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融和互惠”中队文化的构建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融和互惠”中队文化构建的背景分析


   广州市回民小学是一所建校90周年的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学校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属于少数民族学生,共有12个民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学校办学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这一亮点,逐渐成功打造了“融和互惠”的教育特色。学校中队文化的构建,主要依托了两个方面的背景。
   其一,学校是广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组织。广州市回民小学少工委充分糅合学校“融和互惠”的教育特色,整合各方资源,特别是善于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技术,使少先队工作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与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学校在2017年成功创建“广州市红领巾示范校”。
   其二,学校全面开展“小队合作互惠评价”的项目研究。结合民族特色和广州市红领巾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大胆尝试开展“小队合作互惠评价”项目研究和实施。校园内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队员以“互动、互赖、互助、共享”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融和互惠”中队文化的内涵


  (一)“融和互惠”中队文化的概念诠释
  学校中队文化的创建,主要源于学校的“融和互惠”学习理念,基于民族教育特色而来。“融”,民族融和、现代与传统融和、本土与国际化融和,达到贯融百家,和合众优的目标。“和”,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融和互通,协调统一,和谐共进,使中队里各族队员之间多元一体、互相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和而不同、和而向上”的境界。如先后成立的“领航中队”“思齐中队”“腾飞中队”等,在和谐的集体中,队员之间平等,民主,互助,让共同学习的双方彼此受惠,彼此成长。
  (二)“融和互惠”中队文化创建的具体做法
   基于积极心理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激励每个队员做最好的自己。“融和互惠”的中队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中队特有的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队员的行为,造就出具有独特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队员。
  1.以门文化作为中队宣传的载体
   回民小学地处广州市越秀区的黄金地带,城市中心寸金尺土,校园面积不大,如何突破这一困局使中队环境更为致趣、更能彰显中队特色呢?回小的德育团队把课室的“门”作为了突破口,组织队员进行布置课室的前后两扇门,中队名称、口号、作风,队员的作品、进步、奇思妙想等,都在门上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不仅成为了各中队的靓丽“名片”,更成为了回小独特的“中队门文化”。例如:五(1)“思齐中队”的门布置富有特色,“思齐”一词出自《论语》,取此中队名是希望队员们像孔子说的“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那样为人处事,寓意向往一切美好的东西和事物。门右上角的班徽寓意同学们如初升太阳,散发光芒,茁壮成长;数字“1”既代表1班,亦蕴含永争第一、不甘人后、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背景以大海、蓝天、白云和海鸥,寓意父母对同学们寄以无限的期待,期望孩子们未来能像海鸥一样,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班徽以绿色为主,代表生命、健康与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同时绿色呼应了回民小学校徽的色调。班徽下面的班訓“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寓意队员们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生活,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成长。门上,有趣地排列着全中队43位小伙伴的小照片(含回族7人,东乡族1人,满族1人),寓意在这个民族和谐小家庭里,人人平等,思齐学子爱实践活动,爱义卖献爱心,爱奋力奔跑,爱易书阅读,爱书法,爱做最好的自己……队员们每天回到课室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班的门文化所带来的温馨感觉,能不爱自己的集体吗?
  2.以小队作为中队活动的单位
  小队,是少先队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也是少先队集体中最机动、最灵活、队员参与率最高的集体。广州市回民小学的各个中队,根据合作学习的规律,根据每个中队队员的综合表现,将每个中队队员,分成6-7人小队,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评比。例如:五(1)思齐中队的43名队员,中队用了“抽签”的方法,让队员们组成了7个小队。每个小队里无领导之分,但大家分工明确(用号码显示分工),各司其职。每个小队里①号是主持人,②号是记录员,③号是报告员,④号是检查员,⑤号是观察员,⑥号是教练员,如果小队人数超6人时,增设⑦号监督员。每个小队的相同号码都是同一的岗位、同一的职责,便于小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管理操作。
  各中队根据自己的中队文化,结合校园活动,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中队活动,如民族文化大家谈活动、“融阅百万富翁”活动、种植活动、红领巾“小主人大舞台”活动、互惠评价活动等,活动中都出现着各个小队活跃的身影。以小队为单位活动,不仅使活动落到了实处,普及受惠面更广,同时也使各族队员间团结互助,充分发挥了小主人的创新精神。
  3.以自主作为中队文化的核心
  少先队员是少先队活动的主角,活动中,充分彰显“我的地盘我做主”,体现自主,把主动权、决策权全都交还给了队员,让队员学习策划和组织活动,例如:本学期,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就在体育老师的协助下,顺利举行了年级“篮球赛”。这个篮球赛中,活动方案、比赛规则、对阵分布图、球场布置、活动宣传、设施设备的准备、横幅的制作、分工、教练员、球员、啦啦队、篮球宝贝、现场解说员、医务助手、新闻稿、摄影师、计分员、志愿者……全部由年级内各中队队员组织和担任,老师只是一个活动的建议者和“旁观者”。紧张而激烈的球赛,把家长和其他年级的师生也吸引过去了,球场周边围得“水泄不通”,不少前来观战的家长都赞叹说“想不到孩子们自己组织的活动,还这么厉害”“小学的篮球赛,更精彩啊”。

