名,如此庞大的数字构成了和现实中的北京城遥相呼应的文学北京城。现实的北京城是小说故事开展的背景,在老舍的小说中按地名的泛指和专指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代表性的泛指地名,另一类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专指地名。
(一)作品中具有象征性的泛指地名
老舍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时并不把作品的主人公们直接安排到这类地方去活动,而是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性泛指地名来作为故事的地点背景。老舍写这类地名有时是为了给北京城描绘一些地理特征,似乎随时随地在强调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北京的,有时是为了讲述北京的风土人情,有时是为了介绍主人翁的某些爱嗜和欲望。这类地名有的是老北京的角角落落如“城东南角的老宅院”、“西单牌楼的一家满汉饽饽铺”、“西单牌楼的一家公寓”、“西单牌楼的一家剧场”、“往南路东打酒,对面猪肉铺”、“顺城街路北的小庙”、 “南边的小铺”、“西边冰窖”等,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北京的一草一木,感知人物生活的场景。
(二)北京城现实中的店铺和胡同
老舍在作品中还描写了北京城现实中的大量的店铺和胡同,占绝大多数,把各个作品中的汇集在一起,共有二百四十多个。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作品的主人公多是描写的社会下层人民,因此场景的展示一般以中小胡同居多,属于这类的地名有:小羊圈胡同、大院胡同、砖塔胡同、兵马司胡同、丰盛胡同、堂子胡同、板子胡同、旧鼓楼大街、救世軍、蒋养房、护国寺街、土城、西安门大街、南苑、北长街、毛家湾、定侯胡同、东交民巷、龙须沟等等。例如《赵子曰》就以旧鼓楼大街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离婚》是以以砖塔胡同为故事背景。在这些老北京的大街胡同中演绎着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增强了小说故事真实感。
四、结论
综上所述,老舍与北京城有着紧密的联系,老舍的文学创作是围绕北京城展开的,北京城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的背景,彰显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他的《茶馆》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北京话构成了老舍小说世界的主要媒介,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平常人生时,融入了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是老舍笔下的展示的舞台,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是现实中的存在。正是北京城孕育了伟大的人民作家老舍,正是老舍笔下的文学作品为北京城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谢昭新.论《骆驼祥子》“说”与“写”的民间叙事艺术[J]. 民族文学研究. 2013(05)
[2]尚炜,王新萍.抗战时期老舍笔下的襄阳[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06)
[3]余洪涛.试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4]陈红旗.都市体验、革命叙事与老舍的文化选择[J]. 民族文学研究. 2012(06)
[5]王志红.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情结[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