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修正案实施后证人出庭作证实证研究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50025 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贵州 贵阳)
  摘 要:2013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刑诉修正案)的出台,在新增了关于出庭作证的法条,在制度上有所创新。笔者通过调查,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作证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证人制度;出庭作证
  为了规范证人出庭问题,解决我国现阶段证人出庭的司法现状。2013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才对证人出庭作了增设与修改。但笔者通过在实践中,对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当中发现,虽然《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出台3年多,可在实践中证人出庭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笔者在调查G市某法院的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几乎是没有证人出庭作证的,99%以上的案件是进行书面证人证言审理的。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我国证人出庭率很低,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证人出庭作证存在问题的原因
  1.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187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是证人出庭作证条件之一。而在我国司法审判中,决定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是掌握在法官手上的,这使得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裁量权过大。我國审判机关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有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审判人员为了能尽快了结案件,可能会存在不让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这样既减少审判人员的工作量,又能使办案效率得到提升。
  2.公民法制意识薄弱,证人自身不愿出庭作证
  首先,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观念对人的思想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作用,直接导致证人不愿意参与到刑事诉讼活动中,不愿意出庭作证。我国自古就有对“打官司”采取不愿理睬,消极的态度。古时,公众认为谁惹上官司,就觉得这个人有什么问题,所以公众都希望能离官司远点,尽量不去触碰它,即使邻里或者与别人有什么矛盾争端,都尽量私聊,不涉及官司。其次,我们国家对于“人情”这个词看得很重。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能不得罪人的地方尽量避开,唯恐殃及到自己身上,这使得公众即使知道真相,也会选择隐瞒。再次,一些证人担心出庭作证后被曝光,庭审结束后可能会受到来自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报复,处于安全的考虑,证人也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国家对证人出庭作证没有专门的财政保障
  证人出庭,很多时候会耽误证人的时间、花费证人的财力等,打扰原本该有的生活规律,我们国家并没有对证人保护的财政支持还是证人的费用补偿。就拿此次调研的G市某法院来说,对部分刑庭的法官做了访谈,谈及证人出庭之后的补偿费用问题,他们都莫衷一是,表示国家在这一方面没有任何政策,法院为了提高效率与节省成本,同时也为了兼顾证人出庭后的安全问题,法官都会选择书面证言来代替人证。
  二、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1.通知证人的主体的权利可以交由控辩双方
  我国目前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只作出了证人出庭由法院通知的规定,控、辩方没有自行通知证人的权利。笔者认为,如果能将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交给控辩双方,对控辩双方来说都有利于做好庭前辩护工作,同时为了能让案件更加公正、透明,他们将会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和保证证人到庭。而对比法院通知证人的主体权利,法官为了能减少案件的工作量,也兼顾考虑到证人出庭后怕被被告人打击报复,因而尽可能的避免证人出庭。因此,基于这样一个诉讼目的考虑,让控辩双方作为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主体是有可行性的。
  2.社会对证人出庭的支持和公众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
  因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影响,让很多公众对诉讼都产生了逃避心理,即使在我们国家,出庭作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公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和态度。因此要想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就必须先得到社会对证人出庭的支持。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的方式,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有时甚至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件搬到电视屏幕前,更真实的向公众宣传法律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法制观念,消除“厌讼”心理,并让他们知道在法律上自己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是为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其次,我们国家的司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战胜畏难情绪,积极以要求证人出庭作证,杜绝只注重“书面审”的做法。认真做好相应工作,使证人在审判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司法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民本位”思想,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法,在处理证人问题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态度要适当。
  3.完善证人出庭作证补偿制度
  我国现法律虽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助由当地财政支持,但实践中,对公众来说实行起来很困难。首先,公众与国家及其工作人员打交道,在某种程度上双方地位有悬殊,因而公众在国家及其工作人员面前会表现出“怯官”的心理。另一方面,国家立法虽规定了证人出庭有补助,但证人要想领取这份补助经费,就需要一套完善且易于提取的渠道。而在我们国家,还并没有对该项进行详细说明。建议应当像规定保障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措施那样,明确补助证人作证的经费所负责的部门及人员、给付时间、给付标准、不给付或者迟延给付的处理方式等可以现实操作和运行的流程。
  4.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保护的规定范围太过于狭窄,只限于4种。为了能全面的保护无辜的证人,应该将保护的规定范围扩大到所有刑事案件。而另一方面,对证人的保护应该不仅限于事中保护,应该还有事后保护。在实践中,刑事案件中大多数都需要对证人保护,除了防御被告人或其家属等打击报复,更重要是防御检警机关的不当追诉,因为这种不当追诉的危害远远大于被告方报复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陈静.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新问题研究——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2]梁成文、张天羽啸.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J],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4期.
