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这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核心点,也是焦点,无论是何种教学理论,何种教学理念,都是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为此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毕竟在现代教育思潮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必须要提到教学议程中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让数学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枯燥无味,让学生变成感性与理性的化身,而不是纯粹理性.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从数学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方法和悠久的历史中,不断地挖掘出各种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将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在下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增加数学教学的亲和力
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从规律探索的角度上看,其具有一定的机械性,相对文科来说,可能会较为严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心理压力,这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那很难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从一个长者的角度出发,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一些关心和帮助,从情感和心理上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努力让他们从失败和困惑中走出来,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喜悦.而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好,对数学学习兴趣饱满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兴趣小组和竞赛辅导,在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的同时,这样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投其所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让数学知识向生活靠拢,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数学,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椭圆方程时,笔者就以神舟7号飞船的轨迹方程为导入;在讲解指数函数时,则通过银行的各种存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也体验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迫切感和责任感.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产生强烈的持久的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
二、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探索
有问题,才有探索的可能,也才有探索的动力和意愿.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数学探究性的作用,通过一些问题的巧妙设置,来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的愿望.例如,在幂函数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照教材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通过例题知道了y=x2和y=x3的图像后,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y=xa(a>0)的图像性质.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动机就被掩盖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就被压制住了,而如果教师在这时能够及时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再一次的被激发,那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很明显的.如教师可以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y=x2,y=x3,y=x12及y=x13的图像,让学生弄清楚这些图像的共性、个性和相互关系.在这些问题之下,学生会进一步的在已经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探求规律性的结论.而这样的结果使这些结论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当然,在设置问题上,教师必须要把握一个度,要注意难易适度,过难或过易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度过大的问题,可能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可能给学生带来焦虑,会损害他们的认知积极性和欲望,会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抑制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巧解趣学,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学习是按部就班的,是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来学习的,同时在讲授新课时,数学知识就会被分割成多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顾此失彼,把数学的各个知识点看成孤立的局部,那就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打压.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联通,适度延伸,寻求解题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已知acosα+bsinα=c,acosβ+bsinβ=c,其中α-β≠2kπ,k∈N,求证:acosα+β2=bsinα+β2=ccosα-β2.
学生如果把此题看成一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那证题过程肯定要经过繁琐的三角运算,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增大.但是,如果能够仔细思考,打破常规,利用已知条件,找寻新的证明方法,处于繁琐计算困扰中的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对新解法的探求产生较大的兴趣.于是发现点(cosα,sinα)和(cosβ,sinβ)在直线ax+by=c上,根据直线的两点式知直线方程为y-sinαsinα-sinβ=x-cosαcosα-cosβ,化简后比较两方程的系数有asinα-sinβ=bcosα-cosβ=csinαcosβ-cosαsinβ,此时只要再用一下三角变换即可.这种证法,融三角、直线、方程等知识于一体,思路简捷、清晰、灵活,使学生体验到了解题的趣味,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源于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又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高中数学在教学方法上,是否要新的调整,是否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一、增加数学教学的亲和力
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从规律探索的角度上看,其具有一定的机械性,相对文科来说,可能会较为严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心理压力,这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那很难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从一个长者的角度出发,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一些关心和帮助,从情感和心理上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努力让他们从失败和困惑中走出来,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喜悦.而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好,对数学学习兴趣饱满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兴趣小组和竞赛辅导,在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的同时,这样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投其所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让数学知识向生活靠拢,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数学,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椭圆方程时,笔者就以神舟7号飞船的轨迹方程为导入;在讲解指数函数时,则通过银行的各种存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也体验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迫切感和责任感.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产生强烈的持久的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
二、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探索
有问题,才有探索的可能,也才有探索的动力和意愿.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数学探究性的作用,通过一些问题的巧妙设置,来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的愿望.例如,在幂函数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照教材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通过例题知道了y=x2和y=x3的图像后,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y=xa(a>0)的图像性质.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动机就被掩盖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就被压制住了,而如果教师在这时能够及时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再一次的被激发,那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很明显的.如教师可以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y=x2,y=x3,y=x12及y=x13的图像,让学生弄清楚这些图像的共性、个性和相互关系.在这些问题之下,学生会进一步的在已经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探求规律性的结论.而这样的结果使这些结论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当然,在设置问题上,教师必须要把握一个度,要注意难易适度,过难或过易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度过大的问题,可能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可能给学生带来焦虑,会损害他们的认知积极性和欲望,会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抑制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巧解趣学,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学习是按部就班的,是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来学习的,同时在讲授新课时,数学知识就会被分割成多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顾此失彼,把数学的各个知识点看成孤立的局部,那就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打压.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联通,适度延伸,寻求解题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已知acosα+bsinα=c,acosβ+bsinβ=c,其中α-β≠2kπ,k∈N,求证:acosα+β2=bsinα+β2=ccosα-β2.
学生如果把此题看成一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那证题过程肯定要经过繁琐的三角运算,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增大.但是,如果能够仔细思考,打破常规,利用已知条件,找寻新的证明方法,处于繁琐计算困扰中的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对新解法的探求产生较大的兴趣.于是发现点(cosα,sinα)和(cosβ,sinβ)在直线ax+by=c上,根据直线的两点式知直线方程为y-sinαsinα-sinβ=x-cosαcosα-cosβ,化简后比较两方程的系数有asinα-sinβ=bcosα-cosβ=csinαcosβ-cosαsinβ,此时只要再用一下三角变换即可.这种证法,融三角、直线、方程等知识于一体,思路简捷、清晰、灵活,使学生体验到了解题的趣味,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源于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又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高中数学在教学方法上,是否要新的调整,是否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