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与武夷茶(上)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g139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是中国茶史的一个重要时代,也是历朝历代在制茶方法、茶叶种类上推层出新最多的朝代。明朝茶叶种类的多样性,给文人参与茶事活动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个时期茶叶著作更加完备,出现了许次纾的《茶疏》、谢肇涮的《五杂俎》、徐火勃的《武夷茶考》等涉茶专著。
  许次纾(1549~1604年),字然明,号南华,浙江钱塘人。他的父亲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一省最高长官。许次纾出生官宦,但只是布衣,因他身患残疾,是个瘸子。据清代文人厉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藏富,俱失传。所著茶学著作《茶疏》一卷。
  《茶疏》撰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全书涉及范围较广,讲到品第茶产时,许次纾曾这样描述:“天下灵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唯有武夷雨前最胜。”
  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他对茶具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在论述“瓯注”时说:“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在品茶饮用上,许次纾则强调茶之“鲜美”、“甘醇”。
  许次纾指出了饮茶的境,应是“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不要在作字、观剧、大雨雪等不宜饮茶时间品茗。这些提法有文人的意趣所在,直至今日,饮茶氛围还是茶馆努力的一部分。
  《茶疏》涉及范围广泛,它是建立在散茶普及、茶叶种类推陈出新基础上的一部茶学专著,促进了后人对茶文化的内涵理解。
  谢肇涮是明代对武夷茶较有影响力的文人之一。谢肇涮(1567~1624年)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他所著《五杂俎》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其中有论及江南茶与闽茶的文字:“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齐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
  茶有真香、真味。应该说,谢肇涮所形容的“淡远”、“吞艳”与现代人的口感较为接近了。一些人喜欢口感“香艳”的茶,而实际上却是淡而悠远滋味更佳。武夷茶中有代表性的吞型,比如兰花香、桂花香、清高香、清幽香等都讲究浓且长、悠且远。茶道如人道,要讲究内涵,浓且长就是内涵的真谛。儒学提倡的“盛世治方,乱世治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菜根谭》释义“人心要像白纸一样,与其精于事故,不如天真纯朴,与其谨小慎微,不如光明磊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好茶有香不在前两泡,如同人的本事要像深潭之水一样,不轻佻、不浮躁,时间会证明一切。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是天目山东北延伸的一个主锋,因山上有两条小径可盘旋而上天目山,故得名“径山”。今年三月下旬,我与友人一道去径山观光品茗。沿东径至半山腰,放眼望去,天蓝如洗,群山叠翠,片片野花姹紫嫣红。在水云涧茶厂门口下车,一眼看见竹匾上摊晾着新绿的茶青,澹香袭人,倍感亲切。友人笑道:“径山茶大面积采制还没正式开始呢,眼前这些乌牛早不过是为了应市而已。”  在著名的佛指园茶庄小坐。大厅
期刊
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当时的勐库土司派人到西双版纳引来茶种,种植于勐库冰岛,说明冰岛是勐库最早种植茶叶的地方。由于勐库大叶种的知名度,过去很多人只知勐库,不知临沧。  一杯普洱在握,我看到勐库的东西半山沐风而生的芽叶在水中涌动,也看到曾经忙碌在茶园里的勐库先祖们的身影。  藤条茶的花样年华  坝糯的先祖们修剪掉茶树身上恣肆得没章没法的傍生枝权,留下主枝,让它在阳光下健硕地萌发。先祖们当
期刊
茶虽源于中国,但如今早已风靡全球。所以,当我们见惯了各种中国风的茶空间后,这次不妨换个视角,去看看世界各地爱茶之人设计的各种有趣的茶空间。  高过庵茶室  藤森照信是日本知名的建筑家,他的作品原始朴实,温暖内敛。这座高过庵(英文名为“盖太高的茶馆”a teahouse too high),是盖在以两棵栗子树做为支撑的基础上的,出入则只以两段木梯为主要方式,一段衔接中继的平台,另一段则倚靠其中一棵栗
期刊
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茶城拔地而起,它们是一座城市茶叶的集散地,更是当地茶市的“晴雨表”。  近两年,受制于整体经济的不景气,茶产业身陷囹圄,茶城的处境也大不如从前,人气萧条,交易锐减。自去年10月广州芳村茶城爆发大规模关店潮以来,业绩下滑的困局持续蔓延,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芳村再现罢市,锦桂茶叶批发市场几乎所有商铺都关门歇业。从表面上看,原因并不意外,又是涨租引发的,但一而再地发
期刊
白,一袭素净淡雅的白。  迎光,透出晶莹温润的色泽,映见清晰的指影。轻叩,发出清越悠扬的乐音。  疏影横斜,一枝梅花活泼泼地开在了杯身上。茶汤荡漾,影影绰绰。未饮,却早已是暗香盈袖。  千年前,德化瓷就是以这样的魅力,与芳香的茶叶、柔软的丝绸一道,走向世界,吸引了无数歆羡的目光。  它代表了简约质朴、温和沉静的东方美学。因此,它还有一个光彩熠熠的名字:中国白。  一抔瓷泥,从脱离土地的那一刻起,就
期刊
“回到初心”,简简单单四个字,也在不断拷问着我们的生活态度,甚而带有一些哲思。Stella早年机缘跟随日本丹下明月女士修习“丹月流”香道,后取其中文名字里的一个“海”字,香名冠以“海香”。“丹月流”香道正是将“海香”带入到更大的香世界中来,看似空灵实则如一把钥匙一盏烁灯,时时照观,自当明性。  浅谈日本香道  茶道、香道、花道并称为日本的“雅道”。不可否认,日本很多根源文化都来自于中国,香也不例外
期刊
目前茶文化课的教学在校园碰到的困难是,很多教师是从别的专业(如音乐、历史、茶学、营销)调过来任教,教师们也在摸索着茶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为了教而教,却不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  茶文化是近十年才在学校兴起,学校缺乏师资、教材、设备,故要从零开始做起,这包括了茶文化的一些负责人,他们也是由其他学术领域跨界而来。相对其他已是经营有序的学科而言,茶文化学科的方向便显得没有规范。  茶文化应该以什么内
期刊
许多人初闻英德红茶之名,还以为产自英国或德国,后来才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红茶,就产于粤北山区南部的英德市,具有特有的浓强鲜爽和自然花香。  英德古称英州,以境内英山盛产英石而得名。境内多为喀斯特地形地貌,也就注定了这里能产好茶。英德人爱茶,以至于英德的市花就是茶花。  人们对这个地方还比较陌生,英德茶的历史也不到百年。爱茶人对广东潮汕的单丛比较熟悉,会知道乌岽山,也知道饶平,甚至对几棵母树长在哪个
期刊
嗜茗爱壶得雅趣  从梅调鼎传世的茶联、茶诗、壶铭中,可窥其对茶饮及茶具的喜好。  其茶与器合二为一的茶联有两对:  其一为: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其二为:墨梅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第一联原作者为郑板桥。一说是他自题故居小书斋,另一说为题浙江省绍兴日铸山。“雷文”亦作“雷纹”,古代“文”、“纹”通用。“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的几
期刊
茶汤欣赏会是专心欣赏茶汤的一种聚会,通常称作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为什么说是专心欣赏茶汤而不是说喝茶呢?因为这时的茶汤是被视为一件茶道艺术的作品,是要欣赏的,而不只是被漫不经心地喝掉。一方面是泡茶的人要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一方面是喝它的人要将它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欣赏、享用。  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来欣赏,有了这个观念,马上对茶汤有不同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会只觉得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