  [3]王永杰.完善我国刑事案件证人拒证权制度——以新《刑事诉讼法》为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罗珠玉(1991~),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方向:法学。
  注:本文系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2015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課题负责人:罗珠玉。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职务犯罪侦查部门“线索少、案件发现难、案件查办难”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也对侦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叠彩区检察院在查办职务犯罪的过程中,不断引入信息化技术,以信息引导侦查,开拓线索来源,提高科技侦破工作的水平,将侦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与科学信息化机构的创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现犯罪,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创新突破
期刊
摘 要:企业资产证券化虽然在我国起步晚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而要最终实现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必须真正建立起SPV的风险隔离机制。作为隔离其中最重要的发起人对SPV所带来的风险,真实销售制度是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我国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因此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和风险。  关键词: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真实销售;风险隔离  企业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它在我国是引导企业资产
期刊
摘 要:本文选择一个较为典型的烟花致害案例从产品侵权责任构成角度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为案件经过和审判过程,第二部对本案进行产品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分析,并从这一角度对本案相关文件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产品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产品缺陷;损害后果;赔偿范围  一、案情介紹  (一)案件经过  2011年8月17日晚,蔡某办喜事,亲友分别到田某处和梅某处共购买了三桶一样的烟花。蔡某房屋前有一条乡级公路,只有两
期刊
摘 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倾斜性保护是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立法原则,贯穿整个劳动者保障制度。《劳动合同法》第82条中的“二倍工资”的性质更是以保护劳动者利益之名被曲解。笔者认为,二倍工资分为两部分,一倍工资是劳动报酬,另一倍工资是惩罚性赔偿。  关键词:二倍工资;惩罚性赔偿;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是我国近几年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
期刊
摘 要:在租赁合同纠纷中,出租人对于延期支付租金往往约定了解除权,但其行使却受到合理期限催告的限制,而对于因转租产生的解除权,又往往受到转租事实的认定及6个月异议期的限制。本文笔者以经办的一起最高院租赁纠纷为线索,围绕前述问题及由此产生的违约责任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租赁合同;解除权;转租;违约金  租赁合同纠纷为最为常见的合同纠纷之一,尽管最高院已出台《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
期刊
摘 要: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竞合的典型情形,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也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典型情形。我国对二者竞合的处理模式有总额补差赔付、有条件的双重赔付、双重赔付三种。  关键词: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工伤保险责任;竞合处理模式  一、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现状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无疑是
期刊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摘 要:中国的法治建设之路一直在“摸索”地前进着,但是法治的西化之路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长远的發展。法治社会发展出现了困惑,其困惑之本质为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与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法律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之原因为低估了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影响、过分迷信“西方”之法治导致实行法律移植后的法律制度与中国本土社会不相适应。为此建立中国的法治最根本是找到民族文
期刊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摘 要:中国古代稳定社会的方法从礼治到法治,即便是刑律在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但是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一直在起着支配作用,古代的法律在社会中的运用也是坚持着儒家所提倡的伦理观念。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特点影响着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人们彼此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延续着传统的方法,所以现代法律与现代社会之间也是存在着融合与冲突的问题。而只有渗入到社会中,使人们从内心接受
期刊
(200042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  摘 要:本文将分析民事诉讼法第55条的立法背景,条文设置以及法律实施等方面,结合热门公益诉讼案件,进一步分析行政公益诉讼相关问题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解决途径及其不足,为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诉讼;公益诉讼;解决途径  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九项决定,增加一条,作为第5
期刊
(510320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广东 广州)  摘 要:“法律是什么?”作为法哲学中经典问题一直困扰着法哲学界,然而,在这一经典问题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为恼人不休的新问题,那就是关于“法理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方法论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近三十年来英美法哲学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以哈特为代表的法律实证主义法学派主张法理论乃是一个一般性、描述性法理论,而以德沃金为代表的非法律实证主义则主张法理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