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小学数学中的启发性教学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在这方面的名言是:“不分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大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却讲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启发。如果让学生认识一样东西,告知其一面,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这就表明学生未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不要勉强施教,假如将各个方面不厌其烦地一一告之,反而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初浅的认识。
  1.设置兴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師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6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6张椅子,他家也有6张椅子,一共有12张椅子,算式是6×2=12。”“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6人,一共有6×5=3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2.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启发式教育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
  3.教师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要给予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4.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艺术性设计,诸如在案例教学、场景模拟、教师语言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怎样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潜心研究,精心备课,做好课堂教学策划,努力创造出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表现能力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5.掌握学生实际,力求深浅适宜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假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西瓜:18元 ;梨:27元; 番茄:9元 ;蛋糕:3元 ;土豆:6元 ①小明买梨,小芳买番茄,小明花的钱是小芳的几倍? ② 小军花的钱是小芳的2倍。小军买的是什么? ③ 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第3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不一会一个孩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举起了高高的小手说:“老师,我知道了,你买的是西瓜和土豆。”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说道:“西瓜是18元,土豆是6元,18不就是6的3倍吗!”说得真精彩,这位孩子的发言似乎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于是另一个孩子说道:“老师也有可能买的是番茄和蛋糕,也可能是梨和番茄呢,你们看,梨是27元,番茄是9元,27不正是9的3倍吗?”对啊对啊,此时孩子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地驰骋着,不断撞击出新的火花。
  将启发式教学于数学教学,将更有助于我们去创造教学、去开发教学,使我们能够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去具体的、出色的完成自己的职责,为祖国的富强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课堂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大部分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其目标的核心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要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精神,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尽一切可能
期刊
在初中古诗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的《论语》六则、《孟子》三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
期刊
【摘要】  本文列举了一些常用词典中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而导致的误译例证,论证了准确的翻译必须以正确理解跨文化知识为先决条件。  【关键词】英译汉 汉译英 理解 确译  翻译离不开理解与表达。理解的正确与否对译文的质量关系甚大。倘若理解出了偏差,无论表达多么通顺,译文都只能是貌合神离。因此,可以说正确理解跨文化知识是准确翻译的前提条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要做好翻译工作,必须对于原文有彻底的了解,同
期刊
通过这几次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我深感要让培训真正切实有效,就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教学需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工作。因此,做足做好小学语文教师在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工作,是进行有效培训的一个关键。在培训前,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调研:  1.了解教学现状  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
期刊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太枯燥,对数学缺乏兴趣,因此数学成了他们学习的一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数学学好。那么究竟该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起求知欲,就能更专心地听讲,积极地思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期刊
【摘要】创新来源于活跃的思维,而数学又是思维的舞蹈,它是锻炼思维的最佳手段之一。本论文就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简介、初中数学思维培养教学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型 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思维  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维培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期刊
1.充分利用师爱效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就是情感效应的因素。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因受其数形规律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特点的影响,很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呆板、严厉的印象,部分學生往往会觉得学数学很乏味。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应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可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同时,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发
期刊
数学新课标为数学的教与学提供了努力方向,新课标的教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新
期刊
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提出 “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这说明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教学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凸显出非凡的价值。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如果我们对学生所讲的有联系的三个题,我们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联系,发现其间的共同规律,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讲三个独立的问题,这怎么能叫做“举一反三”呢?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