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未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是一首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那样一个特定岁月里的支撑起一代人心中执著信念的诗。今天当我们带着新时代成长着的高一新生走进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被诗中跳动着的顽强探索、火热激情、不折信念激荡得热血沸腾。
在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对于其中一处名句的朗读,同学们之间出现了分歧,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了一场讨论。下面是有关这场讨论的整理材料,供大家参考。
讨论缘于一位学生的朗读。由于课前曾布置同学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用心感受作品中流动的思想情感,努力正确朗读这首诗。所以上课后,就请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同学们把诗歌范读一遍。也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该同学在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二句时,一时拿捏不定,竟读成了“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中间的两处语音拉长,使得这两句朗读中该如何断句的问题突现了出来。
师刚才这位同学朗读时对“手指”、“手掌”两处好像难以把握其节奏停顿,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1我觉得这两句似乎应该这样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师既然你有不同意见,那肯定会有自己的理由,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生2我认为这两句与后面的诗句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手指”和“手掌”,正是下面一句中动词“摇曳着”的主语。
(生2的话赢得了不少同学的点头、附和,这时生1坐不住了,他立即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1从上下文的关系看,诗人在这里反复强调的是“我要用手”这个意思,而不是要突出“手指”和“手掌”,只是为了诗歌语言的简洁,诗人在下一句“摇曳着”之前省略了“我要用手”几个字,大家只要把这几个字加上去读一下,就会搞清楚。
(不少同学顺着生1的思维去做,也发出了附和之声。)
师看来对于这两句的读法,同学们不仅看法不一样,而且还各有其理由。不过刚才两位同学陈述的理由都还停留在诗句的表层上,只是注意了诗歌语言形式结构方面的外部联结,还未能深入到诗歌的内部。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火花,我们能不能结合全诗内容,从更深的层面上把握这两句诗的内涵,进而得出正确的朗读方法呢?请大家认真研读诗歌,展开讨论交流。
(经过讨论,同学们发言更加活跃了,观点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生3我认为这两句还是在两个“手”字后面停顿比较合理。从前两节看,诗人所要传达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即使身陷贫困无奈、失落痛苦的境地,也要固守自己的心灵,“相信未来”!在两个“手”字后面停顿,就通过对“我要用手”的反复强调,突出了一种把握命运、保持自我的顽强执着。
生4我同意在“手指”、“手掌”后停顿。食指在诗中非常注意运用特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比如前文的蛛网查封的炉台、余烟叹息的灰烬、化为露水的紫葡萄、凄凉的大地等,都是选取的带有一层黯淡色调的事物,以显现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令人忧伤的痛苦处境。本节是在前两节着重描述客观处境的基础上,转而强化主观的信念,用“涌向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等意象来比喻“手指”、“手掌”,既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概,也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着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
(接下来还有不少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或持这一端,或执那一端,都是对两方面说法作一些补充说明的。)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都是具有一定的依据的,要想推翻哪一方,还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实诗歌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的结晶,本来就容许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来看,诗人不仅强调了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而且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解剖了这一信念赖以支撑的力量源泉。诗中那种飘荡的情绪流,具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执著顽强,散发着强烈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若在两个“手”字后面停顿,则显示出一种把握时空(诗中曙光、大海的意象内涵)、操持自我的主动精神;若在“手指”、“手掌”后面停顿,则显示出一种与时空同在的穿透力,从而让信念具有了永恒性。可见,两种朗读方法,都没有曲解诗人的意图,都能充分地表达诗人流注于诗句中的炽热的思想情感,所以都能成立。
这次讨论最终并没有作出非此即彼的评判,不过这是完全符合文学鉴赏规则的,文学鉴赏的主观再创性决定了鉴赏结论的多样性。消解权威,保护个性,应该成为我们教学中需要突出的重要环节。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中学]
在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对于其中一处名句的朗读,同学们之间出现了分歧,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了一场讨论。下面是有关这场讨论的整理材料,供大家参考。
讨论缘于一位学生的朗读。由于课前曾布置同学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用心感受作品中流动的思想情感,努力正确朗读这首诗。所以上课后,就请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同学们把诗歌范读一遍。也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该同学在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二句时,一时拿捏不定,竟读成了“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中间的两处语音拉长,使得这两句朗读中该如何断句的问题突现了出来。
师刚才这位同学朗读时对“手指”、“手掌”两处好像难以把握其节奏停顿,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1我觉得这两句似乎应该这样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师既然你有不同意见,那肯定会有自己的理由,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生2我认为这两句与后面的诗句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手指”和“手掌”,正是下面一句中动词“摇曳着”的主语。
(生2的话赢得了不少同学的点头、附和,这时生1坐不住了,他立即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1从上下文的关系看,诗人在这里反复强调的是“我要用手”这个意思,而不是要突出“手指”和“手掌”,只是为了诗歌语言的简洁,诗人在下一句“摇曳着”之前省略了“我要用手”几个字,大家只要把这几个字加上去读一下,就会搞清楚。
(不少同学顺着生1的思维去做,也发出了附和之声。)
师看来对于这两句的读法,同学们不仅看法不一样,而且还各有其理由。不过刚才两位同学陈述的理由都还停留在诗句的表层上,只是注意了诗歌语言形式结构方面的外部联结,还未能深入到诗歌的内部。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火花,我们能不能结合全诗内容,从更深的层面上把握这两句诗的内涵,进而得出正确的朗读方法呢?请大家认真研读诗歌,展开讨论交流。
(经过讨论,同学们发言更加活跃了,观点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生3我认为这两句还是在两个“手”字后面停顿比较合理。从前两节看,诗人所要传达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即使身陷贫困无奈、失落痛苦的境地,也要固守自己的心灵,“相信未来”!在两个“手”字后面停顿,就通过对“我要用手”的反复强调,突出了一种把握命运、保持自我的顽强执着。
生4我同意在“手指”、“手掌”后停顿。食指在诗中非常注意运用特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比如前文的蛛网查封的炉台、余烟叹息的灰烬、化为露水的紫葡萄、凄凉的大地等,都是选取的带有一层黯淡色调的事物,以显现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令人忧伤的痛苦处境。本节是在前两节着重描述客观处境的基础上,转而强化主观的信念,用“涌向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等意象来比喻“手指”、“手掌”,既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概,也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着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
(接下来还有不少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或持这一端,或执那一端,都是对两方面说法作一些补充说明的。)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都是具有一定的依据的,要想推翻哪一方,还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实诗歌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的结晶,本来就容许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来看,诗人不仅强调了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而且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解剖了这一信念赖以支撑的力量源泉。诗中那种飘荡的情绪流,具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执著顽强,散发着强烈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若在两个“手”字后面停顿,则显示出一种把握时空(诗中曙光、大海的意象内涵)、操持自我的主动精神;若在“手指”、“手掌”后面停顿,则显示出一种与时空同在的穿透力,从而让信念具有了永恒性。可见,两种朗读方法,都没有曲解诗人的意图,都能充分地表达诗人流注于诗句中的炽热的思想情感,所以都能成立。
这次讨论最终并没有作出非此即彼的评判,不过这是完全符合文学鉴赏规则的,文学鉴赏的主观再创性决定了鉴赏结论的多样性。消解权威,保护个性,应该成为我们教学中需要突出的重要环节。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中学]