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逮捕必要性条件的修改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逮捕条件问题的出现
  1、何谓逮捕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从、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据此,逮捕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第二、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第三、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2、逮捕条件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操作
  从中外对比情况看,我国是逮捕条件是最严格的,逮捕的首要条件是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有犯罪事实,而国处一般逮捕的条件是有重大犯罪嫌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司法实践中,作为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为了避免因错误批捕而使自己承担国家赔偿的责任,往往在批捕时以起诉的条件来替代逮捕的条件,无形中大提高了批捕的条件,逮捕条件的严格,虽然避免无辜公民被逮捕,但正由于其条件的严格,使得刑事拘留很难与其衔接,公安机关对拘留的有犯罪嫌疑人的人在检察院不批捕的情况下又担心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犯罪嫌疑人会脱逃,因而往往被迫违法超期羁押。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三个逮捕条件,在司法实践中,通常都是将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逮捕,因为公检法谁也不敢保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
  二、如何进行修改、完善逮捕条件的方法
  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法定条件的规定存在较大缺陷,需要加以修改和完善。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条件不够科学,应表述为“有充足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其理由是:第一、从刑诉法的其他条文规定来看,刑诉法第65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对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刑诉法第133条也作了内容相似的规定。这就表明:虽有证据但证据还不充足的,不能对被 拘留 的人逮捕,也就是说,逮捕必须以证据充足为条件。刑诉法第60条规定:“……对于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 逮捕的案件作出不批准 逮捕决定 的原因之一可以是证据不充足,正因为是证撕碎不充足,才需要通知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由此也可推出这样的结论:要想人民检察院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 ,公安机关所移送的案件首先就必须具备“有充足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条件,而不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第二,从司法实践来看,无论是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还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 逮捕的案件,肯定都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如果没有一点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就提请批捕或决定逮捕,岂不笑话。从这一角度讲,刑诉法第60条关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规定就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它可能会误导人民检察院作出错捕的决定。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于自己决定逮捕的案件,如果没有充足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都会以证据不足为由做出不予逮捕决定。由此可见,“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逮捕条件客观上已被“有充足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条所取代。
  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一条件可废除。笔者认为,如果是刑诉法第51条第2项中规定的“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了刑诉法第57条的规定,情节严重,说明对其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符合刑诉法第60条规定的条件上,予以逮捕是没有争议的。第二,这一条件不适应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外地人犯罪案件不断增加,这些流窜犯、外地人犯,在本地无户口、无保证人、无固定地址,即使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除逮捕外,也无法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该怎么办?如予以逮捕,这与刑诉法第60条规定“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一条件相悖;如果不予逮捕,又不能保证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二难难题,唯一的方法就是废除“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一条件。第三,这一条件与逮捕作为刑事强制措施的功能不协调。逮捕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既不是刑罚处罚,也不是行政措施,是在刑事诉讼中适用于特定对象的预防性措施,目的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自杀、串供、隐匿和毁灭罪证、阻碍证人作证等方法逃避侦查、起诉、审判,防止继续发生诸如犯罪等社会危险性和人身危险性,保证刑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逮捕这一基本功能,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行为,就应采取逮捕措施,而不应考虑其是判处徒刑以上还是以下刑罚。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是审理案件之后考虑的问题。
  三、修改、完善逮捕条件及其适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逮捕的立法目的,使刑事诉讼得以顺利进行,更好地保障人权,完善逮捕条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念的更新。要确立逮捕的“谦抑性原则”,即比例原则,其含义是任何旨在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干预都要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逮捕是最严厉的措施,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如果不加以控制,不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就会造成逮捕权的滥用。在德、法、意、日等大陆法系国家,逮捕一般控制在侦查案件的15%至20%之间,英美法系一般控制在10%至15%之间,大量的案件以“保释”形式待审。而我国逮捕占立案侦查案件的比例相当高,因而控制比例的理念才是正确行使逮捕权的关键所在。
  2、逮捕条件从严掌握的选择。传统司法理念一般认为“不枉不纵”乃是执法的方向,但现代诉讼理念提出“宁纵勿枉”的观点,在“从宽掌握,确保对嫌疑人惩罚的准确性”与“从严掌握,确保人友得到保护”二者之间应选择后者。
  3、立法之完善。