三、自媒体对“融和互惠”中队文化构建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自媒体”应运而生,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人们传递信息的新媒体总称。现代教育中,自媒体自然而然也成为了中队文化构建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自媒体为“融和互惠”中队文化宣传提供了便利条件
  “融和互惠”中队文化的宣传,不仅仅停留在中队门文化等环境布置上,还体现在中队的特色活动中,特别是活动前后的宣传环节,队员们已逐渐习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对中队的活动进行宣传,如电子海报、微信公众号、美篇等。特别是每个中队的活动报道新闻稿,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来传播,家长、社会对此信息接收方便,便于反馈其评价意見。
  (二)自媒体为“融和互惠”中队特色活动带来了无限创意
   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线,活动是队员提高素质、塑造良好品德和锻炼能力的最佳平台。现代网络作为一种集广播、报纸、书籍、电视、音像以及期刊等功能于一身的传播媒介,网络上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中队活动提供大量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素材,激发了队员学习兴趣和培养了队员创新思维。受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中队成功举行了“飞花令”诗词会、走进书院、奔跑吧少先队员等健康有趣的创新活动。
  (三)自媒体为“融和互惠”中队成员交流搭建了沟通桥梁
   现代网络媒介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制约,是当前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这一网络资源,使中队内师生间、生生间、家校间、家长间的沟通都畅通无阻,便捷互通。如中队活动的通知下达、信息反馈、投票、公告等,均可利用网络的小程序等媒体功能,快速高效地达到沟通的效果。特别是每年度的家校沟通中,对于如何构建中队文化等问题的咨询,都是通过“问卷星”获得家长们的建议,并且给与便利的问卷结果统计,这真是一个非常便捷好用的工具。
  (四)自媒体为“融和互惠”中队家校育人构成学习共同体
  每个小队一般有6—7位队员,小队活动不仅在校内,许多时候更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各种体验中发展技能,提升素养。在小队共同学习、共同合作中,自媒体促使了小队成员的家庭构成了学习共同体,提供小队成员共同学习的契机。如:周末带领小队一起做志工;观看电影;去图书馆等,长期以来,既融洽了家长之间的交往,更给孩子们做了好的引领示范,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四、结语


   广州市回民小学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教育小学,其少先队工作具有学校的个性特色,中队建设工作将继续追寻属于学校特色而进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介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回小将利用自媒体操作简单便利、沟通快速互动等优势,继续创新“融和互惠”中队文化的构建模式,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协助精神,培养队员们的综合素养,让各族队员快乐、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区域需求、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本文从学校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出发,以南海一中传媒教育为例,浅析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传媒人才。   一、更新育人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
有关李清照《声声慢》的情感基调,因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评家历来持“说愁为多”的评价。人教版教材课后的“研究与练习”也要求联系写愁思,谈本词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而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并未切合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李清照那一天的感受确实有愁的成分,但根本的感触却超出了愁的范畴。   李清照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历程呢?这还需要我们从头读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篇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科书《语文园地》中设置了一个新型的栏目《和大人一起读》。本文站在栏目编排的意图和实施意见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解读编排意图,洞悉个中秘妙  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建设课内课外阅读交叉融合、渗透和整合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是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特点。《和大人一起读》主要是通过以教科书为蓝本,让学生与家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阅读一本书的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纸,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笔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教学有规律可循,不能只教一本书。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是写的基础。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要“加
课堂导入是新课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通过导入环节迅速营造一种积极探求新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为之后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而言,有悬念、有意思的课堂导入就如一场探险,让学生主动挖掘历史真相,进入“我想学”的境界。   一、故事一线串   七年级学生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时期,历史的小故事、漫畫特别能吸引他(她)们的注意。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我在课堂
一、明确客户需要   短线研学产品的购买者一般是中小学校。产品设计部门从销售部门获得客户需求后,首先应明确研学旅行目的、出团时间、人数、研学课程主题参考、旅行者年龄段等限制条件,并分析出客户想要获得的满足价值。   二、设置研学主题   (一)主题设置的理论分析   主题是通往体验的基本要素和信息,精炼的主题可以串联起整个研学的行程,给游客以线索,加深其对于本次旅行的印象并带来长久的记忆。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依据习近平同志关于全国政治教师座谈会议精神指导,坚持课堂改革创新。教学有法,通过《新学校 新同学》教学实践来阐明“基于研究学生、研究学习,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基于双学研究”教学理念。   一、《新学校 新同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根据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新学校 新同学》内容,笔者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特征,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积极构建新课
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逐渐落实到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英语读写能力,本文分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发展中小学生英语“读”能力的实践  1.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英语阅读而言也是如此,通过对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十分有必要。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利用英语书刊和雜志激发
教师的导读设计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剂良药。导读设计的策略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果。教师只有在导读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究科学、高效的导读策略,并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才可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乐趣。为此,本人在导读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现将本人就经典导读设计策略的一点浅见略加陈述,以期能得到同仁的指正。一、导读书目的选择  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最苦恼的事肯定是改作文:从标点到字词句,从选材详略到立意构思,事无巨细地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上批语,再给出分数。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学生面对老师辛辛苦苦写出來的批语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看看分数后就把作文丢到一旁。语文教师为作文教学付出了很多,收效却是甚微,叶老先生称之为“徒劳无功的批改”。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我的做法是:学生写完作文后不要急于收上来,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