  鉴于刑诉法第60条规定的逮捕条件存在较大缺陷,应当予以修改,以适应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笔者建议将刑诉法第60条规定的逮捕条件修改:“对有充足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即予以逮捕:(1)犯罪集团或共同犯罪中的首犯、主犯;(2)累犯、惯犯或连续犯;(3)涉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重伤)、抢劫、强奸、放火、爆炸、投毒、绑架(重大)盗窃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的;(4)法定最低刑在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5)犯罪影响广泛、情节严重或民愤较大的;(6)故意實施新的犯罪行为的;(7)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的;(8)企图毁灭、伪造证据或口串供、干扰证人作证、报复被害人、证人、司法人员,足以影响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工作正常进行的;(9)认罪态度差、没有悔罪表现的;(10)其他需要予以逮捕的(即不予逮捕不利于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其他情形)
  4、制度之构建。为了控制逮捕数量,强化司法领域中的人权保障,同时又不至于影响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司法的效率,有必要建构相关制度以作补救。(1)扩大保释制度的适用。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无逮捕必要的,均采用保释方法。(2)建立逮捕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嫌疑人如果对逮捕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检察机关提出申扩,并进行公开听证,允许犯罪嫌疑人提出抗辩。此外,还可以在检察机关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中进一步扩大监督范围,将公安机关侦查案件的逮捕纳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宜黄县人民检察院,江西 宜黄 344400)
  
其他文献
摘 要:奥克肖特的法治理论将法治理解为依据法律规则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联合模式。法律规则的性质在于其非功利性,因此法治模式的首要特征在于它的非利益性。法治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所需要的正义不是符合抽象原则和自然法的抽象正义,而是一种适当的论证方式。法治联合模式所要求的国家观也是一种反对技术国家和警察国家的非工具性国家观。  关键词:法治;联合模式;正义;非工具性  一、引言  在法学和政治学
期刊
【案情简介】  2008年3月3日下午,陆某和马某在江州区某小学附近的一间小卖店饮酒。该小学放学时,陆某见到布满屯的小学生黄某(男,11岁)、黄某某(女,7岁)从学校步行回布满,陆某和马某便尾随黄某、黄某某,至布满屯附近的岔路时,陆某和马某拿出小食品给黄某和黄某某吃,黄某感到害怕就逃跑,马某追赶黄某某,陆某把黄某某抱到路边并脱黄某某的裤子,企图强奸黄某某,此时渠显小学教师潘某驾驶摩托车经过,陆某
期刊
摘 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 条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会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该条是经营者保障产品安全义务的原则性规定,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意义即在于此。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产品召回制度从无到有逐渐成长,其中有本土化的发展也有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本文
期刊
摘 要: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在现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为落实宪法精神,为完善直接侦查案件的外部监督机制,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一项制度创新。通过实践,我们看到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创新日后的发展上升空间,不过确实也存在不完善之处,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中有的问题在检察机关内部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中,通过立法机关的立法来解决。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基本特征;
期刊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  1、非法证据的概念  非法证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违反国家宪法和刑事诉讼法关于收集证据应遵守之原则、程序、权限的规定所取得的证据,即违法取得的证据。[1]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对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统称,即司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
期刊
一、基本案情  2009年1月11日20时许,被告人熊某伙同张某、程某(均已判刑)经预谋,租乘卢某的机动三轮车,携带钢管、扁担、渔网等作案工具窜至喻某的鱼塘偷鱼。当熊某、张某、程某接近喻某的鱼棚时被喻察觉,喻某一手提矿灯、一手持铁锨走出鱼棚护场时,三人持钢管、扁担对其追撵围攻,喻某在用铁锨自卫的过程中,头部被击伤,被告人熊某等人随后逃窜。经法医鉴定,喻某所受损伤程度属轻伤。公诉机关以熊某的行为构
期刊
根据我国当前受贿罪的定罪标准,所谓“一对一”受贿案件,是指行受贿双方一方供述了行贿或受贿的犯罪实施,而另一方予以否认,全案又无其他有理的证据可作证明,使得证明有罪的关键性证据与证明无罪的关键性证据形成“一对一”僵持状态的案件,最后导致案件流产。在侦查实践中,有很多案件出现受贿人供述了受贿事实而行贿人予以否认的情况,如果行贿人不予证实,就算受贿人交代的再清楚,也不能认定受贿犯罪,行贿人的证言对于证实
期刊
当前以人权为法治建设主题、各国法律制度核心的国际形势下,律师侦查阶段的工作作为保护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的基础,已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法治文明进程的标志,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立法自身缺陷以及司法实践中的不如人意,致使律师在侦查阶段诉讼地位不明,会见权得不到保障,诉讼职能不完善,从而导致了律师在侦查阶段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得不到律师应有的保护,完善侦查阶段律师的权利乃当务之急。 
期刊
民事抗诉制度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民事审判监督权的一种法律制度,而对发生法律效力的申诉案件进行审查处理是检察机关办理申诉案件的重要环节,也是检察机关对案件是否决定建抗、提抗、抗诉的关键所在。但由于在现行民诉法中对民事抗诉制度的规定较笼统与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检察机关在民事申诉案件抗诉审查过程中的应该在多长时间内结案,作为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民诉法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抗诉案件的
期刊
摘 要:品格证据发源于英美法系国家,它主要包括被告人品格证据,被害人及品格证据。本文从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且是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品格证据相关内容的思索与探讨。介绍了品格证据的内涵以及我国有关未成年被告人品格证据的立法及司法实践的情况,并且分析了未成年被告人良好品格证据的应用所具有的意义,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的刑事立法及司法的完善以及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  关键词:品格证据;未成年被告人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